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阶段测评卷单元质量评价(一)(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0分) 某校组织开展以“悠悠美景,寄予深情”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生态之美】(2024·常德期中改编)生态之美,恬静悠远。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往往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是最佳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我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时,可以尽得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精神 (①归宿 ②回归);可以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闲适 (①渺远 ②淡远);可以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 (①欢愉 ②愉悦);也可以震hàn于安塞腰鼓那抹黄土的热烈。在大自然中我们不再迷茫怅惘,寻到了精神的依托。而当我们人类破坏大自然时,一切的美好都将销声匿迹,人类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湮没。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震hàn( ) 怅( )惘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往往”放在“是”之前。B.删掉“是最佳的途径”。C.将“生态文明教育是”放在“生态文明建设”前面。D.把“离不开”改成“离开”。【自然之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材料一 一部从魏晋遗风到大唐气象的文化史,一道尘封在历史烟云中的诗歌长廊……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中华文化古道——唐诗之路,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这里的水平静而不阻滞,滩有急流而不汹涌,给人以舒畅的韵律感,尤其适于乘船游览。这里的山连绵而不险峻,层峦叠嶂而无登临之苦。水尽则登山而歌,青山绿水激发诗人无限的灵感。这群纵情山水的诗人才子,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踏出了一条飘逸潇洒的“唐诗之路”。材料二 从东晋的浙东运河,到隋朝的隋唐大运河,再加上浙江境内溪流纵横、河湖遍布,无论向内还是向外交通都非常便利,这为游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唐代,诗人们大多乘船走水路,乘坐一叶小船,穿行于山水画廊之间,寄情山水,游目骋怀。这条路是整个唐朝诗人对沿途的自然风光与文化记忆的追寻之路。材料三 自晋代起,浙江一带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诗人们或从京、洛舟车南下,或自岷、峨沿江东流,络绎而至、临水登山、经丘寻壑。浙东浙西随处可见诗人们的吟鞭游屐、棹声帆影,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记录着“唐诗之路”昔日的盛况。诗仙李白“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四进浙江,三至剡溪,四登天姥山,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二十余首瑰丽诗篇。贺知章、杜甫、白居易等也追慕前贤足迹,曾乘舟溯剡溪而上,留下了一篇篇的千古绝唱。难怪有人说“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唐诗人们的频繁往来,成就了诗情画意的唐诗之路。B.数百位纵情山水的唐代诗人为唐诗之路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篇。C.诗人们的名篇佳作因唐诗之路的奇山异水而名扬天下。D.山水与文化的结合,孕育出唐代诗歌独具灵性的气质。5.结合材料,将材料三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诗文抒情】6.借以诗文,抒发己情。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贺敬之在《回延安》中书写自己久别再回延安的激动和喜悦。 (2)《回延安》中“ , ”运用比兴的手法,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说的“肩膀”“红旗”“书”,这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3)《式微》一诗中,“ , ”写出了劳役者为了奉养君主,不惜在露水中劳作。 二、阅读(5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2024·郴州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晶莹的泪珠陈忠实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敲响教务处的门。获准以后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木杆蘸水笔在一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然后拿起我的申请书看着。她很快看完了,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 “就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着让他报考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贴在公文存根上。她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叮嘱道:“装好,别丢了。