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合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 2025 春季学期高一年级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哪吒”应为“那罗鸠婆”之简译,译名对应梵语
“Nalakubara”或“Nalakuvara”,身份是毗沙门天王(Vaisravana)之子。Vaisravana 又音译
为“毗沙门”或“吠室罗伐那”。早期的“吠陀”文献中,吠室罗伐那身份是罗刹之王。随着雅
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茶文化融合的加深,吠室罗伐那的地位显著提升。经过两大史诗和各种“往世
书”的改编和塑造,他不仅拥有完整的身世,而且获得财神及一方守护神的神格。佛教从印度教
吸收了吠室罗伐那的神话传说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现在与毗沙门天王相关的经文中。佛教东
传后,公元 6~7 世纪,受印度教影响,佛教中出现密教这一派别,并广泛传播,毗沙门信仰随
之在中国普及,哪吒作为天王亲属也逐渐受到世人关注。后世流传的民间传说及小说戏剧中,哪
吒与毗沙门的关系皆定格为父子,“三太子”之名深入人心。
哪吒的职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详细描述。捧塔、持戟、执杖是哪吒典型的外貌特征。
《毗沙门仪轨》记载哪吒常捧塔跟随在毗沙门身侧,托塔是他的主要职责。单独行事时,哪吒亦
被称作“药叉大将”“鬼神王”。其使命在于护持佛法,守护国王大臣,并以金刚杖惩处不善者。
晚唐以后,哪吒的形象逐渐受中国佛教的其他宗派影响,演变出各种奇特的造型。宋代禅宗典籍
中不仅经常出现“忿怒哪吒”,还有“三头大将”和“八臂”描述,且“八臂”说更为普遍。
晚唐之前的哪吒形象基本都是少年,其身份、职责与佛典所载无异。随着密教的兴起和毗沙
门信仰的东传,哪吒的形象在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的吸收、借鉴过程中逐步走出佛教经典,融入
中国古典文学,开始朝中国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晚唐至宋朝,先是“析骨还父,析肉还母,
莲花化身”的故事开始流行。其后是毗沙门信仰与英雄李靖的传说合流,哪吒从毗沙门之子演变
为李靖之子。最后则是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
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他所使用的法器也不再是以往佛典描绘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
常见的火象法器火球。元明时代,哪吒的故事在沿袭和改编宋人传说的基础上,更趋于大众化、
多样化、完整化。明初的神仙传记类著作《三数源流搜神大全》里“哪吒太子”条目收录的哪吒
故事已接近完整,所涉主题包括:变身道教神,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重生后“玉帝即封为
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少年形象,“身长六丈”,显现“三头九眼八
臂”相,“灵通广大”,法器是枪、绣球和砖;“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有兄长金吒、木吒;
“脚踏水晶殿”,“杀九龙”;“射死石矶娘娘之子”,后“西战而戮之”;“割肉刻骨还
父”;世尊“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为胫,叶为衣而生之”。由此可见,元末明初,哪吒的故
事已经基本成型,且逐步脱离佛教,道教化倾向明显。以此为基础,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说《西
游记》和《封神演义》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写和扩充。吴承恩颠覆了哪吒传统的少
年神形象,将他塑造为俊美英武的孩童神,对后世文艺作品及民间信仰影响深远。《封神演义》
是古代哪吒书写的巅峰之作,亦是定型之作。小说较之前的本子增补了哪吒源自佛典“肉球出生”
的传说,加上道教“灵珠子化身”的标签,并拜太乙真人为师;同时“大闹龙官”的时间具体设
定在七岁,以反差感增添故事张力;此外,补充“析骨还父”的理由是“一人行事一人当,不累
双亲”,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内建立其伦理合法性。最后,是重塑、细化哪吒形象,太乙真人授
予其火尖枪、风火轮及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器,配合其“三首八臂”相,由此哪吒完全演化成世
人熟知的少年英雄形象,并成为中国民间信仰及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成熟意象。
(摘编自任婧《从无名氏到大英雄:论哪吒形象的演变与东传》)
材料二:
青少年作为现实社会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渴望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一直是动画
电影中传统文化与时代转化结合的要点。与成人世界的主流文化价值不同,青年文化是具有一定
