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质量评价(二) (学生版+答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质量评价(二) (学生版+答案版)

资源简介

单元质量评价(二)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某校组织开展以“认知科学,阐释事理”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自然科学】
(2024·郴州期中改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二十四节气歌我们都 ① (①耳熟能详 ②耳闻目睹)。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间隔15天,每15天又分成三候。每一候都展现了自然界的 ② (①鲜明 ②细微)变化,比如植物候包含幼芽ménɡ动、开花、结实等。节气、物候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和生命的热爱。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基于农耕文明经验的产物,而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结晶,至今仍 ① (①潜移默化 ②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文化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提供了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一个独特视角。它折射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古典哲学,滋养着形态多样、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物候(hòu)  ménɡ(萌)动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将“读懂中国”放在“认识中国”之前。
B.删掉“通过”。
C.将“独特视角”改成“独特角度”。
D.把“提供”改成“呈现”。
【生物科学】
(2024·邵阳市邵东市三模)生物科学,促进发展。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生物质能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能源之一,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开发潜力大、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在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生物质能源的清洁转化与利用已成为清洁能源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生物质种类多且分散,开发利用程度有限,部分生物质甚至被视为废弃物,造成生物质能源的浪费。
材料二:
  杭锦后旗宁海工业园周围的农田里,散落在地里的葵花、玉米秸秆被打捆机打包成一个个方块,整齐地跺在大田旁。村民告诉记者:“多年前,这些秸秆就在地里焚烧,污染空气不说还有火灾隐患。自从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投产后,这些‘废材’就变成了‘钱财’。”公司一位负责人说:“我们用的发电燃料是芦苇、麦草、葵花秆、玉米秆、玉米芯、树枝、枝丫柴、树皮、树根等农林废弃物,而不是煤。”
材料三: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生物质能是一种古老的能源,具有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低碳等优势。
B.造成生物质能源的浪费是因为生物质种类多且分散,开发利用程度有限。
C.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向农民回收玉米秆和动物粪便作为发电燃料。
D.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利用方法多样,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产出不同的能源。
5.为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行动支持减碳减排 (4分)
答: 示例一:垃圾分类,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把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分开,减少垃圾处理对环境的负担。绿色购物,选择环保产品,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支持绿色产业和有机食品。示例二:低碳出行,尽量选择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开车、打车或使用私人车辆。示例三:节约能源,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减少不必要的用电,出门时记得关闭电器,节约用水,做到人走水停。 
【诗言事理】
6.诗以言志,文以传情。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描绘了朋友即将跨越万水千山离京赴任的情景。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八月湖水平 , 涵虚混太清 ”写了在某个特殊的季节,洞庭湖宏阔壮观、汹涌澎湃的气势,诗人以此借景抒情。
(3)请写出两句与物候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答: 示例一: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示例二: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示例三: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激动,令人精神振奋。红紫烂漫的春天,活力充沛,生气蓬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人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免提出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细胞液是酸性的时候,花青素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当它是碱性的时候,花青素呈现蓝色,碱性较强,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花。而当它是中性的时候,则是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从进化的观点来考察,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裸子植物的花是原始的形态,都带绿色,而花药和花粉则呈黄色。在光谱里面,与绿色邻接的,长波一端是黄、橙和红,短波一端是青、蓝和紫。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波一端发展,由黄而橙,最后出现红色;向短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红色应是最晚出现的花色,在进化中居于顶峰,最鲜艳,最耀眼。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个时候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每朵花的花瓣数量约为8个。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仅二三百年,却已有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有删改)
7.文中对花儿如此红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物质基础:细胞液的酸碱度不同。
B.进化观点:裸子植物的花的颜色变化是循序渐进的,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C.人工选择:人工培育使得花儿颜色、种类变得更加多样。
D.花朵颜色:红色是热情、强烈、奔放、激动、令人精神振奋的色彩。
8.对第4段画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运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培育的优点。
