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枣庄二模)刘邦立汉以后重建封建制度,陆续分封诸侯王和列侯,然而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只施行于关东地区,在关西地区则采取全面郡县的一元统治体制。统治者旨在(  )
A.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B.贯彻因俗而治政策
C.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
D.健全地方行政体系
2.(2024·湖南衡阳二模)从汉高祖到汉景帝,皇帝宗室被封为诸侯王的共四十六人,王子侯者二十七人,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外戚侯者二十五人。汉初的分封(  )
A.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
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
C.维护了国家政权稳定
D.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
3.(2024·山东济南一模)汉初在关中地区实行十分严格的禁马出关政策,“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扜关、郧关、函谷关、武关及诸河塞津关”。这一禁令的实施意在(  )
A.保持中央军事优势地位
B.满足对匈奴作战的军备需要
C.发展农耕促进国力恢复
D.保障国家邮驿系统正常运转
4.(2024·四川南充一模)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推行“广关”政策,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这一政策(  )
A.适应了政治中心的转移
B.维护了西北边境的安定
C.有利于保障京师物资供应
D.旨在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5.(2024·福建龙岩一模)西汉初年,游侠势力渗透到各个领域,一些游侠世家,勾结地方官,横行乡里,“人皆避之”。而汉武帝时期,游侠温恭谨信,大有君子退让之风。导致游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政府加强对经济统制
C.国家治国理念的改变
D.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6.(2024·福建泉州三模)汉武帝鼓励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上书言国事以自荐,并亲自审阅,优者录用,授予郎中、给事中等官职,“其时上书自荐者达千人之多”。汉宣帝规定通过上书拜官者须试用一年。上述做法(  )
A.纠正了察举制度弊端
B.强化了中枢行政制度
C.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D.改变了社会主流思想
7.(2024·湖南长郡中学二模)下表为西汉时期按爵授田制规定的部分爵位授田数量统计。这一做法客观上(  )
爵位 田(单位:顷) 爵位 田(单位:顷)
左庶长 74 少上造 84
右庶长 76 大上造 86
左更 78 驷车庶长 88
中更 80 大庶长 90
右更 82 关内侯 95
A.巩固了等级秩序 B.保障了小农生产
C.增加了国家税收 D.革新了生产技术
8.(2024·河北保定一模)上林苑是西汉最重要的皇家苑囿,扬雄《羽猎赋》中写道:“宫馆台榭,池沼苑囿,林麓薮泽,财用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不夺百姓膏腴榖土桑柘之地。”晋《三辅故事》中记载:“武帝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后昭帝小,不能复征讨,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付长安市,鱼乃贱。”这反映出,西汉(  )
A.皇家苑囿具有经济功能
B.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地主田庄经济发展迅速
D.苑囿中农业的专业化特征
9.(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汉武帝时始设刺史监察地方,其下无属员,亦无固定治所;至东汉时,刺史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外,在原有权力基础上兼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并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这种变化(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体现监察制度的异化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意味着监察体系完善
10.(2024·江西联考)两广地区出土的汉代铜镜刻有汉字,如贺州辅门的铜镜刻有“日有喜,宜酒食,长富贵,乐毋事”等字。汉字还传入交趾、九真(今越南)两郡,成为当地的官方文字。这反映出汉代(  )
A.中原文化日益扩展
B.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创新
C.文书政治逐渐普及
D.汉字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11.(2024·福建福州模拟)《月令》是古人对时令经验的总结,记载着天象、物候、气象等自然事物的变化;汉武帝时,《礼记·月令》被立为经学,涉及君主施政、祭祀等内容,原有刻度的时间意义已经渐次模糊。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政府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B.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C.强调帝王统治的合法性
D.丰富人们的时间认知
12.(2024·山西临汾二模)如图,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肃穆刚烈,动作单一;汉阳陵(汉景帝的陵墓)中的汉俑则显得平和而从容。这一变化反映出西汉初年(  )
A.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变化
B.陶俑制作技术发达
C.社会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社会政治较为稳定
二、非选择题
13.(2024·河北唐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摘编自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痛哭”“流涕”的缘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贾谊“痛哭”“流涕”的措施。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在关东地区册封同姓王并通过血缘关系加以笼络,使其拱卫中央,同时郡县的存在又能对王国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而关西地区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既保证中央的权威,也能制衡关东地区诸侯国。因此,汉朝对地方制度的设置是为了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故选C项;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是郡国并行制推行的原因之一,并非目的,排除A项;因俗而治政策属于影响因素,并非目的,排除B项;健全地方行政体系是表面因素,排除D项。
2.D 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对宗室、外戚和功臣进行分封且人数众多,这使得地方势力逐渐增强,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故选D项;材料中的分封诸侯是政治措施,与汉初经济恢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汉初的分封没能抑制豪强地主势力,排除B项;汉初封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为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排除C项。
3.A 据材料可知,汉初在关中地区实行严格的禁马出关政策,因为马是重要的军事物资,所以是为了保持中央军事优势地位,故选A项;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并不是对匈奴作战,排除B项;马是军事物资,与发展农耕促进国力恢复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述不是为了保障邮驿系统的运转,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扩大了关中地区的范围,这有利于加强对关中以东地区的控制,有利于保障京师的物资供应,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政治中心并未转移,排除A项;材料与西北边境的安定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汉武帝时期由“无为”到“有为”,打击游侠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和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关,是国家治国理念改变的结果,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排除;汉武帝时期政府加强对经济统制主要表现为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游侠变化涉及的是地方治理,排除D项。
6.C 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鼓励“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上书言国事以自荐,经皇帝亲自审阅后授予官职,当时上书自荐的人数非常多,汉宣帝也允许上书拜官,这些做法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察举制度,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内容属于选官制度,与中枢行政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没有改变社会主流思想,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7.A 据材料“按爵授田制”可知,此项举措导致西汉大地产制的形成,处于不同爵位者可以凭借该制度确定占田的数量,表明等级严格,而土地多寡又表明爵位高低,从而巩固了等级秩序,故选A项;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涉及对贵族占地的数量的规定,不是保障小农生产,排除B项;贵族大量兼并土地,但是隐瞒土地数量,不向政府缴税,从而导致国家税收得不到保障,排除C项;当时实行的是铁犁牛耕的生产技术,并未改变,排除D项。
