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质量评价(六)(学生版+答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质量评价(六)(学生版+答案版)

资源简介

单元质量评价(六)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校组织开展以“赏经典名篇·品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悟家国情怀】
(2024·永州期末改编)家国情怀,修身齐家。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恪守“天下之本在家”的信念。在儿女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和风细雨的 ① (①嘱咐 ②唠叨)中,在游子牵肠挂肚的乡味中……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次序,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 ① (①延伸 ②延长),家国情怀似绚烂的精神之花,开满了广mào的神州大地,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子孙。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踏入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我国有5000多年悠久的文明历史,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和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 ② (①发源 ②源泉)。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历经千锤万击仍傲然挺立的强大动力。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恪(kè)守  广mào(袤)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删掉“多”。
B.将“唯一”放在“至今”的后面。
C.将“没有”改成“有”。
D.在“延续至今”的后面加“的国家”。
【继传统非遗】
世代相承,赓续非遗。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知识提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材料二】立信实验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系列活动隆重开幕。开幕式上活动内容精彩纷呈,有的借助“秦腔”精彩演绎师生间的感人故事,也有采取传统相声形式表现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据了解,这次活动还将举办“非遗保护”主题演讲比赛、“我与非遗的故事”主题征文、非遗相关影片展演等活动,一定会让同学们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4.根据【材料一】的知识提示,你认为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项是(3分) (BE)
A.炎帝神农传说 B.景泰县永泰古城 C.黄帝祭典礼仪
D.会宁剪纸   E.兰州白塔山   F.白银曲子戏
5.请结合【材料二】的新闻内容,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6字)。(4分)
答: 示例:立信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开幕 
【叹芸芸众生】
6.(2024·岳阳期末改编)诗文传情,广济苍生。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写出老妪为保家人、国家,亲赴战场的行为。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长夜沾湿的痛苦,从眼前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发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呼喊,这种心怀天下、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真令人钦佩!
(3)《卖炭翁》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 两鬓苍苍十指黑 ”,写出卖炭老翁烧炭的艰辛和疲累。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自知与自胜
骆玉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中这两句简短的格言,关系到人类生活中两个极其重要、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先说“自知”。老子把“知人”和“自知”做了简明扼要的判别。所谓“知人者智”,是说了解他人,乃是智慧和能力上的表现;“自知者明”,是说了解自己,才是内心明澈的表现。换言之,必须克服某种障碍,才有自知的可能,否则,再多的智慧也不足以自知。
自知的障碍何在呢 简化来说,就是人都有自我肯定的需要,这种需要同冷静的自我认识形成冲突,导致自我认识的能力不能发挥作用。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引了一则故事,说并州有一士族子弟,好作诗赋,浅陋可笑。旁人有意嘲弄,虚辞赞美,他却信以为真,大摆酒宴,招延声誉。他老婆流泪苦劝,叫他不要出洋相,此人长叹说:“才华不为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这是个极端化的例子,但那种因为毫无根据的自负,而丧失真实地看待自己的能力的人,在我们每个人周围都不难看到。也许在不同程度上,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毛病。
