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物态变化方法技巧知识点专题知识框架一、物质的三态1.物态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例如,常温下,瓶里的水是液态,放在冰箱冷冻室中,瓶内水结冰变成固态,加热后瓶内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2.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物质状态及模型 微观特征 宏观特征粒子间距离 粒子间作用力 粒子运动情况固态 很小 很大 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 有固定体积和形状,没有流动性液态 比固态稍大 较大 既可以在一个位置振动,又可以移动到另一位置振动 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 很大 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除碰撞外,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充满整个空间 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名师讲解】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故液体的形状由盛放它的容器形状决定;气体很容易改变体积,把气体充入一个密封的容器中,气体会充满整个容器。二、热与热量1.热热水和冷水混合后,温度高的热水放出能而降低温度,温度低的冷水吸收能而升高温度,直到二者温度相同,这些放出或吸收的能即是热,故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2.热量(1)概念: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常用单位还有千焦(kJ),1kJ=103J。(3)影响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因素①物体升高的温度:对于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而言,温度升高(或降低)得越多,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也就越多。②物体的质量:同种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名师讲解】注意: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热转移的数量,所以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离开热传递谈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某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更不能比较两个物体热量的大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辨析:温度和热量的区别温度(是状态量) 热量(是过程量)区别 概念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 量的多少表述 用“降低”“升高”等表述 用“放出”“吸收”等表述单位 摄氏度 焦耳3.热传递(1)定义:热传递是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2)发生热传递的条件: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持续到温度相同为止。发生热传递的唯一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与物体的状态、物体间是否接触无关。(3)实质:热传递的实质就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这是能量转移的一种方式。热传递转移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4)结果: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故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热传递的最终结果是温度差消失,即发生热传递的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达到相同的温度。4.热平衡发生热传递的两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达到相同的温度,热传递就会停止,此时两个物体就达成热平衡,热平衡的条件是温度相等。【名师讲解】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物体中,液柱稳定后,温度计与待测物体达成热平衡,二者温度相等,温度计示数就是待测物体的温度。5.酒精灯的使用(1)点燃:要用燃着的火柴或细木条点燃酒精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如图甲所示。(倾斜的酒精灯可能会造成酒精溢出,引起着火)(2)熄灭: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如图乙所示。(用嘴吹酒精灯可能会将火焰沿灯径压入灯内,引起火灾或爆炸)【名师讲解】注意: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时,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目的一是使内外的气压平衡,下次使用时容易打开灯帽;二是挥发水分,有利于下次点燃酒精灯。(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如图甲所示,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4)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少量液体。点燃酒精灯,将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处,并将试管口朝上,倾斜大约45°放置于外焰加热,如图乙所示。熔化与凝固1.物态变化(1)概念: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叫作物态变化。【名师讲解】规律总结:判断一个变化是否属于物态变化,要紧扣概念,明确三点:①在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种类是否变化;②在变化过程中物质是否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③形状的改变与物态变化不是一回事。(2)水的物态变化将冰放入水壶中,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勺子又能变成小液滴(如图所示);如果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可以结成冰。像水一样,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例如,春天,冰雪消融;加热蜂蜡时,蜂蜡会慢慢变软,最后变成液态。熔化需要吸热。(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例如,把加热熔化的石蜡倒入玩具模子,做出各种各样的固体玩具;熔化后的铁水冷却后变成铁锅。凝固需要放热。(3)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可逆的。【名师讲解】熔化与溶化的区别熔化是表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溶化表示物质溶解的过程,如蔗糖放入水中消失了。前者是物质本身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现象,后者则是固体物质借助液体在液体中分散开来的现象,因此有无借助液体是辨别两者的关键。3.探究实践:探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目标 探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器材 铁架台(含铁圈、铁夹),酒精灯,烧杯,试管,秒表,温度计,海波,松香,水等过程 (1)按图示组装器材①,把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此方法称为“水浴法”②),缓慢加热,观察海波状态的变化。(2)待温度升到40℃开始,每隔0.5min③记录一次温度,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④ (3)把装有松香的试管加热,记录松香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值并观察松香状态的变化 【注】①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根据酒精灯的外焰调节陶土网的高度,根据水的高度调节试管的高度。②水浴法加热的好处:受热均匀;温度变化平稳,便于观察和记录。③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否则可能记录不到物质熔化时温度不变的过程。④目的是对比熔化过程和熔化结束后温度的变化规律。数据记录与处理 时间min00.51.01.522.533.544.55…海波的温度/℃4042444648484848515457…海波的状态固态固液共存液态松香的温度/℃40526169768394105115124140…松香的状态固态→变软→变稀→液态如下图所示,用横轴表示时间,用纵轴表示所测温度,根据所记录的各组数据分别在坐标图上描点,然后再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图像 海波的熔化图像 松香的熔化图像结论 (1)海波熔化前:固态,吸热、温度上升;熔化中: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后:液态,吸热、温度上升。 (2)随着加热时间的延续,松香的温度不断上升,松香由硬变软再变稀,最后熔化为液态。【名师讲解】使物质均匀受热的三种方法(1)水浴法;(2)将物质研碎;(3)在加热过程中可以使用搅拌器不断搅拌,切勿将温度计当作搅拌器使用。◆教材<思考与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哪种物质在熔化时出现了固、液共存的状态?比较海波和松香熔化的过程,请说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见课本第111页)海波在熔化时出现了固、液共存的状态。共同点:都是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不同点: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先由固态变成固、液共存状态,最终变成液态;而松香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由硬变软、变稀,最后变成液态。4.晶体和非晶体(1)概念及特点种类 概念 特点 举例晶体 有些固体中的粒子以整齐、有规则的方式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晶体 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海波、食盐、冰、水晶、萘、各种金属等非晶体 有些固体中的粒子没有规则地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非晶体 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同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松香、塑料、玻璃、橡胶等【名师讲解】判断晶体、非晶体的方法(1)从有无固定的熔点来判断,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2)从熔化过程中的现象来判断,晶体熔化过程:固态→固、液共存状态→液态;非晶体熔化过程:固态→软→稀→液态。(3)从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来判断,关键是观察图像中是否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有则为晶体,没有则为非晶体。