8.A 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上林苑是农业生产基地,还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地,昆明池所产的鱼被拿到市场上出售,表明皇家苑囿具有经济功能,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皇家苑囿,而非地主田庄,排除C项;农业专业化是农业生产分工的一种形式,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9.B 西汉时期的刺史只负责监察地方,但东汉时期由监察职能逐渐演变为地方具有行政权和军事权的地方机构,这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异化,故选B项;东汉时期刺史的权力增强,这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地方官权力增强,不一定能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官权力的增强,而官员权力的变化并不能代表整个监察体系得到完善,排除D项。
10.A 据材料可知,汉代时,汉字逐渐成为边疆地区的官方文字并被刻印于手工产品上,这说明汉代中原文化日益扩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字在边疆地区的传播,未体现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排除B项;关于汉字的推广并不等同于文书政治的普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排除D项。
11.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月令》由记载自然事物到汉武帝时涉及政治内容,模糊其原有的时间意义,强调政治意义,体现帝王统治的合法性,故选C项;材料“《月令》是古人对时令经验的总结”可知不是政府总结,且时令经验不完全等同于农业生产经验,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变化不能说明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原有刻度的时间意义已经渐次模糊”与丰富人们的时间认知不符,排除D项。
12.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秦朝实现大一统,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所以秦俑表情肃穆刚烈、动作单一,但是西汉初年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汉俑表现出平和从容的特点,故选D项;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变化对人物形象的变化影响微弱,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两种人物俑之间制作工艺的差别,排除B项;材料不能客观反映社会民众审美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
13.(1)痛哭:地方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流涕:匈奴为代表的边境少数民族与汉王朝之间的矛盾。
(2)解决“痛哭”的举措: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制度;铸币权收归中央。
解决“流涕”的举措:任用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解析:第(1)问,据材料“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建立诸侯国过于强大,本来必然会造成天子与诸侯之间互相对立的形势,臣下屡遭祸害,皇上也多次忧伤,这实在不是使皇上放心、使臣下保全的办法,因此,贾谊“痛哭”的缘由是地方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据材料“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采缯以奉之”并结合所学可知,现在匈奴态度傲慢,侮辱朝廷,侵占土地,掠夺财物,对汉朝非常不敬,给天下制造的祸患,已经无以复加,因此,贾谊“流涕”的原因是匈奴为代表的边境少数民族与汉王朝之间的矛盾。第(2)问,据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解决“痛哭”的举措: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制度;铸币权收归中央;据材料“德可远施,威可远加”并结合所学可知,解决“流涕”的举措:任用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3 / 3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2.“文景之治”
(1)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      ”政策。
(2)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作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初的政治制度
(1)基本沿袭秦朝,史称“      ”。
(2)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原因 “惩亡秦孤立之败”
概况 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后来陆续分封一批      ,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结果 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最终被平定
二、西汉的强盛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 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设立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确立    确立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设立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监察
任用酷吏 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改革币制 将    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 由政府垄断盐、    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 向商人征收   
思想 思想大一统       ,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2.开疆拓土、稳定边疆
(1)措施
北击 匈奴 ①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在河西走廊设四郡
张骞 出使 西域 ①目的: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②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丝绸之路”
地方 治理 ①西域:公元前60年,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②东南、西南: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2)作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三、东汉的兴衰
1.短暂的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东汉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   ,史称东汉。
3.“光武中兴”
(1)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    的作用;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3)思想上,重视儒学。
4.东汉的衰亡
(1)外戚、宦官专权。
(2)党锢之祸: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抨击时政,称为“    ”,被宦官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
(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
(4)黄巾起义:184年,    发动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
(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    年间的历史,首创    通史体裁。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
2.文学: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
3.科技
(1)医学
①《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105年,东汉    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一政策,有利于平抑物价,增加中央收入。
据教材《纲要》(上)图片《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改编。
《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描绘了汉代集市的场面,画面左右上方有着“北市门”“南市门”的字样,标注了市集的方位。在这个繁荣的市集中,有开门迎客的店铺,有就地撑伞的地摊,有高台叫卖的贩夫,也有徒步交易的走卒。虽寥寥数人,贸易摊却安排得井井有条。据此推断合理的是,汉代(  )
A.交易散布于民间住宅区 B.民间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C.画作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D.商业交易活动规范有序
汉代儒学的四大新变化
豪强地主的表现
(1)政治:把持地方甚至中央政权,成为官宦世家(累世公卿)。
(2)经济: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大庄园,农民依附其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3)军事:建有“坞堡”,拥有“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力量。
(4)文化:精通儒学,垄断经学,把持地方舆论。
主题一 易道改政——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治理