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我把那张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了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进我的书包里,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忽然听到背后一声“等等”,她跟上我,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我忽然心情很不好受,在争取得到了休学证书后,我很不愿意看见同班同学熟悉的脸孔,便低了头匆匆走起来,凭感觉可以知道她也加快了脚步,几乎和我同时走出学校大门。 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睫毛上滑落下来,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次虔诚地向她鞠了一躬,然后转身走了。 25年后,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坐在他身边的我说:“我有一件事对不住你……” 我惊讶得不知所措。 “我不该让你休那一年学!” 我浑身颤栗,久久无言。我高中毕业名落孙山,回到乡村,陷入无边无际的彷徨苦闷,那时我曾经猴急似的怨天尤人:“全都倒霉在休学那一年……”我1962年毕业恰逢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月,高校招生名额大大减少,四个班也仅仅考取了几个人,而上一年我们学校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考取了大学。父亲说:“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20年……而今你还算熬出点名堂了……” 我今天把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今,各种欲望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有删改)7.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去办理休学,她感到非常诧异。B.“我”将父亲的计划告诉她,她表情忧郁。C.“我”借口说年龄还小,坚持休学,她深深地郁闷、自责。D.让“我”记得明年要去找她复学,她最后伤心、担忧落泪。8.文章的结尾段颇有深意,对其含义和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隔四十年,“我”才写下这段经历,表明“我”曾经走过弯路。B.“我”希望自己能永远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C.女老师的泪珠饱含着人间真爱,它是滋养“我”生命的一股清泉。D.在物欲膨胀的今天,希望真情与挚爱永远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9.简析本文标题的妙处。(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乡村戏事徐群 当银镰似的一弯新月悬于村庄上空,乡野夜色渐浓,晚饭吃得有些迟的农家人,刚端起饭碗,喧天的锣鼓声便划破村庄夜空,从村口老戏台连绵不绝地传来。 那是演戏前的开场锣鼓。锣鼓响,脚底痒。那时村民们面朝黄土,天天在田地里挥汗劳作,一旦空闲下来,生活似乎缺了些东西。一场戏,便把老老少少的魂儿完完全全地勾了去。连平时勤快的农妇,顾不上洗濯,撂下碗筷牵着孩子就走。几乎全村人倾巢而出涌向戏文场,十里八村的人也纷纷往这赶。过去难得有看戏的机会,一到本村做戏文,往往会请亲戚邀旧友,倾其所有尽力操办,杀鸡宰鹅摆上桌。我们那里把看戏待客的礼数叫做“吃戏文饭”,因此也有不少百里以外的戏迷,早一天就住进了本村的亲戚家坐吃戏文饭。 村里老戏台就建在穿村而过的小河旁,戏台子半个在岸边,半个悬河上,好生动的水台。 远不到戏开场时候,台下已摆满了一排排凳子和竹椅。我们这些小孩在戏文场上追逐嬉闹,有几个胆大一点的爬上戏台,模仿些戏中人物的动作台词,几分相像,引人注目。 演出旺季几乎天天有几台戏,不分白天黑夜轮流演,一样的锣鼓喧天,一样的人如潮涌。但总觉得夜场来得韵味足,氛围更浓。在那星光璀璨、月色朦胧的夜晚,河水缓缓地流着,亮宽宽的像面镜子,那方戏台也变得光彩耀眼。 戏文终于开演了,满场全是黑压压的人头。来晚的站在后排或旁边,伸着脖子向台上张望,再晚点的伸长脖子也看不见。虽说草台班子,当一个个人物粉墨登场,简陋的戏台照样风生水起。尽管一开始人们心里都清楚台上演的是戏,但随着情节的展开,不由自主地跟着入了戏。时而忧伤,时而欢笑,时而义愤填膺。 女人是最容易动情的,演到哀婉凄绝处,演员甩着水袖,做着拭泪的动作。台下看戏的大嫂们,不由得眼角湿润,闪烁泪花,老太太则掏出手帕,一下一下抹着老泪。年轻的女子,如痴如醉地听台上旦角咿咿呀呀地诉说着不幸或相思,突然想起了自己不被父母认可的婚姻,忍不住悲情,呜呜哭泣起来。戏里戏外的女人们,借助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尽情地释放了一回又一回。 少年看戏,无非是凑个热闹,看个稀奇。当初我一个懵懂小子,哪里晓得戏文里唱的什么典故。 那时,对我而言,后台其实比前台更有看头。每次看戏,我都会偷偷溜到后台去看演员们上妆,下场,好像在看另一出好戏。后台休息间像个临时仓库,几只斑驳的戏箱上,堆满花花绿绿的戏服,一串串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髯口,还有几顶珠光宝气的凤冠。一个即将出场的演员在化妆,尽管外面有点喧哗,仍在镜子前平心静气地涂粉、描眉。下场的演员在休憩。俊俏的花旦摘了假发原来是个男的,男扮女装。而那银髯飘飘的老员外,取下脸上挂着的髯口,竟然是一个胖乎乎的中年妇女演的。 除了后台,最有吸引力的自然还是戏场边卖小吃或小玩意儿的摊子。插在稻草靶子上的糖葫芦,臭豆腐和香瓜子,还有用汤勺子绘的糖人画,当然也离不开那些心仪的小玩意儿,气球、玻璃弹子、木刀木枪。拿了大人那里要来的一点零钱,我在各个摊子来回穿梭,钱花完了,嘴巴仍未满足。 多数时候,做戏的班子来自外乡,有时也不乏本地临时拼凑起来的班子,集结了方圆几十里能唱会做的戏迷。农闲时光或逢年过节,在各个村子间巡演。 走出乡村很多年,但乡村戏事我怎么也忘不掉。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语言细腻优美,生动鲜活,除细致地描摹外,也多用叠词和拟声词等。B.文章第10段写戏场边卖的小吃、小玩意,与文章主题无关,可以删掉。C.村里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看戏是因为过去难得有看戏的机会且戏文精彩。D.作者回忆年少时在乡村看戏的场景,通过多角度描写,表达对故乡的情思。11.根据文章内容,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乡村演戏的地点和环境——( 女人看戏常被感动 )——( 少年看戏看热闹 )——( “我”偷看后台演员们上妆下场 )——戏场边卖小吃、小玩意儿的摊子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4分)(1)而那银髯飘飘的老员外,取下脸上挂着的髯口,竟然是一个胖乎乎的中年妇女演的。