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固始县第一中学、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1.活动前,班长用诗意语言为大家描绘春天,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完善。春天的美,美于沁人心脾,“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一丝气息都晕染着生命初绽的 ③ (篷 蓬)勃;春天的美,美于斑 ④ (斓 澜)色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每一抹明艳都①勾勒出自然苏醒的②绮丽;春天的美,美于真挚情谊,“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每一次相逢都饱含着温暖人心的力量。同学们,趁春光正好,我们一同出发,去发现藏在春天里的美吧!(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①勾勒( ) ②绮丽( )(2)语段中两个横线中应分别选填哪个字?请工整书写。③ ④二、综合性学习2.语文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让我们在愉快的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感受生活的美好。你所在的班级召开了“我的语文生活”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任务。(1)结合下面三个小组在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说说你从中发现的语言现象。第一小组发现这样一些字:家俱(具)、另(零)售、烧并(饼)。第二小组发现广告中常有这样的“成语”出现:步步为赢、咳不容缓、默默无蚊。第三小组在报纸中发现这样的标题:超女“粉丝”成千上万,东北“玉米”不减当年。(2)在“寻找最美对联”活动中,老师出示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读书滋逸气,下联:阅世 豪情。下联横线上应该填写的字是 (益/增),原因是: 。这副对联适合挂在 (书房/客厅)。三、语言表达3.小组成员参观了河南广播电视台,大家了解了河南简称“豫”的原因:曾有大象在河南生活过。得知电视台正在征集新台标后,大家仔细观察了现在使用的台标(如图)。请你结合小组了解的信息和图片,向大家介绍右图台标的设计理念。4.小组成员写了一段与安阳妇好鸮(xiāo)尊有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鸟形铜尊。它呈昂首挺立的鸮形, , 。 , ,蕴含着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是罕见的艺术品。①粗壮的两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个支点②通体还装饰了兽面纹、蝉纹、夔龙纹、盘蛇纹等纹饰③不仅造型新颖④头顶羽冠,两眼圆瞪,双翅并拢四、名句名篇默写5.小组成员围绕活动写了一段感言,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诗歌用文字为我们打造了一场听觉盛宴,用心聆听,方可感悟诗意。王维隐居竹林,伴乐长吟,听,“① ,② ”(《竹里馆》),内心淡泊,清幽宁静;李白深夜闻声,声随风动,听,“③ ,④ ”(《春夜洛城闻笛》),悠扬渺远,全城幽咽;木兰替父出征,途经黑山,听,“⑤ ,⑥ ”(《木兰诗》),战马嘶鸣,壮怀激越;岑参偶遇使者,乡情乍起,听,“⑦ ,⑧ ”(《逢入京使》),一句口信,安慰家人。五、现代文阅读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继承革命精神,“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话剧社计划将萧红的《北中国》搬上话剧舞台,请你加入并完成任务。北中国①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②“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③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⑤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⑥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⑦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⑧老管事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⑨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地倒念着:⑩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地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地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闹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地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地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作者:萧红。有删改)6.阅读文本,在(1)(2)(3)处分别用两个四字短句协助编剧组完成情节梳理。(1) →管事取信,三人看信→(2) →父思成疾,伐树写信→(3)7.请参与剧本围读会,完成脚本批注。角度 句子 批注动作解读 A.