汉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材料 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掌管章奏文书。此时,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卑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进行中央机构改革的措施和原因。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汉代“大一统”的治理模式
  材料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交融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探究 阅读材料,从中得出一条历史启示,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内容简要说明。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汉承秦制”
“秦制” “汉承”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监察制 中央继续设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设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郡县制 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 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有所损益”
秦制 汉对秦制的“损益”
赋税、兵役、徭役沉重 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法律严酷 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焚书坑儒” 西汉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朝实现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2.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制度创设 完善中央集权体制,完善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价值观念 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
巩固统一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东汉对西域与乌桓等地的经营等,对疆域拓展、巩固统一、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融有重要意义
民族交融 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如乐舞文化,大量部族乐器融入华夏古乐之中,丰富了乐舞的表现手段与形式
主题二 大汉雄风——富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文化
汉武帝与尊崇儒术
  材料一 汉武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罗图书,号召献书,设抄书之官,并允许人们进行研读。《汉书·艺文志》所载儒家以外诸子著作的数量如此之多……充当田蚡副手的韩安国,便兼学韩非和杂家说。受到汉武帝净礼的汲黯,“学黄老之言”……主父偃,“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他和赵人徐乐、齐人庄安,同为典型的杂家,同样上书言事,同时受到汉武帝召见并叹为相见恨晚。
——摘编自牛秋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形成及时人、后人之批判》
  材料二 罢黜百家只能说是罢黜黄老之学取得了成功……说到底,汉武帝是政治家,而不是学者,他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最关心的并不是学术。
——摘编自朱维铮《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
  探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位学者对汉武帝尊崇儒术政策的理解。对尊崇儒术有争议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观伎画像砖
材料 观伎画像砖是东汉时期的彩塑画像砖雕塑。东汉彩绘观伎画像砖雕塑1954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扬子山,长45.4厘米、宽40厘米、厚5.3厘米。彩绘画像砖雕塑的图案左上方是一男一女席地而坐,其中男者头上戴冠,身着宽袖长袍,女者头梳双髻,吹奏排箫。右上方有二男伎,一伎右手持剑,剑尖上跳弄一丸,左肘正掷弄一瓶;另一伎则上身袒露,双手舞弄七丸。左下方有二乐人席地而坐,正捧着排箫吹奏。右下方为二伎在表演巾舞,一女伎头梳双髻,双手挥动两条长巾起舞;一乐伎右手执槌为之击鼓伴奏。
  解读
信息 获取 此画像砖构图严谨,准确地刻画出伎人表演跳丸、舞剑及弄瓶的技巧,形象生动逼真。尤其是手持长巾的女伎,回首翘袖挥巾,婀娜多姿;与其呼应的乐伎,那持槌欲击的诙谐神态富于夸张。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热烈的场面
史料 价值 此画像砖为研究汉代的乐舞百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尊崇儒术对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成为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钳制了思想;另一方面,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
统一性 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武帝尊崇儒术,进一步统一思想文化
多样性 在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同时,边疆民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
先进性 秦汉时期有许多创造发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造纸术的改进等
开放性 秦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例如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西传等
气势恢宏 秦汉时期涌现出了如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世界瞩目的文化成就
考情 速递 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官员选拔与民族关系是这一部分的考查重点,命题角度多样,多从史料辨析的角度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结合文献记述、原始史料等,综合考查秦汉的时代风貌。 (2)角度预测:以机构调整、制度演变等为情境,考查中枢权力的运行及中央集权的加强;设置与经济、选官等相关的情境,考查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2024·河北高考2题)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旨在(  )
A.依据政绩实效    B.参考资品等次
C.关注家世道德 D.考察为官能力
命题立意 本题以西汉的选官制度构建学习情境,考查西汉政治的显著特征。通过对官员选拔标准的分析,突出制度创新的重大作用。
思维路径
信息获取 时空:西汉。 题眼:“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
教材探源 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解题 陷阱 答非所问 依据政绩实效是属于官员的考核,题干的信息属于官员的选拔,排除A项
似是而非 “资品等次”在古代指官员的资历、品级或地位等,题目中的选拔标准更侧重于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而非其资品等次,排除B项
以偏概全 根据“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等描述,更侧重于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的考察,而非家世道德,排除C项
得出 结论 根据材料“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等描述可知,在选拔官员时,会根据其所学专业知识和应对繁重事务的能力进行考察,这符合“考察为官能力”的表述,故选D项
1.(2023·广东高考2题)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2024·广西高考2题)汉成帝时,薛宜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汉桓帝时,“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见,汉代刺史(  )
A.职权范围日渐缩小  B.职权重心发生转变
C.监察权力不断分化 D.监察范围逐步扩大
3.(2023·新课标卷26题)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4.(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下表为《汉书》中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  )
《高帝纪》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
《武帝纪》 有司以币轻多奸……改币以约之……废期有月,而山泽之民未谕
《食货志》 旁缘(王)莽禁……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
A.山泽管理体制亟待建立
B.政府改革引发了流民问题
C.土地兼并推动山泽开发
D.山泽为民众提供生计资源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基础知识梳理
一、1.刘邦 2.(1)与民休息 3.(1)汉承秦制
(2)同姓诸侯王
二、1.察举制 刺史 铸币权 铁 财产税 尊崇儒术
2.(1)西域都护府
三、2.洛阳 3.(1)尚书台 4.(2)清议 (4)张角
四、1.(1)汉武帝 纪传体 (2)断代史 3.(1)①黄帝内经 (3)蔡伦
教材边角
D 汉代市集有固定的活动空间,贸易摊却安排的井井有条,由此可知,当时的商业交易活动规范有序,故选D项;集市有固定的活动区,并未和居民区融合,排除A项;民间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是在宋朝,排除B项;汉代市民阶层尚未兴起,排除C项。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主题一
情境1
信息 获取 “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卑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
