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美学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本质进行提炼,在审美层面上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气派,是中华民族对于美的一种理性的抽象概括,其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而中华美育精神,则是中华美学精神在民族实践活动当中的现实呈现。1928年6月,蔡元培先生在《国立艺术院组织大纲》中强调:“这个学校有三个任务:……三是促进社会美育。”在民族危难之际,他将目光聚焦到新人的养成,聚焦到人之生活的建设,希望以美育代宗教,要以纯粹的美唤醒人心。近百年过去了,我们的美育无论是知识上的扫盲,还是美学上的提升,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社会美育的意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928年的美育对中国社会的意义更多是启迪人心的修养之学,而当下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美丽中国”,在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的地方发展和社会建设面临着新的时代命题,也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人文艺术工作者赋予了沉甸甸的历史任务。美对当下的中国来说,是修养之学,更是创新力量,需要以艺术创造、文化创新、社会美育来塑造民众的审美情趣,使之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创新、实现共同富裕的能量。美育是人文教育,面对的是人的精神和文化世界。当前,美育仍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总体上,我们还应围绕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美育精神,加强对其历史生成、独特观念、丰富形态的深度研究,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涵,用中华美学和美育精神滋养青年一代;同时充分发挥美育的主导作用,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引领青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之美。美育课程通过审美和艺术的方式,实现心灵教育、人生教育、人格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就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注重各艺术门类的渗透融合,增设艺术修养、艺术史论、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课程。当今,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催生了各类新文化空间,文化艺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形式日渐丰富多元,人们对文化生活业态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所有这些新空间、新形式、新业态又通过互联网而交叉融合,这对美育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可以发展线上传播手段,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打造融合线上线下、渗透社会基底的社会美育大平台。(摘编自金一斌《以美育人 以美成人》)材料二: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一回信一经刊出,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究竟何谓中华美育精神?中华美育精神包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美的理念、美的态度、美的品格、美的旨趣及美的精神,是关乎美的感性经验的理性提炼。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扩充,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也为新时代博物馆美育的内容充实与路径创新打开了崭新的空间。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文化信息资源,是传统文明和现代科技的交互融合,在塑造城市人文魅力的同时,也展现了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博物馆的功能多元,其中一项重要的功能是对大众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如红色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以其独有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记录着党和国家的光辉历程,河南博物院展出的“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讲述了在中国革命征程中,河南人民跟随党的脚步,以坚定的革命信仰、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以血与泪、歌与火铸就出中国革命道路中的功绩,彰显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河南情怀和风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追求的提高,博物馆职能重心逐渐由收藏及藏品研究向利用丰富藏品资源开展社会教育的方向转变,博物馆资源和美育也渐趋融合。