牵涉到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时,普遍的现象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占有较大的一份。倘因此而发生冲突,人们总是倾向于把过失归于他人,而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所谓“公平”,虽是人所公认的原则,但在具体的事情中,许多人只承认符合自己需求的状态才是公平的。
通过以上简单的解析,我们能够明白:在自知面前,有一层“自障”,所以老子说“自知者明”。其实,要达到自知,从道理上说也很简单:把“自我”与“他人”放在同等地位上看待,如此,用于“知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将在“自知”上发生同样的作用。只不过道理虽简单,要做到却实非容易。
再来说说“自胜”。顾名思义,就是克制、战胜自我。老子也把“胜人”和“自胜”做了简明扼要的判别。“胜人有力”,这很容易明白:能否战胜别人,完全看力量对比,力量大的便能取胜。战胜自己却不是表面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根本意义上的强大。“自胜”比“胜人”更困难,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人格缺陷以及恶劣的习性,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自我”的构成因素。一个人性格暴躁,并不是他要这样,而是暴躁已经成为他对自己不满意的事物的自然反应。
在另一种意义上,“自胜”可以理解为: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不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压倒别人、把自我与他人置于对抗的位置,而只需要关心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这一层意义与前面所说的意义,其实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人必须战胜自我的人格缺陷,才能谈得上发展和完善。
一般人说“胜”的时候,总是盯着某个对手,老子则认为这至多只能达到相比较的“有力”,而不能达到真正的“强”。“自胜者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胜”,也可以说是不胜而“胜”。在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说自己胜过什么人;不把他人看作对手,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承认他、尊重他。
老子所说“自胜”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其追求“胜人者有力”,不如追求“自胜者强”,后者才是真正的、根本的“胜”。“五四”前后,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激烈的态度攻击中国的所谓“民族劣根性”,以警醒国人,求得自救,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C)
A.文章开篇引用《道德经》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表明了观点。
B.作者认为:把“自我”和“他人”放在同等地位上看待,才能达到自知。
C.“自胜”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压倒别人,把自我与他人置于对抗的位置。
D.作者最后提出“自胜”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呼吁追求“自胜者强”。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C)
A.标题点明了论题,文章围绕“自知”与“自胜”依次展开论述。
B.第3段开头用设问句,阐述了“自知障碍”的表现。
C.第4段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人具有自私性”。
D.文中“先说”“再来说说”“在另一种意义上”等词语,体现了论述语言的严密。
9.根据理解,给文章补写一个“自胜者强”的事实论据。(4分)
答: 示例: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之后他忍受酷刑带来的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折磨,发奋继续撰写所著史籍,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2024·怀化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那些疼我的人
丁立梅
三月天,蜜蜂从土墙的洞里钻出来,嗡嗡闹着。柳树绿了,桃花开了,油菜花更是开得惊心动魄,铺一望无际的黄。20世纪70年代的乡下,这个时候,正是青黄不接。有什么可吃的呢 没有的。
我去爬屋后的小木桥。小木桥搭在小河上方,桥下终年河水潺潺。湍急的水流,在幼小的我的眼里,很可怕,我害怕从桥缝里掉下去。那样的害怕,最终会被一种向往所抵消。爬过木桥,就可以去几里外的外婆家,外婆会给我一只煮鸡蛋,或是一捧炒蚕豆。这是极香的诱惑!
我很幸运,每次都能安全地爬过木桥去。矮矮的外婆见到我,眼睛笑眯成一条缝。她手里正补着衣服,或是纳着鞋底,她会立即放下手里的活儿,她的手会抚过我的脸,是沙子吹过的感觉,很糙,却极暖。然后去灶边生火。一瓢清水倒进锅里,腾起一股热浪来,我知道,我可以有煮鸡蛋吃了。一脸威严的外公埋怨她:“那是换盐的鸡蛋啊,家里快没盐了。”外婆挡着,说:“小点儿声,别吓着孩子。”他们在屋里嘈嘈切切地吵。我不管那些的,有外婆护着,有香香的煮鸡蛋可以吃,便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孩子。