对抗性的文化系统,而青春文化中的亚文化则表现最为典型,多指青年群体在参与社会文化中具
有的反叛性、边缘性、对抗性和批判性。同时,青年的反抗意识还兼具跨代性,这点亘古不变,
在众多传统文化角色塑造中亦有所表达。如先秦古籍《山海经 北山经》中的女娃精卫,《木兰
辞》中的花木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提到的哪吒等。
魔童哪吒处于被“禁锢”的青少年时期,因魔珠错投,被迫受困于家宅,无法开启正确方式
与现实社会相处,时而孤独、挣扎,时而纠结、反抗,但始终未停止对外界的探索,“出逃”成
为他日常主要行为之一。这很像人类的青少年时期具有的特殊性,在未完成社会化和社会身份转
变之前,不具备稳定的、现实意义上的认同与理解。传统儒家思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修
身养性。魔童哪吒恰恰为引导青少年走向现实提供思考,突破了动画本身低龄化观看的界限,使
得传统哪吒具备当下时代新青年特征,并将艺术作品饱含的民族文化发展与脉络性呈现,最终以
青少年段成长叙事关注人内心需求的做法,完成了现实个体自我重构与时代精神的建设性表达。
…………
哪吒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本质是一种可书写的参与式文化创造行为。在中国,文化
的根本精神中包含辩证的人文思想。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神话人物的传统个性与权威性早已在千
百年流转的民间性叙事中逐渐消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丰富性与可能性却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外
延,故事世界的疆域变得无从限定。这决定了哪吒形象可以随所处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演
变,并展现出特定的文化身份投射与时代人文精神。
(摘编自徐晨、万俊杰《用动画电影的生动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话中的毗沙门天王(Vaisravana)之子,因佛教密宗东传而直接演变为中国
民间信仰中的“三太子”。
B.《封神演义》通过赋予哪吒“灵珠子化身”等设定,使其完全脱离了佛教与道教的影响。
C.唐初佛典中哪吒以“捧塔”为主要职责,其使命主要以守护为主,同时还负责惩处不善者。
D.宋代禅宗典籍中的哪吒形象以“八臂”为主,这一形象已经脱离佛教经典,融入道教神将体系。
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哪吒形象从印度化到中国化的演变,经历了文化融合中“吸收——改造——创新”的路径。
B.哪吒法器从佛塔、戟等到火球的转变,本质上反映了文化融合中外来属性的本土化重构。
C.从文学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哪吒形象的变化能体现民族文化在时代需求中的动态发展。
D.动画电影结合现实,赋予哪吒“新青年特征”,说明传统文化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
3.材料二提到魔童哪吒“以青少年段成长叙事关注人的内心需求”,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一
项是( )(3分)
A.魔童哪吒反复“出逃”的行为实则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不屈服、自我成长的现实隐喻。
B.哪吒“割肉刻骨还父”的举动被赋予了“不累双亲”的伦理意义,契合传统孝道价值观。
C.魔童哪吒的孤独挣扎与对外界的探索,映射青少年在身份认同缺失时的心理困境与成长诉求。
D.《封神演义》通过“大闹龙宫”情节突出哪吒的叛逆性格,强化其少年英雄的传奇色彩。
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哪吒形象的解读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5.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单元时,班级准备举行“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演讲比赛,你准备举哪吒
的例子进行佐证。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文化生命力”的角度,分析哪吒形象历经千年仍有极强
生命力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茧①
费孝通
①1936年的初夏,在一座介于苏州和杭州之间的小镇上,一间丝厂开张了。大运河从这座新
建工厂前面流过,河上航船满载茧袋。工人们在码头卸下茧袋,将其存放在仓库里。茧袋不断流
进工厂,好似自己在运动。
②突然,茧袋平顺的流动中断了。张婶的闯入,扰乱了茧袋的运输秩序。张婶不知所措,她
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扰乱工厂的运转。她忘了自己此时并不在村里,平常在自己的村子里,和劳作
中的邻里打招呼是常事。她眼睁睁地看着面前的茧袋越堆越高,没有反应过来,也没有躲开。转
过头去,这才看到有名年轻男子正盯着她,张婶越加困窘。她知道可能是出了什么事,而年轻人
正等着她解释。但她舌头打结,不知怎么称呼他。在老家,她可以叫他“小叔子”,可她意识到,
此时此地这么称呼他是不妥的。她突然想到可以叫他“先生”。“先生,”她说,“我来找我的
儿媳的,她在哪儿呢?”
