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1《沁园春·雪》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1《沁园春·雪》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1 沁园春·雪
考点一对一
诗歌中的炼字
典题示例
《沁园春·雪》下片中的“惜”字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惜”字有“惋惜”之意,总领后面评论历代英雄的句子,奠定了对历代英雄的评论基调。②意蕴丰富,饱含惋惜之情,又有批判之意。
指点迷津
诗歌中炼字的考查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考查词语的妙处,另一种是考查词语的作用。
答题模式:
1.词语的妙处
①词语的意思;②词语运用的手法及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③描绘的景象(或人物形象) ,抒发的情感;等等。
2.词语的作用
①词语的意思;②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③词语在内容上的作用。
小试身手
本课第15题。
@基础夯实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1936年2月,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从陕北出发,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西部。在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他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雄伟壮阔而又分外妖ráo、红zhuānɡ素裹的北国雪景,毛主席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雪》,抒发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fēn  jìn B.fèn  qìn
C.fēn  qìn D.fèn  jìn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①妖ráo 娆  ②红zhuānɡ 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富有文采。
B.下雪的时候,雪花覆盖了大地,到处红装素裹,风景异常美好。
C.他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在父母眼里是好孩子,他觉得自己就是备受宠爱的一代天骄,事事顺心如意。
D.他的作文写得很风骚,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一绝。
【解析】A.文采:华丽的色彩;文学方面的才华。B.红装素裹:衣着淡雅的妇女;也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相映衬的景色。这里用来形容“下雪的时候”,不合语境。C.一代天骄:一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古文中指受上天宠爱的人、称雄一世的人。此处用错对象。D.风骚:《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此处不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强,它和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相关。
B.他背着老师和家长和我到我们一直神往的风景区去游玩了好几天。
C.“教养”折射出一个人对社会和自然,乃至对自己和家人的态度。
D.我们学习古代诗文,要注意把握它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A.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目的性强”后面添加“的阅读”。B.产生歧义,可在“和家长”后面添加逗号。C.语序不当,可将“对社会和自然”与“对自己和家人”互换位置。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堤坝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只有我们俩,手挽着手,踏着雪无言地走着。
②山峦在雪中看上去模模糊糊的,而堤坝下的河流,也已隐遁了踪迹,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了。
③那天下着雪,落雪的天气通常是比较温暖的,好像雪花用它柔弱的身体抵挡了寒流。
④河岸的柳树和青杨,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天与地显得如此苍茫,又如此亲切。
⑤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过年落泪是不吉祥的,可我不能自持,那样无与伦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伤感情绪。
A.②③①⑤④ B.②③①④⑤ C.③①②④⑤ D.③④②①⑤
【解析】这是一个描写在雪原中漫步的段落,选段中的山峦和河岸都是“我”眼中的景色。“那天”交代时间,所以③句应该排在开头,这是全段的总领句;接着就应出现人物,所以①句应该排在第二;①句中有“堤坝上”,②句与之承接;④句写河岸上的景色,与②句有空间上的先后关系,故应排在第四;⑤句抒发感受,应排最后。所以排序为:③①②④⑤。故选C。
5.古诗文默写。
(1)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
(2)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3)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一)阅读《沁园春·雪》,完成题目。
6.词句“稍逊风骚”中“风骚”本指 《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句中指 文章辞藻 。
7.本词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D )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诫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解析】A.只是对词句字面意思的分析。B.“劝诫”一说错误,词中没有劝诫的意思。C.“否定”一说错误,词中没有否定他们英雄地位的意思。
8.“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全句表达了 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 之情。
(二)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题目。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解析】悉:全,都。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A.古今意思都是“开阔或通达”。B.古:交错相通。今:运输事业。C.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1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题目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解析】C.“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与“桃花源人热情好客”之间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拉因果。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能力拓展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3.在《沁园春·雪》中,一个“望”字和一个“惜”字各总领了七句诗。在本首词中也有两个字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它们是“ 看 ”和“ 忆 ”。
【解析】上片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后七句,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下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所以“忆”是统领下文的关键字。
14.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
【解析】上片写湘江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通过“忆往昔”,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所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加点字分别换成“飞”和“游”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①“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②“翔”表明了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空中飞翔一样。③如果把“击”和“翔”换成“飞”和“游”,就表现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的矫健有力和鱼游水中的轻快自在了。 
16.将《沁园春·长沙》与课文《沁园春·雪》比较,说说这两首词的共同点。