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地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1)整宿的静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台词设计 B.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咱们中国把日本人打跑了的时候,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2)这句台词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心理把握 C.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3)耿大先生为什么要砍倒所有榆树?8.榆树是话剧中的重要布景道具,请帮导演选择一个最能凸显榆树意义的形象,并仿照示例说明理由。A.茂密高大的榆树 B.被砍倒的榆树 C.光秃秃的榆树桩示例:我选C.光秃秃的榆树桩,象征东北大地在日军蹂躏下痛苦的现状。以此作为主要布景,表达了对敌人的仇视,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9.你会选择哪个选项作为话剧海报的主元素?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A.家信 B.漫天大雪 C.年迈的父母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暖心粥①来到爱心粥铺时,天刚亮,太阳还没露头。一下车,一股寒风袭来,脸上刀割似的。我不由得打了个寒战。②掀起棉门帘,走进屋,热气扑面。只见右边是餐厅,五张长条桌,能坐下一二十人的样子。左边矮墙边放着两个粥桶。我掀开桶盖,粥香扑鼻。一桶是小米粥,金黄金黄的,另一桶是大米粥,雪白雪白的。桶边有两盆拌好的咸菜,一盆芹菜,一盆芥菜疙瘩。③矮墙里面是厨房,两个大蒸锅冒着缕缕热气。两个穿着白大褂的中年女人,一个低头揉面,一个低头切菜,看样子两人都很忙。④“环卫清洁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残疾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各类困难人群……我不在免费喝粥范围呢。”我看着墙上红纸上写的免费就餐范围,嘴里念叨着。切菜的女人转身打量我说:“第一次来吧?自己拿碗盛粥,随便喝,不在范围内也不向你要钱。”⑤正说着,进来三个戴棉帽、穿棉袄的女人,帽子前檐上挂着白霜,棉衣外面套着橘黄色马甲。打头的女人摘下帽子,搓着手说:“这天,真冷啊!”看这身打扮,我猜她们是环卫工人。⑥一问,果然是。三名环卫女工,一名姓王,一名姓李,一名姓杨。我洗过手,盛了三碗粥,端到她们面前:“喝碗粥暖暖身子。”高个子小王说声谢谢,接着问我:“以前没见过你,是新来的义工吧?”我笑了笑,说:“算是吧,临时帮忙,只今天一个早晨。”她笑着应道:“热乎乎的粥,喝一口热在身上、暖在心里,我们姐妹把这粥叫暖心粥!”⑦小李接过话茬:“我们每天凌晨四点多出来干活,抡着大扫帚,干活时没感到冷,扫完停下来就冷了,特别是后背冰凉冰凉的,又冷,又累,又饿。”停一会儿,她指着碗里的粥说:“你看,这时热乎乎的粥馇好了,还是免费的,喝上一碗,是不是特别暖心?”⑧此时,陆续有人进来喝粥吃饭,人多了起来。主食是粥、馒头,配的是三种小咸菜。顾客自己盛,吃多少盛多少。忙完手中活,两个中年女人从厨房出来,坐在木凳上歇息。趁着空闲,我与她俩聊了起来,得知两个女人都姓赵。老赵五十岁,小赵四十八岁。⑨“你们几点起来馇粥?”我问。老赵说:“每天五点半就来了。小赵蒸馒头,那是技术活儿,你看她蒸的馒头多白啊,多腔腾啊,好吃呢。我笨,负责蚀粥,拌咸菜,这活儿简单。每天七点饭菜就都准备好了。”⑩“我更笨了,就会刷盘子洗碗!”另一个女人正好走进来,笑着插话。老赵给我介绍:“她姓季,比我大一岁。我们常来这里干活的有六七个人。今天我们三个来,另外几个有事没来。” 小屋不大,人来人往。老季脱去大棉袄,挂在衣架上,又从衣架上拿一件白大褂穿上,走进了厨房,挽起袖子,开始刷洗客人用过的碗筷和盘子。 “这么辛苦,有多少报酬?”我问。 老赵笑了:“我们都是义工,不要报酬。比起李大哥来,我们出点力气罢了。他出的可是真金白银啊!” 说曹操,曹操到。有人说,李大哥来了。我转过身,见进来一个男人,六十来岁,中等身材,国字脸,眉宇开阔,面相憨厚。我上前一步,握手问候。老李说自己经营着一家小企业,这个爱心粥铺是2012年开业的。在这里义务奉献过的义工来来走走,有三十多人。 说起办爱心粥铺的初衷,老李说:“有一次,起早外出谈业务,三九天特别冷,车出了点故障停在路边,见一名女环卫工在干活,眉毛上都是白霜。聊几句,她说干完活,大冷天就想喝碗热乎乎的粥。还有,我居住的小区,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独自生活,手脚不大利落,做饭困难。小时候我家困难,读书时没少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与妻子商量,办了这个免费粥铺。” 粥铺开办初期,只限环卫工人和孤寡老人用餐,后来扩大到今天的用餐范围。每天来喝粥的有五六十人,主要还是环卫工人和附近的老人。 我跟着老李来到厨房里间,货架上有两个牌子的面粉,三袋盘锦大米、两袋五常大米,还有一些小米。老李笑呵呵地说:“这些都是爱心人士捐献的,还没吃完呢,就又有人送来。厨师们帮忙做义工,不要报酬。房子是我自己的,不花钱。剩下些水电费,买点青菜,小来小去的,没几个钱。”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餐桌上。以环卫工人为主的就餐高峰过了。老赵说:“咱们把米粥和馒头热热,再拌个豆腐咸菜,老人们该来了。”说完,老赵、小赵还有老季,又忙了起来……(刊载于2024年1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0.阅读文章,请你按照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简要概括老李开办爱心粥铺的故事。11.暖心粥承载着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将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12.