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诗经》二首【经典永流传】《诗经·桃夭》节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锦书】【微赏】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将要出嫁的妙龄女子,体现了女子的美丽。“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语言质朴却充满生机勃勃之感。一课一赏·娇美夯基厚积致远1.正字音雎( )鸠( ) 窈( )窕( ) 淑( )女荇( )菜 辗( )转 蒹( )葭( )且跻( ) 在水之涘( )2.明字形wù mèi( )( )思服 左右mào( )之sù huí( )( )从之 白露未xī( )宛在水中chí( ) 宛在水中zhǐ( ) 图解3.晓词义(1)窈窕: 。 (2)君子好逑: 。 (3)左右流之: 。 (4)思服: 。 (5)蒹葭苍苍 辨析: 。 (6)蒹葭采采: 。 4.默名句(1)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 。 (2)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 (3)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 5.记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总集,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共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拓展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了 、 、 的手法。到了汉代《诗经》被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其余“四经”为 。 图解水中的陆地:洲、沚、坻辨析水草“仓”边长 “苍”通常指的是青色或绿色,也可以指灰白色。多描述植物、天空或自然环境。如“苍松”“苍天”“苍茫”等。此外,“苍”字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外表或经历,如“苍老”“苍白”等。“沧”则与水有关,特别是指大水的气势或颜色(青绿色),如“沧海”“沧波”等。总结:“苍”主要与植物、天空或人的外表和经历相关,而“沧”则与水,尤其是大海的颜色和气势相关。拓展风·雅·颂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雅: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聚焦探本究源【重点探究】1.[写作手法]《关雎》作为一首爱情诗,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呢 请你结合右边的“理解透一点”说一说这样写的妙处。【透】 水鸟和鸣和谐美好,作者以此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的情感,此为“比”。以在河洲上关关鸣叫来求偶的雎鸠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思慕和期盼的联想,此为“兴”。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主题探究]让主人公魂牵梦萦的“伊人”究竟为何人呢 长期以来,人们对《蒹葭》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导致了对诗中“伊人”形象的多重理解。持“爱情说”者,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说”者,认为“伊人”是贤能之人;持“理想说”者,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其实,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在苦苦追寻着“伊人”。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不可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 3.[表现手法]《诗经》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手法呢 【深】 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具有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从而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4.[艺术手法]《关雎》和《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巧】 (1)叙事与抒情的差异:《关雎》着重于叙事,结构清晰,通过描述男子对淑女的追求过程,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执着;《蒹葭》注重于抒情,通过描绘萧瑟朦胧的秋景和主人公求之不得的孤独怅惘之情,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2)环境描写的运用:《关雎》的环境描写相对简洁,主要用于引出下文和烘托氛围;《蒹葭》则明显加强了环境描写,形成了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情感表达。(3)起兴手法的运用:《关雎》在开头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为引子,引出下文对淑女的赞美和追求。这种起兴手法虽然生动,但相对较为直接。《蒹葭》的起兴手法则更加突出和巧妙,通过描绘蒹葭、秋水等自然景象巧妙地引出对“伊人”的思念和追求。这种起兴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含蓄性,还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丰富。 理解【透】一点《诗经》之表现手法“赋”是铺陈事物直接叙述;“比”是类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即兴感发,二是在感发时借客观景物婉转地表达出某种思想感情。“赋比兴”为汉代儒家所总结和提出,后来演变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知识【深】一点“百转千回”的重章叠句 ①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 ②渲染气氛,深化意境,升华感情,突出主题。答题【巧】一点诗海探秘——艺术特点大揭秘①明确要求:明确问题的具体要求,如问题是分析某首诗还是几首诗。②理解诗歌:明确要求后,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主题、特点等。③提炼总结: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归纳分析特点,答题方向一般有语言风格、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等。④清晰表达:结合诗歌内容清晰表达,注意条理分明、语言准确。 答题有模板:××在……方面运用(具有)了……手法(特点),表现了……。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 )A.好逑(qiú) 荇菜(xìnɡ)雎鸠(jū jiū) 窈窕(yáo tiǎo)B.悠哉(zāi) 辗转(zhǎn)寤寐(wù mèi) 蒹葭(jiān jiā)C.未晞(xī) 芼之(mào)溯洄(shù huí) 水之湄(méi)D.且跻(qí) 水中坻(chí)琴瑟(qín sè) 水中沚(zhǐ)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左右流之(求取) 寤寐求之(醒时)B.左右芼之(挑选) 水中沚(水中的大块陆地)C.道阻且跻[(路)高而陡]水之涘(水边)D.