我有过几次大难不死的经历。母亲说:“有一年,全村83个孩子都出天花了,你是最严重的一个,高烧昏迷,不省人事。医生说,没治了,让准备后事。我抱着你,七天七夜没合眼。你呀……”母亲没有继续这个“你呀”,她笑着说起另外的事,关心我现在是不是还常常熬夜。“不要熬夜呀,人吃不消的。你要好好的呀!”母亲这样说。我却在她那一句未完的“你呀”后面浮想联翩,想我是这么一个难缠难养的孩子,母亲的心,不知碎过多少回。大雪天,我又突然生病,母亲顶着风雪去找医生。医生来了,说,不行,得赶紧送街上的医院。街离村子有几十里路,父亲又不在家,风大雪大的,母亲却决定一个人用拖车拖我去医院。母亲就真的上路了,用被子把我里三层外三层地裹好。一路上,母亲不知跌了多少跟头,我却安然无恙。到了医院,医生看着雪人一样的母亲,感动了,立即给我检查,是急性肺炎,晚一会儿,就难治了。我的病好了,母亲的额上,却留着指头长的一道疤,像一条卧着的小蚕。我抚摸着母亲的那块疤,问母亲后不后悔生了我。母亲嗔怪地打掉我的手,说一句:“你呀……”
结婚了,遇到的那个人,不是貌若潘安,才似柳永,却会在我生病的时候,守在身边,给我削梨子;会在我磕疼的时候,一边给我揉淤血的膝盖,一边嗔怪:“怎么这么不小心 ”他会买我爱吃的鸡蛋卷回来,还有我喜欢的花花草草,摆一阳台,我还是不满足,说还要,他答应一声:“好。”有时我也会明知故问:“你宝贝我吗 ”他笑着答:“我不宝贝你,还能宝贝谁呢 ”时光刹那停住,天荒地老。
现在,我在织一件毛衣。入冬了,儿子的毛衣短了。我挑橘黄的颜色,选一种小熊猫的图案,这样织出来,一定非常漂亮,儿子穿上,会极帅气的。儿子在一边看着,问:“妈妈,是给我织的吗 ”我答:“不给你织,给谁织呢 ”“那么,妈妈,你是宝贝我的吗 ”我答:“我不宝贝你,还能宝贝谁呢 ”思绪就在那一刻拐了弯,生命中那些疼我的人,一一浮现出来。我痴痴地想,上帝送他们来,就是为了来疼我的,就像我疼我的儿子一样。世间的美好,原是这样的爱写成的。
如今,我的外婆已去世了。值得安慰的是,她走时,我在她身边。她看着我,最后疼爱的光亮,像淡淡的紫薇花瓣落下,落在我的脸上,留在这个世上。
(选自《读者》)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开头描写春天来临的美好景象,交代节令,引出下文。
B.“她的手会抚过我的脸,是沙子吹过的感觉,很糙,却极暖。”这句话突出了辛劳的外婆对“我”的疼爱以及给“我”心灵带来的温暖。
C.选文中写“医生看着雪人一样的母亲,感动了,立即给我检查”主要是为了表现医生的尽职尽责,心地善良。
D.“不要熬夜呀,人吃不消的。你要好好的呀!”母亲的话,照应了前文她为照顾病重的“我”而七天七夜没合眼的经历,表现了母亲对“我”常常熬夜的担心与牵挂。
11.选文主要写了哪些疼“我”的人及其疼“我”的事 请简明概述。(3分)
答: ①童年饥饿时,外婆给“我”煮鸡蛋吃;②幼年生病时,母亲抱着“我”七天七夜没合眼,顶风冒雪,一个人用拖车拖着突然生病的“我”去医院;③结婚后,丈夫在生活中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 
12.选文第4段母亲两次说到“你呀……”,请结合上下文,分别用一两句话将母亲的语言补充完整。(4分)
第一次: 当时差点没命了,老天爷有眼,总算捡回一条命。 
第二次: 净说瞎话,妈给自己孩子做事哪有后悔的。(意对即可) 
13.选文题目为“那些疼我的人”,可是第6段为什么写“我”给儿子织毛衣以及与儿子的一番对话 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第6段表明“我”在亲人的疼爱下懂得了疼爱他人,并将这种真情传承下去,这样写更深化了主题。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4.本词表达感情含蓄委婉,请结合下阕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 下阕抒情含蓄委婉。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然田园的渴慕之情;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田园风光美好,向往归隐之意,意味无穷。 
(2024·永州期中改编)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①,快走踏清秋。
【丙】楚庄王之时,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优孟②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 ”对曰:“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 ”优孟曰:“赍以姜枣③,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①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②优孟:楚之乐人,常以谈笑讽谏。③赍以姜枣:用姜枣来调味。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或”与“或王命急宣”中的“或”意思一致,都解释为“有时”。
B.“才美不外见”中的“见”和“见渔人,乃大惊”中的“见”都是动词“显现,表现”的意思。
C.“使群臣丧之”中的“之”与“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之”都是代词“马”的意思。
D.“以楚国堂堂之大”中的“以”与“以君之力”的“以”意思都是“凭借”。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贱:①价钱低;②地位低下;③卑鄙;④谦辞,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⑤轻视,瞧不起。
贵:①价格高,价值大(跟“贱”相对);②评价高,值得珍视或重视;③以某种情况为可贵;④地位优越(跟“贱”相对);⑤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⑥姓。
答: 各诸侯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了。 