知识 依据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要点 归纳 措施: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决策军国大事;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的权力,使其成为执行机构。 原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身边人员或出身低微的士人更容易控制
情境2
信息 获取 “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知识 依据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要点 归纳 历史启示: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说明:我国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形成于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前提是中央集权,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行政区的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历代王朝基本沿袭这种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进行治理的方式。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实行盐铁官营,尊崇儒术,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符合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的实际,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
主题二
情境1
信息 获取 “充当田蚡副手的韩安国,便兼学韩非和杂家说。……同时受到汉武帝召见并叹为相见恨晚”
知识 依据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要点 归纳 理解: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当时统治集团中仍然有各家各派人物在活动,即汉武帝既没有真正地独尊儒术,也没有禁绝百家。不论是“独尊儒术”,还是“发展百家”,汉武帝关心的是如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具体治国过程中,汉武帝推行的是“外儒内法”,并没有真正地独尊儒术,也没有禁绝百家,治理手段具有灵活性、多样性。 原因:学者因所处时代、阶级立场等差异而对同一历史现象的认识不同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智慧刷题
1.A 据材料可知,汉初社会经济凋敝、亟须恢复生产,汉政府决定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了这一政治需要,故选A项;汉初尊奉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是德法并用,排除B项;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汉初统治者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排除D项。
2.B 汉成帝时薛宜指出部刺史不循守条职,多与郡县事,说明此时刺史职权有超出监察之外干预郡县事务的情况;汉桓帝时益州刺史、荆州刺史主要是进行军事打击盗贼及蛮夷,这体现了汉代刺史的职权重心从监察为主向军事等其他职能转变,故选B项;材料中刺史职权范围在扩大,排除A项;材料强调刺史职权的转移,而不是刺史的监察权力被其他机构或官员分化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刺史干涉非监察的事务,这不是监察范围扩大的表现,排除D项。
知识拓展:刺史
  汉武帝时设立的地方监察官。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京师直辖地区以外的地方为13个监察区,每州设置刺史一名,称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刺史以六条问事,主要是监察郡守、尉、王国相和强宗豪右。刺史制度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官僚的督导与控制。东汉末演变为州的行政长官。
3.B 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设十三州部,到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一变化说明地方势力逐渐膨胀,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察举制在汉武帝时期已经确立,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从西汉到东汉,地方豪强势力逐渐膨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的效力如何,排除D项。
4.D 从“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山泽之民未谕”“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等内容可以看出,山泽为民众提供了生计资源,民众在不同情况下会依靠山泽生存,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山泽管理体制亟待建立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明确表明流民问题是由政府改革引发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推动山泽开发的信息,排除C项。
7 / 7(共82张PPT)
高中总复习·历史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
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
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
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
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
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
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
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
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
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CONTENTS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
汉。刘邦即汉高祖。
刘邦 
2. “文景之治”
(1)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
取“ ”政策。
(2)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作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
称“文景之治”。
与民休息 
3. 汉初的政治制度
(1)基本沿袭秦朝,史称“ ”。
(2)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原因 “惩亡秦孤立之败”
概况 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
威胁;后来陆续分封一批 ,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
定埋下了隐患
结果 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最终
被平定
汉承秦制 
同姓诸侯王 
二、西汉的强盛
1.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 颁布“推恩令”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设立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确立 确立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设立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监察
任用酷吏 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察举制 
刺史 
经济 改革币制 将 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 由政府垄断盐、 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 向商人征收
思想 思想大一统 ,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铸币权 
铁 
财产税
尊崇儒术 
2. 开疆拓土、稳定边疆
(1)措施
北击 匈奴 ①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
片区域。
②在河西走廊设四郡
张骞 出使 西域 ①目的: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②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
治、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丝绸之路”
地方 治理 ①西域:公元前60年,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的
军政机构。
②东南、西南: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
以前更加有效
西域都护府 
(2)作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三、东汉的兴衰
1. 短暂的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 东汉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 ,史称东汉。
3. “光武中兴”
(1)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 的作用;整顿吏治,惩处贪污
腐败。
(2)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3)思想上,重视儒学。
洛阳 
尚书台 
4. 东汉的衰亡
(1)外戚、宦官专权。
(2)党锢之祸: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抨击时政,称为“
