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景语寄情 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景语寄情 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景语寄情
一、(23-24八年级下·广东肇庆·期末)
【甲】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
C.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 D.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挂齿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乙】
蜀民遇晋氏饥歉,三五辈挟木弓竹矢,入白鹿山,捕猎以自给。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一人见鹿入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逐之行十余步,但见城市栉比,闾井繁盛,了不见鹿。徐行市中,以问人曰:“此处何也?”答曰:“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久住。”遂出石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悛,悛使人随往,失其旧所矣。
(选自杜光庭《神仙感遇传》,有删改)
闾井:一指房屋、水井等建筑物,二指闾里,居民聚居之处。
3.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填文字)
因值群鹿骇走 查阅字典法:①物与价相当②执持③遇、遇到 (1)
徐行市中 语境推测法:“徐”是修饰“行”这一动作的副词 (2)
密志归路 课内迁移法:处处志之 (3)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一人见鹿入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逐之行十余步
5.【甲】【乙】两文故事内容不同,但情节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你任意写出两点
6.下列对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渔人误入桃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乙】文中蜀民所到的小成都,房屋排列整齐,居民聚居处非常热闹。
D.两文所虚构的安居乐业、宁静和平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寄托了广大人民对没有战争、剥削、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23-24八年级下·山东德州·期末)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
【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④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非:诋毁,埋怨。③非:错误。④王:成就王业,百姓归顺。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男有分,女有归/归来见天子 B.不得而非其上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才美不外见 D.大道之行也/乐民之乐者
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对学生说的话,孟子、陶渊明分别是战国和东晋时人。
B.“四书五经”是指儒家经典,《礼记》是“五经”之一,《孟子》是“四书”之一。
C.【甲】【乙】两文都描绘了公正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D.在写法上,【甲】【丙】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10.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讲仁爱、重民本等思想理念,【甲】文描述了以(1)“ ”(用原文语句回答)为核心的儒家大同社会理想,【丙】文则明确提出了(2)“ , ”(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观点。
②【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原因可以用【甲】文“ , ”来回答。
11.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蓝图,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思想根植于厚重的传统文化,请结合三则材料总结概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可以从古圣先贤那里汲取哪些智慧?【注: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23-24八年级下·福建龙岩·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
【注】①树杪(miǎo):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
【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 ②头不得顾( )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④乃记之而去( )
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
14.翻译下列句子。
(1)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5.【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土,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
【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四、(23-24八年级下·福建三明·期中)小王通过阅读了解到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写了很多诗文,于是选了两则和《小石潭记》放在一起,和同学们开展以“柳宗元与永州”为主题的古诗文联读活动,请你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①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②云相逐。
【注】①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②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云无心而出岫”句,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乙】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③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④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⑤耶?
(节选自《石涧记》)
【注】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跣(xiǎn)光着脚。④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⑤践履:踪迹,行迹。
【丙】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16.【甲】诗第四句中“绿”字极妙,请赏析。
17.阅读【乙】文,根据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加点字。
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 解释文言加点字
课内迁移法: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①石渠之事既穷:
词类活用:处处志之。 ②民又桥焉:
成语解词法:天涯海角 ③达于两涯:
联系语境法 ④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
B.其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
C.其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
D.其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0.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提示完成“游记写作要素探究表”。
探究一 【乙】文:“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丙】文:“从小丘西行”“下见”“坐潭上”。 要素一:①
探究二 【乙】文中“② ”一句和【丙】文中“如鸣珮环”都用比喻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乙】文中的“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和【丙】文中的“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又都写出了岸边石头的不同形态…… 要素二:多角度描写景观。
探究三 【乙】【丙】两段文字为读者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其寄寓的复杂情感。 要素三:③
探究小结:一篇好的游记,这三个写作要素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21.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永州写的诗文,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请你结合上述任一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