17.揣摩【丙】文优孟与楚庄王的对话,完成下面问题。(4分)
(1)优孟“仰天大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分)
答: 优孟故意说为死马只行微薄的“大夫礼”而哀伤,从而使楚庄王认清自己的荒谬之处,达到劝谏成功的目的。 
(2)谈谈楚庄王的回答“寡人之过一至此乎”展示出来的性格特点。(2分)
答: 楚庄王在经过优孟劝谏后,一改此前“贵马贱人”的态度,并且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发出感叹,由此可见,楚庄王是个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的人。 
18.【乙】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与【甲】文所表达的情感有相通之处吗 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有。【乙】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两句,抒发诗人不被统治者赏识、怀才不遇又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情感。【甲】文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同样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与控诉。 
(四)名著阅读(8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9.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出自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 保尔·柯察金(保尔) 当过童工,从小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 朱赫来 (人名)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筑路过程中他感染伤寒和肺炎,最终导致 瘫痪失明 ,他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完成著作《 暴风雨所诞生的 》并成功出版,开始了新的生活。(4分)
20.请你谈谈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的体会。(4分)
答: 示例一:这部小说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阅读这部名著,可以感受到保尔·柯察金巨大的人格魅力,从中汲取精神养料。
示例二:这部名著有很高的成就,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阅读这部作品,不仅可以感受到保尔·柯察金巨大的人格魅力,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还可以借鉴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三、写作(50分)
21.(2024·衡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让我们看见了生命的绽放;
一个蹒跚肥胖的背影,让我们看见了动人的亲情;
一次阅读名著的旅程,让我们看见了人生百态……
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次对外部世界的“看见”,都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触动我们的心灵。
请以“看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这是一道以“看见”为话题的作文,谁“看见” “看见“什么 对“我”有什么影响 确定好主题后,围绕主题先拟写一个标题。“看见”话题非常宽泛,看见什么都可以。优雅生活、富有诗意的;锉锵昂扬、踔厉奋发的;感恩的;热爱艺术的……选取自己可以看见的实际物体,或者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进行写作。本文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散文,主要看自己驾驭不同文体的能力。但不管是哪个体裁,哪种文体,都要以我手写我心,材料“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让我们看见了生命的绽放;一个蹒跚肥胖的背影,让我们看见了动人的亲情;一次阅读名著的旅程,让我们看见了人生百态”是通过自己细微的观察,去感受生命中的真善美。
第二、选材构思。题材可以很多,但我们要有新意,如优雅生活、富有诗意的,可以“闲看儿童捉柳花”,可以看见“葵花向日倾”“榴花开欲然”“青山多妩媚”;锉锵昂扬、踔厉奋发的,可以看见谷爱凌“偏轴转体两周1620度夺冠”,看见她的励志成长,可以看见总书记给苏翊鸣的回信,对青年的殷殷嘱托;感恩的,可以看见师长、家校、社会为我们所做的辛苦付出;热爱艺术的,可以看见书法、篆刻、国画、陶艺、剪纸、面塑、青瓷、国乐演奏等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带来的传承与创新,可以看见《只此青绿》等文化类节目爆火出圈的盛况;拥有家国情怀的,可以看见百年变局下中国的危机与新机,技术上的被封锁与突破,航天报国的北斗团队、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在各自的领域高歌猛进的蓬勃景象。写作时要采用一些技巧构思全篇,让文章锦上添花。如可采用倒叙,先声夺人;可先抑后扬,让人恍然大悟;可以小见大,让立意更深刻;可首尾呼应,结尾留有余味……只有这样,文章才会令人赞不绝口。单元质量评价(六)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校组织开展以“赏经典名篇·品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悟家国情怀】
