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九年级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泉州市初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二)
初三语文
2025.05
(本卷共21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作战时天气时令、地理形势与民心向背之间的关系。
(2)刘禹锡《陋室铭》中自比先贤,表达高洁情操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点明地点、季节,营造萧瑟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词中有许多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毕业在即,你想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泉州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2024年,央视多次报道泉州,( )地为泉州推介。去年“五一”和国庆期间,数百万海内外游客 ① (yǒng)入泉州,泉州跻身全国城市游客量排行前列。
泉州是一座传 ② (chéng)千年的古城。央视《走遍中国》《记住乡愁》等栏目连续介绍泉州拍胸舞和永春篾香,让观众感受泉州魅力。高甲戏《围头新娘》献演央视戏曲频道,明代瓷塑大师何朝宗制作的德化窑文昌坐像( )《国家宝藏》。泉州这座“非遗”城市( )。
泉州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泉州经济、产业的发展与变化尽收央视眼底。后渚大桥“浪漫生花”美上央视、部分南迁 ③ (hòu)鸟飞抵围头湾、“多彩公交+慢行”交通出行体系获赞。泉州在生态领域的“绿意”央视一一捕捉。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遗余力 亮相 声名显赫
B. 殚精竭虑 露面 声名远扬
C. 殚精竭虑 露面 声名显赫
D. 不遗余力 亮相 声名远扬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泉州把在生态领域的“绿意”央视一一捕捉。
B. 央视在生态领域的“绿意”把泉州一一捕捉。
C. 泉州在生态领域的“绿意”被央视一一捕捉。
D. 在生态领域的“绿意”泉州被央视一一捕捉。
3.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指出:“文学要有所担当,‘红色经典’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路标,其厚重感与担当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富有生命力。”阅读“红色经典”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请结合阅读经历和相关作品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67分)
(一)(23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树人中学生物科学社开展“古代文人笔下的植物”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收集·整理
【材料一】
荔枝诗(其一)
林嗣环①
火山初过闹儿童,绕市连闺诧早红。
最喜他无矜岸气,冲然散朗谢家风②。
【材料二】
泉郡佳荔多,其知名者,曰“火山”“蚤红”。荔树有百年者四五百年者围不圆满类作鸡骨形虽闽乏雪霜,皮辄作铁石色。或间岁一实,即实亦只半生,或分四方,岁一方实,土人谓之歇枝。
(节选自林嗣环《荔枝话》)
【材料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注]①林嗣环:清代福建晋江人。②冲:淡泊、谦虚。谢家风:指东晋谢氏家风。
任务二:朗读·理解
4. 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荔树有百年者四五/百年者围/不圆满/类作鸡骨形/
B. 荔树有百年者/四五百年者/围不圆满/类作鸡骨形/
C. 荔树有百年者四五/百年者/围不圆满类/作鸡骨形/
D. 荔树有百年者/四五百年者围/不圆满类/作鸡骨形/
5.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或间岁一实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间:①缝隙、空隙;②间隔;③期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间:_________
岁一方实 参考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 实:果实。 (2)实:_________
土人谓之歇枝 关联教材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3)谓:_________
6.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闽乏雪霜,皮辄作铁石色。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任务三:观察·探究
