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 小石潭记【经典永流传】登柳州峨山[唐]柳宗元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锦书】【微赏】“荒山”“秋日”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景语即情语,影射了人在秋风中形只影单的孤寂、飘零之感。在莫名的烦扰之中,心情复杂,引出怀乡之情。一课一赏·惆怅夯基厚积致远1.正字音篁(huánɡ)竹 为坻(chí)为嵁(kān) 翠蔓(màn)佁(yǐ)然 俶(chù)尔往来翕(xī)忽 悄(qiǎo)怆幽邃(suì)2.晓词义(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心乐之 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水尤清冽 尤: 格外 (4)为坻 坻: 水中高地 (5)为嵁 嵁: 不平的岩石 (6)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大约 许: 表示约数 (7)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8)日光下澈 澈: 穿透 (9)佁然不动 佁然: 静止不动的样子 (10)俶尔远逝 俶尔: 忽然 (11)往来翕忽翕忽: 轻快迅疾的样子 (12)斗折蛇行 斗: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 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14)凄神寒骨 凄: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5)悄怆幽邃 悄怆: 凄凉 邃: 深 (16)以其境过清 清: 凄清 3.写句意(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译文: (我们)砍倒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译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译文: (潭周围环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文: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致就离开了。 4.默名句(1)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 参差披拂 。 (2)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 似与游者相乐 。 (3)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 (4)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 5.记常识 柳宗元 ,字子厚, 唐 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本文为作者所写一组游记“ 永州八记 ”中的第四篇。 聚焦探本究源【文脉梳理】【重点探究】1.[表达效果]文章开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详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多】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景物特点]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是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将小溪比作北斗星和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特点;将溪岸比作狗牙,写出了溪岸交错不齐的特点。 【难点突破】[情感分析]“兴尽悲来”似乎是多情文人宴游的常态心理,柳宗元也没有逃脱。本文情感先乐后忧,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呢 【巧】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忧愁的心境。小石潭的美景虽然使他感受到了快乐,然而,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景物的触发,悲哀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窍门【多】一点游记写作“三板斧” 1.移步换景法。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景物也不固定,是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 2.定点换景法。作者的观察点固定不变,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 3.定景换点法。不改换所要观察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描绘景物。因为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特征。答题【巧】一点 答题有模板:文章通过对……的叙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1.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A.水尤清冽 冽:凉B.卷石底以出 卷:翻卷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可以D.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C)A.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B.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C.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乃记之而去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B)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D.潭西南而望4.默写填空。(6分)(1)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2)《小石潭记》中描写溪流逶迤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是: 斗折蛇行 , 明灭可见 。 (3)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闻水声 , 如鸣珮环 。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2分)【甲】《小石潭记》(略)【乙】右溪记(节选)元结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②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③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⑤来者。 【注】①欹(qī):倾斜。嵌:张开。②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③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④俾(bǐ):使。⑤彰示:宣扬,告示。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D)A.皆若空游无所依/此溪若在山野B.潭西南而望/而置州以来C.以其境过清/以裨形胜D.记之而去/命之曰6.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文: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译文: 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蔽荫护。 7.【甲】【乙】两文各写了水的什么特点 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分)答: 【甲】文:清澈,侧面(间接)描写。【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8.【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答: 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③景色都很优美。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 二、(2024·扬州中考改编)文言文阅读(16分)《平山堂记》节选郑兴裔①天地间无久而不敝之物,其尚有存者,必其为人所注意,而人为存之也。非然,则历变故、经岁月,虽以金石之质,犹不能与天地以不敝。庆历间,庐陵欧阳公实守是邦,为堂于蜀冈之上,负高眺远,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与堂平,故名。堂之左右,碧树参天,清风徐来,虽盛夏亦不知其为暑也。政成之暇,延四方之名俊,摘邵伯之荷蕖,传花饮酒,分韵赋诗,徜徉乎其中不醉无归载月而返,亦风流逸事也,心窃向往焉。及莅任维扬,访平山故迹,而荆榛②塞道,荒葛罥涂③,颓垣断栋,率剥烂不可支撑。去隆兴④癸未周君淙⑤重新之日不三十年,而凋残零落,遂至于此。吁嗟乎!自国家多故,戎马蹂躏,先贤遗地,半为樵牧之区,骚人逸士,罕有过而问焉,又谁为保护而爱惜之,朴斫而丹雘⑥之哉 无怪乎斯堂之旋圮⑦也。(节选自《郑忠肃奏议遗集》,有删减) 【注】①郑兴裔,宋朝人,曾任扬州知州,有政绩。②荆榛,灌木树丛。