(赏析加点词语)(2)台下看戏的大嫂们,不由得眼角湿润,闪烁泪花,老太太则掏出手帕,一下一下抹着老泪。(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13.下面的链接材料出自《社戏》,结合本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走出乡村很多年,但乡村戏事我怎么也忘不掉”。(4分) 【链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三)古诗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ɡǔ)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14.诗歌的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4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浩浩乎,平沙无垠,夐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②。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③亡群。亭长④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节选自《吊古战场文》,有删改) 【注】①夐:同“迥”,辽远。②曛:形容日色昏暗。③铤:疾走。④亭长:秦汉时每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一人,掌管治安、诉讼等事。唐代在尚书省各部衙门设置亭长,负责省门开关和通报传达事务,是流外(不入九品职级)吏职。此借指地方小吏。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环境。B.“便要还家”中的“要”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延”都是邀请的意思,体现出桃花源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C.“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是不值得、不必的意思,写出了桃花源中的人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安定和平的生活。D.“群山纠纷”的“纠纷”是古今异义词,此指杂乱、纷扰。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蓬:①蓬草,也叫飞蓬;②蓬松,散乱;③蓬勃。凛:①寒冷;②凛然,严厉、严肃的样子。17.【甲】文作者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世外桃源 (4分)答:18.【甲】【乙】两文体现的思想有什么相同之处 分别是如何表达的 (4分)答:(四)名著阅读(8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19.本段出自书籍《 》,该书作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阅读本书,我们学习的阅读方法是“ ”。(3分) 20.你喜欢《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篇 从下面所给出的部分中选择,并用一句话说明原因。(5分)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答:三、写作(5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一本好书使我们受益终身,这是阅读的魅力;一次努力让我们收获成功,这是奋斗的魅力;一处美景令我们流连忘返,这是大自然的魅力…… 请以“________的魅力”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阶段测评卷单元质量评价(一)(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0分) 某校组织开展以“悠悠美景,寄予深情”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生态之美】(2024·常德期中改编)生态之美,恬静悠远。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往往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是最佳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我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时,可以尽得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精神 ① (①归宿 ②回归);可以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闲适 ② (①渺远 ②淡远);可以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 ① (①欢愉 ②愉悦);也可以震hàn于安塞腰鼓那抹黄土的热烈。在大自然中我们不再迷茫怅惘,寻到了精神的依托。而当我们人类破坏大自然时,一切的美好都将销声匿迹,人类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湮没。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震hàn(撼) 怅(chànɡ)惘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将“往往”放在“是”之前。B.删掉“是最佳的途径”。C.将“生态文明教育是”放在“生态文明建设”前面。D.把“离不开”改成“离开”。【自然之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材料一 一部从魏晋遗风到大唐气象的文化史,一道尘封在历史烟云中的诗歌长廊……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中华文化古道——唐诗之路,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这里的水平静而不阻滞,滩有急流而不汹涌,给人以舒畅的韵律感,尤其适于乘船游览。这里的山连绵而不险峻,层峦叠嶂而无登临之苦。水尽则登山而歌,青山绿水激发诗人无限的灵感。