B.运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牡丹的例子,并将牡丹的自然进化和人工培育的结果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人工选择在加速花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C.运用列数字和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重在说明牡丹的花色和种类繁多。
D.运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9.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材料中描述的内容与上文哪一段说明的内容相关联,并说明理由。(4分)
  【链接材料】
  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没有出现过蓝色。19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浦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迷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20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添加了新的品种。
答: 与第4段的内容相关联。链接材料讲的是虞美人经过人工培养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符合第4段所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2024·安徽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纷纷点头应答……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2日,有改动)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第4段中“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表现出太行山区的人们对家乡的小草非常熟悉。
B.第5段中“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突出了黄芩生命力顽强,对生存环境别无他求。
C.第7段写益母草从采收到熬成膏状的过程时,用了割、晾晒、清洗、熬等动词,准确精练。
D.第8段的景物描写,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有听觉,展现了大山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11.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
答: 运用拟人手法,“有点调皮”“钻”“捉迷藏”赋予小柴胡以人的性格和动作,表现了小柴胡生长在灌木丛里的习性,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 
12.文章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答: ①文章以“山中的小草”为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先总写山中的小草,然后重点写三种小草,最后合写山野、小草,井然有序,层次分明。②开头“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和结尾“每一次回乡”“去看看这些草木”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3.作者通过写黄芩、小柴胡和益母草这三种小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①它们是作者从小就熟悉的小草,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②它们是造福山里人的“救命草”,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恩之情。③它们与家乡人关系密切,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之情。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2024·娄底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14题。
清平乐
李白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①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②。
盛气光引炉烟③,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注】①帘栊(lián lónɡ):窗帘或门帘。②皓色:洁白的颜色。庭砌:庭阶。
③盛气:雪花狂舞的气势。光引炉烟:那景象好像引发的炉烟。
14.词的最后两句“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不带一个“雪”字,却是写雪的名句,请你简要赏析。(4分)
答: 这两句想象奇特,比喻生动。把雪比作是揉碎的白云,这漫天飞雪应该是天上的神仙喝醉了酒,胡乱把白雪揉碎而幻化来的,想象十分奇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洁白、轻盈,也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气势盛大的景象之美,表达了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2024·怀化校级期中改编)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①,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②,禅刹相接,绿叶浓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
  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
  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
  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塍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
  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摘编自明袁中道《游西山十记》之记一)
  【注】①鬣(liè)走带牵:意为水藻像马鬃那样被风吹动互相牵扯。②亘流背林:流水绵延,背依树林。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凄神寒骨”中的“寒”与“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寒”意思一样,都表示“寒冷”。
B.“日光下澈”中的“澈”意思是“穿透”,与“流水澄澈”的“澈”意思不同。
C.“是为西湖也”的“是”与“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的“是”意思一致,解释为“这”。
D.“往来翕忽”与“翕忽跳达”中的“翕忽”意思一样,都可以解释为轻快迅疾的样子。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遂:①前进,前往;②成就,顺利地做到;③放任,任从;④生长,养育;⑤田间水沟;⑥通,达;⑦于是,就;⑧终,竟,终于。
译文: 我已经多年没有见到这样的美景了,于是晚上就歇在这里。 
17.【甲】【乙】两文如何描写水的清澈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答: 【甲】【乙】两文描写水的“清澈”都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18.【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答: 【甲】文描述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乙】文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对田园之乐的向往。 
(四)名著阅读(8分)
19.“读文化经典,成大器少年!”阅读经典可以照亮少年的成长之路。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完成下列题目。(4分)
  结合《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的内容,因形解意。请结合示例,推断“明”的字义。
汉字 偏旁图解 推断字义
采 上面是手,下面是果树,“采”本义为摘取。例如《关雎》一诗中,“左右采之”的“采”即“摘取”之意。