”,被宦官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
(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
(4)黄巾起义:184年, 发动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
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议 
张角 
四、两汉的文化
1. 史学
(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 年
间的历史,首创 通史体裁。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
2. 文学: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东
汉民间流行五言诗。
汉武帝 
纪传体 
断代史 
(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
地位。
(3)造纸术:105年,东汉 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蔡伦 
3. 科技
(1)医学
①《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黄帝内经 
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
货物的经济政策。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
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一政
策,有利于平抑物价,增加中央收入。
据教材《纲要》(上)图片《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改编。
《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描绘了汉代集市的场面,画面左右上方有着
“北市门”“南市门”的字样,标注了市集的方位。在这个繁荣的市集
中,有开门迎客的店铺,有就地撑伞的地摊,有高台叫卖的贩夫,也有徒
步交易的走卒。虽寥寥数人,贸易摊却安排得井井有条。据此推断合理的
是,汉代(  )
A. 交易散布于民间住宅区 B. 民间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C. 画作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D. 商业交易活动规范有序

解析: 汉代市集有固定的活动空间,贸易摊却安排的井井有条,由此
可知,当时的商业交易活动规范有序,故选D项;集市有固定的活动区,
并未和居民区融合,排除A项;民间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是在宋朝,排除B
项;汉代市民阶层尚未兴起,排除C项。
汉代儒学的四大新变化
豪强地主的表现
(1)政治:把持地方甚至中央政权,成为官宦世家(累世公卿)。
(2)经济: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大庄园,农民依附其从事农业、手工业
生产。
(3)军事:建有“坞堡”,拥有“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力量。
(4)文化:精通儒学,垄断经学,把持地方舆论。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
主题一 易道改政——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治理
汉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材料 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
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掌管章奏
文书。此时,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汉武帝又
选用一些出身卑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
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丞
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中朝”是皇帝身边的
御用工具。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进行中央机构改革的措施
和原因。
信息 获取 “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卑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
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
军国大事,组成‘中朝’”
知识 依据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
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卑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
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
军国大事,组成‘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
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措施: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决策军国大
事;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的权力,使其成为执行机构。
原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身边人员或
出身低微的士人更容易控制
要点 归纳 措施: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决策军国大
事;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的权力,使其成为执行机构。
原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身边人员或
出身低微的士人更容易控制
汉代“大一统”的治理模式
  材料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
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
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
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
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
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
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
夏交融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探究 阅读材料,从中得出一条历史启示,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内容
简要说明。
信息 获取 “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
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
伍”“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知识 依据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
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
伍”“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要点 归纳 历史启示: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
说明:我国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形成于秦汉时期。大一统的
前提是中央集权,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行政区的主
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历代王朝基本沿
袭这种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进行治理的方式。汉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实行盐
铁官营,尊崇儒术,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大一统的国家治理
模式符合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的实际,维护了
历史启示: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
说明:我国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形成于秦汉时期。大一统的
前提是中央集权,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行政区的主
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历代王朝基本沿
袭这种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进行治理的方式。汉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实行盐
铁官营,尊崇儒术,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大一统的国家治理
模式符合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的实际,维护了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成
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治理体系不断完
善的重要动力
1.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汉承秦制”
“秦制” “汉承”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监察制 中央继续设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设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郡县制 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田租、户赋、徭役、