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藏品蕴藏鲜活生动、各具特色的美育元素,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能触发大众心灵底层的文化自觉与情感认同,给大众以全新的、贴近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感悟。因此,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博物馆潜在的美育元素和价值,将美育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过程,持续提升博物馆文化内涵,构筑立德树人教育阵地,将博物馆打造成“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文化场所。另一方面,新时代博物馆要勇担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美育的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充分发挥博物馆美育在净化心灵、涵养德性方面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促推大众创新思维和审美素养的提升。(摘编自高陆、孟甜、李骏《博物馆美育与中华美育精神》)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美学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中华美育精神则与美的感性经验的理性提炼相关,其内涵会不断丰富和扩充。B.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美育的社会意义不同,新中国成立前倾向于人心的修养,新中国成立后转变为创新力量,旨在成为社会创新、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C.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既能塑造城市的人文魅力,又透露出城市独特的文化气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方面意义重大。D. 博物馆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它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藏品富有鲜活生动、各具特色的美育元素,便于搭建通往大众的审美桥梁。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美育具有人文性,所以当前我们应以学校中的青年一代为美育对象,引领他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做好美育工作,既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又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平台。C. 河南博物院展出的“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成功实施了对大众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红色历史类博物馆美育的模板。D. 只要充分挖掘博物馆潜在的美育元素和价值,充分发挥其社会美育的效能,就能将其打造成“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文化场所。3. 下列选项,和材料一中对当前我国美育情况的论述最不相关的一项是( )A. 不少大学组织学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推动青年大学生在参与基层治理中了解人民。B.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穆欣欣说:“弘扬美育精神能让人具备正确的审美能力,这种能力与感受幸福的能力挂钩。”C. 国家打造“乡村艺课”,线下线上教学惠及100多万人,覆盖全国800余所乡村学校。D. “教人先育己”,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要多渠道充实教师力量。4.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材料一中引用蔡元培的话和材料二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的作用有何不同?5.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华美育精神,但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并分析这样写的目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终 点[注]程枫青海高原一个暴风雪的夜晚。“呜——”向扬师傅踩响了汽笛,三三〇三次列车即将到达这条铁路线的终点站。站在他身后的工程师王克勤向右侧瞭望着线路。终点站,这对于每一个战斗在火车头上的人来说,该有多大的吸引力啊!终点站到了,自己为建设社会主义又贡献了一份力量,叫人多么兴奋激动啊!每逢到了终点站,副司机就应当插上铁锹,关上炉门,拧开送风器阀门,为司机刹车做好准备,司机就应当关闭气门,收回手把,把掣动机停放在刹车位置上,以便让列车徐徐停下。可是,今天的向扬师傅,却一反惯例,气门没关,反而开大了两档,手把没收,反而猛推了几下。副司机铁大牛也密切地配合,铁锹没插,加煤更勤;炉门没关,开得更大;蒸气压力表的指针,本应降下来,此刻却在红线上像用钉子钉死了一样,纹丝不动。①整个列车,没有一点徐徐停下的迹象,反而跑得更快了——烟囱在喷云吐雾,炉火在闪射红光,车轮在欢快歌唱,钢轨在铿锵作响!