这群纵情山水的诗人才子,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踏出了一条飘逸潇洒的“唐诗之路”。材料二 从东晋的浙东运河,到隋朝的隋唐大运河,再加上浙江境内溪流纵横、河湖遍布,无论向内还是向外交通都非常便利,这为游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唐代,诗人们大多乘船走水路,乘坐一叶小船,穿行于山水画廊之间,寄情山水,游目骋怀。这条路是整个唐朝诗人对沿途的自然风光与文化记忆的追寻之路。材料三 自晋代起,浙江一带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诗人们或从京、洛舟车南下,或自岷、峨沿江东流,络绎而至、临水登山、经丘寻壑。浙东浙西随处可见诗人们的吟鞭游屐、棹声帆影,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记录着“唐诗之路”昔日的盛况。诗仙李白“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四进浙江,三至剡溪,四登天姥山,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二十余首瑰丽诗篇。贺知章、杜甫、白居易等也追慕前贤足迹,曾乘舟溯剡溪而上,留下了一篇篇的千古绝唱。难怪有人说“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晋唐诗人们的频繁往来,成就了诗情画意的唐诗之路。B.数百位纵情山水的唐代诗人为唐诗之路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篇。C.诗人们的名篇佳作因唐诗之路的奇山异水而名扬天下。D.山水与文化的结合,孕育出唐代诗歌独具灵性的气质。5.结合材料,将材料三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答: ①遍布浙江全境的行迹 ②交错成网的游历路线 【诗文抒情】6.借以诗文,抒发己情。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贺敬之在《回延安》中书写自己久别再回延安的激动和喜悦。 (2)《回延安》中“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运用比兴的手法,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说的“肩膀”“红旗”“书”,这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3)《式微》一诗中,“ 微君之故 , 胡为乎中露 ”写出了劳役者为了奉养君主,不惜在露水中劳作。 二、阅读(5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2024·郴州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晶莹的泪珠陈忠实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敲响教务处的门。获准以后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木杆蘸水笔在一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然后拿起我的申请书看着。她很快看完了,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 “就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 ” “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 “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着让他报考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贴在公文存根上。她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叮嘱道:“装好,别丢了。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我把那张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了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进我的书包里,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忽然听到背后一声“等等”,她跟上我,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我忽然心情很不好受,在争取得到了休学证书后,我很不愿意看见同班同学熟悉的脸孔,便低了头匆匆走起来,凭感觉可以知道她也加快了脚步,几乎和我同时走出学校大门。 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睫毛上滑落下来,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次虔诚地向她鞠了一躬,然后转身走了。 25年后,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坐在他身边的我说:“我有一件事对不住你……” 我惊讶得不知所措。 “我不该让你休那一年学!” 我浑身颤栗,久久无言。我高中毕业名落孙山,回到乡村,陷入无边无际的彷徨苦闷,那时我曾经猴急似的怨天尤人:“全都倒霉在休学那一年……”我1962年毕业恰逢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月,高校招生名额大大减少,四个班也仅仅考取了几个人,而上一年我们学校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考取了大学。父亲说:“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20年……而今你还算熬出点名堂了……” 我今天把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今,各种欲望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有删改)7.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我”去办理休学,她感到非常诧异。B.“我”将父亲的计划告诉她,她表情忧郁。C.“我”借口说年龄还小,坚持休学,她深深地郁闷、自责。D.让“我”记得明年要去找她复学,她最后伤心、担忧落泪。8.