7. “火山初过闹儿童,绕市连闺诧早红”中的“闹”字用词巧妙,请简要分析。
8. 材料二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9. 荔枝、莲是自然界中的常见植物,林嗣环、周敦颐从中发掘了哪些内在品质?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三简要分析。
(二)(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暖心的灯盏
赵畅
①灯盏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照亮过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留下了特有的温暖、温馨与温情。
②最初留存在我脑海里的灯盏,当是老家小山村祖父祖母掌的那盏灯。上个世纪60年代,小山村尚未通电,人们夜晚唯一的休闲方式,就是串门喝夜茶。或许因为祖父祖母热情好客,因而每晚都会引来一拨邻居登门。家长里短、闲聊胡侃间,直至有人打起哈欠,夜茶始宣告结束。
③暗夜里,祖母必然会手持这盏灯,把大伙引领到转弯角,等到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长弄堂,她才会折身返回。有一次,我不解地“数落”祖母:“这些邻居对长弄堂早已熟门熟路了,即便闭着眼睛也能摸到家,您还这么认真?”祖母正色道:“不要小看这短短几分钟,不只照亮了他们的路,也焐热了他们的心呵!”被祖母这一说,我自此也对这灯陡增了几分敬畏之心。
④灯盏对于夜晚,有时也意味着带来另一种生的希望——当然,也唯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⑤我的一位叔叔早年曾经半夜闹盲肠炎穿孔,小镇医院建议去县城紧急治疗,但曹娥江上的渡轮早已关闭。我们抱着碰碰运气的心理一起前往。或许是静夜里的嘈杂声惊扰到了船工,一盏煤油灯被点亮了,慢慢地,由暗渐明的灯光透过弓背的船盖缝隙漏射而出。睡眼惺忪的船工一声亲切的“你们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瞬间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之灯,长长久久地明亮在我们全家的心坎上。
⑥从寄养小山村返回城里父母身边读书的前一天当晚,祖母流着泪,一边用一根针挑去灯上燃芯的积垢,一边念叨着:“老话说,‘灯越拨越亮,书越读越明’,你回到城里去,一定要把书读好,‘字眼’掌握多了,心里也就像这剔除积垢的灯会更亮堂了。”
⑦其时我年少不谙事,并没有完全悟透祖母这番良苦用心,直至读大学时一位老大哥被窝里打手电筒看书之举,才给了我应有的启迪和开悟。
⑧这位老大哥来自农村,只有初中学历。同处一个寝室,我发现他每天的小菜就是一盒复蒸的绍兴梅干菜,可这并不影响他的刻苦攻读。他不仅是起床最早、晚自习最迟的人,也是我们寝室里的“百科全书”。有一次子夜,我发现他的头竟埋没在了被窝里,正当我诧异时,从被窝的皱褶里透出一丝微弱的手电筒光线。原来,他正躲在被窝里读书。后来我才知,这已然成为他的一种读书常态,或者说,这也成为他后来者居上的底气。自此以后,我对“咬得菜根读书香”的情愫、“笨鸟先飞”的精神有了深刻的领悟。自然,那丝暗淡而暖心的手电筒光线也照亮了我闯荡书山学海之路。
⑨无论何种灯盏,只要发出光来,用得恰到好处,它总会给人直抵人心的温煦与慰藉。
⑩前不久,我在绍兴邂逅当地“点亮一盏灯”团队的创始人董国光,一位浙江省道德模范、中华十大信义人物、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2009年冬天,还是下岗工人的他帮一位孤寡老人安装了一盏电灯。而正是这盏不起眼的小灯点亮了他致力民间公益的道路,也成为爱心服务社的名字起源。而今,团队已在省内外组织发起了12000多次爱心活动,受益者5万多人次。在参与的4800多名志愿者中,大多数队员是因感动而进入的,其中还有不少是曾被团队帮扶过,因感恩、为回报而主动加入的。于是乎,区区萤火般的灯盏已然汇聚成“燎原”之势的“暖流”。
灯光微微,烛火蒙蒙,穿越着亘古的幽情,物质的灯盏而今虽已更新换代,但融染其间的温润情愫从未缺位。有人说,人类心中有一种美好的东西,它让这个世界充满了阳光——那是一盏用来照亮别人的心灯。如果每个人的心灯里注满了爱的悲悯、情的暖意、思的秉性,一俟点亮,照亮的终将是整个世界。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已更新换代的物质灯盏,照亮过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
B. 文章以“灯”为线索,串联多个故事,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 “咬得菜根读书香”形象地展现了“我”大学时勤奋苦读的画面。
D. 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11. 原文第⑨段还有一个关于“灯”的故事。以下故事中,你认为是哪一个,为什么?
a。修车摊主王师傅在巷口挂灯泡,为夜行人照明。
b。某探险队员在洞穴迷路,用头灯照明探路,最终脱险。
c。商业街霓虹灯彻夜闪烁,吸引顾客。
12. 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1)“字眼”掌握多了,心里也就像这剔除积垢的灯会更亮堂了。(这个句子蕴含了什么道理?)