兵役制 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有所损益”
秦制 汉对秦制的“损益”
赋税、兵役、 徭役沉重 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法律严酷 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焚书坑儒” 西汉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

在全国推行 郡县制 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
国问题,汉朝实现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2.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制度 创设 完善中央集权体制,完善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
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 发展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
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
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价值 观念 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
域、民族的藩篱,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
巩固 统一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东汉对西域与乌桓等地的经营等,对疆域拓展、巩固统一、开
发边疆、推动民族交融有重要意义
民族 交融 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
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如乐舞文化,大量部族乐器融入华夏古
乐之中,丰富了乐舞的表现手段与形式
主题二 大汉雄风——富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文化
汉武帝与尊崇儒术
  材料一 汉武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罗图书,号召献书,设抄书之
官,并允许人们进行研读。《汉书·艺文志》所载儒家以外诸子著作的数量
如此之多……充当田蚡副手的韩安国,便兼学韩非和杂家说。受到汉武帝
净礼的汲黯,“学黄老之言”……主父偃,“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
《易》《春秋》、百家言”。他和赵人徐乐、齐人庄安,同为典型的杂
家,同样上书言事,同时受到汉武帝召见并叹为相见恨晚。
——摘编自牛秋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
形成及时人、后人之批判》
  材料二 罢黜百家只能说是罢黜黄老之学取得了成功……说到底,汉武
帝是政治家,而不是学者,他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
最关心的并不是学术。
——摘编自朱维铮《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
  探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位学者对汉武帝尊崇儒
术政策的理解。对尊崇儒术有争议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信息获取 “充当田蚡副手的韩安国,便兼学韩非和杂家说。……同时
受到汉武帝召见并叹为相见恨晚”
知识 依据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充当田蚡副手的韩安国,便兼学韩非和杂家说。……同时
受到汉武帝召见并叹为相见恨晚”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要点归纳 理解: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当时统治集团中仍然有各家各
派人物在活动,即汉武帝既没有真正地独尊儒术,也没有禁
绝百家。不论是“独尊儒术”,还是“发展百家”,汉武帝
关心的是如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具体治国过程中,
汉武帝推行的是“外儒内法”,并没有真正地独尊儒术,也
没有禁绝百家,治理手段具有灵活性、多样性。
原因:学者因所处时代、阶级立场等差异而对同一历史现象
的认识不同
理解: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当时统治集团中仍然有各家各
派人物在活动,即汉武帝既没有真正地独尊儒术,也没有禁
绝百家。不论是“独尊儒术”,还是“发展百家”,汉武帝
关心的是如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具体治国过程中,
汉武帝推行的是“外儒内法”,并没有真正地独尊儒术,也
没有禁绝百家,治理手段具有灵活性、多样性。
原因:学者因所处时代、阶级立场等差异而对同一历史现象
的认识不同
观伎画像砖
材料 观伎画像砖是东汉时期的彩塑画像砖雕塑。
东汉彩绘观伎画像砖雕塑1954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
扬子山,长45.4厘米、宽40厘米、厚5.3厘米。彩绘
画像砖雕塑的图案左上方是一男一女席地而坐,其中
男者头上戴冠,身着宽袖长袍,女者头梳双髻,吹奏排箫。右上方有二男伎,一伎右手持剑,剑尖上跳弄一丸,左肘正掷弄一瓶;另一伎则上身袒露,双手舞弄七丸。左下方有二乐人席地而坐,正捧着排箫吹奏。右下方为二伎在表演巾舞,一女伎头梳双髻,双手挥动两条长巾起舞;一乐伎右手执槌为之击鼓伴奏。
  解读
信息 获取 此画像砖构图严谨,准确地刻画出伎人表演跳丸、舞剑及弄瓶的
技巧,形象生动逼真。尤其是手持长巾的女伎,回首翘袖挥巾,
婀娜多姿;与其呼应的乐伎,那持槌欲击的诙谐神态富于夸张。
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热烈的场面
史料 价值 此画像砖为研究汉代的乐舞百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 尊崇儒术对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削弱和打击了地
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
系,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成为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
思想武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钳制了
思想;另一方面,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 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
统一性 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武帝尊崇儒术,进一步
统一思想文化
多样性 在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同时,边疆民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
了多样化的风格
先进性 秦汉时期有许多创造发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太阳黑子的
最早记录、造纸术的改进等
开放性 秦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例如佛教传入中国;中国
的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
西传等
气势 恢宏 秦汉时期涌现出了如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世界瞩目的
文化成就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
考情 速递 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官员选拔与
民族关系是这一部分的考查重点,命题角度多样,多从史料辨
析的角度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结合文献记述、原始史料等,综合考查秦汉的
时代风貌。
(2)角度预测:以机构调整、制度演变等为情境,考查中枢权
力的运行及中央集权的加强;设置与经济、选官等相关的情
境,考查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2024·河北高考2题)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
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
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旨在(  )
A. 依据政绩实效 B. 参考资品等次
C. 关注家世道德 D. 考察为官能力
命题立意 本题以西汉的选官制度构建学习情境,考查西汉政治的显著特
征。通过对官员选拔标准的分析,突出制度创新的重大作用。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西汉。
题眼:“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
教材 探源 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解题 陷阱 答非 所问 依据政绩实效是属于官员的考核,题干的信息属于官
员的选拔,排除A项
似是 而非 “资品等次”在古代指官员的资历、品级或地位等,
题目中的选拔标准更侧重于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和实际
能力,而非其资品等次,排除B项
以偏 概全 根据“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等描述,更
侧重于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的考察,而非家世道
德,排除C项
得出 结论 根据材料“取明经”“取明律令”“取治剧”等描述可知,在选
拔官员时,会根据其所学专业知识和应对繁重事务的能力进行考
察,这符合“考察为官能力”的表述,故选D项
1. (2023·广东高考2题)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
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
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 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 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 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初社会经济凋敝、亟须恢复生产,汉政府决定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了这一政治需要,故选A