向扬师傅威武地坐在驾驶台上,两道利剑般的目光一眨不眨地注视着前方,在寻找那指示列车立即停下还是继续前进的信号灯光。②他那洗得发白的鸭舌帽,雪一样洁白的毛巾,在炉火的照射下更加耀眼。他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眼睛里没有胜利到手的喜悦,脸膛上没有驶达终点的欢快,似乎他驾驶的这趟三三○三次列车到达的并不是往常的终点站,而是战斗征程的新起点!“呜——”三三○三次列车再飞驰一站地,就要到达伸延后的新终点——矿山车站了!在机车前大灯的光柱照射下,向扬师傅瞅着急速后退的路轨,想:新的终点就要到达了,这次不同平常的试验任务就要完成了,但是,胜利在望并不等于胜利在握,就要到达新终点并不等于已经到达新终点!任何一点点思想上和技术上的疏忽,都有可能前功尽弃!副司机铁大牛一边烧火,一边瞅了一眼线路里程标志,也知道就要驶达新的终点了,小伙子浑身充满使不完的力量。他满心高兴,但脸上一点也不流露出来。这种善于把喜悦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习惯,是多年来受向扬师傅的影响养成的。这阵子,他悄悄地把兴奋化成力量,挥动起两双粗臂,更加使劲地往炉膛里添煤,让炉火更旺,汽水更足,火车行驶得更快,更快!③天亮了,大地一片银白,三三○三次列车犹如一条上下翻飞的黑色巨龙,迎着暴风雪勇猛前进!离终点站只有半站路了,矿山上那高入云端的烟囱和刚刚竖起的铁架依稀可辨。就在这个时候,王工程师突然从向扬师傅的神情和动作里,看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变化——不好!火车在这最后几分钟要出问题!看,老向扬的眉心隆起了一个疙瘩,身躯也开始不停地扭动,一会儿用左耳迎着风雪谛听机车走动的声音,一会儿用右耳去捕捉那车轮滚动带来的轰鸣!“注意!注意!”王工程师还没来得及发出询问,向扬师傅就用洪钟般的声音喊出了紧急信号,“曲拐润滑油已经耗尽,摩擦声音有了变化!”“啊,润滑油已经耗尽!这,怎么办?”“立即补充!”向扬师傅的声音十分果断坚决。“立即补充?”王工程师听了一愣,这可困难了,怎么加油呢?这不比在地面上,而是在以每小时九十五公里的速度行驶的火车头上!车身在剧烈颠簸,车轮在疾速旋转,人往哪儿站?油往哪儿浇?太危险了,这……霎时间,响起了向扬师傅洪亮的声音,深沉有力,镇定自若,蕴藏着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老王代我驾驶机车,铁大牛注意炉火,我去补油!”他将王工程师一把拉到驾驶台上,顺手抄起长嘴油壶,迅速而又敏捷地从司机室前窗户钻了出去,顺着嵌在锅炉皮衣上的脚镫子,踏到了那不到一尺宽的走台板上,再一迈步,一弯腰,双脚就像焊住了似的蹬在新安装的补助砂箱边沿上。④他伸展左臂,油壶的细长嘴巴慢慢接近了飞速转动的曲拐,他手腕微微一抖,清亮的润滑油,就像一根闪闪放光的金属丝线一样,卷入了曲拐的摩擦部分……暴风在呼啸,大雪在纷飞,机车在颠簸,列车在飞驰。一刹那功夫,向扬师傅给曲拐加好了油返回司机室来。王工程师一边接过油壶,一边把自己的短皮大衣披到老头子的身上。“什么原因造成润滑油提前耗尽呢?”王工程师问道。“根据初步观察和判断,”向扬师傅坐在驾驶台之后回答道,“可能是重新安装的曲拐楔子,使耗油量加大了。”“重新安装的曲拐楔子?”王工程师一边自语,一边想道:“是的,这种分析合乎科学道理,完全可能……这是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可是,自己在清算时怎么没有想到呢?”他不由得自责起来:“太危险了!由于我事先没有想到,因而没有采取措施,险些毁掉了这次重要的试验!”“不能这么说!”向扬师傅说道,“谁也不可能先知先觉,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向扬师傅两眼直盯着越来越近的矿山车站,他在心里想道:“就像革命的道路上永远没有终点一样,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着斗争!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上,我们的脚下永远是新的起点!”“呜——”列车在向扬师傅驾驶下,向前,永远向前……[注]《终点》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原被收入《程枫小说选》,后又被收入《当代散文选读》(一九八三年出版)。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环境与人物,并围绕“终点站”这个关键词用抒情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B. 文中将向扬师傅与铁大牛两人今天将到终点站时的反应与以往将到终点站时的惯常表现对照着描写,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C. “呜——”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呜——”独句成段,反复出现三次,前后照应,标明叙事线索,也揭示了主题思想。D. 文中把向扬师傅冒险抢修曲拐的行动写得层次分明、具体细致、浑然天成,而又着笔简练,彰显了向扬师傅精湛的业务技能。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运用排比、比拟手法,从“烟囱”“炉火”“车轮”“钢轨”等多方面描写列车快速行进时的状态,突出其“反常”。B. 句子②细节刻画简约、精当,“洗得发白”“雪一样洁白”等修饰语既写出向扬师傅有洁癖的特点,也可见其朴素与节俭。C. 句子③运用比喻等手法描绘列车在暴风雪中奔驰的景象,它单独成段,在篇章结构中起到蓄势和铺垫的作用。D. 句子④中动作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慢慢”“微微”两个叠词表现了向扬师傅在紧急场景下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心态。8. “终点”一词在文中有哪些含义?文章以“终点”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9. 