③涂,道路。④隆兴,南宋孝宗的年号。⑤周君淙,即周淙,曾在扬州驻军抗金。⑥朴斫而丹雘,修缮装饰。⑦圮,毁坏、坍塌。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为堂于蜀冈之上 建造 (2)延四方之名俊 邀请 (3)心窃向往焉 私下 (4)无怪乎斯堂之旋圮也 不久,随即 1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徜 徉 乎 其 中 不 醉 无 归 载 月 而 返答: 徜徉乎其中/不醉无归/载月而返 11.翻译句子。(5分)堂之左右,碧树参天,清风徐来,虽盛夏亦不知其为暑也。译文: 平山堂的左右,碧绿的树木高耸入云,清风慢慢地吹来,即使是盛夏也感觉不到暑热。 12.作者详细描述平山堂优美的风光和欧阳修等先贤的“风流逸事”,有什么作用 (5分)答: 体现平山堂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表现诗人对历史文化古物被破坏而无人维护的惋惜以及对战争的厌倦之情,进而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 10 小石潭记【经典永流传】登柳州峨山[唐]柳宗元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锦书】【微赏】“荒山”“秋日”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景语即情语,影射了人在秋风中形只影单的孤寂、飘零之感。在莫名的烦扰之中,心情复杂,引出怀乡之情。一课一赏·惆怅夯基厚积致远1.正字音篁( )竹 为坻( )为嵁( ) 翠蔓( )佁( )然 俶( )尔往来翕( )忽 悄( )怆幽邃( )2.晓词义(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2)心乐之 乐:(3)水尤清冽 尤:(4)为坻 坻:(5)为嵁 嵁:(6)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许:(7)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8)日光下澈 澈:(9)佁然不动 佁然:(10)俶尔远逝 俶尔:(11)往来翕忽翕忽:(12)斗折蛇行 斗:蛇:(13)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14)凄神寒骨 凄:寒:(15)悄怆幽邃 悄怆:邃:(16)以其境过清 清:3.写句意(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译文:(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译文:(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译文:(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文:4.默名句(1)青树翠蔓, , 。 (2)佁然不动, , , 。 (3)斗折蛇行, 。 (4)四面竹树环合, , , 。 5.记常识 ,字子厚, 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本文为作者所写一组游记“ ”中的第四篇。 聚焦探本究源【文脉梳理】【重点探究】1.[表达效果]文章开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详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多】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景物特点]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是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将小溪比作北斗星和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特点;将溪岸比作狗牙,写出了溪岸交错不齐的特点。 【难点突破】[情感分析]“兴尽悲来”似乎是多情文人宴游的常态心理,柳宗元也没有逃脱。本文情感先乐后忧,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呢 【巧】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忧愁的心境。小石潭的美景虽然使他感受到了快乐,然而,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景物的触发,悲哀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窍门【多】一点游记写作“三板斧” 1.移步换景法。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景物也不固定,是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 2.定点换景法。作者的观察点固定不变,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 3.定景换点法。不改换所要观察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描绘景物。因为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特征。答题【巧】一点 答题有模板:文章通过对……的叙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1.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水尤清冽 冽:凉B.卷石底以出 卷:翻卷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可以D.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B.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C.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乃记之而去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D.潭西南而望4.默写填空。(6分)(1)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 。 (2)《小石潭记》中描写溪流逶迤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是: , 。 (3)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 。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2分)【甲】《小石潭记》(略)【乙】右溪记(节选)元结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②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③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⑤来者。 【注】①欹(qī):倾斜。嵌:张开。②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③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④俾(bǐ):使。⑤彰示:宣扬,告示。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皆若空游无所依/此溪若在山野B.潭西南而望/而置州以来C.以其境过清/以裨形胜D.记之而去/命之曰6.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7.【甲】【乙】两文各写了水的什么特点 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分)8.【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二、(2024·扬州中考改编)文言文阅读(16分)《平山堂记》节选郑兴裔①天地间无久而不敝之物,其尚有存者,必其为人所注意,而人为存之也。非然,则历变故、经岁月,虽以金石之质,犹不能与天地以不敝。庆历间,庐陵欧阳公实守是邦,为堂于蜀冈之上,负高眺远,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与堂平,故名。堂之左右,碧树参天,清风徐来,虽盛夏亦不知其为暑也。政成之暇,延四方之名俊,摘邵伯之荷蕖,传花饮酒,分韵赋诗,徜徉乎其中不醉无归载月而返,亦风流逸事也,心窃向往焉。及莅任维扬,访平山故迹,而荆榛②塞道,荒葛罥涂③,颓垣断栋,率剥烂不可支撑。去隆兴④癸未周君淙⑤重新之日不三十年,而凋残零落,遂至于此。吁嗟乎!自国家多故,戎马蹂躏,先贤遗地,半为樵牧之区,骚人逸士,罕有过而问焉,又谁为保护而爱惜之,朴斫而丹雘⑥之哉 无怪乎斯堂之旋圮⑦也。(节选自《郑忠肃奏议遗集》,有删减) 【注】①郑兴裔,宋朝人,曾任扬州知州,有政绩。②荆榛,灌木树丛。③涂,道路。④隆兴,南宋孝宗的年号。⑤周君淙,即周淙,曾在扬州驻军抗金。⑥朴斫而丹雘,修缮装饰。⑦圮,毁坏、坍塌。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为堂于蜀冈之上 (2)延四方之名俊(3)心窃向往焉(4)无怪乎斯堂之旋圮也1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徜 徉 乎 其 中 不 醉 无 归 载 月 而 返答:11.翻译句子。(5分)堂之左右,碧树参天,清风徐来,虽盛夏亦不知其为暑也。译文:12.作者详细描述平山堂优美的风光和欧阳修等先贤的“风流逸事”,有什么作用 (5分)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 10 小石潭记 - 学生版.docx 第三单元 10 小石潭记.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