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考试(II)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辽西地区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的铜器具有鲜明的草原地区风格。但其铜鬲上的夔龙形器耳是典型的中原风格,一些高等级贵族大墓中发现有成组的从中原地区直接输入的青铜礼器,包括鼎、簋、罍、壶、盉、尊等。这体现了
A.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B.中原文化影响力的扩大
C.青铜制造业逐渐兴起 D.周朝疆域拓至辽西地区
2. 表1 南朝梁、陈两朝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单位:人)
朝代 梁朝 陈朝
高门士族 108 29
庶民地主 19 48
合计 127 77
这一变化反映了
A.选官制度发生异变 B.门第观念淡化
C.皇权主导作用加强 D.南方实力衰落
3. 表2 唐后期的部分蠲复(免除赋税或劳役)诏令
内容 出处
东川元和二年(806年)上供钱物并放,留州、留使钱委观察使量事矜减 《册府元龟》
(843年,河南)沿路畿县及河阳汜水县秋税地头钱,量放上供一色;其合留使留州钱物,各委本道观察使具放欠额数闻奏,当与商量 《文苑英华》
这反映出,当时
A.征税标准发生变化 B.中央集权体制适时调整
C.基层治理日益细化 D.地方政府财政相对独立
4.宋辽和议后,辽除了传统的畜产品和毛织品、银器等手工业品外,绫锦等丝织品也被宋朝商人当成奇货大量采购。辽盐通过合法或非法的贸易渠道进入河北、山东市场,便于携带和储存液体的辽国瓷器鸡冠壶在中原地区也有一定的使用和收藏。这体现了当时
A.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 B.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C.榷场主导宋辽间经济往来 D.中原与边疆经济一体化发展
5.明朝以前,大多数贩运商行踪不定,四处流动。明前期,各地商贩已有落定迹象,中叶以后,外来商人定居化现象明显,商贾定居经营与日俱增,几成潮流。这一变化
A.冲击了传统小农经济 B.促进了工商业市镇发展
C.扩大了区域经济差异 D.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完善
6.中国传统山脉理论称天下山脉起自昆仑,分三条大干进入中原,开枝散叶,形成北至燕山、南至南岭的山脉系统。而光绪年间的山脉理论主张印度诸山水源自冈底斯山,中亚、西亚乃至欧非诸山源于葱岭,俄罗斯诸山则源自阿尔泰山。这一变化反映出,晚清时期
A.士人观念的世界性特征增强 B.政治环境与学术研究的冲突加剧
C.“师夷长技”已成为社会共识 D.国人摆脱了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
7.1866年,清政府规定,在海关四成关税中每年解拨100万两做为出使经费,后又指拨海防、铁路等中央专项经费,使中央财政在海关税中的支出份额不断上升。清政府这些举措
A.有利于完善海关管理体系 B.有助于洋务新政的推行
C.反映出近代化努力的成效 D.表明中央集权危机加剧
8.1939年,毛泽东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这揭示了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意义和价值 B.中国战场已成为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 D.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已得到重新确立
9.1948年2月,新华社发表社论强调,因为是社会的主人翁和国家政权的领导者,解放区私营企业工人便应该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忍受一定限度的剥削,使这些私人企业能够进行生产,并适当地发展生产。此举
A.体现了工商业改造的需要 B.助推了战略进攻的胜利
C.意在发展壮大第二条战线 D.贯彻了新民主主义政策
10.图1、图2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女性宣传画。两幅宣传画相通之处是
A.赞美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果 B.将个体形象与时代使命紧密相连
C.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 D.讴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11.波斯统治埃及时期侮辱并焚烧了阿玛西斯的遗体,但工匠出于敬畏神明和珍视对法老的记忆,对阿玛西斯的王名(法老统治合法性和神圣性的符号)只实施了有限损毁。直到托勒密时期,外族统治者依然需要沿用传统王权形象以获得埃及人认可。这可以用来说明
A.帝国扩张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融 B.古代埃及文明具有主体性和延续性
C.东西方政治文化呈现统一化趋势 D.古代埃及宗教信仰影响力持续扩大
12.13世纪以后,市长制在中世纪英格兰特权城市中普遍确立。不管央地之间围绕市长人选的矛盾如何,地方选举至少在程序上得到双方的维护与重视。但当选市长必须到威斯敏斯特面见国王,忠诚宣誓后获王权任命,方能正式就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格兰
A.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B.城市自治的兴起
C.封建王权得到加强 D.贵族势力的弱化
13.1862年8月,马克思在《评美国局势》一文中发表了论断:“迄今为止,我们所看的只是内战的第一幕,即根据宪法进行的战争。第二幕,即以革命方式进行的战争,就要开始了。”马克思在此所说的“革命方式”是指
A.重构国家政治文化 B.平定地方割据势力
C.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D.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14.1857年印度“兵变”后,英国人意识到族群问题是军队忠诚的核心,制定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在印度各个族群招募士兵,令其互相制衡;19、20世纪之交,英国人将侧重点转向提高战斗能力,主要从“尚武种族”中招募士兵。英国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印度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英印民族矛盾缓和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高涨 D.国际形势日益紧张
15.18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突出美欧文化同源性和一致性,强调“大西洋共同体”观念。这一转变表明,当时美国
A.着力稳定资本主义阵营 B.积极谋求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C.致力扶持欧洲发展经济 D.通过身份建构调整国家战略