③“儿媳”是个多么令人愉悦的鲜活词语啊,工人们听见了张婶说的,笑着,起哄着。“去
那里问问,这儿可没人知道你儿媳在哪儿。”张婶不太相信自己问错了地方。这不就是工厂吗?
不就是儿媳来上班的地方吗?没错啊。她之前已经问过好几个人,他们都说镇上没有其他工厂。
但是,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阻碍她进厂子,可她说不清。她站着,笑话起自己:“我个戆度②,
宝珠在这个洋工厂里上班,肯定忙得很,不像乡下的女人,缫丝的时候随时都能停下来搭话。”
自责了一番,她冷静了下来。
④“呜”——“呜”——,航船驶入了村庄,宝珠站在船头。这是她第一次从工厂回家。她
离开村子时还是初夏,那时荷花开得正盛,而现在却已是隆冬。对宝珠而言,在她的新世界里,
时光飞逝,以至于她几乎快忘记了曾经的乡村生活。
⑤张婶已等了宝珠许久。宝珠下了船,提着行李,跃向张婶。张婶想帮她提行李,被宝珠拽
住了,她只好叨叨:“好,好,你可回来了。”随后她们一起往家的方向走去。
⑥宝珠走进屋里,“妈,您猜我挣了多少钱?”宝珠从她的口袋里拿出一个信封,在婆婆面
前打开,这是她六个月的工作所得。张婶四周张望了下,门如往常一样开着,但没人在那里。她
转身背对着门。“嘘嘘——,小声点。别让人看到——”这么一大沓崭新的钞票,张婶都看花了
眼。“妈,我还给您做了一件新的棉毛线外套。您正月就穿上它吧。”宝珠音调很高,就像长辈
从集市回来给孩子们发糖果一般。
⑦宝珠让婆婆坐在凳子上,拿出衣服来,“妈,这料子人家叫羊毛,又结实又舒服。”这是
宝珠第一次能够送礼物给婆婆。以前,她能做的就是取悦婆婆,而现在她可以议论好坏了。她变
了,这变化使张婶感到害怕。这时,她注意到宝珠还穿着旧裙子,这令她感动,“哦不,不要给
我这么好的料子,会浪费的,拿去给自己做件裙子吧。”“妈,我不需要新裙子,我们穿制
服。”“——看,我给妈织了一条围巾,您戴上,让我看看怎么样。”她拿出围巾,给张婶围上。
“您觉得暖和不?您再也不会害神经痛了。我还给三福织了件毛衣。”
⑧宝珠折好衣服,做了个鬼脸。“妈,我还当选了自治会的主席呢。您晓得的,主席的意思
是头儿,自治意思是我们自己管理自己。”张婶吃了一惊。“什么?主席,头儿——我这么信任
你,是因为你少言少语,只管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你要当头儿?宝珠,不要干那事,枪打出头鸟。
还有,自己管理自己是什么意思?你还年轻,从人家那里挣钱,一定要顺人家的意。我不明白女
孩子怎么管理自己。不要开玩笑了。”她换了副声调,因为她发现宝珠有些失望。“宝珠,好孩
子,你也不想我担心你吧。跟我保证,回厂子后就辞了。当头儿什么好处都没有,就只有惹麻烦。
这是千真万确的,老话就是这么说的。”宝珠完全没料到婆婆会有这种反应,她原以为婆婆得知
此事会为她骄傲。婆婆却又唠叨说:“做个好姑娘,不要出头。年末回来和我待在家里。”
⑨宝珠还记得自己如何走向讲台、当选主席的情景,千百双眼睛追随着她,这是一种荣耀;
当选那刻,她为自己的丈夫三福和婆婆不在现场而遗憾。若是他们在,那就更是意义非凡了。她
真心热爱这一切,爱她的家,但此刻似乎有一股无可抗拒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她的短发,她
麻利的动作,充满活力的清亮嗓音,都与周遭格格不入。在她和这个家之间有什么正暗自滋长。
别工作,别说话,顺从,接受一切,做命运的奴隶,重演婆婆的人生轨迹——做不到。一切已无
法逆转。她记得李义浦③的声音,他说:“你有你的责任,通过你,村里人将会实现现代化。”
⑩桑蚕吐丝作茧,蚕蛹破茧成蝶。蚕茧本身有何用呢?