(2)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晶体的熔化图像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名师讲解】(1)处于熔点的晶体可能是固态、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也可能是液态。(2)科学思维——图像法利用图像这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工具,来表达各种科学现象的过程和规律,这种方法叫图像法。图像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动态变化过程清晰,各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还能表示出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内涵。(3)液态晶体与液态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名师讲解】熔化和凝固图像的区分晶体的熔化图像中有一段表示固体升温的斜向上的线段,有一段表示晶体熔化温度不变的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还有一段表示液体升温的斜向上的线段;反之,即为凝固图像。熔化和凝固图像中如果没有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线段,就是非晶体。【名师讲解】运用图像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像中横坐标表示的量和纵坐标表示的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轴和纵坐标轴上各自表示的最小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像所表示的意义;④根据图像对题目提出的问题做出判断,得到结论。(4)晶体熔化和液体凝固为晶体的条件【名师讲解】科学思维——演绎演绎是根据一类事物具有的一般性质、关系来推断这类事物中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关系的方法。例如,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冰是晶体,可以推断冰也有一定的熔点。演绎与归纳是一对推理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5.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作熔点。(2)凝固点: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作凝固点。(3)晶体都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不同。6.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继续吸收热量,才能确保熔化过程的完成,可见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不是用来升高温度的,而是用来完成熔化的。相反,液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出热量。松香也是在熔化时吸收热量,在凝固时放出热量。【名师讲解】熔化、凝固的应用(1)冷冻食品可以保鲜;(2)高烧病人利用冰袋降温;(3)把塑料颗粒熔化后,注入钢模中,冷却后便凝固成塑料盆。汽化1.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例如,洒在地面上的水一会儿消失了,挂在晾衣杆上的湿衣服会变干等,这些都是汽化现象。水烧开后,从壶嘴喷出的“白气”,秋天草叶上出现的露珠等,这些都是液化现象。汽化和液化是相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可逆的。可表示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名师讲解】注意: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过程。“汽化”不能写成“气化”,“水蒸气”不能写成“水蒸汽”。◆教材<思考与讨论>(见课本第115页)干手器烘手是通过提高液体的温度、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来加快蒸发。盐场晒盐是通过提高液体温度、增大液体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来加快蒸发。保鲜膜覆盖食物是通过减慢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来减慢蒸发。生活中的其他事例:农民晒粮食时,会把粮食均匀地摊开在地面上,这样可以增大粮食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水分蒸发,让粮食更快地干燥,便于储存。2.蒸发(1)概念: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现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图示 现象 原因同样湿的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晾在树荫下干得慢 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同样湿的衣服在同一地方,展开干得快,叠在一起干得慢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同样湿的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干得快,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干得慢 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探究归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③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名师讲解】科学思维——控制变量法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水的温度以及水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在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时应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变化,便可得到蒸发快慢和该因素之间的关系。说明:(1)蒸发不受温度限制,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2)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是缓慢的汽化现象。(3)液体蒸发的快慢还与周围空气的湿度有关。湿度越大,蒸发越慢。如夏天下雨前,人往往感到特别闷热,就是因为空气湿度大,人身上的汗液蒸发变慢所致。另外,液体不同,蒸发的快慢也不同,例如相同情况下食用油要比水蒸发慢。(3)蒸发的微观解释从分子的运动来看,液体内大量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其中有些分子运动的速度较大。当这些分子处于液体表面时,就容易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脱离液体进入空气中,这个过程就是蒸发。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名师讲解】坎儿井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地区一种特殊的农业灌溉水利工程。如图为坎儿井的剖面结构,它由明渠、暗渠、竖井组成。暗渠即地下水道,是坎儿井的主体,宽约1.2m。井的深度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最深的井可达90m以上,井内的水在夏季温度比外界低约5-10℃。坎儿井是通过减慢水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和降低水的温度来减慢水的蒸发的。(4)蒸发制冷液体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从而导致自身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因此蒸发有制冷作用。液体蒸发得越快,制冷效果越好。例如,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酒精蒸发吸热,导致温度计示数降低。游泳的人上岸后,风一吹,水蒸发加快,蒸发吸热,导致人自身温度降低,人会感觉特别凉。蒸发制冷的一些具体应用:①病人发高烧时,在皮肤上擦酒精使病人体温下降,是利用酒精蒸发从人体吸收热量,使皮肤温度降低。②炎热的夏季,人能利用汗液的蒸发来调控体温。◆教材<思考与讨论>(见课本第116页)1.大热天,狗伸出长长的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来加快舌头表面的空气流速,增加蒸发量来加快散热。2.吹电风扇加快了人体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人体皮肤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故人感觉凉爽。一段时间后,汗蒸发完毕,故不会因为液体蒸发而降低自身的温度,所以人不会感觉凉快了。3.沸腾(1)概念: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探索活动:水的沸腾目标 观察沸腾现象和沸腾时的温度情况器材 烧杯、水、温度计、秒表、铁架台、酒精灯、陶土网、火柴、中心有孔的硬纸板步骤 ①把水倒在烧杯里,按装置图将各器材装配好。 ②用酒精灯给盛有水的烧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③当水温升到90℃左右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2min为止,并注意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水沸腾后,将酒精灯撤去,稍停一会儿,观察是否还有沸腾现象发生。现象 ①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有少量气泡产生并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在到达液面前就消失了;②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在上升过程中迅速变大,到达液面破裂;③停止加热,水不沸腾数据记录与处理 (1)将温度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时间min00.511.522.533.544.5温度/℃90929496979899999999气泡变化上升逐渐变小上升逐渐变大水的状态未沸腾沸腾(2)根据表中数据,作出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 AB段表示液体吸热、温度升高的过程。BC段表示液体的沸腾过程,此过程中液体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实验结论(沸腾特点) ①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 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剧烈发生的。 ③液体沸腾时虽然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名师讲解】注意:(1)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2)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安装实验器材时要由下向上安装。(4)本探索活动可根据水中气泡的变化或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不变来判断水是否沸腾。(5)水沸腾时温度不是100℃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外界大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二是温度计可能不准确。