文章的结尾段颇有深意,对其含义和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事隔四十年,“我”才写下这段经历,表明“我”曾经走过弯路。B.“我”希望自己能永远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C.女老师的泪珠饱含着人间真爱,它是滋养“我”生命的一股清泉。D.在物欲膨胀的今天,希望真情与挚爱永远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9.简析本文标题的妙处。(4分)答: ①“晶莹的泪珠”代表的是女教师对弱者的同情、理解和关爱;②表达了作者对女教师这种纯真、无私的情感的赞美,凸显文章主旨。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乡村戏事徐群 当银镰似的一弯新月悬于村庄上空,乡野夜色渐浓,晚饭吃得有些迟的农家人,刚端起饭碗,喧天的锣鼓声便划破村庄夜空,从村口老戏台连绵不绝地传来。 那是演戏前的开场锣鼓。锣鼓响,脚底痒。那时村民们面朝黄土,天天在田地里挥汗劳作,一旦空闲下来,生活似乎缺了些东西。一场戏,便把老老少少的魂儿完完全全地勾了去。连平时勤快的农妇,顾不上洗濯,撂下碗筷牵着孩子就走。几乎全村人倾巢而出涌向戏文场,十里八村的人也纷纷往这赶。过去难得有看戏的机会,一到本村做戏文,往往会请亲戚邀旧友,倾其所有尽力操办,杀鸡宰鹅摆上桌。我们那里把看戏待客的礼数叫做“吃戏文饭”,因此也有不少百里以外的戏迷,早一天就住进了本村的亲戚家坐吃戏文饭。 村里老戏台就建在穿村而过的小河旁,戏台子半个在岸边,半个悬河上,好生动的水台。 远不到戏开场时候,台下已摆满了一排排凳子和竹椅。我们这些小孩在戏文场上追逐嬉闹,有几个胆大一点的爬上戏台,模仿些戏中人物的动作台词,几分相像,引人注目。 演出旺季几乎天天有几台戏,不分白天黑夜轮流演,一样的锣鼓喧天,一样的人如潮涌。但总觉得夜场来得韵味足,氛围更浓。在那星光璀璨、月色朦胧的夜晚,河水缓缓地流着,亮宽宽的像面镜子,那方戏台也变得光彩耀眼。 戏文终于开演了,满场全是黑压压的人头。来晚的站在后排或旁边,伸着脖子向台上张望,再晚点的伸长脖子也看不见。虽说草台班子,当一个个人物粉墨登场,简陋的戏台照样风生水起。尽管一开始人们心里都清楚台上演的是戏,但随着情节的展开,不由自主地跟着入了戏。时而忧伤,时而欢笑,时而义愤填膺。 女人是最容易动情的,演到哀婉凄绝处,演员甩着水袖,做着拭泪的动作。台下看戏的大嫂们,不由得眼角湿润,闪烁泪花,老太太则掏出手帕,一下一下抹着老泪。年轻的女子,如痴如醉地听台上旦角咿咿呀呀地诉说着不幸或相思,突然想起了自己不被父母认可的婚姻,忍不住悲情,呜呜哭泣起来。戏里戏外的女人们,借助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尽情地释放了一回又一回。 少年看戏,无非是凑个热闹,看个稀奇。当初我一个懵懂小子,哪里晓得戏文里唱的什么典故。 那时,对我而言,后台其实比前台更有看头。每次看戏,我都会偷偷溜到后台去看演员们上妆,下场,好像在看另一出好戏。后台休息间像个临时仓库,几只斑驳的戏箱上,堆满花花绿绿的戏服,一串串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髯口,还有几顶珠光宝气的凤冠。一个即将出场的演员在化妆,尽管外面有点喧哗,仍在镜子前平心静气地涂粉、描眉。下场的演员在休憩。俊俏的花旦摘了假发原来是个男的,男扮女装。而那银髯飘飘的老员外,取下脸上挂着的髯口,竟然是一个胖乎乎的中年妇女演的。 除了后台,最有吸引力的自然还是戏场边卖小吃或小玩意儿的摊子。插在稻草靶子上的糖葫芦,臭豆腐和香瓜子,还有用汤勺子绘的糖人画,当然也离不开那些心仪的小玩意儿,气球、玻璃弹子、木刀木枪。拿了大人那里要来的一点零钱,我在各个摊子来回穿梭,钱花完了,嘴巴仍未满足。 多数时候,做戏的班子来自外乡,有时也不乏本地临时拼凑起来的班子,集结了方圆几十里能唱会做的戏迷。农闲时光或逢年过节,在各个村子间巡演。 走出乡村很多年,但乡村戏事我怎么也忘不掉。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文章的语言细腻优美,生动鲜活,除细致地描摹外,也多用叠词和拟声词等。B.文章第10段写戏场边卖的小吃、小玩意,与文章主题无关,可以删掉。C.村里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看戏是因为过去难得有看戏的机会且戏文精彩。D.作者回忆年少时在乡村看戏的场景,通过多角度描写,表达对故乡的情思。11.根据文章内容,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乡村演戏的地点和环境——( 女人看戏常被感动 )——( 少年看戏看热闹 )——( “我”偷看后台演员们上妆下场 )——戏场边卖小吃、小玩意儿的摊子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4分)(1)而那银髯飘飘的老员外,取下脸上挂着的髯口,竟然是一个胖乎乎的中年妇女演的。(赏析加点词语)答: “竟然”有出乎意料之意,生动地反映了“我”发现角色扮演者身份后的震惊,表现了演员们化妆的精妙,演技的精湛。 (2)台下看戏的大嫂们,不由得眼角湿润,闪烁泪花,老太太则掏出手帕,一下一下抹着老泪。(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答: 本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大嫂们和老太太看戏时动情的样子,侧面反映了戏文的精彩。 13.下面的链接材料出自《社戏》,结合本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走出乡村很多年,但乡村戏事我怎么也忘不掉”。(4分) 【链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答: 示例:作者长大后走出乡村,但是乡村戏事却让他难忘,他难忘的是每一个戏文表演的场景,难忘的是淳朴善良的看戏的村民,难忘的是后台、场边的小吃小玩意儿,难忘的是热闹朴实的民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戏事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故乡的思念。 (三)古诗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ɡǔ)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14.诗歌的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4分)答: 运用了比喻(或想象、借景抒情、拟人)的手法,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浩浩乎,平沙无垠,夐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②。