(2)于是乎,区区萤火般灯盏已然汇聚成“燎原”之势的“暖流”。(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13. 本文第③段与链接材料塑造人物的方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节选自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14. 文章结尾画波浪线句意蕴丰富,请结合船工、老大哥、董国光的故事,谈谈你的理解。要求:任选两位人物。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文化里的蛇
曾泰元
①在动物中,蛇有着特殊的原始地位,是远古先民的重要图腾之一,也被视为龙的原型。
②中国文化里的蛇,形象比较复杂,既具神格,也具妖格,双面性突出。蛇图腾和青铜器蛇纹是祥蛇,让先民崇敬膜拜。然而,自然环境里的蛇是一种安全的威胁,让先民忧虑害怕,后来也成为妖魔的化身,《山海经》《白蛇传》《聊斋志异》就记录了许多蛇妖的故事。
③把蛇与龙并列,以龙为基准参照,可以看到蛇的地位有起有伏。最初,龙蛇互通,二者俱尊,用以比喻非凡之人,譬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在深山大泽这样的非常之地,孕育着龙蛇般的非常之人。
④后来,龙蛇出现高低分化,开始用龙比喻英雄,用蛇比喻凡夫。元代马致远的《夜行船·秋思·乔木查》:“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任由坟冢荒芜,断碑横陈,英雄凡夫无法辨识。高低分化更进一步,用龙比喻好人,用蛇比喻坏人,譬如《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皂帛难分,龙蛇混杂。”黑白难分,好坏混杂,所贡献的成语“龙蛇混杂”深入人心,蛇的负面形象也就更加稳固了。
⑤在西方文化中,蛇给人的联想多为负面。有两条来自西方文化的著名的蛇,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一是古希腊伊索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中的蛇,它成了忘恩负义的代表。二是传说中引诱夏娃偷摘智慧树果子的蛇,被认为是魔鬼撒旦的化身。在希腊神话中,还有蛇发女妖三姐妹,其中最知名的是美杜莎,只要别人看她们一眼,就会立刻变成石头。
⑥希腊神话中的蛇也有正面的形象;主要化身为蛇杖,影响广泛而深远,一直持续到当下。这里的蛇杖是有蛇盘绕的笔直节杖,分为单蛇杖和双蛇杖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单蛇无翼的单蛇杖,是有“医神杖”之称的“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由一条蛇盘绕着木制节杖而成。阿斯克勒庇俄斯是希腊神话的医疗之神,常见形象是手持单蛇缠杖,对患者施以起死回生之术。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蜕皮,终其一生反复进行,象征再生与回春,体现了医疗的本质。第二个版本是双蛇有翼的双蛇杖,这是希腊神话的众神使者赫尔墨斯的节杖,也是罗马神话的众神使者墨丘利的节杖。这根节杖被两头相对的两条蛇缠绕,杖顶有双翼,象征飞行的速度。
⑦由此可知,在中西方文化里,蛇都不是全然负面的,而是善恶兼具。就像蛇有蛇毒,能致人死亡,但毒也可能是药,能救人一命。
(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文化中,蛇的形象具有神、妖的双面性,先民对它既崇拜又畏惧。
B. 在中国文化中,龙展现给人的是正面形象,而蛇的地位有较大的起伏变化。
C. 在西方文化中,最知名的是把看她的人立刻变成石头的蛇发女妖美杜莎。
D. 文章介绍西方文化时插入《双蛇杖图》,图文结合,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16. 文章介绍中、西文化里的蛇,都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请简要分析。
(1)在动物中,蛇有着特殊的原始地位,是远古先民的重要图腾之一,也被视为龙的原型。
(2)希腊神话中的蛇也有正面的形象,主要化身为蛇杖,影响广泛而深远,一直持续到当下。
(四)(1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025年泉州市初中毕业班语文模拟考试(一)结束后,树人中学王老师借助某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以下材料。
