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3 马说 同步练习(学生版+答案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23 马说 同步练习(学生版+答案版)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23* 马说
【经典永流传】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锦书】
【微赏】两句设问领起,借马抒情,词语搭配新奇,声调铿锵有力,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重用的一声嘶鸣。
一课一赏·托物寓意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祗(zhǐ)辱    骈(pián)死
槽枥(lì) 尽粟(sù)一石
食(sì)马者 食(shí)不饱
无马邪(yé)
2.晓词义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同“衹(只)”,只、仅 
(2)不以千里称也    以: 凭,凭借 
(3)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吃  或: 有时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同“饲”,喂 
(5)是马也      是: 这,这样的 
(6)才美不外见 见: 同“现” 
(7)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怎么,哪里 
(8)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 竭尽  材: 才能,才干 
(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通晓 
(10)其真无马邪 其: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11)其真不知马也 其: 表示推测,“恐怕” 
3.写句意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3)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省略句)
译文: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4.默名句
(1)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2)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5)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5.记常识
(1)韩愈,字退之, 唐代 (朝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尤其著名,与 柳宗元 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说”是古代的一种 议论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C)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才美不外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A.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D.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3.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虽有千里之能
D.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D)
A.才美不外见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执策而临之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6.默写(7分)
(1)文章开头,作者用“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2)描写了千里马惨遭埋没的境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3)“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用强烈的反问句和感叹句表达对平庸无能的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愤懑之情。
(4)《马说》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马说》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下面的文章讲述了颜渊论御马和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从中我们也许会有不同的感悟。(28分)
(一)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②人。君子亦谮人乎 ”颜渊退,俄而厩人③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④席而起,曰:“趣⑤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⑥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⑦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颜渊论御马》,有删改)
【注】①佚(yì):同“逸”,逃跑。②谮(zèn):说人坏话,诬陷别人。③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④躐(liè):超过,逾越。⑤趣:同“促”。⑥造父:周穆王的车夫,驾车能手。⑦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7.下面加点字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A.安求其能千里也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B.然犹策之不已
壮心不已(《龟虽寿》)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D.造父不极其马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善哉,东野毕之御也。
译文: 好啊,东野毕的驾车技术。 
(2)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译文: 我根据从政的道理推知这一点的。从前舜帝擅长用人,造父擅长用马。 
9.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今 东 野 毕 之 御 上 车 执 辔 衔 体 正 矣
答: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 
10.【甲】文看似说马,实则论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A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 ,韩愈希望统治者的用人之道是B  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乙】文看似说马,实则论政,颜渊认为东野毕佚马的原因是C  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 ,他希望统治者的为政之道是D  仁爱、宽厚 。(ABD用自己话回答,C用原文回答。)(3分)
(二)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①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②。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薪菜③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④。”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⑤。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②绝尘弭: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弭,消除。,同“辙”,这里指马蹄印。③担薪菜:扛东西打柴草。,绳索;担,即挑担子。菜,同“采”;薪菜,即拾柴。④牝而黄:黄色母马。牝,雌性的鸟兽。⑤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三月而反 同“反”,返回 
②穆公不说 同“悦”,高兴 
③伯乐喟然太息  叹气的样子 
④遗其所不视  遗留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臣有所与共担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译文: 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挑过担子拾过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 
(2)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译文: 你所推荐的相马的人真糟糕!连毛色、雌雄尚且不能辨别,又如何能够识别千里马呢  
13.选文中的伯乐与秦穆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4分)
答: 伯乐:大公无私、唯贤是举。秦穆公:善纳雅言、气度宽宏。 
14.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4分)
答: 特点:九方皋在相马过程中,忽视次要的因素,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去抓住千里马的根本特征。
启示:要想真正认识一件事物,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23* 马说
【经典永流传】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锦书】
【微赏】两句设问领起,借马抒情,词语搭配新奇,声调铿锵有力,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重用的一声嘶鸣。
一课一赏·托物寓意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祗( )辱    骈( )死
槽枥( ) 尽粟( )一石
食( )马者 食( )不饱
无马邪( )
2.晓词义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2)不以千里称也    以:
(3)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或: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5)是马也      是:
(6)才美不外见 见:
(7)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8)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 材:
(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10)其真无马邪 其:
(11)其真不知马也 其:
3.写句意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3)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省略句)
译文:
(6)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4.默名句
(1) ,而伯乐不常有。
(2)马之千里者, 。
(3) ,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 , 。
(5)执策而临之,曰:“ !”
5.记常识
(1)韩愈,字退之, (朝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尤其著名,与 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说”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才美不外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D.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3.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虽有千里之能
D.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
A.才美不外见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执策而临之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6.默写(7分)
(1)文章开头,作者用“ ,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2)描写了千里马惨遭埋没的境遇的句子是: , 。
(3)“ !”用强烈的反问句和感叹句表达对平庸无能的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愤懑之情。
(4)《马说》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马说》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下面的文章讲述了颜渊论御马和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从中我们也许会有不同的感悟。(28分)
(一)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②人。君子亦谮人乎 ”颜渊退,俄而厩人③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④席而起,曰:“趣⑤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⑥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⑦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颜渊论御马》,有删改)
【注】①佚(yì):同“逸”,逃跑。②谮(zèn):说人坏话,诬陷别人。③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④躐(liè):超过,逾越。⑤趣:同“促”。⑥造父:周穆王的车夫,驾车能手。⑦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7.下面加点字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B.然犹策之不已
壮心不已(《龟虽寿》)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D.造父不极其马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善哉,东野毕之御也。
译文:
(2)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译文:
9.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今 东 野 毕 之 御 上 车 执 辔 衔 体 正 矣
答:
10.【甲】文看似说马,实则论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A ,韩愈希望统治者的用人之道是B ;【乙】文看似说马,实则论政,颜渊认为东野毕佚马的原因是C ,他希望统治者的为政之道是D 。(ABD用自己话回答,C用原文回答。)(3分)
(二)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①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②。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薪菜③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④。”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⑤。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②绝尘弭: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弭,消除。,同“辙”,这里指马蹄印。③担薪菜:扛东西打柴草。,绳索;担,即挑担子。菜,同“采”;薪菜,即拾柴。④牝而黄:黄色母马。牝,雌性的鸟兽。⑤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三月而反
②穆公不说
③伯乐喟然太息
④遗其所不视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臣有所与共担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译文:
(2)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译文:
13.选文中的伯乐与秦穆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4分)
答:
14.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4分)
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