16. 表3 1951-1985年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1951-1960年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苏联官方 10.1% 6.5% 7.8% 5.7% 4.3% 3.6%
美中情局 5.6% 4.9% 5.1% 3.0% 2.3% 0.6%
苏联学者 7.2% 4.4% 4.1% 3.2% 1.0% 0.6%
(注:数据分别为苏联政府的官方统计数据、美国CIA的推算数据、苏联学者的独立估算数据)三方数据能反映的共同问题是,当时苏联
A.城乡间的差别日益缩小 B.传统体制弊端显现
C.国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D.政治改革成效甚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魏太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天下向慕,宾客如云,而(邴)原独守道持常,自非公事不妄举动。······太子燕会,众宾百数十人,太子建议曰:“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众人纷纭,或父或君。时原在坐,不与此论,太子谘之于原,原悖然对曰:“父也。”
-摘自[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一》
材料二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摘自[西晋]李密《陈情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邴原、李密二人观念相通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这一观念盛行的原因。(6分)
(2)东晋南朝时期,邴原、李密所代表的观念和行为引发了朝野思想层面的激烈交锋,支持与反对双方的观点背后都有着丰富且深刻的思想根源。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出其思想理论依据。(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逻辑学中,三元悖论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矛盾结构,即三个命题或条件中至多两个可以同时成立,无法全部满足。衡量全球治理的效果有三个主要目标:代表性、制度化和执行力(见图3)。代表性是治理合法性的前提,制度化是治理稳定性的基础,执行力是治理效率的保障。理想的全球治理应该具有充分代表性、高制度化和强执行力。但是,这三个目标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同时实现的,任何全球治理模式最多只能实现两个目标。
-摘编自郑宇《21世纪多边主义的危机与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全球治理”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说明:可对材料观点进行肯定、否定、修改或补充,但必须就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古代先贤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墨子强调“兼士”需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工匠只有在有匠艺的基础上修炼匠心,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工匠在劳作时务必精雕细琢、追求细节,对每一件产品像对工艺品一样去打造。中国古代工匠制作器物和建筑不仅注重自身的功能,还考虑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精工良匠们依靠言传身教,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坚持等精神特质。
-摘编自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等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船政根本在于学堂”成为洋务派的共识。福建船政学堂以优厚待遇引进了不少西方的工程技术人才,但坚决奉行“权自我操”的政策。学员“深知自强之计,舍此无可它求,各怀奋发有为期于穷求洋人秘奥,冀备国家将来驱策”。洋务派认为“取式于外洋”,一定要派遣留学生赴欧深造,“窥其精微之奥”“穷其制作之源,通其法意”“以中国已成之技求外国精益之学”。1889年,完全由福建船政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自造了中国第一艘钢质军舰“龙威”号。
-摘编自陈天炎《船政近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点》等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如钳工倪志福、纺织女工郝建秀、“铁人”王进喜等,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后,在制造业、服务业、科技、文化等众多领域都能看到工匠精神的闪耀。“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
-摘编自明芳、石路《从“劳工神圣”到“大国工匠精神”:
中国共产党劳模精神的百年建构与嬗变》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时期工匠精神的新内涵,并简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工匠精神拓展的趋势。(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80年,美国对日本汽车产业实行制裁。1981年,日本被迫实施“自愿出口限制”计划,主动将对美汽车出口量做出限制。但日本通过《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展望》推动汽车产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型,政府研发补贴占企业投入比重达20%。丰田生产系统(TPS)将缺陷率从1980年的140件/万辆降至1990年的34件/万辆。将有限的对美出口额度分配给附加值更高的高端豪华汽车成为日本各大车企的共识,开发了雷克萨斯、英菲尼迪、讴歌高级轿车系列,日系车对美出口额度逐步向高端车型倾斜,实现了“量减价增”的平衡。本田、丰田等车企加速在美国建厂,1990年日本在美本土化产能占比达45%,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均有日本汽车制造商的海外生产布局。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不降反升。
-摘编自钱乘旦总主编《日本通史》等
