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学生版+答案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学生版+答案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科学精神
5 大自然的语言
【经典永流传】
啼鸟(节选)
[宋]欧阳修
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官居荒凉草树密,撩乱红紫开繁英。
花深叶暗耀朝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锦书】
【微赏】天气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一课一赏·物候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翩然( )  簌簌( )  物候( )  农谚( )
播种( )  悬殊( )  连翘( )  侵害( )
衰草连天( ) 风雪载途( ) 助记 相差无几( ) 助记
2.明字形
ménɡ( )发   次dì( ) 警示  yùn( )育
观cè( )  海tánɡ( )  刺huái( )
冰雪rónɡ( )化 销声nì( )迹  周而fù( )始
草长yīnɡ( )飞
3.晓词义
(1) :种子或孢子发芽。
(2)次第: 。
(3)翩然: 。
(4)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5)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6) 辨析: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7)衰草连天: 。
(8) :转了一周之后又重新开始。形容循环往复不断进行。
(9) :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色。
4.记常识
  本文作者是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气象学》 《物候学》。
助记
语境记忆
  司机王师傅出差(chāi)时从网上下载(zài)了这辆卡车的资料,了解到这辆车如果不出差(chā)错,以目前的承载(zài)能力,差(chà)不多再使用个三年五载(zǎi)没有问题。他望着参差(cī)不齐的远山,心里有了底。
警示
  次第:依次。“第”表示次序,所以“第”不要写成“弟”。
辨析
销声匿迹·偃旗息鼓
  “销声匿迹”偏重于隐藏;“偃旗息鼓”偏重于“隐秘”,多用于战事。
  示例:①在警方雷厉风行的扫荡下,很多不良行业销声匿迹了。
  ②对方既然竖起白旗,我们就暂时偃旗息鼓,静观其变吧。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大自然的语言
【重点探究】
1.[语言特点]第1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四季的变化,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深】
 这一段勾勒出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2.[说明方法]“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这一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试分析。【巧】
 列数字:“二十天”“十天”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纬度因素对物候的影响。举例子、作比较: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显得真实可信,并突出了南京和北京植物开花时间的差异。 
【难点突破】
 [说明顺序]文章在写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采用了什么顺序 这个顺序能否调整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这里采用了逻辑顺序。这个顺序不能调整。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同时,作者对于四个因素的解说也很有特色,先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着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 
【读写联动】
  本文在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时,采用了大量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你试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说明你熟悉的一种事物,或者是植物、动物等。100字左右。【妙】
 示例:这种特殊的玻璃叫“音乐玻璃”,它不像“夹丝玻璃”那样藕断丝连,也不像“吸热玻璃”那样冬暖夏凉,这一种玻璃虽然比普通玻璃厚一些,分量却很轻。“音乐玻璃”里面有像音响一样的装备,却比音响多好几倍的功能。“音乐玻璃”吸收噪音,再通过一个叫“转变器”的按钮,把噪音转化成美妙、欢快、动人的音乐。 
知识【深】一点
生动活泼显风格
  招数一:运用修辞,生动形象。使用比喻、拟人和引用的修辞,使说明对象更加形象。
  招数二:穿插故事,富有情趣。穿插趣闻、故事,可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增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易于让读者接受。
  招数三:叙述描写,栩栩如生。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可使说明对象栩栩如生,而不是枯燥无味。
  招数四:运用自述,更加可读。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说明对象站出来作自我介绍,使文章生动,增加可读性。
答题【巧】一点
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使人信服。
  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极具说服力。(注意:表示年月日的内容不是列数字。)
  作比较: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写法【妙】一点
作比较 巧说明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
  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8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______,草木______,各种花______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突然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xiāo声匿迹( ) ②风雪载途( )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消融 发芽 依次  B.融化 萌发 次第
C.消融 发芽 次第  D.融化 萌发 依次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3分)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去油菜花丛里捉迷藏,在田野上游戏奔跑,和同伴比赛爬树……这些童年趣事令人记忆犹新。
B.北方的深秋,夜渐寒凉,秋霜一遍遍打过,曾经的绿草如茵,也渐渐染上白霜的色彩,变成衰草连天。
C.一路风雪载途,使得他们对这趟旅行十分不满。
D.去年暑假,我们从巴中去了西双版纳;今年暑假,我们又将周而复始地从巴中出发去海南三亚。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  ,  ;  ”。  B.、  、  ,  。”
C.、  ,  ;  。” D.。  、  ,  ”。
4.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______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③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④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A.③①④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传递着物候信息,我们读的古诗中也记录着物候知识。让我们走进唐宋诗歌中去探寻一下吧。(13分)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代的诗人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 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写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
5.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6.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 为什么 (4分)
(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答:
7.下面的语段应放在哪两段之间 为什么 (3分)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答:
8.本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9.为了更好地了解物候知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7分)
(1)[活动一:创意设计]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个有创意的名称。(3分)
答:
(2)[活动二:搜集资料]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4分)
答:第二单元 科学精神
5 大自然的语言
【经典永流传】
啼鸟(节选)
[宋]欧阳修
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官居荒凉草树密,撩乱红紫开繁英。
花深叶暗耀朝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锦书】
【微赏】天气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一课一赏·物候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翩然(piān)  簌簌(sù)  物候(hòu)  农谚(yàn)