[注]①《茧》是费孝通的中篇小说,主要叙写了 20世纪 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丝织工厂的故
事。童养媳宝珠为帮助当学徒的丈夫三福凑齐出师费,征得婆婆张婶同意后到丝厂工作。②戆
度:傻瓜,不聪明的人,上海方言。③李义浦:丝厂经理,城市来的知识青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提到“儿媳”这个词,工人们“笑着”“起哄”包含了对乡下人的讽刺。
B. 张婶对宝珠的变化感到害怕,是因为儿媳有钱了,她害怕失去儿媳。
C. 文末插入了一段宝珠当选主席的回忆,表现了宝珠内心的犹豫不决。
D. 宝珠觉得“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这说明当下的环境不接受宝珠的行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和主题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⑥段张婶谨慎地示意宝珠工资不能示人,是为了衬托后文宝珠高声送礼物的骄傲自豪,
讽刺了张婶一代人的观念差距。
B.小说第⑩段意蕴深刻,蚕蛹破茧好比宝珠的蜕变,蚕茧象征束缚宝珠的家庭,甚至是整个乡
土社会和保守传统的隐喻。
C.小说节选了张婶寻媳和宝珠返乡的情节,运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赋予了人物非常立体的
生命背景和鲜明性格。
D.小说深刻展示了 1935年前后费孝通对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情感、主体性、自觉性的转换
问题的思考。
8.请结合文章第 9段概括人物的情感变化,并分析其作用。(4分)
9.费孝通认为“变革的力量蕴藏在农民自身的转变中”。请分析本文如何体现这一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小题。
文本一:
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
公曰:“其事何如?”孔子对曰:“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智足治千乘,信足守之,灵公爱而
任之。又有士曰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贤而尊之。又
有士曰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客贤,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
,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 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虽次之贤,
不亦可乎?”
子贡问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乎?”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
则贤者矣。”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
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
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
(《孔子家语·贤君》)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
贤。”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
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伊尹曰:“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
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
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恳。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
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说苑·君道》)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断开,请选出相应位置,每处 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虽有 A尧 B舜之明 C而股肱 D不备 E则 F主恩 G不流 H化泽 I不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千乘,指千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后期,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是中等国
家。
B.“灵公爱而任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为王为爱也”的“爱”字意思不相同,
与《师说》中“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爱”字相同。
C.“则必起而治之”与《庖丁解牛》中“提刀而立”的“而”字用法不同,与《劝学》中“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字相同。
D.“法省易因”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而遇之”的“因”字意思不同,与《庖丁解牛》中
“因其固然”的“因”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庆足在国家有事之时,出来辅佐治理国家。而当国家安定无事时,他就辞去官职而让其他的
贤人被容纳,卫灵公很尊敬他。
B.孔子教导子贡,把管仲、子产推上关键位置的举贤者一一鲍叔牙和子皮才是真正的贤者,强
调了虚己举贤的重要性。
C.尹文理想的政治愿景是“无为而治”。“无为”即无所作为,通过“无为”的指引,以“事
寡”和“法省”等方式,实现天下大治的目标。