(6)缩短加热到沸腾的时间的方法:沸腾前烧杯上加盖,减少水的质量,用初温比较高的水进行实验等。(3)沸点①含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②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与液体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在高山上,由于气压很低,水的沸点也较低,所以在高山上煮饭一般不易煮熟,需要使用高压锅。③不同的液体具有不同的沸点。炼油中采用的分馏技术,就是利用原油中各种物质的沸点高低不同,使它们在不同温度下沸腾,而将它们分离出来的。④低沸点物质的用途——冷冻治疗:医生常用汽化得很快的氯乙烷作麻醉剂,使病人的皮肤冷却到失去疼痛感觉的程度后进行手术。【名师讲解】注意:水沸腾前,气泡由下至上是逐渐变小的;水沸腾后,气泡由下至上是逐渐变大的。(4)沸腾的条件和特点①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②特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名师讲解】科学思维——模型法物质由粒子构成,固体粒子排列紧密且振动,加热获能后,间距增大成液体,粒子可流动;继续加热,粒子运动更剧烈,间距大幅增加,挣脱引力束缚变为气体。沸腾的微观解释(5)沸腾现象的微观解释沸腾是有别于蒸发的另一种汽化方式,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如图所示,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液体沸腾时,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速度较大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体扩散到空气中;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速度较大的分子也要脱离气泡壁跑到气泡中。所以说沸腾是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教材<思考与讨论>(见课本第119页)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方式 蒸发 沸腾相同点 物态变化 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吸、放热情况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内部和液体表面同时进行条件 任何温度 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主要应用 制冷、降温 水浴加热法、分馏液化1.液化现象(1)冬季,当门窗关紧后一段时间,教室玻璃窗内侧出现了一层水雾而变得模糊不清,这是教室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发生液化而形成的。(2)冬天还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凝结成的小水珠。(3)清晨,路边花草上的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2.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如水蒸气液化过程的现象图解(2)压缩体积人们做饭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来将石油气液化后装在钢罐里的。【名师讲解】理解液化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被液化。(2)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同时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例如氮气。(3)凡具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液化现象:雾、露“白气”“出汗”等,这些现象通常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产生的,而不是空气液化产生的。空气液化需要极低的温度,常压下,空气中占主要成分的氮气大约在-196℃液化,氧气大约在-183℃液化。3.将气体液化的优点使其体积减小,便于储存和运输。4.液化放热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是吸热过程,因此液化是放热过程。◆教材<探索活动>(见课本第120页上)玻璃片的下表面有小水珠出现,此现象是热水先汽化变成水蒸气,再遇冷发生液化形成的,本实验说明气体在温度较低时发生液化成为液体。◆教材<探索活动>(见课本第120页下)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手握住注射器的下端,可发现液态乙醚不见了,变为乙醚蒸气。向内推动活塞,当乙醚蒸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注射器内会有液态乙醚出现。◆教材<思考与讨论>(见课本第120页)1.由于靠近壶嘴的一段温度较高,水蒸气不能液化成小水滴,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所以看不到“白气”;而在上面的一段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2.因为100℃的水蒸气遇到皮肤时,先要液化成100℃的水,然后100℃的水继续降温放热。由于水蒸气在液化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5.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应用(1)热管热管的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吸液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中心是气腔。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后,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如此循环往复。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从向阳面“搬”到背阴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热管传热原理图(2)电冰箱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吸收了冷冻室里的热,使冷冻室里的温度降低。压缩机将产生的蒸气抽走,压入冷凝器,使之液化并把冰箱里带来的热放出。冷凝剂液化后重新回到蒸发器里,如此循环工作,从而使冷冻室保持相当低的温度。升华和凝华1.探究活动:干冰的升华如图所示,用金属勺盛一些干冰(固态CO2),仔细观察干冰的变化,以及金属勺周围形成的白色物质。现象及解释:在实验中,干冰减少,却没有观察到液态CO2这种物质。固态的干冰吸热直接变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由于干冰吸热使得勺子温度很低,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体变成了固体冰粒。【名师讲解】常见的升华现象:a.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丸会慢慢变小,最后消失不见了。b.北方冬季,放在室外的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c.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2.升华(1)概念: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2)升华吸热:升华要从周围环境吸热,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所以升华有制冷作用。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来降温。如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来实施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食品冷藏,医疗麻醉等。【名师讲解】干冰不是冰,干冰为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易升华,升华吸热。干水迅速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3.凝华(1)概念: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2)凝华放热。【名师讲解】常见的凝华现象:a.冬季看到的“雾淞”。b.冬季窗玻璃的内表面上的“冰花”。c.用久的灯泡壁变黑。4.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升华和凝华升华是固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进入空气中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分子碰到固态物质的表面,并被固态物质分子的引力所束缚的过程。◆教材<思考与讨论>(见课本第123页)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冰棍结霜、雾淞形成是凝华现象。生活中升华的例子:冰冻的衣服变干。凝华的例子:雪、霜的形成。5.物态变化总结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状态之间又存在着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各过程的吸、放热情况与联系如图所示。◆教材<思考与讨论>(见课本第124页)二、云、雨、雪、雾、露、霜自然界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和科学有关,其中的云、雨、雾、露、霜、雪、冰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们的成因及物态变化名称如下:自然现象 成因云 太阳照在地球上,气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雨 云中的小水珠或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升降而上下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珠,与原来的小水珠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雾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了小水珠,便形成雾露 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早晨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而形成露霜、雪 地表附近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地表物体如植物时,凝华为小冰晶,这就是霜;如果高空的温度在0℃以下,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便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冰雹 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固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冰珠就会再升人高空,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形成冰雹基础训练1.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 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 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2.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演示实验。