五、(23-24八年级下·河北唐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核舟记》节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翦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
士人画鼠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②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逮:等到。
2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
(2)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
(3)一士人善画 善:
23.将【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4.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2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第二段介绍了① ;【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② 。
(2)从【甲】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六、(23-24八年级下·陕西西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节选自《核舟记》)
【乙】云球①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奇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崚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神哉,技至此乎。”
(节选自《吴县志》)
【注释】①云球:即孙云球,明末苏州人。②天平、灵岩、穹窿:都是苏州的山名。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能以径寸之木( )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尝以意造自然晷( ) (4)万象毕见( )
2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乃”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乃大诧且喜曰 B.见渔人,乃大惊 C.乃不知有汉 D.乃记之而去
2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2)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
29.王叔远和孙云球都是古代能工巧匠,都以“奇巧”著称,他们的技艺高超各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链接中考
一、(2022·上海宝山·模拟预测)阅读下列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丙】
汉董永,千乘人①。父亡,无以葬。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遗君矣。”永曰:“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必尔②者,但令妇为我织缣③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节选自《搜神记》,有删改)
【注】①千乘:地名。②尔:这样,如此。③缣:细绢。
30.【甲】【乙】两篇作品依次选自《 》《 》。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1)愿为子妻( ) (2)遂与之俱( )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主人谓永曰:“以钱遗君矣。”
33.联系上下文,【丙】文画波浪线句中“……”处可以用【乙】诗中的“ , ”来进行补充描写。
34.(1)对三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塑造了美丽、勇敢的女性形象。
B.【乙】诗塑造了美丽、勤劳的女性形象。
C.【丙】文塑造了勇敢、勤劳的女性形象。
D.三部作品都塑造了文静内敛的女性形象。
(2)三部作品都表达了美好的感情,但情感不尽相同:【甲】诗借“求之”“友之”“乐之”的表现,表达了君子 ;【乙】诗末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表达了主人公 ;【丙】文借织女“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的话语,赞美了 。
二、(2023·广西百色·一模)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孔子世家(节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④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⑤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史:管理仓库的小吏。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官吏。④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⑤折中:调和取正。
35.下面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中主人公在深秋露重霜浓之时,徘徊岸边,上下求索,寻找“伊人”而不得。
B.每一章开头写景起兴,烘托清冷气氛,抒发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地点的变化,暗示“伊人”难以寻觅。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同时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36.下面对《<论语>十二章》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是谈修身做人的。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孔子的自白,讲述了孔子对“义”的坚守。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在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发奋进取。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诉我们有坚定的志向是非常重要的。
37.用“/”给《孔子世家》(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38.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论语>十二章》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朋 ① ②
可以 ③ 表许可
饭 ④ 煮熟的谷类食物
3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40.《论语·雍也》中孔子盛赞颜回“贤”,这个“贤”可以用哪个四字成语概括?为了突出颜回的“贤”,这一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41.孔子一生历经坎坷,却矢志不渝,秉持“仁”的思想,“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是一位率真、率性的真“圣人”。请结合具体语句和你所了解的孔子经历,说说你心中的孔子形象。
三、(2022·浙江杭州·模拟预测)
【甲】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史记 货殖列传序》)
【乙】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诗经 邶风》)
【丙】
孤山何以祠陆宣公①也?盖自陆少保炳②为世宗乳母之子,揽权怙宠,自谓系出宣公,创祠祀之。规制宏厂③,吞吐湖山。台榭之盛,概湖无比。A炳以势焰,孰有美产,即思攫夺。旁有故锦衣王佐④别墅壮丽,其孽子不肖,炳乃罗织其罪,勒以献产。捕及其母,故佐妾也。对簿时,子强辩。B母膝行前,道其子罪甚详。子泣,谓母忍陷其死也。母叱之曰:“死即死,尚何说!”指炳座顾曰:“而父坐此非一日,作此等事亦非一日,而生汝不肖子,天道也,汝死犹晚!”炳颊发赤,趣遣之出,弗终夺。
(《西湖梦寻 陆宣公祠》)
【注释】①陆宣公:陆贽,字敬舆,唐代嘉兴人。唐贤相,卒谥宣。②陆少保炳:陆炳,平湖(今属浙江)人。其母亲是明世宗的乳母。曾自失火行宫中背出世宗,由是得宠,权势倾天下。③宏厂:宏大。④王佐:曾掌锦衣卫,后被陆炳取代。
42.阅读甲乙诗文,用甲文中的短语填空。
《式微》中“胡不归”是因为当时社会没有“ ”、“ ”,只有无尽的劳役。
43.在诵读《式微》的时候,小西发现诗中四个“胡”字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诗句说说其表达效果。
44.在探究重点字词词义的时候,小西和小湘互相推荐了几种方法,请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
小西:“好行其德”中的“好”可以利用课内迁移法,联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的“好”,都是 的意思。
小湘:是的,还有“成语解词法”,例如“揽权怙宠”中的“怙”可以联系成语“怙势凌弱”,也就是“仗势欺人”,由此可知“怙”是 的意思。
小西:不同的词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也有些多义词我们需要查阅字典,根据语境来判断它的意思。
小湘:同意,字典是最可靠的老师,我查了“勒以献产”中的“勒”,它的解释有:①约束;②强制;③统率;④雕刻,你猜应该是哪一个?