道阻且右(向右迂曲) 溯洄从之(逆流)3.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窈窕/淑女,琴瑟/友之。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D.溯洄/从之,道阻/且长。4.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起兴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5.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课本中的两首诗歌一般都认为是反映爱情的民歌。B.“比兴”手法是《诗经》中诗歌常用的手法,《关雎》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兴”。C.《关雎》与《蒹葭》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D.《关雎》的感情真挚热烈,《蒹葭》也表现了热烈奔放的情感。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一、阅读《关雎》完成问题。(6分)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采用赋中见兴的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了优美的意境。B.诗歌以雎鸠、荇菜统领全诗。C.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D.这首诗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或美满生活、幸福生活)的追求。7.“窈窕”和“淑”都有“美好”之意,这两种美好是否一样呢 (3分)二、阅读《蒹葭》完成问题。(6分)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露为霜”说明节序已是深秋,“为霜”“未晞”“未已”等词表明了时间的延续。B.诗歌使用了典型的比兴手法。从“蒹葭”说到“伊人”,用的就是“比”的手法。C.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语义往复推进。D.诗人反复追寻期盼的对象,而追寻又显得那么艰难和渺茫。9.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蒹葭》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3分)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风雨《诗经·郑风》风雨凄凄①,鸡鸣喈喈②。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③。风雨潇潇④,鸡鸣胶胶⑤。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凄凄:寒凉。②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③夷:喜悦。④潇潇:又猛又急的风声雨声。⑤胶胶:鸡叫声。⑥瘳(chōu):(伤病)痊愈,这里有心情变好的意思。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两首诗歌都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的一项是(3分) ( )A.爱情 B.思念 C.期待 D.惆怅11.两首诗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加以分析。(3分)12 《诗经》二首【经典永流传】《诗经·桃夭》节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锦书】【微赏】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将要出嫁的妙龄女子,体现了女子的美丽。“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语言质朴却充满生机勃勃之感。一课一赏·娇美夯基厚积致远1.正字音雎(jū)鸠(jiū) 窈(yǎo)窕(tiǎo) 淑(shū)女荇(xìnɡ)菜 辗(zhǎn)转 蒹(jiān)葭(jiā)且跻(jī) 在水之涘(sì)2.明字形wù mèi(寤)(寐)思服 左右mào(芼)之sù huí(溯)(洄)从之 白露未xī(晞)宛在水中chí(坻) 宛在水中zhǐ(沚) 图解3.晓词义(1)窈窕: 文静美好的样子 。 (2)君子好逑: 配偶 。 (3)左右流之: 求取 。 (4)思服: 思念 。 (5)蒹葭苍苍 辨析: 茂盛的样子 。 (6)蒹葭采采: 茂盛鲜明的样子 。 4.默名句(1)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 (2)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 (3)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 5.记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诗歌 总集,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共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拓展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了 赋 、 比 、 兴 的手法。到了汉代《诗经》被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其余“四经”为 《书》 《礼》 《易》 《春秋》 。 图解水中的陆地:洲、沚、坻辨析水草“仓”边长 “苍”通常指的是青色或绿色,也可以指灰白色。多描述植物、天空或自然环境。如“苍松”“苍天”“苍茫”等。此外,“苍”字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外表或经历,如“苍老”“苍白”等。“沧”则与水有关,特别是指大水的气势或颜色(青绿色),如“沧海”“沧波”等。总结:“苍”主要与植物、天空或人的外表和经历相关,而“沧”则与水,尤其是大海的颜色和气势相关。拓展风·雅·颂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雅: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聚焦探本究源【重点探究】1.[写作手法]《关雎》作为一首爱情诗,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呢 请你结合右边的“理解透一点”说一说这样写的妙处。【透】 水鸟和鸣和谐美好,作者以此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的情感,此为“比”。以在河洲上关关鸣叫来求偶的雎鸠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思慕和期盼的联想,此为“兴”。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主题探究]让主人公魂牵梦萦的“伊人”究竟为何人呢 长期以来,人们对《蒹葭》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导致了对诗中“伊人”形象的多重理解。持“爱情说”者,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说”者,认为“伊人”是贤能之人;持“理想说”者,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其实,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在苦苦追寻着“伊人”。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不可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 3.