D.伊尹认为虞舜不下朝堂而能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是因为身边有贤能之人辅佐,是重用贤
能的结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
(2)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
14.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你对明君治国之道的认识。(5分)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小题。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①
陆游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②。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③,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
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注]①1172年,49岁的陆游受四川宜抚使王炎之请,前往抗金前线宜抚使所在驻地陕西南郑(今
汉中市)出任宜抚使幕僚。不久,王炎被召回,幕府解散,陆游改任成都府安抚使参议。②蛮
笺:指蜀地所产的彩色笺纸。③药市:药物集市。宋代成都药市规模宏大,是全城士庶游乐之所,
既有药物贸易,又有游观、宴饮、歌舞表演等活动。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篇“羽箭雕弓”三句,描写词人挽弓射箭、呼鹰截虎的场景,戎马生活充满战斗豪情。
B. “淋漓醉墨”两句,写词人笔走龙蛇,才气超然,所以“人误许”三句为作者自谦之语。
C. “何事”三句,抒发离开抗金前线的无奈;“闻歌”句表达词人对朝廷消极抗战的失望。
D. 全词虚实结合,上片回忆自己在南郑时的军旅生活,下片则实写来到成都后的所见所感。
16. 陆游词中的“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与辛弃疾词中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都有场
面描写,请对比两处场面描写中所蕴含情感的异同。(6分)
(三)名句默写(本题共 3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文课上,老师讲解论证方法时,提到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
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的结论,这种写法值
得我们学习。
(2)曹操《短歌行》中“ , ”,后世传诵不已,苏轼在《赤
壁赋》中就曾经引用过。
(3)古人认为猿猴极具灵性,猿猴的叫声常被诗词借用,抒发作者悲伤的情感,如唐人诗句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小题。
①手机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提高,②让短视频行业迅速崛起,③短视频通过其简洁、有趣、
易于传播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④已成为当下人们交流沟通、商业经营的重要平台。⑤短短几十
秒的一则视频,⑥就可以让人打开心扉、了解知识,⑦也可以传递正能量。⑧但一些负能量的短视
频,对社会的危害不浅,⑨短视频发展的短板正日益凸显,令人担忧。
低快乐高伤害,短视频已成“杀时间”利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
间长达 151分钟。短视频猛烈吞噬我们的时间,让人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导致现实生活中的
失控;也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只看“偏好”内容,逐渐失去对丰富
世界的感知。一些短视频看似引人入胜,实则毫无“营养”,无需费脑的快乐要靠不断加强刺激
或延长时间来维持,不知不觉消磨人的专注力、创造力,使人的思维变得浅薄和僵化。
(甲),沉迷短视频损害心理健康。与其他瘾者类似,短视频成瘾者也出现了与家人朋友疏
离、人际关系冲突等种种病态现象。沉迷于短视频中的喜怒哀乐,如同追逐梦幻泡影,我们指尖
余温尚存,幸福感却一触即散。短视频富含的幸福情绪价值好比糖,让受众甜在一时,成瘾后却
可能更孤独。何况莨莠不齐的内容、泛娱乐化的倾向,都连手冲击着人们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
认同。
热现象冷思考,短视频不能只“叫座”不“叫好”。从记录生活、才艺展示,到经验分享、
情绪表达,再到搞笑段子、花式科普,可以说,短视频(乙),也折射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但细看不难发现,各家平台上的爆火视频都(A),并无太多创新。只要能获取流量,价值观、
道德感往往被忽视。
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各类平台如(B),但不容野蛮生长。面对短视频领域丛生的乱象,
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出手时就出手”,打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而青少年在选择短视频时,
应坚决摒弃“无营养”的消极内容。
18.请在文中字母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 分)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个字。(4分)
21.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2分)
22.一般我们会把“killtime”翻译为“消磨时间”,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却直译为“杀时间”,
根据本文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哪种翻译更恰当,并分析原因。(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松弛感”成了网络的热词,它表达的是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