作者曾在《后记》一文中谈及写作此文体会:“非常明显,如果我没有火车司机的生活,如果我没有和那位鬓角斑白的老司机的接触,他不讲出那样震人心弦的话语,无论如何,我是写不出《终点》的。”请结合《终点》一文,谈谈这段创作谈给你的启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王将田①,史编布卜②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③,兆比于此。”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邪?”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文王曰:“唯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④焉。”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选自《六韬·文韬·文师》,有删改)材料二:或曰:吕尚⑤隐海滨,周西伯拘羡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三人者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出西伯。西伯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文王崩,武王欲修文王业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遂行。武王已平商,而封师尚父于齐。(选自《十七史百将传》,有删改)[注]①文王:姓姬名昌,商时为西北侯。田:通“畋”,打猎。②史编布卜:史,官职名,先秦时主要掌管记事、祭祀及占卜诸项事务;编,人名,其太祖畴曾是大禹的史官;布卜,占卜。③皋陶:传说中东夷族的领袖,舜时曾主管刑狱,后又辅佐禹。④树敛:使人心凝聚。⑤吕尚:姜尚。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武王欲修A文王B业C将伐纣D卜龟兆E不吉F风雨G暴H至。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比,相似,相同,与“比及三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比”意思不同。B. 毕,古时打猎时用的网,这里指取得,与“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中的“毕”意思不同。C. 归,使……归,使动用法,与“哀民生之多艰”(《离骚(节选)》)中的“哀”用法相同。D. 阴,暗地里,与“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中的“阴”用法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记述周文王遇姜太公并最终立其为师的故事,材料二突出了吕尚以谋略相佐的事实,相对来说材料一的君臣相遇更有戏剧性。B. 材料一中,君臣初次见面,姜太公以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抱负,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的事情为话头,暗示自己有君子之志来进行试探。C. 材料一中,姜太公以钓丝、鱼饵与鱼的关系为喻,巧妙地阐述了国君与人才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君王要考虑使人才各得其所并建立凝聚力的结论。D. 材料一中,文王提出何以取天下的问题,姜太公提出解决方案,文王很满意,这与材料二中文王将齐地封给姜太公的史实有关联。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2)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14. 材料一第五段中姜太公的回答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寿辛侍郎①韩元吉南风五月江波,使君莫袖平戎手。燕然未勒,渡泸声在,宸衷②怀旧。卧占湖山,楼横百尺,诗成千首。正菖蒲叶老,芙蕖香嫩,高门瑞,人知否?凉夜光躔③牛斗,梦初回长庚如昼。明年看取,纛旗④南下,六骡西走。功画凌烟⑤,万钉宝带⑥,百壶清酒。便留下剩馥,蟠桃分我,作归来寿。[注]①此词为辛弃疾生日所作。辛弃疾生于五月十一日。②宸衷:帝王的心意。③躔(chán):日月星辰经过某一区域。④纛(dào)旗:军队大旗。⑤功画凌烟:历史典故,源自唐代长安城太极宫凌烟阁的功臣画像。⑥万钉宝带:形容显贵的服饰或象征高官厚禄。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君莫袖平戎手”意思是:老朋友有平定外族的绝学,可不能袖手旁观、听之任之。B. “渡泸声在”典出《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句,以诸葛亮南征之事鼓励稼轩。C. “卧占湖山,楼横百尺,诗成千首”三句写友人的退隐生活,旨在表达词人对归隐的渴望。D. “菖蒲叶老,芙蕖香嫩”遥接首句,“高门瑞”暗点题中“寿”字,“人知否”语含惋惜。16. 本词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明读《醒世诗》,读到“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时,联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景相似。(2)杜牧《阿房宫赋》中,善于运用比喻,如“___________”一句喻指宫女梳妆镜的光亮,“___________”一句喻指宫女的头发。(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唐宋诗词中,很多写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4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30周年,程砚秋诞辰120周年,同时也是“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创办120周年。