资源简介
昆山市城北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科举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打开了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特别是过去所谓的寒门、商人、地主等……通过科举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到政权中来。”该材料说明科举制度(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C.注重门第地位高低 D.阻止世家子弟入仕
2.如表所示的是隋文帝统治时期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准确反映出隋朝( )
时期 隋初 隋盛世时期
人口数量/万 约3600 4600
垦田数量/万顷 1900 5500
粮仓 太仓 含嘉仓、洛口仓
A.行政效率的提高 B.推行轻徭薄赋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加强中央集权
3.唐代时,读书人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时则相信“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门第观念的消失
C.社会阶层的固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4.武则天时期科举年均录取约23人。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录取进士353人;仁宗时(1022﹣1063年) 则“十有三举,进士4570人”。这反映了科举制( )
A.扩大了官僚队伍 B.造成了重文轻武
C.减少了财政支出 D.考试内容简单化
5.《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主要表明唐朝( )
A.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
C.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
6.“唐玄宗李隆基登基的时候,很多人未必想到会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唐玄宗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即(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我国古代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柳宗元被归类为唐朝哪一思想流派的杰出代表?( )
A.唯心主义有神论 B.儒家天命观
C.朴素唯物主义 D.佛教因果论
8.成语典故房谋杜断,意指唐太宗根据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的特点,任用二人为左右宰相,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唐太宗( )
A.勤于政事 B.虚心纳谏 C.从善如流 D.知人善任
9.据《旧唐书》载:“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不以为孝。外夷(指少数民族)入贡,皆别署货贝(准备专款),曰此购柳书。”下列有关“公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隋唐时期最著名的画家
B.他的诗通俗易懂,深受欢迎
C.他的字方折竣丽,笔力劲健
D.其代表作是《颜氏家庙碑》
10.下表反映了唐朝的( )
类别 诗歌 书法 绘画
内容(部分) 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名家辈出 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 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及宗教画
A.社会习俗 B.中外交往 C.社会经济 D.文学艺术
11.唐朝后期,黄巢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黄巢起义的直接后果是( )
A.唐朝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B.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格局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D.直接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12.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益州(成都)为两个中心。扬州、益州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手工业的发展 B.“坊”“市”分离
C.商业发展的繁荣 D.中外交往的频繁
13.唐朝的骆宾王曾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却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说明武则天( )
A.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B.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C.爱惜人才,求贤若渴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14.《蔡忠惠公文集》中写道:“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一现象体现的统治策略是( )
A.以法治国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无为而治
15.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大臣赵普对宋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为“制其钱谷”,宋太祖在地方上设置了( )
A.知州 B.转运使 C.通判 D.三司
16.史载,宋代帝王“日阅三卷”,以至乡童“朝诵暮弦”,时人甚至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由此可见,宋代( )
A.崇文风气成为社会时尚
B.儒家思想开始受到推崇
C.地方治理重在文化教育
D.国家教育体制十分完备
17.北宋中后期国家的军费、官俸不断膨胀,在对西夏的军事中屡战屡败,土地兼并不断,社会危机重重,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摆脱社会危机,北宋采取了什么应对之策( )
A.王安石变法 B.张居正改革
C.庆历新政 D.建立行省制度
18.下表内容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在政策上( )
民族 政权 措施
契丹族 辽 任用汉人为相,改革契丹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
党项族 西夏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女真族 金 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
A.因循守旧 B.求全责备 C.生搬硬套 D.吐故纳新
19.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行省,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并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军政事务。这表明元朝( )
A.民族关系平等团结 B.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C.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D.地方治理因地制宜
20.北宋初年,宋太祖将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规定二十万禁军一半驻守京师,一半分驻各地:京师军队又分散驻扎城内和城外。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中央集权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维持边疆稳定 D.实现全国的统一
21.“临安西潮,士女嬉游,画舫笙歌……湖山歌舞,几忘神州陆沉之痛”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北宋结束割据 B.辽与北宋并立
C.南宋偏安江南 D.元实现统一
22.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元朝时管辖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行省
23.《元史》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据材料可知,元朝( )
A.由忽必烈建立
B.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C.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D.实行行省制度
24.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传到国外,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传播和文明的发展。这两种印刷术分别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至少是( )
A.唐代前期、南宋 B.唐代后期、北宋
C.唐代前期、北宋 D.唐代后期,元代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太宗虚心征求群臣和顾问的坦率批评,并诚心诚意地利用他们的批评改善政务。他即位不久,就使谏官参加门下和中书两省大臣们的国事讨论,以便有失误时可及时纠正。他即位初年所自觉遵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
——摘编自《剑桥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治世局面的因素。(写出2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的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什么?(2分)
材料二 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毛泽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高度评价武则天的原因。(写出2点即可)(2分)
材料三 即位之初,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同时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使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摘编自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改革措施。(写出2点即可)综合上述材料,从唐朝前期兴盛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26.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一:隋文帝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初步实行科举制。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正式确立了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唐朝贞观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首创“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张岂之《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完善“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的知识构建并指出这一制度创立的影响。(2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民族交往的方式。(2分)
材料三: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3)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1分)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1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五代时期的诸镇节度使,没有一个不依赖功勋卓著的臣子和武将。据文献记载,被任命为节度使的文臣,只有暂时镇守同州的冯道,和暂时镇守相州、泰宁的桑维翰。
材料二: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1)根据材料一和二,概括五代十国与宋代政治的突出特点分别是什么?(2分)
材料三: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
材料四:(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行”。
﹣﹣﹣《宋史 职官志》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2分)
(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对宋朝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28.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1)图1和图2和图3分别是哪个朝代的制度?这些制度有什么共同作用?图2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什么特点。(3分)
材料二: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节度使权势过大,出现国君相对弱小而大臣太强的局面)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七下历史统编教材》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针对赵普所说的“权,钱谷,精兵”,分别指的是什么权利?宋太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以上问题?(2分)
材料三: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的特点,并简述元朝实此制度的意义。(2分)
参考答案
1-10 ACAAB DCDCD
11-20 CCCBB AADDA
21-24 CBBC
25.(1)因素:虚心纳谏,勤俭治国,减轻劳役负担和赋税等。称之为:“贞观之治”。
(2)原因: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并且知人善任;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3)措施:励精图治,提倡节俭,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典等。启示:人才是重要资源,重用人才有利于国家兴盛,应当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完善自身,统治者励精图治有利于国家昌盛等。
26.(1)内容:①:确立;②: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影响:科举制度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军事打击、设置机构等。
(3)共同原因:重用人才;减轻百姓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4)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
27.(1)特点:五代十国重武轻文;宋代崇文抑武。
(2)措施: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3)影响:一方面强化了中央集权和皇权,有利于国家安定;另一方面带来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削弱等弊端。
28.(1)分别是:秦朝;隋朝;元朝。共同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
(2)分别是指: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措施:让文臣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利;加强对地方的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设置转运使,地方财政权归中央;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等。
(3)特点: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为使自然区域割开,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