项;汉初尊奉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是德法并用,排除B项;尊崇儒术
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汉初统治者在无为而治
的思想指导下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王国
势力的膨胀,排除D项。
2. (2024·广西高考2题)汉成帝时,薛宜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
“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汉桓
帝时,“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
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见,汉代刺史(  )
A. 职权范围日渐缩小 B. 职权重心发生转变
C. 监察权力不断分化 D. 监察范围逐步扩大

解析:  汉成帝时薛宜指出部刺史不循守条职,多与郡县事,说明此时
刺史职权有超出监察之外干预郡县事务的情况;汉桓帝时益州刺史、荆州
刺史主要是进行军事打击盗贼及蛮夷,这体现了汉代刺史的职权重心从监
察为主向军事等其他职能转变,故选B项;材料中刺史职权范围在扩大,
排除A项;材料强调刺史职权的转移,而不是刺史的监察权力被其他机构
或官员分化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刺史干涉非监察的事务,这不是
监察范围扩大的表现,排除D项。
知识拓展:刺史
  汉武帝时设立的地方监察官。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封五年(公
元前106年),分京师直辖地区以外的地方为13个监察区,每州设置刺史
一名,称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刺史以六条问事,主要是监察郡守、
尉、王国相和强宗豪右。刺史制度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
加强了皇帝对官僚的督导与控制。东汉末演变为州的行政长官。
3. (2023·新课标卷26题)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
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
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解析: 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设十三州部,到东汉后期,以州为中
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一变化说明地方势力逐渐膨胀,不利于国家的
统一,故选B项;察举制在汉武帝时期已经确立,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
从西汉到东汉,地方豪强势力逐渐膨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
的效力如何,排除D项。
4. (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下表为《汉书》中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
息可得出的结论是(  )
《高帝纪》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
《武帝纪》 有司以币轻多奸……改币以约之……废期有月,而山泽之民未谕
《食货志》 旁缘(王)莽禁……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
A. 山泽管理体制亟待建立 B. 政府改革引发了流民问题
C. 土地兼并推动山泽开发 D. 山泽为民众提供生计资源

解析:  从“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山泽之民未谕”“贫者
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等内容可以看出,山泽为民众提供了生
计资源,民众在不同情况下会依靠山泽生存,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
山泽管理体制亟待建立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明确表明流民
问题是由政府改革引发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推动山泽开
发的信息,排除C项。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4·山东枣庄二模)刘邦立汉以后重建封建制度,陆续分封诸侯王
和列侯,然而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只施行于关东地区,在
关西地区则采取全面郡县的一元统治体制。统治者旨在(  )
A. 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B. 贯彻因俗而治政策
C. 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
D. 健全地方行政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在关东地区册封同姓王并通过
血缘关系加以笼络,使其拱卫中央,同时郡县的存在又能对王国起到
一定的制衡作用,而关西地区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直接有
效的控制,既保证中央的权威,也能制衡关东地区诸侯国。因此,汉
朝对地方制度的设置是为了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故选C项;吸取
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是郡国并行制推行的原因之一,并非目的,排除A
项;因俗而治政策属于影响因素,并非目的,排除B项;健全地方行政
体系是表面因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4·湖南衡阳二模)从汉高祖到汉景帝,皇帝宗室被封为诸侯王的
共四十六人,王子侯者二十七人,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外戚侯者二十五
人。汉初的分封(  )
A. 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 B. 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
C. 维护了国家政权稳定 D. 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对宗室、外戚和功臣进行分封且
人数众多,这使得地方势力逐渐增强,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故选D
项;材料中的分封诸侯是政治措施,与汉初经济恢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项;汉初的分封没能抑制豪强地主势力,排除B项;汉初封国势力强大,
威胁中央,为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4·山东济南一模)汉初在关中地区实行十分严格的禁马出关政
策,“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扜关、郧关、函谷关、武关及诸河塞津关”。
这一禁令的实施意在(  )
A. 保持中央军事优势地位
B. 满足对匈奴作战的军备需要
C. 发展农耕促进国力恢复
D. 保障国家邮驿系统正常运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初在关中地区实行严格的禁马出关政策,因为
马是重要的军事物资,所以是为了保持中央军事优势地位,故选A项;汉
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并不是对匈奴作战,排除B项;马是军事物资,
与发展农耕促进国力恢复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述不是为了保障邮驿系
统的运转,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四川南充一模)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推行“广关”政
策,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
的新“关中”地域。这一政策(  )
A. 适应了政治中心的转移
B. 维护了西北边境的安定
C. 有利于保障京师物资供应
D. 旨在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扩大了关中地区的范
围,这有利于加强对关中以东地区的控制,有利于保障京师的物资供应,
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政治中心并未转移,排除A项;材料与西北边境的安
定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2024·福建龙岩一模)西汉初年,游侠势力渗透到各个领域,一些游
侠世家,勾结地方官,横行乡里,“人皆避之”。而汉武帝时期,游侠温
恭谨信,大有君子退让之风。导致游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 政府加强对经济统制
C. 国家治国理念的改变 D. 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汉武帝时期由“无为”到“有
为”,打击游侠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和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关,是
国家治国理念改变的结果,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排除;汉
武帝时期政府加强对经济统制主要表现为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与材料
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游侠变化涉及的是地方治理,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2024·福建泉州三模)汉武帝鼓励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上
书言国事以自荐,并亲自审阅,优者录用,授予郎中、给事中等官职,
“其时上书自荐者达千人之多”。汉宣帝规定通过上书拜官者须试用一
年。上述做法(  )
A. 纠正了察举制度弊端 B. 强化了中枢行政制度
C.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D. 改变了社会主流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鼓励“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上书