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纷至沓来,再次点燃了人们对京剧的热情,掀起了一波新的“京剧热”。如今,京剧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展现出 ① 。面对这样一门 ② 的艺术,怎样才能更好地去欣赏呢?京剧诞生于清代,在中国戏剧殿堂中占据显郝地位。它既是民族艺术的傀宝,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百姓通过观看京剧了解历史知识、社会风情、世相百态,竖立道德伦理观念,提升审美品位。京剧依靠演员扮演人物,以“代言体”铺展剧情,通过演员表演将人物性格、情感以及道德观念传达给观众。梅兰芳回忆有一年夏天在中和园看谭鑫培演《碰碑》,谭鑫培在第二场出场时的一个身段,将两手藏于白胡子下,巧妙表达了寒冷之感,让梅兰芳在六月盛暑中几乎忘却了炎热,深感气候仿佛真变了。其他观众更是沉醉其中。谭鑫培将杨老令公兵败荒郊、内外交困、救兵不至、望子不归的悲凉氛围 ③ 地展现出来,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深受观众喜爱。京剧演员以通感之心,将戏情戏理深深植入观众心田。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20. 请以“梅兰芳”开头,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重新组合成一个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70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梅子相关的典故,《三国演义》中不止有“青梅煮酒论英雄”,还有“望梅止渴”的故事。不过,梅树主要生长在南方,为什么曹操从许都(今河南许昌)南下进军宛城的路上会见到梅子呢?对此的一种解释是,古时黄河流域( ① ),所以《诗经·陈风》里有“墓门有梅”,表明当时陈地(今河南淮阳一带)生长着梅树。大约后来随着气候变迁,温度渐低,华北生长的结实梅树逐渐减少。到宋代,人们已经普遍认为梅树是一种南方植物。在长江以南气候温暖湿润的地方,还分布着另一种亚热带常绿果树,就是“杨梅”。“杨梅”与“梅”,一字之差,( ② )。它们不属一科,甚至不在一目。甚至从外观上,人们也很容易发现杨梅和梅的区别。杨梅是常绿乔木,树形较小,果实外皮光滑,呈紫色或紫红色,汁多肉少,外面有密集的类似软毛的物质覆盖。而梅树为落叶乔木,树高4~10米,果实外皮光滑,果肉充实。实际上,( ③ ),反而是胡桃和山核桃这样的干果和油料作物。杨梅本质上是一种核果,它的果肉系由许多柱状的肉束所组成,看上去好像没有果皮,这是因为其外果皮已发展成为可食的肉质部分了。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达不恰当,请指出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没有任何拖累的人是否要比一个被工作中的义务和责任之网紧紧束缚的人更自由?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B 2. B3. D 4. ①材料一引用蔡元培的话论证中华美育精神由来已久和美育的重要价值,为下文展开讨论美育在当代社会的新使命做了铺垫。②材料二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证新时代做好美育工作的原则和要求,引出下文对中华美育精神的概念的具体阐释。5. (1)①材料一着重宏观战略层面,旨在勾勒美育事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和策略,提倡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美育事业发展。②材料二则聚焦于博物馆这一具体领域,深入剖析其在传承美育精神、开展社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方法。(2)①前者为党报文章,试图为全国范围内的美育策略制定提供建议。②后者为专业论文,旨在探索博物馆这一特定机构在美育中的功能与实践可能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C 7. B8. 含义:表层上指列车即将到达的矿山车站(新终点); 深层上指革命道路永无终点,每个终点都是新征程的起点。表达效果: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探究“终点”特殊性(为何一反常态)。②贯穿全文,串联情节(如抢修危机、思想升华)。③以“终点”象征革命事业的延续性,突出永不止步的精神。9. ①作者通过亲身接触火车司机的生活,尤其是与老司机的交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成为创作的源泉。这告诉我们,要写出真实、生动的作品,必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②文中向扬师傅形象生动、真实可信,这是因为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真实人物的言行和精神风貌。这启示我们在创作时,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典型人物,通过细节描写和真实情感来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文中对向扬师傅补油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具体,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这启示我们在创作中要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使作品更具说服力。