下列演示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3.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4.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形成的B.雾是空气中的水遇热蒸发形成的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5.如图所示的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6.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A. B.C. D.7.“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国学经典》课,深受同学们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8.小科发现妈妈每次洗完头发后,总是用电吹风吹湿头发,而且还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这是为什么呢?(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减慢水分蒸发B.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水的温度,以加快水分蒸发C.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减少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D.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9.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冬天,北方房屋窗户玻璃的外表面易结冰花,是凝华现象B.夏天,驾驶汽车时常开冷空调,挡风玻璃内表面易起雾,是液化现象C.舞台造雾常用干冰,雾的形成是干冰升华后,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二氧化碳液化而形成的D.烧开水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10.某晶体熔化过程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各组固体熔化图像的形状与其类似的一组是( )A.蜡 玻璃 沥青 B.蜡 铝 玻璃C.冰 铁 铝 D.冰 铁 沥青11.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暴晒,温度很高B.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加,身上的汗较难蒸发C.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的热量D.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带到了人的身上12.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 )A.盐水可使冰的温度降低B.盐水可使冰的熔点降低C.盐水可使冰的熔点升高D.盐水可使冰的温度升高到 0℃而开始熔化13.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⑤“汗”是液态水.其中正确的(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⑤14.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B.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是凝固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D.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吸收热量15.在保温杯中装适量0℃的水,从冰箱的冷冻室里取出一小块冰了很长时间的冰,放到保温杯中,冰和水的温度相同。在这个过程中( )A.水的质量增大 B.冰的质量增大C.水的温度降低 D.冰的体积减少16.“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下对于有关节气谚语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立春:“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B.夏至:“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C.秋分:“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D.大寒:“小寒大寒,滴水成冰”——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吸收热量17. 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18.《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培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所示。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C.改变湿纸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19.中国古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C.“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20. 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D.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min21. 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小科同学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下列是他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是( )A.水的表面积 B.水的温度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 D.水的质量22.为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其中水的初温和质量相等,①②③中水的表面积相同,④中水的表面积最大。能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有关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3.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进行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熔化情况不能确定 B.全部熔化C.一点都没熔化 D.下面的熔化,上面的没熔化24.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25.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冰棍升华形成的水蒸气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升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C.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冒出的“白气”,这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水珠D.深秋清晨河面出现的“白气”,这是河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26.小宁设计并制作了如图的咸水淡化装置,同时针对该装置设计了评价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装置结构 结构完整,有加热、冷却和收集装置 结构较完整,缺少较好的冷却装置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指标二:淡化效果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速度较快、连续稳定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但效果不明显 不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指标三:? …… …… ……(1)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淡水流入容器,则易拉罐内咸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根据评价需要,请你提出一项评价指标写在指标三“?”处 。27. 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快”或“慢”);②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 。28.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水的沸腾”。当水沸腾时,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沸腾时的情况如 (选填“A”或“B”)所示,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小明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得到了a、b两种不同图象,其原因是水的 不同。29.小明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2)图甲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吸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3)图甲中第10min时,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或“液”或“固液共存”)30.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31.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1)组装图甲装置应按 (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2)图 (选填“A”或“B”)是水沸腾前的现象;(3)小明前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32.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小科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小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科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时间 0 3 6 9 12 15 18 21 24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100 100 100 100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1)如表所示,水的沸点为 ;(2)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的观点是正确的;(3)在0至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上升到,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水散失的热量。33.