怨、不指责、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它既可指人际关系的状态,也可指追求自我过程中的状态。有
同学认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再,青年就应该搏击奋斗,“松弛感”要不得;有同学认为,来日
方长,不可汲汲于眼下的成功,适当有“松弛感”才能走得更远;还有同学认为,该“松弛”时
则“松弛”,该较劲时且较劲,要分情况做论断,不可一概而论……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结合你的认识,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 2025 春季学期高一年级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1.C(A 项 对哪吒身份表述有误,“直接演变”错误,材料一提及哪吒的演变经历了多重文化融
合。B 项“完全脱离”错误,《封神演义》中哪吒仍保留道教法器与道家渊源,还留有佛典里的
三头八臂化身。D 项“宋代禅宗典籍”中并未提及哪吒形象融入道教体系,时间上错误,原文为
“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渐盛行,哪吒随之被道教吸收,演变成道教神将”)
2. D(“只有颠覆原型才能传承”表述绝对,材料二强调“演变”而非“颠覆”。)
3. C(A 项材料二提到“出逃”是魔童哪吒的日常行为,但所反映的是普通个体在遭遇不公时的
普遍状态,而非只强调“青少年段”。B 项属于材料一中《封神演义》对哪吒形象往传统伦理的
方向改编,与材料二提到的“青少年内心需求”无关。C项 直接对应材料二对“魔童哪吒”的描
述----“孤独、挣扎、反抗”“未完成社会化时的认同缺失”,并指出其通过“成长叙事”关注
内心需求,符合题干要求。D 项 侧重文学形象塑造,未涉及对“内心需求”的深层探讨。)
4.①材料一侧重历史,按时间顺序分析佛教、道教及文学作品对哪吒形象演变的影响。
②材料二聚焦现实,探讨动画电影中哪吒形象与青少年文化的结合及其时代意义。
(答对一点计 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哪吒形象历经千年仍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文化融合(或文化形象的包容性)。能借鉴外来文化元素,如吸纳印度教、佛教元素;结合本
土需求,融入道教体系,并通过“三教合一”实现本土化重构(如法器的变化),适当世俗化并
进行合流。
②与时代精神相适配。哪吒形象能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角色设定,如明代关注反抗精神,当代映射
青少年成长困境,增强文化认同。
③保持媒介载体的多样性。从佛典、小说到影视,《封神演义》定型文学形象,动画电影引发青
年共鸣,跨媒介叙事拓展受众范围,保持了形象的新鲜感。
④核心价值的延续性。始终保留“反抗”“责任”等普世精神,并通过赋予伦理意义如“一人做
事一人当”强化道德合法性。
(以上答案,答对一点计 1分,对该点有分析再计 1分。任意答全三点即可计满分。)
6.A(B项“犹豫不决”错,她内心已经有了决定;C项“怕失去儿媳错”,害怕的是儿媳心理和
家庭地位的变化;D 项“这说明当下的环境不接受宝珠的行为”错,“不接受宝珠行为”的是来
宝珠婆婆,并非当下的环境)
7.A(“衬托”错,应该是张婶的谨慎和宝珠的高声张扬对比)
8. 情感变化:
①宝珠当选主席时的自豪感,以及家人不在场的的遗憾。“这是一种荣耀,当选那刻,她为自己
的丈夫三福和婆婆不在现场而遗憾。”
②宝珠真心爱家和她又渴望离开家的矛盾心理。“真心热爱这一切,爱她的家,但此刻似乎有一
股无可抗拒的力量正在将她往外推”
③她不愿做命运的奴隶的坚决。“做不到”是宝珠的内心独白。
作用:①宝珠的情感变化传递出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城市青年的新思想、社会现代化带给传统
社会的冲击,②体现以宝珠为代表的女性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勇于承担责任的特点。(答出心理
变化 2分,答出作用 2分)
9. 变革蕴藏在宝珠的转变中:
①宝珠蜕变为工厂工人,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带来了个人经济地位的转变。
②宝珠不再一味听从婆婆,而是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带来了婆媳地位的转变。
③宝珠反抗旧思想、追求进步思想的行为具有带动作用,她会让更多的妇女觉醒,推动乡村的现代
化变革,让乡村的现代化变革成为可能。(每点 2分,答对 3点得 6分)
10.CEH (即使有尧舜那样的贤明,但是没有辅佐的大臣,那么君主的恩德不能传播,教化恩
泽不能施行。)
11.C (“起而治之”,而表承接,“博学而日参省”而表递进)
12.C ( “
文本二: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如何掌握做国君的方法?”师旷回答说:“做国君的方法是:要清静
无为,务必做到博大仁爱,追求任用贤能。”
齐宣王对尹文说:“当一个国家的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尹文回答说:“当一个国家的君
主,应该顺其自然,减少对百姓的限制和约束,并且能够宽容对待民众。政令少了百姓就容易遵
从,法令简单百姓就容易依法办事,因此百姓就不会因触犯政令和法令而犯罪。最高的境界能宽
容忍让民众,高尚的品德能够容纳天下,圣人虽然少有作为,却能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伊尹说:“君王得到贤能之士来辅佐自己,这样之后天下才能太平安定。即使有尧舜那样的
贤明,但是没有辅佐的大臣,那么君主的恩德不能传播,教化恩泽不能施行。所以英明的君王居
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致力于求得贤才。设立辅佐大臣来辅佐自己,任用才智杰出的人来
管理百官。要使他们爵位尊崇,让他们俸禄优厚。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做官以显示他们的荣耀;
软弱无能的人,罢免他们的官职,让他们去从事体力劳动。因此君无忧患,下无邪恶。百官能理
事,臣下乐于尽职,那么主上恩德惠及百姓,润泽万物。以前虞舜身边有大禹、皋陶这样的贤臣,
所以不下朝堂而天下大治,这就是重用贤能的效果啊!
