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 (下) 期中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13道题 满分70分 答题时间:75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骆宾王在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中,言辞犀利地揭露其罪行和隐私,但文章写得气势磅礴。武则天读后感慨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说明武则天
A.打击敌对官僚 B. 爱惜人才
C.重视发展生产 D.注重文教
2.唐朝都城长安城规模宏伟,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下面关于其表述正确的是
A.宫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
B.皇城是皇帝起居和办公地
C.外郭城实行坊市制度
D.坊为商品交易区
3.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资料卡片, “▲”处应填入的关键词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靖康之变
4.制作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一个中国古代朝代示意图,图中的空框内应填入的时期是
A. 春秋战国 B. 魏晋南北朝 C. 三国时期 D. 五代十国
5.宋代统治者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武人势力恶性膨胀。宋代的治国方针几乎都是针对唐、五代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制定的,后来沿袭为“祖宗家法”。这里的“祖宗家法”是指
A.休养生息政策 B.崇文抑武政策
C.守内虚外政策 D.开明民族政策
6. 《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请问,他们走到的地方当时被称作
A. 坊 B. 市 C. 草市 D. 瓦子
7.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一手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的实物、历史活动的亲历者或见证者的记述。下列属于研究北宋历史的一手史料是
A.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
B.王立群主讲的《读宋史》
C.历史小说《调教大宋》
D. 电影《忠烈杨家将》
8.下列关于少数民族首领及其建立的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 阿保机——西夏 B.元昊——契丹
C. 阿骨打————金 D.铁木真——辽
9.下图是某班学生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感人事迹:
1.收复失地
2.取得郾城大捷
3.“冻死不拆屋,
饿死不掳掠”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黄巢起义
10.宋元时期,泉州港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据下表可知,宋元时期
泉州为中心的对外商贸圈
港口 对外商贸活动区域
泉州港(始发港) 东至日本,南通印度尼西亚等国,西达波斯(伊朗)、阿拉伯和东非地区
A.南方经济繁荣 B.工商业市镇兴起
C.造船技术发达 D.海外贸易范围广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3小题
11.某班同学以“探寻文明·见证发展”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学习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16分)
【小组一:材料研读———天下兴亡】
表一: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
材料一: 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四五十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到了隋末,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旧唐书·李密传》
表二: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1)表一中材料一反映了隋文帝时期的什么社会局面 这一局面的出现得益于隋文帝采取的哪些措施 (写出一条即可,2分)
(2)表一中材料二反映了隋朝末年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3)表二的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前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分)
(4)从以上兴亡史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至少写出两点,2分)
【小组二:整理图片————繁荣昌盛】
(5)选择上面的图片,将其序号填在下面相应类型的横线上。 (5分)
类型一:图片中能够体现唐朝农业发展的是:
类型二:图片中能够体现宋朝手工业水平的是:
类型三:图片中能够体现宋朝商业活动的是:
类型四:图片中能够体现元朝天文学发展的是:
【小组三:制作名片——交往交流】
人物名片一: 人物:鉴真 时期:唐朝 主要历史贡献: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了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物名片二: 人物:玄奘 时期: __A__ 主要历史贡献:_B __
(6)组员们准备为玄奘制作人物名片,请你仿照人物名片一,完成人物名片二的制作。 (3分)
12.某班在编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主题板报,请你参与完成。 (12分)
【版块一:和同一家】
材料一: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1)材料一文字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图1与哪一史事相关 这一史事反映了古代民族交往的哪种方式 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4分)
【版块二:碰撞交融】
材料二:两宋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
互动频繁的时期。尽管北宋与辽、 西夏,
南宋与金、蒙古之间爆发过多次军事冲突,
但民族关系的总体趋势以和平交往为主
流,形成了“战与和交替,以和定大势”
的历史格局。
(2)将版块二示意图中①、②处少数民族政权补充完整。写出“①”政权与北宋议和的历史事件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征 (4分)
【版块三:共同发展】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3)图3人物于何时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图4示意图的中心星号位置应该填写哪个民族 谈谈你如何理解材料三所述的元朝“幅员之广”。 (4分)
13.每年5 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开启一段美妙的博物馆研学之旅吧!游览后请你完成本次研学任务单。 (12分)
【第一站 地理篇——解读历史图片】
展品卡片 名称:隋朝大运河 主持修建的皇帝:_①_ 世界地位:②_ 作用: 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将“展品卡片”填写完整。(3分)
【第二站 医学篇——研读医学经典】
他倡导医德,为“人命至 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撰医术著作特以“千金”命名。 名人名片 姓名: ____①___ 朝代:唐朝 成就:他所著的_____②____,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他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___③___。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唐朝医药学家名片。(3分)
【第三站 科技篇——感受科技力量】
材料:中国的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指南针 活字印刷术 火药
(3)请你从以上表格中任选两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要求:运用史实,论证观点,条理清楚)(6分)
2024~2025学年度 (下) 期中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5 BCADB 6~10 DACB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11. (16分)
(1)国力强盛的局面(1分)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赋役负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和减省刑律 ;减化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等。 (写出一条即可,1分)
(2)民不聊生(1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1分)
(3)贞观之治(1分)开元盛世(1分)
(4)暴政导致亡国,仁政助推盛世;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要体恤人民,要坚持发展经济造福于民;不能贪图个人享乐,杜绝奢靡浪费等。(意思对即可,2分)
(5)类型一: 图2(1分)类型二: 图4(1分)类型三: 图5和图6(2分)类型四:图1(1分)
(6)A:唐朝(1分)B: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分)
12. (12分)
(1)民族交融(1分)文成公主入藏(1分)和亲(1分)开明的民族政策 (1分)
(2)①辽(1分)②金 (1分)签订澶渊之盟(1分)各民族间战争与和平交替,以和平为主流(1分)
(3)1279年(1分)回回(1分)元朝的疆域大大超过了汉、唐时期。与汉、唐等朝疆域相比,今西北、西南、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 (2分)
13. (12分)
(1)①隋炀帝(1分)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1分)③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1分)
(2) ①孙思邈 (1分)②《千金方》 (1分) ③“药王” (1分)
(3) (6分) 示例:
观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选择发明: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论述:中国古代曾产生很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北宋人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先后传人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及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并加以利用,宋代制成罗盘,北宋末年在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后来,指南针传到欧洲。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评分标准
材料运用与论述 得分
选择两个发明,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选择两个发明,其中一个史实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 晰,另一个史实论证不充分或不够典型,逻辑基本清晰。 5-4
选择两个发明,论证均不充分或不够典型,逻辑不够清晰。 或仅选择一个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基本清晰。 3-2
仅选择一个发明,论证不充分、不够典型。或未选择史实,论证不充分、不典型。或论证与观点无关,或只写出史实而未作论证。 1-0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