小科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后,进行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1)在组装图甲实验装置时,组装的顺序通常是 (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是为了避免 对实验的影响;(2)由图像乙可知,当地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3)为了实验的严谨性,小科想再做一次实验。就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热源将水再次加热到沸腾,下面最符合加入冷水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A.B.C.D.(4)图乙中三条实验记录图像中,b表示第一次实验,则可以表示第二次实验的是 (选填“a“b”或“c”)。34.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国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留出“白气”。请回答:(1)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 的气温较高:(2)A、B两幅图中,符合水沸腾前的情形的是 图:(3)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降低”)。35.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36.沸腾是常见的生活现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1)图甲是“观察水沸腾”实验的两套装置图,更合适的装置是 (选填字母)。(2)小科同学在对水加热时,当水温上升到90℃后,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沸腾一段时间,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请根据记录,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象。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水温/℃ 90 93 95 96 97 97.5 98 98.5 99 99 99(3)当加热到第9min时,观察烧杯中的水,现象应为图丙中的 (选填字母)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以下是其加热过程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37.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 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 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 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 “快”或“慢”)。②甲乙装置对照可得出实验结论 。38.小明和小红发现,沸腾和熔化的实验装置比较类似,于是就用同一套实验装置进行了“水的沸腾”和“海波熔化”两个实验。(1)如图甲是小明和小红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将等质量的水加热相同时间后停止,如图乙是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分析,若不计热量损失,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需热量较多的是 (填“小明”或“小红”)。两位同学将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同,其原因是 。(2)他们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甲实验的沸水中并取走酒精灯,如图丙。温度计A和B分别测量海波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根据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绘制出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由图像可知,在第8 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第10 min后,海波的熔化将 (填“继续”或“停止”)。39.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冰在熔化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1)实验中,如图甲用烧杯中的热水加热试管中的冰。除了使冰受热缓慢外的好处是 ;如果发现冰还是熔化的过快,可采取的操作是 ;(2)由图乙冰熔化过程历时 分钟;(3)重复实验,当试管中的冰开始熔化时,立即将试管浸入到另一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发现冰不再熔化,该现象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冰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40.在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小芳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经过多次实验后,根据实验收集的多组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乙中 (选填“A”或“B”)是冰,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2)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其原因可能是 。(3)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选填“寻找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41.某同学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表格中记录的数据反映了水温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1)这位同学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从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2)小新和小明也在实验室里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选用的实验装置与该同学相同,他们依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了水沸腾的图像如图丙所示,造成图丙中c、d图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42.小明和小红发现,沸腾和熔化的实验装置比较类似,于是就用同一套实验装置进行了“水的沸腾”和“海波熔化”两个实验。(1)如图甲是小明和小红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将等质量的水加热相同时间后停止,如图乙是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分析,若不计热量损失,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需热量较多的是 (填“小明”或“小红”)。两位同学将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同,其原因是 。(2)他们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如图甲实验的沸水中并取走酒精灯,如图丙。温度计A和B分别测量海波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根据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绘制出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由图像可知,在第8 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第10 min后,海波的熔化将 (填“继续”或“停止”)。43.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1)图甲实验装置组装顺序应为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由图可知本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3)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 形成的。(4)撤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 。44.小思和小敏两位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对试管里的冰进行加热,并且每隔相同的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和图丙是他们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绘制的温度-时间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可知:(1)在图像中BC阶段物质处于 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2)通过观察两位同学绘制的温度-时间的关系图像,根据你在课堂上的实验数据,你认为图 (选填“乙”或“丙”)的CD段数据有问题。45.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小组的同学观察到以下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乙中 (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景。(2)实验过程中,绘制出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丙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水的质量,请画出此时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大致曲线。(3)水沸腾后,老师要求小柯继续观察和记录2分钟,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探究 。46.为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1)通过 两组的对照,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2)在研究水的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对水滴进行加热(如图C)直至沸腾,且水滴比对照组先消失。该实验结果能否作为支持“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证据? 。(3)小明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右图),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请分析小明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得出是否合理 ,说明理由 。47.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时的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2)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3)图乙中第 3min 时,物质处于 态。48.