材料二 以奇瑞、长城和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2023年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速达57.4%;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585.9万辆,增速19.3%。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75%,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2024年9月,美国政府决定对中国产品实施进口关税上调,电动汽车的关税增加幅度达到100%。中美汽车贸易战的持续周期和激烈程度要远比日美博弈战更久、更高,但中国具备日本当年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这有利于中国与美国开展博弈。
-摘编自张燕玲、李普《以史为鉴论中美贸易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汽车产业在日美贸易战中竞争成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美贸易战“中国具备日本当年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的认识。(6分)
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析】根据材料“铜鬲上的夔龙形器耳是典型的中原风格,一些高等级贵族大墓中发现有成组的从中原地区直接输入的青铜礼器“可知,该文化与中原地区有密切的联系和文化交流,并受到中原王朝政治理念的影响,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原文化影响力的扩大,故选B项。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排除A项;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排除C项;夏家店上层文化出现青铜礼器是受到西周文化的影响,不能说明周朝疆域的拓展,排除D项。
2.C【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陈朝高门士族势力下降,庶民地主势力上升,反映出政治格局不再由士族门阀主导,皇权在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故选C项。当时实行的仍是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门第观念淡化出现在宋朝,排除B项;从表中数据无法得出南方实力衰弱的结论,排除D项。
3.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后期的一些免除赋税或劳役的诏令,强调由地方上的观察使“量事矜减”“当与商量”,反映出当时地方政府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权,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出征税标准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中央集权体制调整的信息,排除B项;唐朝初年,道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其事务不属于基层治理,排除C项。
4.A【解析】宋辽和议后,宋朝商人采购辽传统的畜产品和毛织品、银器等手工业品、丝织品、辽盐及瓷器鸡冠壶等,这体现了当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故选A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渐趋稳定是在元明清时期,排除B项;辽盐通过合法或非法的贸易渠道进入河北、山东市场,材料没有体现榷场的作用,排除C项;中原与边疆经济一体化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5.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商贩由行商转为坐商后,实现了长期定居经营,这一变化促进了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选B项。冲击了传统小农经济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扩大了区域经济差异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明朝商贩由行商转为坐商,城市功能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排除D项。
6.A【解析】中国传统山脉理论局限于中国古代版图范围之内,而光绪年间的山脉理论以西藏、新疆为中心,构建覆盖亚洲乃至全球的山脉系统,将中国山脉体系纳入世界地理格局,反映出士人观念的世界性特征增强,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治环境与学术研究的冲突加剧,排除B项;“师夷长技”已成为社会共识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国人摆脱了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排除D项。
7.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通过专项经费划拨,如海关四成关税定向用于出使、海防、铁路等,试图建立中央财政对新兴事务的控制权,这些举措有助于洋务新政的推行,故选B项。
完善海关管理体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近代化的成效,排除C项;中央财政在海关税中的支出份额不断上升,表明中央政府权威有所提升,排除D项。
8.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不只是为了祖国的独立和民族尊严,也是为了世界和平,毛泽东的这段话揭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意义和价值,故选A 项。中国战场已成为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并非其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且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C项;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得到重新确立,排除D项。
9.D【解析】1948年2月,解放战争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解放区面临巨大的后勤补给压力。允许私营企业有限度地保留剥削关系,维持解放区工矿、手工业等生产体系的运转,确保前线物资供应稳定,此举贯彻了新民主主义政策,故选D项。工商业改造的需要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发生在1947年6月,排除B项;第二条战线形成是在国统区,排除C项。