 ①布局思路:两首词都是写美景,抒豪情。两首词的上片都以写景为主,即景抒情,描写的景物都十分雄壮辽阔;下片以叙事、议论为主,抒发豪情壮志。②写作技巧:都运用对比手法,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户侯”与“同学少年”的对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与“风流人物”的对比。③用词特色:语言极富表现力。④表达情感: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17.下列关于《艾青诗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为诗人赢得了“太阳与火把”的歌手的称号。
B.《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由雪寒联想到乳母曾经给予自己的温暖,赞美了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纯洁无瑕,表达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D.长诗《九百个》中写道:“九百个做了他们的先驱/勇敢无畏地迈进着……”赞美了抗战中保家卫国的九百壮士。
【解析】《九百个》是取材于《史记·陈涉世家》中对陈涉、吴广的叙述,展开想象虚构出的一首叙事长诗,赞美的不是抗战中的九百壮士,而是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
18.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诗词笔力雄健,风格豪放,颇受人们喜爱。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为此准备举办一次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
 示例:走近伟人,领略伟人风采 
(2)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根据上联,补写出下联。
【链接材料】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上联:巨手一挥,破碎河山成旧景。
下联: 示例:豪情再展 , 风流人物看今朝 。
19.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尝试创作”诗歌。请模仿下面节选的诗歌,运用修辞手法,选择一个季节创作一首形式相近的小诗。
纺车上的梦(节选)
力 扬
初春的柔和的细雨
像一幅无边际的帘幕
它静静地悬挂在大地之上
静静地悬挂在山岳和森林的中间1 沁园春·雪
考点一对一
诗歌中的炼字
典题示例
《沁园春·雪》下片中的“惜”字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惜”字有“惋惜”之意,总领后面评论历代英雄的句子,奠定了对历代英雄的评论基调。②意蕴丰富,饱含惋惜之情,又有批判之意。
指点迷津
诗歌中炼字的考查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考查词语的妙处,另一种是考查词语的作用。
答题模式:
1.词语的妙处
①词语的意思;②词语运用的手法及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③描绘的景象(或人物形象) ,抒发的情感;等等。
2.词语的作用
①词语的意思;②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③词语在内容上的作用。
小试身手
本课第15题。
@基础夯实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1936年2月,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从陕北出发,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西部。在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他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雄伟壮阔而又分外妖ráo、红zhuānɡ素裹的北国雪景,毛主席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雪》,抒发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fēn  jìn B.fèn  qìn
C.fēn  qìn D.fèn  jìn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①妖ráo ②红zhuā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富有文采。
B.下雪的时候,雪花覆盖了大地,到处红装素裹,风景异常美好。
C.他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在父母眼里是好孩子,他觉得自己就是备受宠爱的一代天骄,事事顺心如意。
D.他的作文写得很风骚,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堪称一绝。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强,它和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相关。
B.他背着老师和家长和我到我们一直神往的风景区去游玩了好几天。
C.“教养”折射出一个人对社会和自然,乃至对自己和家人的态度。
D.我们学习古代诗文,要注意把握它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堤坝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只有我们俩,手挽着手,踏着雪无言地走着。
②山峦在雪中看上去模模糊糊的,而堤坝下的河流,也已隐遁了踪迹,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了。
③那天下着雪,落雪的天气通常是比较温暖的,好像雪花用它柔弱的身体抵挡了寒流。
④河岸的柳树和青杨,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天与地显得如此苍茫,又如此亲切。
⑤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过年落泪是不吉祥的,可我不能自持,那样无与伦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伤感情绪。
A.②③①⑤④ B.②③①④⑤ C.③①②④⑤ D.③④②①⑤
5.古诗文默写。
(1)戍鼓断人行, 。(杜甫《月夜忆舍弟》)
(2) ,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3)三年谪宦此栖迟,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一)阅读《沁园春·雪》,完成题目。
6.词句“稍逊风骚”中“风骚”本指 ,句中指 。
7.本词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诫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8.“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 ,全句表达了 之情。
(二)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题目。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题目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能力拓展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3.在《沁园春·雪》中,一个“望”字和一个“惜”字各总领了七句诗。在本首词中也有两个字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它们是“ ”和“ ”。
14.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 ?
1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加点字分别换成“飞”和“游”好不好?为什么?
16.将《沁园春·长沙》与课文《沁园春·雪》比较,说说这两首词的共同点。
17.下列关于《艾青诗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为诗人赢得了“太阳与火把”的歌手的称号。
B.《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由雪寒联想到乳母曾经给予自己的温暖,赞美了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纯洁无瑕,表达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D.长诗《九百个》中写道:“九百个做了他们的先驱/勇敢无畏地迈进着……”赞美了抗战中保家卫国的九百壮士。
18.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诗词笔力雄健,风格豪放,颇受人们喜爱。某校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为此准备举办一次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
(2)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根据上联,补写出下联。
【链接材料】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上联:巨手一挥,破碎河山成旧景。
下联: , 。
19.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尝试创作”诗歌。请模仿下面节选的诗歌,运用修辞手法,选择一个季节创作一首形式相近的小诗。
纺车上的梦(节选)
力 扬
初春的柔和的细雨
像一幅无边际的帘幕
它静静地悬挂在大地之上
静静地悬挂在山岳和森林的中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