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组装下列实验器材时,其合理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①温度计 ②石棉网 ③装水的烧杯 ④酒精灯(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观察到第5分钟水开始沸腾。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加热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温度t/℃ 89 93 96 98 99 99 99 99气泡情况 只有少量气泡时,气泡上升过程看逐渐变小; 有大量气泡时,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请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3)该同学根据实验信息得出水沸騰的条件:一是水的温度要达到 ,二是水要继续吸热。(4)有另外两组同学在相同的环境中,用相同装置分别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如图乙所示的A.b两个图象,由图象可知:他们实验用的水量大小关系是 (选填“a水量多”或“b水量多”)。49.湛江市正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某中学“STS”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南桥河的河水污染问题,他们采集了污水样品250mL,样品的质量如图(a)所示.将样品倒入图(b)所示的密封隔热装置中,用恒定功率为144W的电热器加热(不计热损失和其它物体吸收),并将加热时间和对应的温度记录在如表,回答下列问题:加热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温度/℃ 22 38 54 70 86 102 102 102(1)由图(a)可知污水样品的质量 g,由此计算出污水的密度为 g/cm3.(2)用此装置加热的过程中,污水上方的气压 ,致使污水沸点 .(3)他们想测出常压下污水的沸点,在上述装置中,该如何改进? (4)请你计算出污水的比热容为 J/(kg ℃).(小数点后保留2位数字)(5)他们对污水样品的成分进行了检测,发现污水中许多重金属严重超标,如汞、镉、铅、镍等,原因可能是人们将废旧电池随意仍入南桥河造成的,为了保护环境,关于电池的使用,请谈谈你的看法或做法(谈一点即可).50.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示数为 ℃,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 (选填“快”或“慢”).(4)图象中DE段是 过程.巩固训练1.下列关于自然景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雨笼山峦 B.雾绕群峰 C.霜打枝头 D.冰封谷底2.今年即将开学的时候,有些地方突降小冰粒,它不是冰雹也不是雪,而是霰(xian),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成的白色小冰粒!它是《诗经·小雅·颊弁中“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的,古人视为吉祥的象征,关于“霰”形成时的物态变化,最可能是( )A.液化 B.凝固C.凝华 D.先液化再凝固3.CCTV315晚会曝光黄金造假:个别不法商贩为单取暴利,在黄金中掺入少量金属铱颗粒。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064.43℃,铱的熔点是2450℃,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 )A.加热至1064.0℃并观察有无颗粒物B.加热至1065.0℃并观察有无颗粒物C.加热至2470℃并观察有无颗粒物D.加热至3507.6℃并观察有无颗粒物4.我们刚开启一瓶可乐饮料,会在瓶口看到大量白气,在瓶内看到气泡(如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瓶口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B.瓶内的气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平时喝的可乐饮料是乳浊液D.开启可乐前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不变5.为了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教师演示了压扁易拉罐实验,如图所示,对该实验的过程解释不合理的是( )A.实验开始时,在易拉罐中加少量水,是为了加热时能在罐内产生大量水蒸气B.将易拉罐开口朝上浸入水中可观察到类似的现象C.易拉罐被压扁是因为内部气压变小,大气压作用于易拉罐D.将易拉罐倒扣在冷水中,是为了使水蒸气迅速液化6.如图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A.该物质加热后就开始熔化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增多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升高7.甲乙两图分别是根据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冰在BC段处于液态 B.图甲:冰熔化的时间为10minC.图乙:此时水的沸点为98℃ D.图乙:t=4min时,水停止吸热8.某兴趣小组以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小烧杯盛等量的水,在同一环境下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酒精加热,乙杯为隔水加热,丙杯为隔油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小烧杯外大烧杯中物质的温度已处于一稳定值,关于此时小烧杯中水的说法正确的( )A.甲、乙、丙温度均相同,但只有乙、丙中水沸腾B.甲、乙、丙温度均相同,但只有丙中水沸腾C.三杯水温度是t甲<t乙=t丙,只有乙、丙中水沸腾D.三杯水温度是t甲<t乙=t丙,只有丙中水沸腾9.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10.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 ,拿起碗, 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11.小乐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贴在3个锥形瓶的外壁上,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电子秤开始时示数相等,结束时示数如图所示。若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可比较实验结束时( )A.①②电子秤的示数 B.①③电子秤的示数C.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D.①②③电子秤的示数12.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首先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之后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吸热形成冰面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D.制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二氧化碳凝华而成的13.如图,烧瓶里装了半瓶水,加热至沸腾。接着,用软木塞把瓶口塞紧,并把烧瓶翻过来,这时水已经停止沸腾。然后碎冰渣撒在朝天的烧瓶底上,这时瓶内的水就又重新沸腾起来了。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把热量传给了水,所以水再次沸腾了B.瓶内的气压变大,水的沸点升高,所以水再次沸腾C.底部热的水跑到上面,所以水再次沸腾了D.瓶内的气压变小,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水再次沸腾14.自然界中的云、雨、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图中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雾是汽化现象B.露是液化现象C.霜是升华现象D.雪是液化现象15.在杭州上学的小金在实验室做实验:如图,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用手握住注射器的下端,发现液态乙醚消失了。由此可推断出乙醚的沸点可能是( )A.34.6℃ B.50.6℃ C.0.6℃ D.-10.6℃16.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表示三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同时同等条件下加热时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A.属于晶体的是b B.熔化最快的是aC.熔点最高的是c D.无法熔化的是b1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A.-40 ℃的固态水银变成0 ℃的液态水银B.冰变成水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18. 2015年5月9日,我国多地出现日晕奇观,如图为日晕的现象。在 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吸热C.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反射分解为七色光D.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为七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19.如图是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瓶,一段时间后瓶外壁有很多小水珠。关于这些小水珠产生原因表述最合理的是( )A.矿泉水瓶里的水渗出来 B.瓶中的水蒸气遇热形成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 D.空气中的水蒸气遇热形成20.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汽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汽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 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 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21.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22.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曲线表示晶体,B曲线表示非晶体B.A所表示的物质的熔点较低,B所表示的物质的熔点很高C.A和B所表示的物质熔化时都要吸热D.2min之前,A升温比B要快23.科学家在南极考察时,轮船困在冰层中,用黑炭铺在冰面上,使船安全脱险,因为( )A.黑炭、煤炭燃烧产生热量,使冰熔化B.黑炭、煤炭可以降低冰的熔点C.黑炭、煤炭跟冰反应,使冰熔化D.黑炭、煤炭的颜色是黑色的,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24.如图甲所示,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等体积的M、N两种固态物质。它们用相同热源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在26min内,M物质从固体变为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根据图象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ab为M物质的熔化图象,oa'b'为N物质的沸腾图象B.在16~18min内,M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不吸收热量C.M物质肯定是晶体,N物质可能是非晶体D.M、N物质熔化过程都持续了10min25.