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荣县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荣县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荣县中学初2026届八年级下学期
语文第一学月考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5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凫水(fú) 糜子(mí) 冗杂(rǒng) 戛然而止(jiá)
B. 羁绊(jī) 蓦然(mù) 斡旋(wò) 大彻大悟(chè)
C. 撺掇(cuān) 潺潺(chán) 磅礴(páng) 黄发垂髫(tiáo)
D. 欺侮(rǔ) 眼眶(kuàng) 闭塞(sè) 风雪载途(zǎi)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踊跃 褪色 严峻 人情事故 脑畔
B. 震撼 燎原 辐射 周而复始 领域
C. 枯燥 渺远 踊跃 消声匿迹 褶皱
D. 束缚 怠慢 怅惘 草长鹰飞 锵然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自贡灯会美轮美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B. 他做事总是戛然而止,让人摸不着头脑。
C. 他的表演幽默风趣,逗得大家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
D. 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我终于大彻大悟,明白了这道题的解法。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自贡市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目标,通过深入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B. 不仅盐帮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精湛的烹饪技艺闻名遐迩,还承载着自贡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外地游客了解这座城市的重要窗口。
C. 在“书香盐都·全民阅读”活动中,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使不同年龄段的市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阅读氛围愈发浓厚。
D. 能否成功举办世界地质公园年会,不仅取决于自贡在地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的成果,还取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保障能力以及市民的文明素养等多方面因素。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社戏》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文中回忆了他童年时期在平桥村看社戏的经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B. 《安塞腰鼓》的作者是贺敬之,文章以热烈奔放的语言,展现了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歌颂了生命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各地的民歌。
D. 《核舟记》是明代魏学洢所写的一篇说明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结构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赞扬了雕刻者王叔远的高超技艺。
6、古诗文默写。(5分)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 。(《关雎》)
(2)蒹葭萋萋,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
(3)______ ,胡为乎泥中?(《式微》)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______ ,子宁不嗣音?(《子衿》)
(5)坐观垂钓者,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综合性学习(10分)
班级开展“探寻民俗与经典”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7、民俗大观园(2分)
活动中要设置几个介绍民俗文化的栏目,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名称,并简要说明内容。 示例:
-栏目名称:社戏风情展
- 内容:介绍如《社戏》中乡村社戏的表演形式、角色特点,以及在当地文化中的意义。
你的设计:
- 栏目名称:
- 内容:
8、经典民俗对话(2分)
在讨论环节,同学A说:“我觉得《诗经》离我们太久远了,里面的民俗和我们现在生活没什么关系。”你不认同他的观点,准备反驳他,请写下你的发言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传承新视角(3分)
如今,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为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你有哪些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请至少写出2条并具体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楷书书写下列语句。(3分)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三、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父亲的轮廓
袁哲生
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面去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有时,纸条里面还会包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父亲识字不多,我记得他总是把“风平浪静”写成“风平浪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特殊情谊。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眯着眼睛。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和父亲迟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背,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一双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了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是走下床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
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筋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自杀的念头。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联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想死的念头。
接近联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学校提供的晚自习教室里作考前冲刺,日光灯管把教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我选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父亲必定是不愿吵到其他正在看书的同学;我体会了他的心意,便悄悄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或是快速跨过的情景。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白色保丽龙的盒子掀开,然后为我撕开卫生竹筷子的封套。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摊子后面是宏光钟表行,隔壁是间杂货铺,杂货铺的天花板上吊着一包包的干鱿鱼和紫菜,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围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卫生纸放在我前面备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两眼茫茫地站在那卖蒸饺的摊子前面的情景;我仿佛看见父亲孤单地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以最腼腆的笑容,面对正在成长中的我的情景。
在那空旷、黑暗的体育馆里,我了解了父亲沉默的意义。
那是父亲所能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
而我,也尽我所能地去体谅父亲,我知道父亲需要我的沉默。
我最感激父亲的地方,是他一直认为我是一个聪明的人。我从来没有反驳过他,我的这一点“小聪明”其实是从他那里学来的。父亲是个木工,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他一直认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他觉得惟有“知识”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他希望我能多多地得到“知识”。
父亲曾经说过,“知识”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你可以随便捡几颗带在身上,但是,你最多只能拿两颗;如果你拿了三颗,反而使得珍贵的美感大打折扣。父亲叫我千万不要去计较考试的分数,他要我在知识的花园里不要东挑西选,而是应该去尽量嗅闻每一朵花的芬芳,享受每一朵花带给我们心灵的感动。他要我不要过分在意考试成绩,而要多多去体会每个知识的真正意义。
我觉得父亲的话,其实是在安慰他自己,因为他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他辛勤地工作,却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的这句话,让我想起父亲曾经说过的另一句话:“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相信这句话,我却愿意相信。
现在,父亲已离我而去,在他离开我的这些日子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我想念他的沉默,想念他的腼腆,想念他对我的期许。
我常常在脑海中浮现父亲的轮廓,那是一张和蔼而又充满智慧的脸,虽然父亲识字不多,但他却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