(2024·永州期末改编)家国情怀,修身齐家。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恪守“天下之本在家”的信念。在儿女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和风细雨的 (①嘱咐 ②唠叨)中,在游子牵肠挂肚的乡味中……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次序,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 (①延伸 ②延长),家国情怀似绚烂的精神之花,开满了广mào的神州大地,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子孙。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踏入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我国有5000多年悠久的文明历史,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和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   (①发源 ②源泉)。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历经千锤万击仍傲然挺立的强大动力。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恪( )守  广mào( )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删掉“多”。
B.将“唯一”放在“至今”的后面。
C.将“没有”改成“有”。
D.在“延续至今”的后面加“的国家”。
【继传统非遗】
世代相承,赓续非遗。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知识提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材料二】立信实验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系列活动隆重开幕。开幕式上活动内容精彩纷呈,有的借助“秦腔”精彩演绎师生间的感人故事,也有采取传统相声形式表现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据了解,这次活动还将举办“非遗保护”主题演讲比赛、“我与非遗的故事”主题征文、非遗相关影片展演等活动,一定会让同学们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4.根据【材料一】的知识提示,你认为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项是(3分) (BE)
A.炎帝神农传说 B.景泰县永泰古城 C.黄帝祭典礼仪
D.会宁剪纸   E.兰州白塔山   F.白银曲子戏
5.请结合【材料二】的新闻内容,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6字)。(4分)
答:
【叹芸芸众生】
6.(2024·岳阳期末改编)诗文传情,广济苍生。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 ”,写出老妪为保家人、国家,亲赴战场的行为。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长夜沾湿的痛苦,从眼前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发出“ , ”的呼喊,这种心怀天下、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真令人钦佩!
(3)《卖炭翁》中“ , ”,写出卖炭老翁烧炭的艰辛和疲累。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自知与自胜
骆玉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中这两句简短的格言,关系到人类生活中两个极其重要、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先说“自知”。老子把“知人”和“自知”做了简明扼要的判别。所谓“知人者智”,是说了解他人,乃是智慧和能力上的表现;“自知者明”,是说了解自己,才是内心明澈的表现。换言之,必须克服某种障碍,才有自知的可能,否则,再多的智慧也不足以自知。
自知的障碍何在呢 简化来说,就是人都有自我肯定的需要,这种需要同冷静的自我认识形成冲突,导致自我认识的能力不能发挥作用。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引了一则故事,说并州有一士族子弟,好作诗赋,浅陋可笑。旁人有意嘲弄,虚辞赞美,他却信以为真,大摆酒宴,招延声誉。他老婆流泪苦劝,叫他不要出洋相,此人长叹说:“才华不为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这是个极端化的例子,但那种因为毫无根据的自负,而丧失真实地看待自己的能力的人,在我们每个人周围都不难看到。也许在不同程度上,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毛病。
牵涉到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时,普遍的现象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占有较大的一份。倘因此而发生冲突,人们总是倾向于把过失归于他人,而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所谓“公平”,虽是人所公认的原则,但在具体的事情中,许多人只承认符合自己需求的状态才是公平的。