明  “明”左边是“日”,右边是“月”,本义是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之意,后引申为“明亮”。例如《石壕吏》一诗中,“天明登前途”中的“明”即“明亮”之意。 
20.如果为班级图书角命名,名字中包括“采”“明”任意一个字,你会为班级图书角取什么名字 请你说说命名理由。(4分)
答: 示例一:明志·悦读角:“明志”意为明确志向。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内心的目标,坚定自己的志向,在轻松的阅读中,愉悦我们的身心。
示例二:博采书苑:“博采”意为广泛采纳。广泛涉猎,吸取不同种类书籍中的精华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识,修身立德,成为更好的自己。
示例三:书海采贝:“采贝”意为采集美好的有价值的事物。多阅读,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是无价之宝,值得我们埋首书海去获取。
三、写作(50分)
21.(2024·怀化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面貌、新气象,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以“此中有新意”为题目的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则命题作文。
  1.审题与立意。题目关键词有二:此、新意。此,这的意思。从题干要求当中可以看出,它指的是当今时代,指的是我们的生活。可以具体到一本书,一篇文,一部电影,一帧风景,一幅画,一个见解,一道菜的做法,一个文化上的创意,一点理念上的创新……新意,指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等的不断涌现,是生活新面貌、新气象,新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总之,文章要表达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变化,在这变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
  2.选材与构思。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围绕“新意”做文章。可以写我们生活当中的新变化,也可以写人们思想上的新改变。可以说,“新”是发展,是美好,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因此文章可以写自己发现的平凡、普通中的“丰富、新意、发展、不断追求、美好、力量、精神、思考、探索”等。《礼记·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我们的生活、社会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的意思。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既是“新”,就必然有“旧”,新旧对比,因此文章可以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写“旧”的陈腐、不合时宜来突出“新”的变化给人带来的惊喜与改变。注意恰当地表达自己对“新意”的感情,做到叙议结合,或在描写中融入感情。单元质量评价(二)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某校组织开展以“认知科学,阐释事理”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自然科学】
(2024·郴州期中改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二十四节气歌我们都 (①耳熟能详 ②耳闻目睹)。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间隔15天,每15天又分成三候。每一候都展现了自然界的 (①鲜明 ②细微)变化,比如植物候包含幼芽ménɡ动、开花、结实等。节气、物候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和生命的热爱。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基于农耕文明经验的产物,而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结晶,至今仍 (①潜移默化 ②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文化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提供了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一个独特视角。它折射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古典哲学,滋养着形态多样、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物候( )  ménɡ( )动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读懂中国”放在“认识中国”之前。
B.删掉“通过”。
C.将“独特视角”改成“独特角度”。
D.把“提供”改成“呈现”。
【生物科学】
(2024·邵阳市邵东市三模)生物科学,促进发展。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生物质能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能源之一,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开发潜力大、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在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背景下,生物质能源的清洁转化与利用已成为清洁能源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生物质种类多且分散,开发利用程度有限,部分生物质甚至被视为废弃物,造成生物质能源的浪费。
材料二:
  杭锦后旗宁海工业园周围的农田里,散落在地里的葵花、玉米秸秆被打捆机打包成一个个方块,整齐地跺在大田旁。村民告诉记者:“多年前,这些秸秆就在地里焚烧,污染空气不说还有火灾隐患。自从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投产后,这些‘废材’就变成了‘钱财’。”公司一位负责人说:“我们用的发电燃料是芦苇、麦草、葵花秆、玉米秆、玉米芯、树枝、枝丫柴、树皮、树根等农林废弃物,而不是煤。”
材料三: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物质能是一种古老的能源,具有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低碳等优势。
B.造成生物质能源的浪费是因为生物质种类多且分散,开发利用程度有限。
C.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向农民回收玉米秆和动物粪便作为发电燃料。
D.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利用方法多样,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产出不同的能源。
5.为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行动支持减碳减排 (4分)
答:
【诗言事理】
6.诗以言志,文以传情。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 ,风烟望五津”,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描绘了朋友即将跨越万水千山离京赴任的情景。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 ”写了在某个特殊的季节,洞庭湖宏阔壮观、汹涌澎湃的气势,诗人以此借景抒情。