【材料一】
学生“积累与运用”板块试题得分率统计图
【材料二】
相关题型的复习建议
题型 复习建议
名句默写题 不要混淆诗句或错写同音字(如“侧畔”误作“侧盼”,“汗青”误作“汉青”);要牢固掌握生僻字。
改错别字题 要增强形近字的辨析能力(如“憾/撼”),学会结合语境判断错别字。
填写成语题 要充分理解成语的语境(如“光芒四射”与“光彩夺目”的选择偏差)。
病句单选题 要关注关联词语的逻辑关系(如“既在于……又在于……”与“不在于……而在于……”),还要根据前半句语境选择“过程”与“终点”的对应。
句子还原题 要充分把握段落的逻辑连贯性,如要理解“智者超越时间,凡人不过百年”的含意及承上启下的作用。
18.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错别字题”和“句子还原题”这两题的得分率大体相当。
B. “憾”和“撼”两个形近字的不同偏旁决定两者词义的差别。
C. 人工智能认“积累与运用”板块复习要强化语境意识。
D. 王老师的做法是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场景中的具体应用。
19.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统计图的主要信息。
20. 材料二中,人工智能给“名句默写题”提供的复习建议对你是否有帮助?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
三、写作(60分)
21. 根据要求,从以下两个写作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作文。
2025年泉州市初中毕业班语文模拟考试(一)写作题目是:以“在自强不息精神的感召下”为标题,写一篇演讲稿,用于“自强不息强我中华”校园主题演讲比赛。
任务一:请以“自强不息:就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叙写经过演讲活动后,自己“重新发现”的自强不息的人和事。
任务二:请以“对自强不息精神的再认知”为题,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参加演讲活动后的心得体会。
写作要求:自定文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024-2025学年度泉州市初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二)
初三语文
2025.05
(本卷共21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题答案】
【答案】 ①. 天时不如地利 ②. 地利不如人和 ③. 南阳诸葛庐 ④. 西蜀子云亭 ⑤. 塞下秋来风景异 ⑥. 衡阳雁去无留意 ⑦. 海内存知己(山回路转不见君) ⑧. 天涯若比邻(雪上空留马行处)
【2题答案】
【答案】(1)①涌 ②承 ③候 (2)D (3)C
【3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初读“红色经典”,我兴趣不浓。再读时,《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战士强渡大渡河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在绝境中突围的勇气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传承至今,激励各行各业的创业者不断践行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示例二:阅读“红色经典”,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保尔与战友们在暴风雪之夜修筑铁路的场景,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他们坚韧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影响着我,让我能够直面困难,战胜困难。
二、阅读(67分)
(一)(23分)
【4~9题答案】
【答案】4. B 5. ①. 间隔 ②. 结果实 ③. 称为,叫作
6. (1)虽然福建很少下雪下霜,荔枝树皮总是呈现铁石的颜色。
(2)(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呀!