在课堂上老师用如图所示的小纸锅演示实验,已知纸在空气中温度到达183℃就可以燃烧,酒精灯火焰外焰温度约520℃,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 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由图丙可知,当地气压 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等于”)(2)如图乙所示,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3)交流评估环节中,同学们提出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有____(填字母)。A.组装器材时若温度计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图乙中应将B处向下调整,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C.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水沸腾时要不断吸热26.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试分析:(1)子火焰中燃烧的是 态物质。(2)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宜太长,原因是 。27.图甲为某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1)第15min时该物质处于 (填状态)。(2)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8.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原理:喷洒在高空的干冰极易 (填物态变化,下同),吸收大量的热,导致周围温度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小水滴或者 成小冰晶,形成小水滴和小冰晶的混合物——云。云越来越厚,小水滴和小冰晶不断下降,下降过程中小冰晶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熔化成水,和原来的小水滴一块落下,于是就成了雨。9.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2)固体b属于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已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与试管中均加入水,通过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30.小林在浴室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他又怕烫着而不敢摸,请你帮他判断出有水滴的那根管是 (选填“冷”或“热”)水管。严寒冬天的清晨,小林来到教室时发现窗户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有一层薄薄的水雾,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31.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 ,此过程 热量,升华是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升华过程要 热量。32.小宁按照书本中的实验要求“探究水的沸腾”。(1)当水沸腾时的情况如图 (选填“A”或“B”)所示,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2)小宁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所示,其原因是水的 不同。33.自然界中的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请分别填写下图描述的物理现象的成因。雾 露 霜 雪(1)“缥缈的雾”是 现象;(2)“晶莹的露”是 现象;(3)“凝重的霜”是 现象;(4)“消融的雪”是 现象。34.空可乐罐里面倒入少量水,底部加热,让水沸腾一会儿后迅速将可乐罐倒扣在装满水的水槽中,可乐罐变瘪,是因为:罐的外壁所受大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罐内的气压,大气压将罐压瘪。35.我国拥有全球聚光面积最大的熔盐电站,该电站内1.2万多面“定日镜”环绕吸热塔,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1)吸热塔外层颜色较深的原因是 。(2)高温熔盐流经蒸气发生器时放出热量使水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发电机发电。此过程,蒸气发生器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3)该熔盐电站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达35万吨,这能减缓哪种环境问题? 。36.如图所示,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1)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为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从开始凝固到凝固完成耗时 min。(2)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人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的冰将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37.春节期间,多地上演了民俗节目“打铁花”。表演者用花棒将木勺中千余度高温的铁水击打到空中,铁水飞溅,火星四射,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场面相当壮观。(1)铁水在空气中冷却成固态的铁,其物态变化为 。(2)盛满铁水的木勺不燃烧的原因是 。38.分析水循环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使陆地上的水得到补给的环节是 (填名称)。(2)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水在陆地和海洋表面不断地蒸发成水蒸气,这属于三态变化中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以下自然天气现象中,与该过程吸放热情况相同的是 。A.千里冰封 B.霜挂枝头 C.冰雪消融 D.露珠晶莹(3)某科研团队利用碳基吸收体(吸光性强)设计生产的一款人工增雨器,海水可通过供水通道到达碳基吸收体,碳化蘑菇具有较强的吸水和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且内部向空气散热较差,能使其在伞状结构的上方产生大量“白雾”如图是它的结构示意图。若在现实中大量投入使用该装置,主要是对水循环的 (填序号)环节施加影响。(4)2024年3月22日“世界水日”主题为“以水促和平”,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71%被海洋覆盖,水取之不尽B.农业上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C.应逐步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D.园林浇灌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39.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集淡水。则:(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 ,形成水蒸气;(2)水蒸气在塑料膜上 ,形成小水滴;(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此装置内水的总量 (改变/保持不变)。40.下图是某种物质的熔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物质属于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凝固点是 ℃。(2)熔化过程中该物质的温度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该物质可能为 (填物质名称)。41.用完全一样的装置加热等质量的海波和石蜡两种固体,它们熔化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分析图象可知,0~6min海波比石蜡的吸热能力填 (“强”或“弱”),海波熔化的特点是: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 。42.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的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物质属于 (填“晶体”或者“非晶体”),熔点为 ,10分钟时,该物质处于 (填“固态”“液态”或者“固液共存”)在熔化过程中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43.北京冬奥会在制作标志性场馆“冰丝带”场馆内的冰面时用到了一项名为“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新技术,传统的制冰制雪技术是在一个低温环境下用高压空气把水打成水花,水滴进而凝固成冰;而这项新技术是将二氧化碳压缩为液态,并使其在冰层下 成气态(填物态变化名称), 热量。这样制冰不仅迅速,还能制出均匀的冰层。同时,这种制冰技术不需要传统制冰工艺中大量使用的氟利昂等材料,可以保护大气层中的 。44.小宁同学在厨房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请你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解释:(1)高压锅做饭熟得快,这是因为气压增大,水的沸点 (填“升高”或“降低”)。(2)①花生油②食盐③生姜④白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含物属于溶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均填序号)。(3)烹煮西红柿榨菜汤时,为了解汤的盐味是否适宜,只须取锅中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 (填“均一性”或“稳定性”)。45.春节期间,多地上演了民俗”打铁花”表演。表演者用木瓢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水击打到空中,铁水飞溅,火星四射,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场面相当壮观。(1)铁水在空气中冷却成固态的铁,其物态变化为 。(2)工匠们用水浸泡3~5天的柳(树)木瓢盛满铁水抛向高空。此时柳木瓢不燃烧的原因是 。(3)下列实验中,也能出现火星四射现象且安全的是 ,反应完后的黑色固体是 物质。A.B.C.D.46.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杯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1)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 100℃.(填“>”“<”或“=”)(2)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的作用是 .(3)火柴为什么移离蒸气才能燃烧? .47.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将面粉,食盐,食用油三种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2)北方的冬天,为了更好保存蔬菜,人们通常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 (选项“吸热”或“放热”)的原理,从而使菜窖内温度不会太低。