15. B(“作者自谦之语”错误,“人误许”三句的字面意思是人们也许是错误地赞许我是一个既
有诗情、又有将略的超群人才。这几句不是谦词,而是对当时朝廷压抑主战派、埋没人才的愤怒
控诉。)
16. 相同点:二者都描绘繁华喧闹的场面,来表达词人的忧国之思和对现实的愤懑。
陆游写成都“重阳药市”“元夕灯山”的万人游乐场面,暗含对南宋偏安一隅、士民耽于享
乐的不满;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以北魏太武帝(影射金人)祠庙的香火鼎盛,
讽刺南宋臣民忘却国耻、苟且偷安。
不同点:
①陆游的“重阳药市,元夕灯山”描绘了在繁华的成都,药市灯山,百花如锦的繁华景象,和词
人曾经在南郑时期峥嵘的古垒边,手缚猛虎,臂挥健鹰的豪迈生活形成截然对比,词人感慨今不
如昔,对被迫离开前线,而无法继续抗金、抱负得不到施展感到失落,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
的感慨和叹息。
②辛弃疾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绘佛狸祠的祭祀场景,在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
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沦陷区的人民竟然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而忘
记了国家的耻辱,作者对此感到痛心和愤怒。(答出相同点 2分,答出不同点 4分)
17.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18. A.如出一辙(大同小异) B.雨后春笋
(A.结合下句中的“无太多创新”可知此处表示事物之间没有多大差异,可填“如出一辙”或
“大同小异”。如出一辙:(车子)好像从同一个车辙出来,形容事情非常相像。大同小异:大
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B.根据前一句中的“蓬勃发展”和后一句的“野蛮生长”可知,这
里填表示事物蓬勃发展的词语,可填“雨后春笋”。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
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19. ③短视频凭借其简洁、有趣、易于传播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
⑤一则短短几十秒的视频
(序号找对并改对得分,找对序号未改对不给分,一句 2分)
第一处,③“通过”与“特点”搭配不当,将“通过”改为“以”或“凭借”。
第二处,⑤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将“一则”与“短短几十秒”调换位置。
20. 甲:假幸福真孤独
乙:生动呈现着世界的千姿百态
(甲处,第二段重点阐述短视频是“低快乐高伤害”,第三段重点阐述短视频是“热现象冷思
考”,甲处位于段首,应与前后段首保持格式一致。第三段“短视频富含的幸福情绪价值好比糖,
让受众甜在一时,成瘾后却可能更孤独”等内容具体指出沉迷短视频带来的“真孤独”的不良后
果,故此处可填“假幸福真孤独”。乙处,后面提到“也折射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说明短
视频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功能,结合前文列举的短视频从记录生活到才艺展示等诸多方面
的用途,填写“生动呈现着世界的千姿百态”。)
21. “莨”改“良”;“连”改“联”
22.“杀时间”更好。
①“杀时间”比“消磨时间”更直接也更犀利,凸显出沉迷于短视频对时间的消耗与浪费。
②“杀时间”与“利器”搭配更合适也更巧妙,强化了对沉迷短视频的强烈谴责与批判。
③“杀时间”比“消磨时间”用词更新奇有趣,能引发读者兴趣和思考。
解析:①“杀时间”相较于“消磨时间”表意更加直接有力。“消磨时间”往往给人一种相对温
和、缓慢消耗的感觉,而“杀时间”则凸显出短视频对人们时间的一种近乎“掠夺”式的消耗,
更能突出短视频猛烈吞噬人们时间这一特点,直白地展现出其对时间的浪费程度。
②文中用“杀时间”与“利器”相搭配,形成一种独特且巧妙的表达效果。“利器”通常意味着
具有强大杀伤力、破坏力的工具,“杀时间”的“杀”字与之呼应,形象地体现出短视频如同一
件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强化了对短视频这种不良影响的批判意味。
③“杀时间”的表述确实用词更新奇独特,打破了使用“消磨时间”的习惯用法。这种新颖的表
达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短视频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 点 2 分,答对 3 点给 6 分,若学生答成“消磨时间”更好,则表明没有认真审题,忽略了作
者意图,不给分)
23.作文
【文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松弛感”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需要学生在理解材
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思考,发表对于“松弛感”的看法。
材料中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认为“松弛感”要不得、适当有“松弛感”才能走得更
远、要分情况做论断,不可一概而论。这三种观点各有道理,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因此,学