播种(zhǒnɡ)  悬殊(shū)  连翘(qiáo)  侵害(qīn)
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zài) 助记 相差无几(chà) 助记
2.明字形
ménɡ(萌)发   次dì(第) 警示  yùn(孕)育
观cè(测)  海tánɡ(棠)  刺huái(槐)
冰雪rónɡ(融)化 销声nì(匿)迹  周而fù(复)始
草长yīnɡ(莺)飞
3.晓词义
(1) 萌发 :种子或孢子发芽。
(2)次第: 依次 。
(3)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
(4) 孕育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5) 载途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6) 销声匿迹  辨析: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7)衰草连天: 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
(8) 周而复始 :转了一周之后又重新开始。形容循环往复不断进行。
(9) 草长莺飞 :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色。
4.记常识
  本文作者是 竺可桢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气象学》 《物候学》。
助记
语境记忆
  司机王师傅出差(chāi)时从网上下载(zài)了这辆卡车的资料,了解到这辆车如果不出差(chā)错,以目前的承载(zài)能力,差(chà)不多再使用个三年五载(zǎi)没有问题。他望着参差(cī)不齐的远山,心里有了底。
警示
  次第:依次。“第”表示次序,所以“第”不要写成“弟”。
辨析
销声匿迹·偃旗息鼓
  “销声匿迹”偏重于隐藏;“偃旗息鼓”偏重于“隐秘”,多用于战事。
  示例:①在警方雷厉风行的扫荡下,很多不良行业销声匿迹了。
  ②对方既然竖起白旗,我们就暂时偃旗息鼓,静观其变吧。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大自然的语言
【重点探究】
1.[语言特点]第1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四季的变化,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深】
 这一段勾勒出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象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2.[说明方法]“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这一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试分析。【巧】
 列数字:“二十天”“十天”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纬度因素对物候的影响。举例子、作比较: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显得真实可信,并突出了南京和北京植物开花时间的差异。 
【难点突破】
 [说明顺序]文章在写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采用了什么顺序 这个顺序能否调整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这里采用了逻辑顺序。这个顺序不能调整。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同时,作者对于四个因素的解说也很有特色,先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着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 
【读写联动】
  本文在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时,采用了大量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你试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说明你熟悉的一种事物,或者是植物、动物等。100字左右。【妙】
 示例:这种特殊的玻璃叫“音乐玻璃”,它不像“夹丝玻璃”那样藕断丝连,也不像“吸热玻璃”那样冬暖夏凉,这一种玻璃虽然比普通玻璃厚一些,分量却很轻。“音乐玻璃”里面有像音响一样的装备,却比音响多好几倍的功能。“音乐玻璃”吸收噪音,再通过一个叫“转变器”的按钮,把噪音转化成美妙、欢快、动人的音乐。 
知识【深】一点
生动活泼显风格
  招数一:运用修辞,生动形象。使用比喻、拟人和引用的修辞,使说明对象更加形象。
  招数二:穿插故事,富有情趣。穿插趣闻、故事,可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增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易于让读者接受。
  招数三:叙述描写,栩栩如生。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可使说明对象栩栩如生,而不是枯燥无味。
  招数四:运用自述,更加可读。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说明对象站出来作自我介绍,使文章生动,增加可读性。
答题【巧】一点
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使人信服。
  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极具说服力。(注意:表示年月日的内容不是列数字。)
  作比较: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写法【妙】一点
作比较 巧说明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
  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8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______,草木______,各种花______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突然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xiāo声匿迹(销) ②风雪载途(zài)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B)
A.消融 发芽 依次  B.融化 萌发 次第
C.消融 发芽 次第  D.融化 萌发 依次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3分)
答: 将“突然”删掉。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去油菜花丛里捉迷藏,在田野上游戏奔跑,和同伴比赛爬树……这些童年趣事令人记忆犹新。
B.北方的深秋,夜渐寒凉,秋霜一遍遍打过,曾经的绿草如茵,也渐渐染上白霜的色彩,变成衰草连天。
C.一路风雪载途,使得他们对这趟旅行十分不满。
D.去年暑假,我们从巴中去了西双版纳;今年暑假,我们又将周而复始地从巴中出发去海南三亚。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  ,  ;  ”。  B.、  、  ,  。”
C.、  ,  ;  。” D.。  、  ,  ”。
4.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
  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______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③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④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A.③①④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传递着物候信息,我们读的古诗中也记录着物候知识。让我们走进唐宋诗歌中去探寻一下吧。(13分)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代的诗人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 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写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
5.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3分)(D)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6.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 为什么 (4分)
(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答: 不矛盾。说石头和花卉没有声音和语言,是指它们不能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不会说话;说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花香鸟语能暗示并从而告知人们大自然的一些规律。 
7.下面的语段应放在哪两段之间 为什么 (3分)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答: 应放在第②③段之间。这样既能紧承前文黄宗羲说的话,又能引出下文唐、宋诗人的诗句。 
8.本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引用的说明方法。以引用诗句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生动性。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9.为了更好地了解物候知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7分)
(1)[活动一:创意设计]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个有创意的名称。(3分)
答: 示例一:气象物候,你我齐学
示例二:气象物候流行风
(2)[活动二:搜集资料]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4分)
答: 从物候方面来讲,这是由于:一是纬度因素,天山处于高纬地带,气温相对低一些;二是海拔差异,天山海拔高,气温自然偏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