7. 一语双关,既生动表现了火山荔枝早熟时数量多、颜色红的热烈景象,又突出了儿童对荔枝的期待与喜爱。
8. 树龄悠久;树干形似鸡骨;树皮色深如铁石;有“歇枝”现象。
9. 不自夸自傲,淡泊洒脱;洁身自好,行为正直,德行高远。
(二)(21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 11. 示例:a王师傅挂灯为夜行人照明,给人带来温煦与慰藉,与文章“利人”“温情”的主题吻合。
12. (1)读书能清除心灵蒙昧,让人通达明理。
(2)“区区”指细微、细小,与“燎原”形成反差,突出“点亮一盏灯”公益活动影响广泛。
13. 前者运用动作(语言)描写,以祖母为乡邻持灯送行(对“我”的教诲),表现祖母为人着想的善良(睿智);后者运用神态(肖像)描写,重点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眼神犀利,突出他深刻的洞察力。
14. 船工在深夜时点亮煤油灯,渡急症病人过江。以“情的暖意”给予帮助,驱散绝望,点亮爱的心灯。老大哥在被窝打手电筒苦读,终成“百科全书”。以“思的秉性”突破自我,以身励人,照亮求知之路。董国光创建“点亮一盏灯”公益团队,聚万人善行成燎原之势。以“爱的悲悯”扶弱济困,传递温暖,让“情的暖意”循环不息。
(三)(12分)
【15~17题答案】
【答案】15. C 16. 中:直接引用典籍,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西:概括引述寓言故事、传说和神话,增强文章的故事性(文学性)。
17. (1)“之一”从范围上限定,表明蛇只是众多重要图腾中的一种,并非“唯一图腾”。
(2)“一直”从时间上限定,表明蛇杖的正面形象影响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未中断。
(四)(11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A 19. “病句单选题”的得分率最高;“填写成语题”的得分率最低。
20. 示例:有一定帮助,混淆诗句或错写同音字是名句默写的常见错误,需要注意并改进;但牢固掌握生僻字没有必要,对我来说难度太大。
三、写作(60分)
【21题答案】
【答案】例文1:
自强不息:就在我身边
参加“自强不息强我中华”校园主题演讲比赛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惊讶地发现,自强不息的精神无处不在,它闪耀在每一个为生活努力拼搏的身影中。
校门口卖早餐的张阿姨,就是这样一位令我敬佩的人。每天清晨,当我踏着熹微的晨光走向学校时,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的早餐摊不大,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听邻居说,张阿姨丈夫因病离世,留下了年迈的公婆和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她一个人肩上。但她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凭借着自己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
无论严寒酷暑,她总是凌晨三点就起床准备食材。冬天,寒风凛冽,她手被冻得通红,甚至长满了冻疮,却依然熟练地揉面、蒸煮;夏天,骄阳似火,她的衣服被汗水浸透,脸上的汗水不停地滴落,可她顾不上擦拭,只是专注地为顾客准备早餐。她常笑着说:“只要我多干点,家人就能过得好一点。”她用自己的勤劳和坚韧,诠释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了孩子的榜样,也让周围的人深受鼓舞。
我的同桌小林,同样是自强不息的践行者。他的成绩原本在班级里并不突出,但他从未放弃努力。每天课间,当其他同学在嬉笑玩耍时,他总是坐在座位上,认真地做着习题,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放学后,他也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留下来复习当天的功课。周末,别的同学都在休息娱乐,他却泡在图书馆里,阅读各种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一次考试后,他对我说:“我知道自己不是最聪明的,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小林用行动证明,只要心怀梦想,自强不息,就能不断超越自我。
这些身边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平凡而坚定的行动,展现出自强不息的力量。他们让我明白,自强不息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精神品质。它激励着我们在困境中坚守,在挫折中成长,让我们相信,只要永不言弃,就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例文2:
对自强不息精神的再认知
参加“自强不息强我中华”校园主题演讲比赛,让我对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它不再是书本上简单的文字,而是融入生活、推动个人成长与民族进步的强大力量。
曾经,我以为自强不息就是独自面对困难,咬牙坚持。然而,通过这次演讲活动,我才明白,它不仅是个人坚韧不拔的意志体现,更是一种传承与共鸣。从古代祖逖闻鸡起舞,为收复失地而不懈努力,到近代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修建中国人自己的铁路;从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到当代科研工作者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日夜钻研,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这些故事让我懂得,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精神传承链条上的一环,肩负着将其发扬光大的责任。
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我收集了许多身边自强不息的事例。那些身残志坚的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那些为了家庭努力打拼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他们的经历让我认识到,自强不息并非只属于伟人,它存在于每一个不甘平庸、努力向上的灵魂之中。这种精神不分年龄、地位和身份,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勇于挑战自我,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强不息不是孤立的个人奋斗,而是与集体、与国家紧密相连。在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只有将个人的自强不息融入到国家发展的洪流中,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就像无数科研工作者,他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推动了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无数志愿者,他们以自强不息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这次演讲活动,让我对自强不息精神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它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是我们战胜困难的武器,给予我们勇气和力量;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着我们不断走向繁荣昌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指引,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