10.B【解析】在《征服自然》中,女性形象代表着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决心与勇气,体现了当时国家大力推动经济建设、改善民生的时代需求。而《雪晨》里的女性形象,则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女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努力学习、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国家在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视和推动。两幅画都以女性为载体,将个体形象与时代使命紧密相连,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果,排除A项;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出现于改革开放后,与图1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排除D项。
11.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层面看,虽然埃及多次被外族征服、统治,但损毁纪念物的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破坏埃及传统王权观念,外族统治者依然需要沿用传统王权形象以获得埃及人认可,这表明古代埃及文明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和延续性,故选B项。帝国扩张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融不能涵盖整个材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东西方政治文化出现统一化趋势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古代埃及宗教信仰影响力持续扩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2.C【解析】材料“当选市长必须到威斯敏斯特面见国王,忠诚宜誓后获王权任命”表明国王掌握着市长的最终任命权,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封建王权得到加强,故选C项。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是在16世纪后,排除A项;城市自治在此之前已经兴起,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贵族势力的弱化,排除D项。
13.C【解析】材料“第二幕,即以革命方式进行的战争”是指战争从宪法层面转向更激进的革命措施,如解放黑人奴隶和实施分配,这些措施超出了原有宪法框架,属于革命性变革,故选C项。重构国家政治文化、平定地方割据势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均与史实不符,排除A、B、D三项。
14.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人由招募各个族群的士兵,令其互相制衡到将侧重点转向提高战斗能力,主要从“尚武种族”中招募士兵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国际形势日益紧张,故选D项。这一时期印度经济结构确实发生了变动,但与材料中的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英印民族矛盾缓和一说与史实不符,这一时期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排除B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后,排除C项。
【解析】“美国例外”论强调美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异质性,奉行的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大陆主义;而“大西洋共同体”观念强调美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同质性,表明其通过身份的建构来调整国家战略,谋取世界霸权,故选D项。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于二战后,排除A项;美国当时已经确立西半球霸主地位,排除B项;扶持欧洲恢复发展经济是在二战后初期,排除C项。
16.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1-1985年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呈现停滞的趋势,反映出当时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故选C项。三方数据体现不出城乡间的差别,排除A项;传统体制的弊端一直存在,排除B项;苏联政治改革是在1985年之后,排除D项。
17.(10分)【答案】(1)相通之处:先孝后忠(或先家后国)。(2分)
原因:士族势力的发展;政治斗争残酷;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支持者:儒家以孝道为核心,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儒家强调“家国同构”,“齐家”而后方能“治国”;汉代实现家礼文化重构,使家族伦理成为社会礼制的价值轴心。(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反对者:儒家强调正统名教秩序,忠君是高于一切的道德要求;法家思想主张君主集权,将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传统天命观认为君主受天命统治天下,具有神圣性;儒家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与抱负。(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1)“相通之处”,根据材料一、二,可概括出邴原、李密二人观念相通之处为先孝后忠或先家后国。“原因”,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士族势力、政治斗争、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等角度考虑。
(2)对邴原、李密所代表的观念和行为可支持或反对。如支持,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孝道、家国同构、家族伦理等角度考虑。如反对,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正统名教秩序、君主集权、社会责任与抱负等角度考虑。
18.(12分)【答案】示例一:论题:国际联盟的制度化与代表性优势及其执行力困境。(2分)阐述:国际联盟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个主权国家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国际联盟组织架构较为完备,对会员国的权利和义务、处理国际争端的程序等做了详细规定,体现了国际组织的制度化。