(3)请写出两句与物候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答: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激动,令人精神振奋。红紫烂漫的春天,活力充沛,生气蓬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人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免提出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细胞液是酸性的时候,花青素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当它是碱性的时候,花青素呈现蓝色,碱性较强,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花。而当它是中性的时候,则是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从进化的观点来考察,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裸子植物的花是原始的形态,都带绿色,而花药和花粉则呈黄色。在光谱里面,与绿色邻接的,长波一端是黄、橙和红,短波一端是青、蓝和紫。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波一端发展,由黄而橙,最后出现红色;向短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红色应是最晚出现的花色,在进化中居于顶峰,最鲜艳,最耀眼。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个时候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每朵花的花瓣数量约为8个。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仅二三百年,却已有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
(有删改)
7.文中对花儿如此红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物质基础:细胞液的酸碱度不同。
B.进化观点:裸子植物的花的颜色变化是循序渐进的,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C.人工选择:人工培育使得花儿颜色、种类变得更加多样。
D.花朵颜色:红色是热情、强烈、奔放、激动、令人精神振奋的色彩。
8.对第4段画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运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培育的优点。
B.运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牡丹的例子,并将牡丹的自然进化和人工培育的结果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人工选择在加速花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C.运用列数字和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重在说明牡丹的花色和种类繁多。
D.运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9.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材料中描述的内容与上文哪一段说明的内容相关联,并说明理由。(4分)
  【链接材料】
  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没有出现过蓝色。19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浦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迷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20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添加了新的品种。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2024·安徽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纷纷点头应答……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2日,有改动)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4段中“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表现出太行山区的人们对家乡的小草非常熟悉。
B.第5段中“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突出了黄芩生命力顽强,对生存环境别无他求。
C.第7段写益母草从采收到熬成膏状的过程时,用了割、晾晒、清洗、熬等动词,准确精练。
D.第8段的景物描写,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有听觉,展现了大山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11.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
答:
12.文章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答:
13.作者通过写黄芩、小柴胡和益母草这三种小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2024·娄底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14题。
清平乐
李白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①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②。
盛气光引炉烟③,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注】①帘栊(lián lónɡ):窗帘或门帘。②皓色:洁白的颜色。庭砌:庭阶。
③盛气:雪花狂舞的气势。光引炉烟:那景象好像引发的炉烟。
14.词的最后两句“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不带一个“雪”字,却是写雪的名句,请你简要赏析。(4分)
(2024·怀化校级期中改编)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①,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②,禅刹相接,绿叶浓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
  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
  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
  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塍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
  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摘编自明袁中道《游西山十记》之记一)
  【注】①鬣(liè)走带牵:意为水藻像马鬃那样被风吹动互相牵扯。②亘流背林:流水绵延,背依树林。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凄神寒骨”中的“寒”与“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寒”意思一样,都表示“寒冷”。
B.“日光下澈”中的“澈”意思是“穿透”,与“流水澄澈”的“澈”意思不同。
C.“是为西湖也”的“是”与“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的“是”意思一致,解释为“这”。
D.“往来翕忽”与“翕忽跳达”中的“翕忽”意思一样,都可以解释为轻快迅疾的样子。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遂:①前进,前往;②成就,顺利地做到;③放任,任从;④生长,养育;⑤田间水沟;⑥通,达;⑦于是,就;⑧终,竟,终于。
译文:
17.【甲】【乙】两文如何描写水的清澈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答:
18.【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答:
(四)名著阅读(8分)
19.“读文化经典,成大器少年!”阅读经典可以照亮少年的成长之路。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完成下列题目。(4分)
  结合《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的内容,因形解意。请结合示例,推断“明”的字义。
汉字 偏旁图解 推断字义
采 上面是手,下面是果树,“采”本义为摘取。例如《关雎》一诗中,“左右采之”的“采”即“摘取”之意。

20.如果为班级图书角命名,名字中包括“采”“明”任意一个字,你会为班级图书角取什么名字 请你说说命名理由。(4分)
答:
三、写作(50分)
21.(2024·怀化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面貌、新气象,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以“此中有新意”为题目的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