通过以上简单的解析,我们能够明白:在自知面前,有一层“自障”,所以老子说“自知者明”。其实,要达到自知,从道理上说也很简单:把“自我”与“他人”放在同等地位上看待,如此,用于“知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将在“自知”上发生同样的作用。只不过道理虽简单,要做到却实非容易。
再来说说“自胜”。顾名思义,就是克制、战胜自我。老子也把“胜人”和“自胜”做了简明扼要的判别。“胜人有力”,这很容易明白:能否战胜别人,完全看力量对比,力量大的便能取胜。战胜自己却不是表面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根本意义上的强大。“自胜”比“胜人”更困难,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人格缺陷以及恶劣的习性,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自我”的构成因素。一个人性格暴躁,并不是他要这样,而是暴躁已经成为他对自己不满意的事物的自然反应。
在另一种意义上,“自胜”可以理解为: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不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压倒别人、把自我与他人置于对抗的位置,而只需要关心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这一层意义与前面所说的意义,其实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人必须战胜自我的人格缺陷,才能谈得上发展和完善。
一般人说“胜”的时候,总是盯着某个对手,老子则认为这至多只能达到相比较的“有力”,而不能达到真正的“强”。“自胜者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胜”,也可以说是不胜而“胜”。在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说自己胜过什么人;不把他人看作对手,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承认他、尊重他。
老子所说“自胜”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其追求“胜人者有力”,不如追求“自胜者强”,后者才是真正的、根本的“胜”。“五四”前后,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激烈的态度攻击中国的所谓“民族劣根性”,以警醒国人,求得自救,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篇引用《道德经》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表明了观点。
B.作者认为:把“自我”和“他人”放在同等地位上看待,才能达到自知。
C.“自胜”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压倒别人,把自我与他人置于对抗的位置。
D.作者最后提出“自胜”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呼吁追求“自胜者强”。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标题点明了论题,文章围绕“自知”与“自胜”依次展开论述。
B.第3段开头用设问句,阐述了“自知障碍”的表现。
C.第4段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人具有自私性”。
D.文中“先说”“再来说说”“在另一种意义上”等词语,体现了论述语言的严密。
9.根据理解,给文章补写一个“自胜者强”的事实论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2024·怀化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那些疼我的人
丁立梅
三月天,蜜蜂从土墙的洞里钻出来,嗡嗡闹着。柳树绿了,桃花开了,油菜花更是开得惊心动魄,铺一望无际的黄。20世纪70年代的乡下,这个时候,正是青黄不接。有什么可吃的呢 没有的。
我去爬屋后的小木桥。小木桥搭在小河上方,桥下终年河水潺潺。湍急的水流,在幼小的我的眼里,很可怕,我害怕从桥缝里掉下去。那样的害怕,最终会被一种向往所抵消。爬过木桥,就可以去几里外的外婆家,外婆会给我一只煮鸡蛋,或是一捧炒蚕豆。这是极香的诱惑!
我很幸运,每次都能安全地爬过木桥去。矮矮的外婆见到我,眼睛笑眯成一条缝。她手里正补着衣服,或是纳着鞋底,她会立即放下手里的活儿,她的手会抚过我的脸,是沙子吹过的感觉,很糙,却极暖。然后去灶边生火。一瓢清水倒进锅里,腾起一股热浪来,我知道,我可以有煮鸡蛋吃了。一脸威严的外公埋怨她:“那是换盐的鸡蛋啊,家里快没盐了。”外婆挡着,说:“小点儿声,别吓着孩子。”他们在屋里嘈嘈切切地吵。我不管那些的,有外婆护着,有香香的煮鸡蛋可以吃,便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孩子。
我有过几次大难不死的经历。母亲说:“有一年,全村83个孩子都出天花了,你是最严重的一个,高烧昏迷,不省人事。医生说,没治了,让准备后事。我抱着你,七天七夜没合眼。你呀……”母亲没有继续这个“你呀”,她笑着说起另外的事,关心我现在是不是还常常熬夜。“不要熬夜呀,人吃不消的。你要好好的呀!”母亲这样说。我却在她那一句未完的“你呀”后面浮想联翩,想我是这么一个难缠难养的孩子,母亲的心,不知碎过多少回。大雪天,我又突然生病,母亲顶着风雪去找医生。医生来了,说,不行,得赶紧送街上的医院。街离村子有几十里路,父亲又不在家,风大雪大的,母亲却决定一个人用拖车拖我去医院。母亲就真的上路了,用被子把我里三层外三层地裹好。一路上,母亲不知跌了多少跟头,我却安然无恙。到了医院,医生看着雪人一样的母亲,感动了,立即给我检查,是急性肺炎,晚一会儿,就难治了。我的病好了,母亲的额上,却留着指头长的一道疤,像一条卧着的小蚕。我抚摸着母亲的那块疤,问母亲后不后悔生了我。母亲嗔怪地打掉我的手,说一句:“你呀……”