国际联盟涵盖了世界上多个地区的国家,后来苏联也得以加入,使得国联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讨论和解决国际问题,反映不同国家的声音和诉求,使国联的代表性更加全面。
但是,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大大降低了国联的执行力,并最终导致其名存实亡。(9分)
综上所述,国际联盟在制度化和代表性方面,都有所完善,但由于决策机制的不合理和缺
乏强制力,使其无法同时实现全球治理中这三个目标的理想状态,陷入了三元悖论。(1分)示例二:论题:国际联盟在代表性、制度化和执行力三个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2分)
阐述:国际联盟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国联旦第一个主权国家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但其存在诸多缺陷,其重要决策需要全体成员国一致通过,这使得很多决议难以达成,导致国以策机制效率低下。
自成立之日起,国联就被英国和法国控制,成为它们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广大中小国家在国联中的话语权有限,无法充分反映自身诉求。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导致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使国联的实力和代表性受损。
当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德国扩张等事件发生时,国联虽然进行了谴责、调查等行动,但无法有效制止这些侵略行为,表明国际联盟在执行力上存在严重不足。(9分)
由此可见,国际联盟制度的缺陷以及大国操纵等问题,使其代表性和制度化都不够完善,且这种不完善的状况影响了执行力,导致无法有效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使全球治理中三个目标的理想状态都无法实现。(1分)
(示例只供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就任何一个或多个国际组织、制度、事件等拟定论题并论述,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评分细则】论题2分,按2、1、0分三个层次赋分。总结1分。“阐述”进行分层评价,三个要素要完备,每个要素的史实与论述3分,具体分层评价的等级如下:
等级 说明
一等(9~8分) 准确、充分运用史实;说理充分,逻辑清晰
二等(7~4分) 能够运用相关史实:说理较充分,逻辑关系较清晰
三等(3~0分) 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说理不充分或没有说理,逻辑混乱
【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把握材料答题要求(围绕“全球治理”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和答题范围(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例如,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国际联盟的制度化与代表性优势及其执行力困境”“国际联盟在代表性、制度化和执行力三个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等论题;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得出结论。注意题目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18分)【答案】(1)特点:强调德艺兼修;追求精益求精;注重天人合一;心传体知,师徒相承。(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新内涵:爱国自强精神;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开放与变革精神;重视科学知识和理论;注重新式教育在工匠精神传承中的作用。(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原因:列强入侵与经济的冲击;西学东渐的影响;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国家自强御敌的诉求;近代工业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趋势:从生产建设领域到多元领域的拓展;从体力劳动为主到体力脑力结合的转变;从个人奉献到团队协作与创新驱动的发展;从国内实践到国际交流合作的跨越。(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德艺兼修、个人追求、天人合一、传承等角度考虑。
(2)“新内涵”,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爱国自强精神、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开放与变革精神、重视科学与新式教育等角度考虑。
“原因”,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列强入侵、经济冲击、西学东渐、民族意识、国家诉求、近代工业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等角度考虑,言之成理即可。
(3)“趋势”,可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域的拓展、劳动的转变、团队协作与创新驱动的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等角度考虑,言之成理即可。
20.(12分)【答案】(1)原因:日本国家产业政策扶持;车企重视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品高端升级;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完成全球生产布局。(6分,每点2分)
(2)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领导和民众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组织力强;在外交战略上充分自主;拥有全工业化体系,综合国力强;中国市场体量大;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先。(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策扶持、车企重视、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等角度考虑。
(2)“认识”,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外交战略、综合国力、市场体量、汽车技术等角度考虑,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