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③亡群。亭长④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节选自《吊古战场文》,有删改) 【注】①夐:同“迥”,辽远。②曛:形容日色昏暗。③铤:疾走。④亭长:秦汉时每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一人,掌管治安、诉讼等事。唐代在尚书省各部衙门设置亭长,负责省门开关和通报传达事务,是流外(不入九品职级)吏职。此借指地方小吏。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环境。B.“便要还家”中的“要”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延”都是邀请的意思,体现出桃花源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C.“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是不值得、不必的意思,写出了桃花源中的人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安定和平的生活。D.“群山纠纷”的“纠纷”是古今异义词,此指杂乱、纷扰。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蓬:①蓬草,也叫飞蓬;②蓬松,散乱;③蓬勃。凛:①寒冷;②凛然,严厉、严肃的样子。译文: 飞蓬折断,野草枯萎,寒风凛冽犹如降霜的冬晨。 17.【甲】文作者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世外桃源 (4分)答: ①自然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②社会环境: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③生活状况: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 18.【甲】【乙】两文体现的思想有什么相同之处 分别是如何表达的 (4分)答: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乱的思想。【甲】文通过虚构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安宁和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乱的思想;【乙】文通过描述古战场的阴森悲凉,借亭长之口叙说古战场的历史和天阴鬼哭的惨状,表达作者反对战乱的思想。 (四)名著阅读(8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19.本段出自书籍《 经典常谈 》,该书作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 。阅读本书,我们学习的阅读方法是“ 选择性阅读 ”。(3分) 20.你喜欢《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篇 从下面所给出的部分中选择,并用一句话说明原因。(5分)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答: 示例一:我喜欢《<说文解字>第一》,因为它介绍了汉字文化。 示例二:我喜欢《<周易>第二》,因为学习它能懂得卦辞、爻辞。示例三:我喜欢《<尚书>第三》,因为通过它能了解更多的史事。示例四:我喜欢《<诗经>第四》,因为它介绍了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 三、写作(5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一本好书使我们受益终身,这是阅读的魅力;一次努力让我们收获成功,这是奋斗的魅力;一处美景令我们流连忘返,这是大自然的魅力…… 请以“________的魅力”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魅力”指的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人或物,指一个人或物“充满了吸引力”,形容一个人或物有着很强的诱惑力与吸引力。根据提示材料“一本好书使我们受益终身,这是阅读的魅力;一次努力让我们收获成功,这是奋斗的魅力;一处美景令我们流连忘返,这是大自然的魅力”可知,材料列举了几类饱含“魅力”的事物;它“使我们受益终身,让我们收获成功,令我们流连忘返”,告诉我们“魅力”对我们的积极影响。可以将发现某种事物“魅力”的过程作为文章立意点,赞颂探索发现的重要性;此外,可以将某个事物为何具有“魅力”作为立意点,阐释该事物鲜明的特色或作用;再次,可以将某事物的“魅力”对自己的成长起到的积极作用作为立意点,表达自己对该事物的钟情与喜爱。 第二,思路素材。例如以“秋的魅力”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首先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自己同古人一样的心境;正文部分先运用景物描写的手法,详细刻画秋日几处代表性的景物,点明自己对秋天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然后可运用详略得当的手法,列举几件发生在秋天的人物事件,赞扬人们的精神品质;文末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点明秋的魅力所在,再次抒发自己对秋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如,以“英雄的魅力”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无私无畏就是英雄的魅力。正文部分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列举不同时代、古今中外伟大英雄人物的简要事迹或精神品质论证中心论点;其次,可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当前对英雄的错误认知,进一步点明英雄应具备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这一论点;文末再次点明中心论点,使文章结构严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质量评价(一) - 学生版.docx 单元质量评价(一).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