小西:这可难不倒我,根据语境应该是 (填序号)的意思。
45.对丙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炳以势焰,孰有美产,即思攫夺。
理解:陆炳借着自己的权势,看到谁有好的家产,就想着抢夺,“孰”同“吾与徐公孰美”中“孰”字意思相同,表现出他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
B.母膝行前,道其子罪甚详。
理解:母亲用膝盖跪着前行,为了自己的儿子详细地陈述陆炳的罪状,“膝行”极力表现了母亲的爱子和大义。
46.联读三篇诗文,完成小题。
(1)陆炳创祠祭祀陆宣公,是否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表现,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看法。
(2)对于“人富而仁义附焉”的论断,你是否认同,结合诗文分析理由并谈谈你对于“贫富”与“仁义”关系的看法。
四、(2023·山西大同·一模)“送别”是古诗文的重要话题之一。小文同学以“送”为关键词,对相关古诗文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探究其内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7.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城阙辅三秦( )(2)同舍生皆被qǐ( )绣
48.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负箧曳屣”中的“负”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身负重任 B.久负盛名 C.负荆请罪 D.如释重负
49.翻译下列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 。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翻译: , 。
50.送别是人生旅途必经的风景,王勃送别友人,别离之歌高亢嘹亮;宋濂赠言晚辈,谆谆教诲感人至深。请你帮助小文同学完成以下古诗文学习任务单。
诗文 积累名句 领悟内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①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② 一心向学,可以使人忘却环境的艰苦,满足于精神的富足与快乐。
参考答案
1.B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都可以互相听到。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3.(1)遇、遇到(2)慢、缓慢(3)做记号、做标记 4.一人见鹿入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逐之/行十余步 5.①发现者都是偶然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地方;②居住在“绝境”里的人都生活富足,且不希望被外人打扰;③发现者在回去的路上做了标记,但等再寻时都已了无踪迹。 6.A
7.B 8.(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9.C 10. 天下为公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11.任用贤能,社会和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安居乐业,生态文明(“男有分,女有归”“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关心民生,社会保障(“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忧民之忧”)。
12.像 回头 交错不齐 离开 13.父叔辈/张灯/龙山 14.(1)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灯。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 15.【甲】表达了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 【乙】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16.这里的“绿”是词性活用,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翻译为使山水变绿。一个“绿”字不仅呈现色彩的功能,而且化静景为动景,给人一种动态感。 17. 已经 架桥 边,边际 排列 18.B 19.(1)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
(2)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0. 游踪/踪迹/所至 响若操琴 所感/情感/寄情于景 21.示例:丙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所以说“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
示例:甲文,《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诗中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在这首诗中,那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作者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的情怀。
22.类似 分明的样子 擅长 23.(1)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2)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24.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25. 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 逼真 主要表现在: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写出两点即可。)
26.直径 零数、余数 曾经 全,都 27.C 28.(1)(核舟)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2)(云球)又用水晶制造了眼镜,来帮助人眼睛更好地看东西。 29.①王叔远能用直径不到一寸的木头雕刻核舟,雕刻事物众多,而且能做到“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②孙云球“精于制造”,造自然晷,用水晶制作眼镜,能做到“不违分秒”“不爽毫发”,令人为之惊叹。
30. 诗经 古诗十九首 31. 做 一起,在一起 32.主人对董永说:“(我)把钱赠送给你。” 33.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34. C 对女子追求的执着 无法见到爱人的悲伤(对爱人的思念) 董永的孝顺
35.C 36.A 37.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38. 志同道合的人 朋友 可以凭借 吃 39.(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2)我虽然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心中一直向往着它。 40.安贫乐道。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人不堪其忧(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表现他人难以忍受清贫,“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表现颜回对自身的坚守,二者形成对比,突出了颜回的“贤”。 41.示例一:孔子是一个安贫乐道之人。他周游列国,历尽艰辛,贫困时,宁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却不改初衷。
示例二:孔子是一个好学、乐学之人。他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充分体现了他的谦虚上进。
示例三:孔子是一个执着追求、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匹夫不可夺志也”,他为自己抱定的志向努力奋斗,在周游列国的历程中,他也是这样践行自己的初衷的。
42.仓廪实 衣食足 43.“胡”在诗中是“何,为什么”的意思,是疑问词,全诗正由四个问句组成,句式两两对应,形成2组设问,加上反问、反复手法的使用,形成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的效果,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44. 喜爱,喜好 依靠,倚仗 ② 45.A 46.(1)陆炳创祠祭祀陆宣公不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表现,“仓廪实而知礼节”是说仓库储备充足,人们才会懂得礼仪,陆炳是明世宗乳母的孩子,因为救过世宗,所以恃宠而骄,权倾天下,他衣食无忧,但是却自称是陆宣公的后代,创祠祭祀是为了自提身价,是虚荣的表现,同时他总是凭借自己势力抢占他人物产,是个无耻之徒,由此可知他并不知礼节。
(2)不认同,“人富而仁义附焉”是说人富裕了,仁义自然就会归附,可是《式微》中统治者不体恤百姓,虽然统治者衣食无忧,但是百姓劳役却很重,生活也很艰难,对统治者充满了愤恨,统治者作为富人并没有仁义可言,丙文中陆炳权倾朝野,不可谓不富,但是恃宠而骄,任意妄为,抢占他人财产,网罗罪名逼人就范,也毫无仁义可言。我认为“仁义”和物质的“贫富”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是跟精神的“贫富”有关,一个有教养、有尊严、精神世界丰富纯粹的人哪怕很贫穷也是一个仁义之人,从这个角度来说追求精神的富裕更重要。
【答案】
47. 绮 48.C 49. 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我却穿着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 一点不羡慕他们 50. 示例:真挚的友谊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苦闷。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