11. 文中多次出现“父亲的沉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的沉默中包含了哪些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白色保丽龙的盒子掀开,然后为我撕开卫生竹筷子的封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结尾说“我常常在脑海中浮现父亲的轮廓”,结合全文,说说父亲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父亲说“知识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你可以随便捡几颗带在身上,但是,你最多只能拿两颗;如果你拿了三颗,反而使得珍贵的美感大打折扣”,对于父亲的这一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15—18小题。(12分)
【甲】《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右溪记》(节选)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5.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水尤清冽(尤:格外)
B.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可以 )
C. 不可名状(名:说出 )
D. 遂命之曰右溪(命:命名 )
16.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B. 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C. 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D. 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写潭水的清澈,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手法巧妙。
B. 乙文“清流触石,洄悬激注”描写了溪水的动态美。
C. 甲、乙两文都是借景抒情的散文,都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
D. 甲文中“斗折蛇行”运用比喻写出溪水的曲折蜿蜒,乙文中“欹嵌盘曲”则直接描写怪石的形态。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完成19—20小题(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9.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B.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以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惜别之中显现出豁达的胸襟。
C.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独特认识,成为千古名句。
D.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无为”意思是无须、不必,表达出诗人在分别时的悲伤之情。
20.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请简要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6分)
21. 以下关于《经典常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经典常谈》中认为《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被尊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记录从夏朝开始,记录夏商周三个朝代。
B.《经典常谈》里提到,《诗经》在古代可以入乐,且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描写了保尔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景,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
D.筑路情节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精彩片段,恶劣的劳动环境、物资匮乏等困难凸显了保尔和战友们的坚韧。
22.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对各经典的解读融入了独特视角与深刻见解。以《论语》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论语》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40分)
21.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自贡灯会素有“天下第一灯”的美誉。唐宋时期,这里便有“元宵灯市,人声鼎沸”的盛景。一盏灯,不仅是节庆的装饰,更承载着匠人的智慧:竹篾为骨,丝帛为衣,彩绘点睛,火烛生辉。灯中可见《山海经》的神兽、敦煌壁画的飞天,亦有盐都千年井架的巍峨。
如今的自贡灯会,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LED灯光变幻如星河,机械传动让巨龙腾空,AR技术让游客“穿越”古街……老匠人王师傅说:“灯是老祖宗的手艺,但想让年轻人喜欢,就得让灯‘活’起来。”
请以“______里的灯影”为题,写一篇文章,抒写你的经历、感受或认识。
要求:
1. 将题目补充完整,可填写词语如“盐都记忆”“匠人指尖”“数字时代”“童年小巷”等;
2. 结合自贡灯会材料(见上方),或自身经历,完成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3. 主题明确,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4. 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最多写满格;
5. 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荣县中学初2023届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学月考试题
参考答案
1.C 2.B 3.A.
4.A。解析:B选项盐帮菜应该放在关联词不仅之前;C选项“通过”和“使”缺少主语;D选项两面对一面。
5.D。解析:
- A项,《社戏》是小说,收录在《呐喊》中,不是散文,也不在《朝花夕拾》里。
- B项,《安塞腰鼓》作者是刘成章。
- C项,“风”是各地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乐歌,该项说法错误。
略。
7.
- 栏目名称1:家乡美食俗
- 内容1:介绍家乡特色美食制作方法、在传统节日或特殊场合的食用习俗,如春节包饺子,蕴含着团圆、吉祥之意 。
- 栏目名称2:传统服饰秀
- 内容2:展示本地传统服饰的样式、色彩特点,穿着场景,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在节日庆典时的穿着讲究 。
8.
同学A,我不这么认为。虽然《诗经》年代久远,但其中的民俗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关雎》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描绘的以音乐表达爱意和庆祝婚礼的民俗,演变成现在婚礼奏乐、热闹喜庆的传统。这些民俗是文化根源,承载着民族情感与价值观,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情感表达,不能因为时间久就忽视它。(观点明确1分,结合《诗经》民俗阐述合理1分)
9.
1. 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有趣的民俗文化短视频,比如拍摄家乡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像剪纸、捏面人等,发布到抖音、B站等平台,吸引年轻人关注,扩大传播范围。
2. 开发民俗文化创意产品:将民俗元素融入日常用品,如设计带有传统图案的文具、饰品 。以《诗经》中的植物图案设计书签,既美观又传播文化,让民俗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言之有理即可。

11. 父亲的沉默中包含着对“我”遭受母亲责难的心疼与理解;面对“我”成长中的伤痛,他无力安慰的无奈;对“我”的爱与期许,希望“我”能默默承受、坚强面对。(每点1分,共3分)
12. 运用动作描写(1分),“取出”“掀开”“撕开”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入微地写出了父亲为“我”准备蒸饺时的细心与周到(1分),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1分)。
13. 父亲是“我”最好的朋友,他腼腆、拙于言辞,却无比关心“我”,默默给予“我”支持和鼓励;他重视知识,虽没受过教育,却有着独特的教育观念;他勤劳坚韧,虽命运坎坷,仍努力生活,还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每点1分,共3分)
14. 示例一:认同。知识海洋广阔,我们精力有限,不能贪多求全。比如学习语文,诗词、阅读、写作等知识众多,若想短时间内全部精通很难。不如先重点攻克阅读和写作,把这两颗“珍珠”掌握好,再去拓展其他知识,这样学习更高效,也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美感。
示例二:不认同。知识相互关联,广泛涉猎不同知识能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养。就像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政治史,还要知晓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知识,多方面知识融合,才能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脉络,若只局限于少数知识,会限制思维,难以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 (表明观点1分,结合自身经历阐述理由2分,共3分 )
15. B 。“潭中鱼可百许头”中“可”意思是“大约” 。
16. B 。
17. C 。两文都不是单纯表达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甲文由乐转悲,表达被贬后的孤寂凄凉;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右溪无人赏爱的怅然和感慨。
18. (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
19. D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是诗人劝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体现出诗人的乐观豁达,并非悲伤之情。
20.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真挚的友情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只要心意相通,即使远在天涯,也如同近在身边。(意思对即可,3分)
A。记录虞夏商周四个朝代。
22. 作者阐述《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作,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儒家“仁”“礼”思想,是儒家思想核心要义的呈现载体,在儒家经典中占据基础且核心地位。对后世思想文化影响巨大,其道德观念、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育观点,为后世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准则,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社会交往,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