插叙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请根据下面的知识卡片,判断选文第 段运用了哪一种插叙形式,并说说有何作用?知识卡片 联想式: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联想引起插叙部分。 转述式:借助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进行插叙。 直述式:不借助作品中任何人的口述或联想,直接在文中插叙一件事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今年以来,京畿①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②道涂,毙踣③沟壑。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臣窃见陛下怜念黎元,同于赤子。至或犯法当戮,犹且宽而宥之,况此无辜之人,岂有知而不救?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急之则得少而人伤,缓之则事存而利远。伏乞特敕④京兆府,征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名下者,咸停征,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节选自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有删改)注释:①京畿(jī):都城及其周边一带。②馁(něi):饥饿。③踣(bó):仆倒。④敕(chì):诏书。13.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断两处)秋 又 早 霜 田 种 所 收 十 不 存 一。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你的解释 技巧总结寒馁道涂 语境推测法 ① 在古代汉语释义时,我们可以结合学过的古诗文或者查找工具书,同时也要结合语境推测意思。群臣之所未言 关联教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至或犯法当戮 查找工具书:A.有人,有的人;B.有时;C.或者。 ③咸停征 关联教材: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④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6.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分析陶渊明和韩愈对待现实社会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七、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7.这首诗的前两联巧妙地将神话与景物融为一体,有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请简要赏析。18.有人评价这首诗的尾联“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八、名著阅读19.“有一种美是岁月无法摧残的,它就是善良。”不同的名著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但人物 “善良”的本性却从未缺席过。请从下面选项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他身上具有的“善良”品质。①解救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鲁滨逊漂流记》) ②救助采珠人(《海底两万里》)九、作文20.在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外卖诗人王计兵说:“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虽然他家境贫寒,初中便辍学,曾做过建筑工人、捞沙人、摆摊小贩、拾荒者,后来成为外卖骑手,但他在奔波送餐的途中,利用等餐、等电梯、等红绿灯的碎片时间,用语音记录灵感,5年骑行超15万公里,创作了6000多首诗,陆续出版了《赶时间的人》《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低处飞行》《手持人间一束光》等诗集。王计兵的事迹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固始县第一中学、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1) lè qǐ(2) 蓬 斓2.(1)汉字使用不规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生活中要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要规范街头用字;要能掌握新鲜用语;传承祖国语言文化。(任答二点即可)(2) 益 平仄相对,内容衔接,意境吻合 书房3.①“河南”两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H”和“N”巧妙变形,塑造出大象的外观,简约明了。②“H”和“N”外面环绕着椭圆形设计,大象形象暗合了河南的简称“豫”,融合了图腾文化,形象生动立体,展现了鲜明的河南特色。4. ④ ① ③ ②5.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6. 落雪清晨,木工伐木 母忆儿别,南下抗日 烧炭取暖,耿老去世 7.(1)思念儿子、忧心儿子(2)愤慨的语气。理由:表达对东北被日本侵占,百姓被迫学习日文的气愤不平,这样设计能够体现振华面对家国沦丧的气愤和耻辱。(3)家国被日本人侵占,儿子可能已经战死,在家国之痛与丧子之痛的双重夹击之下,耿大先生将榆树林砍倒烧毁,不给日本人留任何资源,表达耿大先生玉石俱焚的抗日决心。 8.示例一:我选A.一百多年的榆树,高大挺拔,代代相传,寄寓的是家国安康、家庭幸福美好的愿望。以此作为主要布景,表达了国土虽遭侵占蹂躏,但是爱国精神与美好愿景永远不会枯竭。示例二:我选B.