结婚了,遇到的那个人,不是貌若潘安,才似柳永,却会在我生病的时候,守在身边,给我削梨子;会在我磕疼的时候,一边给我揉淤血的膝盖,一边嗔怪:“怎么这么不小心 ”他会买我爱吃的鸡蛋卷回来,还有我喜欢的花花草草,摆一阳台,我还是不满足,说还要,他答应一声:“好。”有时我也会明知故问:“你宝贝我吗 ”他笑着答:“我不宝贝你,还能宝贝谁呢 ”时光刹那停住,天荒地老。
现在,我在织一件毛衣。入冬了,儿子的毛衣短了。我挑橘黄的颜色,选一种小熊猫的图案,这样织出来,一定非常漂亮,儿子穿上,会极帅气的。儿子在一边看着,问:“妈妈,是给我织的吗 ”我答:“不给你织,给谁织呢 ”“那么,妈妈,你是宝贝我的吗 ”我答:“我不宝贝你,还能宝贝谁呢 ”思绪就在那一刻拐了弯,生命中那些疼我的人,一一浮现出来。我痴痴地想,上帝送他们来,就是为了来疼我的,就像我疼我的儿子一样。世间的美好,原是这样的爱写成的。
如今,我的外婆已去世了。值得安慰的是,她走时,我在她身边。她看着我,最后疼爱的光亮,像淡淡的紫薇花瓣落下,落在我的脸上,留在这个世上。
(选自《读者》)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描写春天来临的美好景象,交代节令,引出下文。
B.“她的手会抚过我的脸,是沙子吹过的感觉,很糙,却极暖。”这句话突出了辛劳的外婆对“我”的疼爱以及给“我”心灵带来的温暖。
C.选文中写“医生看着雪人一样的母亲,感动了,立即给我检查”主要是为了表现医生的尽职尽责,心地善良。
D.“不要熬夜呀,人吃不消的。你要好好的呀!”母亲的话,照应了前文她为照顾病重的“我”而七天七夜没合眼的经历,表现了母亲对“我”常常熬夜的担心与牵挂。
11.选文主要写了哪些疼“我”的人及其疼“我”的事 请简明概述。(3分)
12.选文第4段母亲两次说到“你呀……”,请结合上下文,分别用一两句话将母亲的语言补充完整。(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13.选文题目为“那些疼我的人”,可是第6段为什么写“我”给儿子织毛衣以及与儿子的一番对话 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4.本词表达感情含蓄委婉,请结合下阕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
(2024·永州期中改编)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①,快走踏清秋。
【丙】楚庄王之时,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优孟②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 ”对曰:“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 ”优孟曰:“赍以姜枣③,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①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②优孟:楚之乐人,常以谈笑讽谏。③赍以姜枣:用姜枣来调味。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或”与“或王命急宣”中的“或”意思一致,都解释为“有时”。
B.“才美不外见”中的“见”和“见渔人,乃大惊”中的“见”都是动词“显现,表现”的意思。
C.“使群臣丧之”中的“之”与“策之不以其道”中的“之”都是代词“马”的意思。
D.“以楚国堂堂之大”中的“以”与“以君之力”的“以”意思都是“凭借”。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贱:①价钱低;②地位低下;③卑鄙;④谦辞,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⑤轻视,瞧不起。
贵:①价格高,价值大(跟“贱”相对);②评价高,值得珍视或重视;③以某种情况为可贵;④地位优越(跟“贱”相对);⑤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⑥姓。
答:
17.揣摩【丙】文优孟与楚庄王的对话,完成下面问题。(4分)
(1)优孟“仰天大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分)
答:
(2)谈谈楚庄王的回答“寡人之过一至此乎”展示出来的性格特点。(2分)
答:
18.【乙】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与【甲】文所表达的情感有相通之处吗 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四)名著阅读(8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9.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出自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 当过童工,从小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 (人名)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筑路过程中他感染伤寒和肺炎,最终导致 ,他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完成著作《 》并成功出版,开始了新的生活。(4分)
20.请你谈谈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的体会。(4分)
答:
三、写作(50分)
21.(2024·衡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让我们看见了生命的绽放;
一个蹒跚肥胖的背影,让我们看见了动人的亲情;
一次阅读名著的旅程,让我们看见了人生百态……
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次对外部世界的“看见”,都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触动我们的心灵。
请以“看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