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礼记》二则【经典永流传】读书[宋]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锦书】【微赏】读书慌忙往往会导致心浮气躁,难以深入理解和体会书中的深意。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字句,才能真正领略到读书的乐趣,使读书的兴味更加悠长。一课一赏·读书之趣夯基厚积致远1.正字音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ɡ)学(xiào)学半 选贤与(jǔ)能修睦(mù) 矜(ɡuān)寡 男有分(fèn)2.晓词义(1)虽有嘉肴 虽: 即使 (2)不知其旨也 旨: 味美 (3)虽有至道 至道: 最好的道理 (4)教然后知困 困: 困惑 (5)然后能自反也 反: 反思 (6)教学相长 教学: 教与学 (7)学学半 学: 同“敩”,教导 (8)大道之行也 大道: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9)不独亲其亲亲: 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亲: 父母 (10)使老有所终 老: 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3.写句意(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译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译文: 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够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 (3)故曰:教学相长也。(判断句)译文: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省略句)译文: (人们)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6)其此之谓乎!(倒装句)译文: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默名句(1)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 。 (2)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 (3)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 (4)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 5.记常识 《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出自《 礼记 》。该书是 战国 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戴圣 编纂的。 聚焦探本究源【文脉梳理】1.2.【重点探究】1.[句式特点]这两则短文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以《虽有嘉肴》为例加以分析。【深】 《虽有嘉肴》中“故曰”之前,全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景。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2.[内容理解]《大道之行也》中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难点突破】[论证思路]《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巧】本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设喻类比说理,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纳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 知识【深】一点多种手法增气势①使用对偶句与排比句。②运用典故与引用。③采用反问与设问。④注重音韵与节奏。⑤逻辑严密与条理清晰。⑥锤炼语言与精准表达。答题【巧】一点“三步走”分析论证思路1.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抓住揭示结构层次的语言标志。3.注意表述顺序,体现文章思路,使用承接词语,表现文章脉络。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D)A.“学学半”,其此之谓乎B.选贤与能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D.虽有至道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B)A.不知其旨也(味美)/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强大)C.选贤与能(指才干出众)/讲信修睦(培养)D.男有分(职分,职守)/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D)A.教然后知困/困于心,衡于虑B.教学相长也/幼有所长C.谋闭而不兴/而山不加增D.故外户而不闭/木兰当户织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D)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B.盗窃乱贼而不作C.故曰:教学相长也D.货恶其弃于地也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D)A.不独亲其亲 B.使老有所终C.不独子其子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课文选自《礼记正义》。《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B.《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图书,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时期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庄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C.《礼记》内容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D.《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默写。(5分)(1)《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 学然后知不足 , 教然后知困 。 (2)《虽有嘉肴》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 虽有至道 , 弗学 , 不知其善也 。 (3)《大道之行也》一文描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句子是: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4)出自《大道之行也》的两个成语是: 鳏寡孤独 、 夜不闭户 。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课文让我们明白了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和“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会读到黄庭坚如何教育自己的外甥、唐太宗的民本思想。(31分)(一)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须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会理。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⑥。(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有删改)【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念。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⑥详悉及之:意为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①不知其旨也 味美 ②然后能自反也 反思,反省 ③诚能如是 这样 ④令心意不驰走 跑 9.用“/”标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甥 性 识 颖 悟 必 能 解 此 故 详 悉 及 之。答: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译文: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译文: (你)一定能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11.【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 【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二)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节选自《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③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④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4分)①选贤与能 同“举”,选拔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用作动词,以……为亲 ③或请重法以禁之 有人 ④君依于国 依靠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C)A.货恶其弃于地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则自不为盗/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C.大道之行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D.或请重法以禁之/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14.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提示:画三处)(3分)刻 民 以 奉 君 犹 割 肉 以 充 腹 腹 饱 而 身 毙 君 富 而 国 亡。答: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译文: 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 16.