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学生版+答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学生版+答案版)

资源简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经典永流传】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锦书】
【微赏】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一课一赏·躬行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瞭望( )  缅怀 警示( )   彷徨( )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 助记( )了。
2.明字形
探chá( )  格物zhì( )知
xiù( )手旁观  不知所cuò( )
miǎn( )怀  zūn( )照 辨析1
3.晓词义
(1) :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用仪器进行考察和测量。
(2)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不知所措 辨析2: 。
(4) :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5) :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4.记常识
(1)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获得1976年诺贝尔 学奖。
(2)本文是一篇 。1991年丁肇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本文。
警示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缅:遥远。注意与“沉湎”的“湎”区分。
助记
何时读“mò”

辨析1
遵·尊
  “遵”常用于描述对规则、法律、习惯等的遵守和顺从,强调的是一种行为上的遵循。
  “尊”则更多地用于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和尊重,强调的是一种态度或情感。
辨析2
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强调面对困境的一种神态、反应。“无所适从”强调在众多言论、观点中无法选择。
  例:犯罪分子听到警车鸣笛的声音,如惊弓之鸟一般不知所措。
太多人对他提出建议,把他弄得无所适从。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8分)
丁肇中在接受《liào望》周刊授予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谈到,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中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   ,就是我们现在所谓实验。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   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是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liào望(瞭) ②恰当(dànɡ)
(2)填入选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探讨     检讨     探察
B.探察     检讨     探索
C.探察     探讨     探索
D.探讨     检讨     探察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实验的过程精彩纷呈,我饶有兴趣地袖手旁观着。
B.面对老师的严厉斥责,胆小的他不知所措。
C.我们在学习中要格物致知,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学习不能一曝十寒,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大学》,该书为“四书”之一。
B.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他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针对当前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现状发表的讲演。
C.宋代王阳明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D.古人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丁肇中告诫青年学生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下面这篇文章则谈到了读书只有掌握方法,才能真正汲取智慧,滋养思想。让我们一起体会其中的道理吧!(14分)
(2024·凉山中考)
读书的门道
张凡
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③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到一社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令社区干部顾荣根深感钦佩。“习书记工作那么忙,还能有时间学习 ”当得知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无论是夜宿农家还是出访期间,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翻阅材料,顾荣根大受触动。他拿出之前争当技术骨干的那股子钻劲学理论,两个多月后习近平同志再次来社区召开座谈会时,顾荣根第一个发言谈体会。
④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⑤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⑥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⑦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
⑧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本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论述的 (3分)
答:
5.第⑥段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3分)
答:
6.第⑦段举冯其庸先生读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7.如何才能做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 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4分)
答: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8.《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旨在告诉我们除了有理论知识,还要去实践。根据语境请完成下面问题。(8分)
(1)周末,文雅、文博一起到文栋家做客。午饭时间快到了,文栋穿上围裙到厨房炒菜。文博好奇地问:“文栋,你家怎么会让你炒菜呢 我爸妈说,我们是学生,学习很辛苦,从不让我做家务。”假如你是文栋,你会说什么 (4分)
答:
(2)右图是文雅为“爱劳动·会生活”主题黑板报画的一幅漫画。请你谈谈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4分)
答: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经典永流传】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锦书】
【微赏】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一课一赏·躬行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瞭望(liào)  缅怀 警示(miǎn)   彷徨(pánɡ)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 助记(mò)了。
2.明字形
探chá(察)  格物zhì(致)知
xiù(袖)手旁观  不知所cuò(措)
miǎn(缅)怀  zūn(遵)照 辨析1
3.晓词义
(1) 探测 :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现象用仪器进行考察和测量。
(2) 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不知所措 辨析2: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
(4)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5) 一帆风顺 :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4.记常识
(1)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获得1976年诺贝尔 物理 学奖。
(2)本文是一篇 演讲稿 。1991年丁肇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本文。
警示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缅:遥远。注意与“沉湎”的“湎”区分。
助记
何时读“mò”

辨析1
遵·尊
  “遵”常用于描述对规则、法律、习惯等的遵守和顺从,强调的是一种行为上的遵循。
  “尊”则更多地用于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和尊重,强调的是一种态度或情感。
辨析2
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不知所措”强调面对困境的一种神态、反应。“无所适从”强调在众多言论、观点中无法选择。
  例:犯罪分子听到警车鸣笛的声音,如惊弓之鸟一般不知所措。
太多人对他提出建议,把他弄得无所适从。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8分)
丁肇中在接受《liào望》周刊授予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谈到,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中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   ,就是我们现在所谓实验。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试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   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是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liào望(瞭) ②恰当(dànɡ)
(2)填入选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探讨     检讨     探察
B.探察     检讨     探索
C.探察     探讨     探索
D.探讨     检讨     探察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答: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实验的过程精彩纷呈,我饶有兴趣地袖手旁观着。
B.面对老师的严厉斥责,胆小的他不知所措。
C.我们在学习中要格物致知,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学习不能一曝十寒,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C)
A.“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大学》,该书为“四书”之一。
B.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他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针对当前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现状发表的讲演。
C.宋代王阳明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D.古人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丁肇中告诫青年学生读书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下面这篇文章则谈到了读书只有掌握方法,才能真正汲取智慧,滋养思想。让我们一起体会其中的道理吧!(14分)
(2024·凉山中考)
读书的门道
张凡
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③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到一社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令社区干部顾荣根深感钦佩。“习书记工作那么忙,还能有时间学习 ”当得知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无论是夜宿农家还是出访期间,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翻阅材料,顾荣根大受触动。他拿出之前争当技术骨干的那股子钻劲学理论,两个多月后习近平同志再次来社区召开座谈会时,顾荣根第一个发言谈体会。
④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⑤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⑥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⑦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
⑧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本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论述的 (3分)
答: 读书的门道。 
5.第⑥段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3分)
答: 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6.第⑦段举冯其庸先生读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采用举例论证,列举冯其庸先生读书存疑时,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本段文字的论点“善于读书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7.如何才能做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 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4分)
答: 示例:要做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我们一方面要读书,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地参与到生活的实践创造当中,互为补充,才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书中的文字和现实的生动。如我们在阅读《昆虫记》时,了解了许多昆虫的知识,如蝉、螳螂等,我们可以在课外观察蝉、螳螂等昆虫的习性,从而与书本中对于他们的描写相对照,以此实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8.《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旨在告诉我们除了有理论知识,还要去实践。根据语境请完成下面问题。(8分)
(1)周末,文雅、文博一起到文栋家做客。午饭时间快到了,文栋穿上围裙到厨房炒菜。文博好奇地问:“文栋,你家怎么会让你炒菜呢 我爸妈说,我们是学生,学习很辛苦,从不让我做家务。”假如你是文栋,你会说什么 (4分)
答: 示例:文博,现代的学生素质发展要全面,其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很重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可以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智慧,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家庭责任感。 
(2)右图是文雅为“爱劳动·会生活”主题黑板报画的一幅漫画。请你谈谈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4分)
答: 示例:这幅漫画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勤于实践,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本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