言国事以自荐,经皇帝亲自审阅后授予官职,当时上书自荐的人数非常
多,汉宣帝也允许上书拜官,这些做法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故选C项;
材料未涉及察举制度,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内容属于选官制
度,与中枢行政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没有改变社会主流思
想,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2024·湖南长郡中学二模)下表为西汉时期按爵授田制规定的部分爵
位授田数量统计。这一做法客观上(  )
爵位 田(单位:顷) 爵位 田(单位:顷)
左庶长 74 少上造 84
右庶长 76 大上造 86
左更 78 驷车庶长 88
中更 80 大庶长 90
右更 82 关内侯 95
A. 巩固了等级秩序 B. 保障了小农生产
C. 增加了国家税收 D. 革新了生产技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按爵授田制”可知,此项举措导致西汉大地产制的形
成,处于不同爵位者可以凭借该制度确定占田的数量,表明等级严格,而
土地多寡又表明爵位高低,从而巩固了等级秩序,故选A项;材料中的措
施主要涉及对贵族占地的数量的规定,不是保障小农生产,排除B项;贵
族大量兼并土地,但是隐瞒土地数量,不向政府缴税,从而导致国家税收
得不到保障,排除C项;当时实行的是铁犁牛耕的生产技术,并未改变,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2024·河北保定一模)上林苑是西汉最重要的皇家苑囿,扬雄《羽猎
赋》中写道:“宫馆台榭,池沼苑囿,林麓薮泽,财用足以奉郊庙,御宾
客,充庖厨而已,不夺百姓膏腴榖土桑柘之地。”晋《三辅故事》中记
载:“武帝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后昭帝小,不能复征讨,于池中养鱼以给
诸陵祠,余付长安市,鱼乃贱。”这反映出,西汉(  )
A. 皇家苑囿具有经济功能 B. 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 地主田庄经济发展迅速 D. 苑囿中农业的专业化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上林苑是农业生产基地,还是国家财政
的重要来源地,昆明池所产的鱼被拿到市场上出售,表明皇家苑囿具有经
济功能,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涉及的是皇家苑囿,
而非地主田庄,排除C项;农业专业化是农业生产分工的一种形式,材料
未体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汉武帝时始设刺史监察地方,其下无属员,
亦无固定治所;至东汉时,刺史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外,在原有权力基础上
兼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并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这种变化
(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体现监察制度的异化
C.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 意味着监察体系完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西汉时期的刺史只负责监察地方,但东汉时期由监察职能逐渐
演变为地方具有行政权和军事权的地方机构,这体现了监察制度的异化,
故选B项;东汉时期刺史的权力增强,这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地方
官权力增强,不一定能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
官权力的增强,而官员权力的变化并不能代表整个监察体系得到完善,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2024·江西联考)两广地区出土的汉代铜镜刻有汉字,如贺州辅门的
铜镜刻有“日有喜,宜酒食,长富贵,乐毋事”等字。汉字还传入交趾、
九真(今越南)两郡,成为当地的官方文字。这反映出汉代(  )
A. 中原文化日益扩展 B. 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创新
C. 文书政治逐渐普及 D. 汉字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代时,汉字逐渐成为边疆地区的官方文字并被
刻印于手工产品上,这说明汉代中原文化日益扩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
的是汉字在边疆地区的传播,未体现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排除B项;关
于汉字的推广并不等同于文书政治的普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汉字
书写材料的变化,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2024·福建福州模拟)《月令》是古人对时令经验的总结,记载着天
象、物候、气象等自然事物的变化;汉武帝时,《礼记·月令》被立为经
学,涉及君主施政、祭祀等内容,原有刻度的时间意义已经渐次模糊。这
一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 政府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B.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C. 强调帝王统治的合法性 D. 丰富人们的时间认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月令》由记载自然事物到汉武帝时
涉及政治内容,模糊其原有的时间意义,强调政治意义,体现帝王统治的
合法性,故选C项;材料“《月令》是古人对时令经验的总结”可知不是
政府总结,且时令经验不完全等同于农业生产经验,排除A项;材料体现
的变化不能说明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原有刻度的时
间意义已经渐次模糊”与丰富人们的时间认知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4·山西临汾二模)如图,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肃穆刚烈,动作单
一;汉阳陵(汉景帝的陵墓)中的汉俑则显得平和而从容。这一变化反映
出西汉初年(  )
A. 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变化
B. 陶俑制作技术发达
C. 社会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 社会政治较为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秦朝实现大
一统,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所以秦俑表情肃穆刚烈、动作单一,但是西
汉初年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汉俑表现出平和
从容的特点,故选D项;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变化对人物形象的变化影响微
弱,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两种人物俑之间制作工艺的差别,排除B项;材
料不能客观反映社会民众审美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3. (2024·河北唐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夫树国固,必相疑之
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然则天下
之大计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
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
从。……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可痛哭者,
此病是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天下之势方倒县。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
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
而汉岁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
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
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摘编自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痛哭”“流涕”的缘由。
答案: 痛哭:地方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流
涕:匈奴为代表的边境少数民族与汉王朝之间的矛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据材料“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建立诸侯国过于强大,本来必然会造成天子与诸侯之间互相对立的形势,臣下屡遭祸害,皇上也多次忧伤,这实在不是使皇上放心、使臣下保全的办法,因此,贾谊“痛哭”的缘由是地方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据材料“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采缯以奉之”并结合所学可知,现在匈奴态度傲慢,侮辱朝廷,侵占土地,掠夺财物,对汉朝非常不敬,给天下制造的祸患,已经无以复加,因此,贾谊“流涕”的原因是匈奴为代表的边境少数民族与汉王朝之间的矛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贾谊“痛哭”“流涕”
的措施。
答案: 解决“痛哭”的举措: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制度;铸
币权收归中央。
解决“流涕”的举措:任用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设立武威、张掖、酒
泉、敦煌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
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解决“痛哭”的举措:颁布“推
恩令”;设置刺史制度;铸币权收归中央;据材料“德可远施,威可远
加”并结合所学可知,解决“流涕”的举措:任用卫青、霍去病打击匈
奴;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