被砍倒的榆树象征了东北沦陷、家庭破碎的现实。以此作为主要布景,表达了家国惨遭蹂躏的痛苦愤懑,也象征着与侵略者抗争到底的决心。 9.示例一:A一封封家信中包含着父母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亲人分别的痛苦。将其作为主元素既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家庭的破碎与无奈,也体现出沦陷区的人民有着不屈的抗争信念。示例二:B漫天大雪象征着国土沦陷的现实,也象征东北沦陷区人民痛苦的生活与内心。将其作为主元素能够更好地渲染悲苦的历史氛围,激发爱国之心。示例三:C年迈的父母更是东北沦陷区无数个家庭的缩影,战争之下,青年人投军报国,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将其作为主元素既展现了历史背景下国家的不幸,也暗示了沦陷区人民与侵略者抗争到底的决心。10.通过和女环卫工交谈,老李了解到环卫工大冷天干完活就想喝碗热乎乎的粥,又看到自己居住的小区的老人做饭困难,于是开办爱心粥铺,由义工煮粥给王不卫工人和孤寡老人吃,后来逐渐扩大免费喝粥的范围。 11.①承载着老李、义工们及爱心人士心地善良、无私助人的高尚品质②承载着社会中普通人爱心的传递 12.转述式。通过老李之口交代了开办爱心粥铺的原因,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紧凑,又凸显了老李的善良和爱心,丰富了人物形象,揭示了文章主旨。13.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 14. 同“途”,道路 说 A.有人,有的人 都 1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16.陶渊明希望远离现实社会,过上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与人和睦相处、自由快乐的生活;韩愈关心现实社会,关注百姓疾苦,希望统治者体恤百姓,仁政爱民。17.首联从身骑白鹤飞升的神话传说说起,回到眼前的从古至今留存的黄鹤楼,写出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表现了世事茫茫之慨;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传说中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眼前天际白云的描绘,通过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也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两联古今变幻、虚实相生、气象恢弘,独具特色。 18.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或: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或: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和孤独空寂之感。19.①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第二十七年,一天,“星期五”回来报告说发现野人。鲁滨逊带领“星期五”向野人开枪,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安顿好他们后,鲁滨逊又了解到,在“星期五”的故乡还有十六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等待救援。在西班牙人接受严格的书面指示后,鲁滨逊给他和老野人每人一枝枪,弹药和足够的粮食,让他们去拯救西班牙人的同伴。②在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一个采珠人正辛苦地采珠,突然一头大鲨鱼向他发起进攻,尼摩船长手拿短刀,与巨鲨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和尼德·兰合力击中鲨鱼心脏,救出了采珠人。船长把采珠人救到小船上,并把满满一袋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20.例文:在生活的缝隙里种诗外卖箱里装着热腾腾的饭菜,也装着写满诗句的笔记本。王计兵的故事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棵从砖缝里长出来的野桃树,它把根扎进水泥地的裂缝,却依然在春天开出满树繁花。去年冬天,哥哥说在送外卖时遇到一位特别的顾客。那是个佝偻着背的老先生,接过餐盒时,他布满皱纹的手里还捏着半截铅笔。后来才知道,他是退休的数学老师,每天在旧台历背面推导公式。他的书桌上堆着厚厚的演算纸,像王计兵手机里那些等待整理的语音备忘录。“人总要给自己留块自留地。”他说这话时,窗台上的水仙正吐出嫩黄的花蕊。我们班有个总坐在最后一排的女生。课间别人嬉闹时,她就趴在桌上写写画画。直到有次我帮她捡起散落的纸页,才发现上面全是精巧的服装设计图。她用校服袖口擦铅笔稿的样子,让我想起王计兵在电动车后座修改诗句的侧影。原来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亩三分地,种着不被风雨摧折的梦想。最触动我的,是王计兵说“生活给多少积雪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这让我想起巷子口修自行车的老张,他的工具箱里永远摆着本翻旧的《唐诗三百首》。有次我去补胎,看见他正用沾满油污的手指指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给孙子看。那一刻,车轴转动的声音和稚嫩的诵读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最动人的生活诗篇。这些在生活夹缝中依然仰望星空的人,教会我真正的富有不是拥有多少,而是在奔波劳碌中依然保持发芽的能力。就像王计兵的诗集,每一页都带着人间烟火气,却让读的人闻到了春天的芬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