生在写作时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思考,发表自己对于“松弛感”的理解和看法。
【立意方向】
1、强调“松弛感”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认为“松弛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状态,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中还是在追求自我过程
中,都需要保持这种状态。只有在“松弛感”的状态下,人才能做到坦然从容、不焦躁、不抱怨、
不指责、不过分用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2、强调青春奋斗的重要性
学生也可以认为青春是宝贵的,韶华易逝,不能浪费青春。因此,在追求自我过程中,需要
保持一定的紧张感和紧迫感,不能过于放松,否则会影响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3、强调分情况做论断的重要性
学生还可以认为,对于“松弛感”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论断。在
某些情况下,需要保持紧张感和紧迫感,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需要保持“松弛感”。因此,需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具体的决策。
【写作思路】
学生在写作时,应该首先解释“松弛感”的概念——这是一种放松的、不紧张的、低压力的,
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关注自我,而不是被工作和各种社会压力主导的生活态度和处事
风格。概念提出的背景是现代社会高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然后结合自
己的实际情况,发表对于“松弛感”的看法,最后指出作为青年的我们该怎样做。在文章中,可
以引用相关的例子或故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比不同的观点,阐述自己的思考。最后,
需要给出结论,总结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评分标准】
一、审题准确,立意正确,且能围绕自己的认识,发表对“松弛感”的看法,入手分 44。
(1)若强调“松弛感”,议论深刻,具有思辨性,评为一类文,48以上。
1、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豁达和乐观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很容易陷入紧张和焦虑的状态。而松弛感则强调了应该放松自己,不必总是处于紧绷的状态。
2、面对日益增长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时,松弛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降低压力,
我们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保护身心健康。
3、松弛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的每一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
体验和欣赏生活中的小事,而不只是盲目追求效率和成就。
4、当我们处于松弛的状态时,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发散思维,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创新。许多
伟大的想法和发现都是在轻松和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产生的。
(2)若强调“青春当奋斗,不能过分松弛”,议论深刻,具有思辨性,评为一类文,48以上。
1、松弛感可能会带来一种消极、懒散的生活态度。有些人可能会将松弛感误解为不需要努力和
付出,在为逃避、懒惰、佛系找借口,而忽视了自我提升和成长的重要性。
2、松弛感也可能会使人们失去对目标的追求和热情。
3、松弛感可能会导致效率低下
(3)若强调“张弛有度”,议论深刻,具有思辨性,评为一类文,48分以上。
1、松弛感并不适合所有的情况。(在需要集中精力、高效率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过于松弛可能
会影响表现)(分情况讨论)
2、松弛感并不适合所有人。每个人对压力的感受和处理能力也不同(分情况讨论)
3、松弛是为了更好的紧张,紧张是为了更好的松弛(二者关联)
4、一味的紧张或者一味的(过分的)松弛,都不可取(过犹不及)
5、做好情绪、压力管理,实现张弛平衡的生活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获得幸福感。
二、偏题作文 30分以下。
三、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 50 字扣 1 分,扣满 3 分为止;明
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 40分(不足 200字,不超过 5
分;不足 600字,不超过 2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