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A.【甲】文反映的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B.【乙】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C.结合【甲】【乙】两文可知,要实现大同社会,当政者要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任用廉洁的官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一心为公的人。D.“鳏寡孤独、夜不闭户”这两个成语出自其中的【甲】文;【乙】文唐太宗认为,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22 《礼记》二则【经典永流传】读书[宋]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锦书】【微赏】读书慌忙往往会导致心浮气躁,难以深入理解和体会书中的深意。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字句,才能真正领略到读书的乐趣,使读书的兴味更加悠长。一课一赏·读书之趣夯基厚积致远1.正字音嘉肴( )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选贤与( )能修睦( ) 矜( )寡 男有分( )2.晓词义(1)虽有嘉肴 虽:(2)不知其旨也 旨:(3)虽有至道 至道:(4)教然后知困 困:(5)然后能自反也 反:(6)教学相长 教学:(7)学学半 学:(8)大道之行也 大道:(9)不独亲其亲亲: 亲:(10)使老有所终 老:3.写句意(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译文:(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译文:(3)故曰:教学相长也。(判断句)译文:(4)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省略句)译文:(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文:(6)其此之谓乎!(倒装句)译文:4.默名句(1)虽有至道,弗学, 。 (2)大道之行也, 。 (3)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4)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 。 5.记常识 《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出自《 》。该书是 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编纂的。 聚焦探本究源【文脉梳理】1.2.【重点探究】1.[句式特点]这两则短文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以《虽有嘉肴》为例加以分析。【深】 《虽有嘉肴》中“故曰”之前,全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景。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2.[内容理解]《大道之行也》中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难点突破】[论证思路]《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巧】本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设喻类比说理,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纳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 知识【深】一点多种手法增气势①使用对偶句与排比句。②运用典故与引用。③采用反问与设问。④注重音韵与节奏。⑤逻辑严密与条理清晰。⑥锤炼语言与精准表达。答题【巧】一点“三步走”分析论证思路1.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抓住揭示结构层次的语言标志。3.注意表述顺序,体现文章思路,使用承接词语,表现文章脉络。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学学半”,其此之谓乎B.选贤与能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D.虽有至道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不知其旨也(味美)/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强大)C.选贤与能(指才干出众)/讲信修睦(培养)D.男有分(职分,职守)/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教然后知困/困于心,衡于虑B.教学相长也/幼有所长C.谋闭而不兴/而山不加增D.故外户而不闭/木兰当户织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B.盗窃乱贼而不作C.故曰:教学相长也D.货恶其弃于地也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不独亲其亲 B.使老有所终C.不独子其子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课文选自《礼记正义》。《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B.《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图书,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时期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庄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C.《礼记》内容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D.《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默写。(5分)(1)《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 , 。 (2)《虽有嘉肴》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 , , 。 (3)《大道之行也》一文描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句子是: 。 , 。 (4)出自《大道之行也》的两个成语是: 、 。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课文让我们明白了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和“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会读到黄庭坚如何教育自己的外甥、唐太宗的民本思想。(31分)(一)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须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会理。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⑥。(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有删改)【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念。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⑥详悉及之:意为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①不知其旨也 ②然后能自反也③诚能如是④令心意不驰走9.用“/”标出【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甥 性 识 颖 悟 必 能 解 此 故 详 悉 及 之。答: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译文:②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译文:11.【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二)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节选自《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③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④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4分)①选贤与能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③或请重法以禁之④君依于国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货恶其弃于地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则自不为盗/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C.大道之行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D.或请重法以禁之/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14.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提示:画三处)(3分)刻 民 以 奉 君 犹 割 肉 以 充 腹 腹 饱 而 身 毙 君 富 而 国 亡。答: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译文: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译文:16.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反映的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B.【乙】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C.结合【甲】【乙】两文可知,要实现大同社会,当政者要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任用廉洁的官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一心为公的人。D.“鳏寡孤独、夜不闭户”这两个成语出自其中的【甲】文;【乙】文唐太宗认为,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 学生版.docx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