④文中“终点即起点”的哲理,源于司机“震人心弦的话语”,说明创作需扎根生活才能提炼深刻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CDF11 C 12. D13. (1)(根据龟甲裂纹)预测您将会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赐给您的太师,让他辅佐您使国家日渐昌盛,并将施惠到您三代称王的子孙。(2)文王拜了两拜说:“确实如此!我怎敢不遵从天的旨意呢?”于是载姜太公一同返回,拜他为师。14. ①类比说理,以“钓鱼”比喻治国,用“缗(钓线)”“饵(鱼饵)”对应“禄”“德”,形象说明君臣关系。②逻辑递进,从“取鱼”到“取人”“取国”“取天下”,层层推进,强调治国需循序渐进。③引用自然之理,以“水流鱼生”“根深木长”类比“人情亲合”,增强说服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C 16. ①对辛弃疾的美好祝愿:下阕通过“明年看取,纛旗南下,六骡西走。功画凌烟,万钉宝带,百壶清酒”,表达了希望辛弃疾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获得高官厚禄,取得辉煌成就的美好祝愿。②对自身的期待:“便留下剩馥,蟠桃分我,作归来寿”,词人希望辛弃疾功成名就归来后,能与自己分享胜利的成果,也体现了词人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云无心以出岫 ②. 鸟倦飞而知还 ③. 明星荧荧 ④. 绿云扰扰 ⑤. 清明时节雨纷纷 ⑥. 路上行人欲断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18~20题答案】【答案】18. ①勃勃生机 ②博大精深 ③淋漓尽致19. “显郝” 改为 “显赫” ;“傀宝” 改为“瑰宝” ;“竖立”改为 “树立”。20. 梅兰芳回忆某年夏天在中和园观看谭鑫培演出《碰碑》时,对其第二场出场时通过藏手于白胡子下的身段巧妙表现寒冷感印象深刻,甚至让他在六月盛暑中几乎忘却炎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21~22题答案】【答案】21. ①气候比现在温暖②却是完全不同的植物③杨梅的近亲并非梅树 22. “它的果肉系由许多柱状的肉束所组成”句式杂糅,应改为“它的果肉由许多柱状的肉束组成”。“这是因为其外果皮已发展成为可食的肉质部分了”搭配不当,应将“发展”改为“转化”。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责任为翼,自由翱翔 当我们凝视 “一个没有任何拖累的人是否要比一个被工作中的义务和责任之网紧紧束缚的人更自由” 这一命题时,实则是在叩问自由的本质。有人向往无拘无束的洒脱,认为摆脱一切束缚才是自由;然而,真正的自由,从不是对责任的逃避,而是以责任为翼,在担当与奉献中实现精神的丰盈与升华。 没有责任的自由,往往是虚幻而脆弱的。正如古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凭借蜡制羽翼飞向高空,因摆脱一切束缚的狂喜而忘却匠父叮嘱,最终因靠近太阳致使羽翼融化,坠入大海。现实生活中,那些选择“躺平”、拒绝承担工作责任的 “啃老族”,看似挣脱了职场的压力与束缚,获得了行动上的自由,可日复一日的无所事事,让他们陷入空虚与迷茫的泥沼。他们如同无根的浮萍,在漫无目的的飘荡中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这种所谓的 “自由”,不过是对生活的逃避,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难以带来真正的满足与幸福。 反观被责任之网束缚的人,却能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收获更高层次的自由。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在田间地头的无数日夜,他被科研的责任紧紧束缚,看似失去了许多休闲娱乐的自由。但正是这份责任,让他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问题。当他看到金黄的稻浪翻滚,看到人们不再受饥饿之苦,他获得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自由,是精神世界的富足与安宁。正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他们在肩负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超越了个人私欲的局限,让精神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驰骋。 责任与自由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就像风筝,看似被线束缚,却能在风的吹拂下飞向蓝天;若挣脱了线的牵引,便会坠落尘埃。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应学会平衡二者关系。一方面,以积极的态度履行工作中的义务和责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实现价值;另一方面,合理规划时间与精力,避免被责任过度压垮,在责任的间隙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追求个人兴趣与爱好。如此,我们既能在责任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又能享受自由的惬意,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罗曼 罗兰曾说“一个人责任感越高尚,生活就越纯洁。”在人生的旅程中,让我们以责任为翼,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追寻真正的自由。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不随波逐流,而是驾驭风浪,向着理想的彼岸自由翱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