[表现手法]《诗经》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手法呢 【深】 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具有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从而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4.[艺术手法]《关雎》和《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巧】 (1)叙事与抒情的差异:《关雎》着重于叙事,结构清晰,通过描述男子对淑女的追求过程,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执着;《蒹葭》注重于抒情,通过描绘萧瑟朦胧的秋景和主人公求之不得的孤独怅惘之情,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2)环境描写的运用:《关雎》的环境描写相对简洁,主要用于引出下文和烘托氛围;《蒹葭》则明显加强了环境描写,形成了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情感表达。(3)起兴手法的运用:《关雎》在开头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为引子,引出下文对淑女的赞美和追求。这种起兴手法虽然生动,但相对较为直接。《蒹葭》的起兴手法则更加突出和巧妙,通过描绘蒹葭、秋水等自然景象巧妙地引出对“伊人”的思念和追求。这种起兴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含蓄性,还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丰富。 理解【透】一点《诗经》之表现手法“赋”是铺陈事物直接叙述;“比”是类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即兴感发,二是在感发时借客观景物婉转地表达出某种思想感情。“赋比兴”为汉代儒家所总结和提出,后来演变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知识【深】一点“百转千回”的重章叠句 ①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 ②渲染气氛,深化意境,升华感情,突出主题。答题【巧】一点诗海探秘——艺术特点大揭秘①明确要求:明确问题的具体要求,如问题是分析某首诗还是几首诗。②理解诗歌:明确要求后,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主题、特点等。③提炼总结: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归纳分析特点,答题方向一般有语言风格、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情感等。④清晰表达:结合诗歌内容清晰表达,注意条理分明、语言准确。 答题有模板:××在……方面运用(具有)了……手法(特点),表现了……。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无误的一项是(3分)(B)A.好逑(qiú) 荇菜(xìnɡ)雎鸠(jū jiū) 窈窕(yáo tiǎo)B.悠哉(zāi) 辗转(zhǎn)寤寐(wù mèi) 蒹葭(jiān jiā)C.未晞(xī) 芼之(mào)溯洄(shù huí) 水之湄(méi)D.且跻(qí) 水中坻(chí)琴瑟(qín sè) 水中沚(zhǐ)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B)A.左右流之(求取) 寤寐求之(醒时)B.左右芼之(挑选) 水中沚(水中的大块陆地)C.道阻且跻[(路)高而陡]水之涘(水边)D.道阻且右(向右迂曲) 溯洄从之(逆流)3.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窈窕/淑女,琴瑟/友之。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D.溯洄/从之,道阻/且长。4.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起兴手法的一项是(3分) (C)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5.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D)A.课本中的两首诗歌一般都认为是反映爱情的民歌。B.“比兴”手法是《诗经》中诗歌常用的手法,《关雎》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兴”。C.《关雎》与《蒹葭》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D.《关雎》的感情真挚热烈,《蒹葭》也表现了热烈奔放的情感。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一、阅读《关雎》完成问题。(6分)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诗歌采用赋中见兴的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了优美的意境。B.诗歌以雎鸠、荇菜统领全诗。C.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D.这首诗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或美满生活、幸福生活)的追求。7.“窈窕”和“淑”都有“美好”之意,这两种美好是否一样呢 (3分)答: 不一样。“窈窕”是外在美,是内在的修养外化为绰约的风姿。“淑”是善良美好之意,是一种内在美。 二、阅读《蒹葭》完成问题。(6分)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白露为霜”说明节序已是深秋,“为霜”“未晞”“未已”等词表明了时间的延续。B.诗歌使用了典型的比兴手法。从“蒹葭”说到“伊人”,用的就是“比”的手法。C.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语义往复推进。D.诗人反复追寻期盼的对象,而追寻又显得那么艰难和渺茫。9.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蒹葭》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3分)答: 《蒹葭》全诗共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风雨《诗经·郑风》风雨凄凄①,鸡鸣喈喈②。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③。风雨潇潇④,鸡鸣胶胶⑤。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凄凄:寒凉。②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③夷:喜悦。④潇潇:又猛又急的风声雨声。⑤胶胶:鸡叫声。⑥瘳(chōu):(伤病)痊愈,这里有心情变好的意思。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两首诗歌都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的一项是(3分) (D)A.爱情 B.思念 C.期待 D.惆怅11.两首诗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加以分析。(3分)答: 《蒹葭》每章以“蒹葭”“白露”起兴,渲染出寂寥凄冷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思而不见的怅惘心情。《风雨》每章以“风雨”“鸡鸣”起兴,渲染了凄清的氛围,烘托出女主人公在没见到心爱之人时愁苦凄凉的心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 12 《诗经》二首 - 学生版.docx 第三单元 12 《诗经》二首.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