(3)清新的空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4)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能让酥脆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会逐渐变软的是 。(5)冬天马路上冰雪覆盖很厚的时候,为了出行方便,需要除雪,一些地方将废弃的煤渣洒在冰冻的路面上,这是利用了 的科学知识。(6)今年五一期间,南方多地出现如图所示“日晕”现象。细心的小科查阅资料后,发现此现象是由于高空水蒸气形成小冰晶后,太阳光照射在小冰晶上分解形成红、橙、黄、绿、 、靛、紫七种颜色的光,据此推测“日晕”现象的原理是 ,这种景象说明太阳光是 (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48.小红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1)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 (选填“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顺序;(2)小红用质量为m1的水做实验,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出图乙中的a图线,温度 ;(3)若换用初温相同的,质量为m2(m2>m1)的水做实验,得到的图线是图乙中的 (选填“b”、“c”或“d”)。49.实验室里,同学们进行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1)组装实验装置时,对于P和Q,应先调整 (选填“P”或“Q”)的位置;(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3)根据实验数据,小科画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后可知:①冰熔化过程中 ;②不考虑热量损失,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物态变化方法技巧知识点专题知识框架一、物质的三态1.物态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例如,常温下,瓶里的水是液态,放在冰箱冷冻室中,瓶内水结冰变成固态,加热后瓶内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2.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物质状态及模型 微观特征 宏观特征粒子间距离 粒子间作用力 粒子运动情况固态 很小 很大 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 有固定体积和形状,没有流动性液态 比固态稍大 较大 既可以在一个位置振动,又可以移动到另一位置振动 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 很大 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除碰撞外,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充满整个空间 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名师讲解】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故液体的形状由盛放它的容器形状决定;气体很容易改变体积,把气体充入一个密封的容器中,气体会充满整个容器。二、热与热量1.热热水和冷水混合后,温度高的热水放出能而降低温度,温度低的冷水吸收能而升高温度,直到二者温度相同,这些放出或吸收的能即是热,故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2.热量(1)概念: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常用单位还有千焦(kJ),1kJ=103J。(3)影响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因素①物体升高的温度:对于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而言,温度升高(或降低)得越多,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也就越多。②物体的质量:同种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名师讲解】注意: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热转移的数量,所以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离开热传递谈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某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更不能比较两个物体热量的大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辨析:温度和热量的区别温度(是状态量) 热量(是过程量)区别 概念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 量的多少表述 用“降低”“升高”等表述 用“放出”“吸收”等表述单位 摄氏度 焦耳3.热传递(1)定义:热传递是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2)发生热传递的条件: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持续到温度相同为止。发生热传递的唯一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与物体的状态、物体间是否接触无关。(3)实质:热传递的实质就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这是能量转移的一种方式。热传递转移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4)结果: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故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热传递的最终结果是温度差消失,即发生热传递的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达到相同的温度。4.热平衡发生热传递的两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达到相同的温度,热传递就会停止,此时两个物体就达成热平衡,热平衡的条件是温度相等。【名师讲解】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物体中,液柱稳定后,温度计与待测物体达成热平衡,二者温度相等,温度计示数就是待测物体的温度。5.酒精灯的使用(1)点燃:要用燃着的火柴或细木条点燃酒精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如图甲所示。(倾斜的酒精灯可能会造成酒精溢出,引起着火)(2)熄灭:用灯帽盖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如图乙所示。(用嘴吹酒精灯可能会将火焰沿灯径压入灯内,引起火灾或爆炸)【名师讲解】注意: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时,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目的一是使内外的气压平衡,下次使用时容易打开灯帽;二是挥发水分,有利于下次点燃酒精灯。(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如图甲所示,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4)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少量液体。点燃酒精灯,将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处,并将试管口朝上,倾斜大约45°放置于外焰加热,如图乙所示。熔化与凝固1.物态变化(1)概念: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叫作物态变化。【名师讲解】规律总结:判断一个变化是否属于物态变化,要紧扣概念,明确三点:①在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种类是否变化;②在变化过程中物质是否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③形状的改变与物态变化不是一回事。(2)水的物态变化将冰放入水壶中,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勺子又能变成小液滴(如图所示);如果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可以结成冰。像水一样,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例如,春天,冰雪消融;加热蜂蜡时,蜂蜡会慢慢变软,最后变成液态。熔化需要吸热。(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例如,把加热熔化的石蜡倒入玩具模子,做出各种各样的固体玩具;熔化后的铁水冷却后变成铁锅。凝固需要放热。(3)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可逆的。【名师讲解】熔化与溶化的区别熔化是表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溶化表示物质溶解的过程,如蔗糖放入水中消失了。前者是物质本身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的现象,后者则是固体物质借助液体在液体中分散开来的现象,因此有无借助液体是辨别两者的关键。3.探究实践:探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目标 探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器材 铁架台(含铁圈、铁夹),酒精灯,烧杯,试管,秒表,温度计,海波,松香,水等过程 (1)按图示组装器材①,把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此方法称为“水浴法”②),缓慢加热,观察海波状态的变化。(2)待温度升到40℃开始,每隔0.5min③记录一次温度,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④ (3)把装有松香的试管加热,记录松香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值并观察松香状态的变化 【注】①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根据酒精灯的外焰调节陶土网的高度,根据水的高度调节试管的高度。②水浴法加热的好处:受热均匀;温度变化平稳,便于观察和记录。③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否则可能记录不到物质熔化时温度不变的过程。④目的是对比熔化过程和熔化结束后温度的变化规律。数据记录与处理 时间min00.51.01.522.533.544.55…海波的温度/℃4042444648484848515457…海波的状态固态固液共存液态松香的温度/℃40526169768394105115124140…松香的状态固态→变软→变稀→液态如下图所示,用横轴表示时间,用纵轴表示所测温度,根据所记录的各组数据分别在坐标图上描点,然后再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图像 海波的熔化图像 松香的熔化图像结论 (1)海波熔化前:固态,吸热、温度上升;熔化中: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后:液态,吸热、温度上升。 (2)随着加热时间的延续,松香的温度不断上升,松香由硬变软再变稀,最后熔化为液态。【名师讲解】使物质均匀受热的三种方法(1)水浴法;(2)将物质研碎;(3)在加热过程中可以使用搅拌器不断搅拌,切勿将温度计当作搅拌器使用。◆教材<思考与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哪种物质在熔化时出现了固、液共存的状态?比较海波和松香熔化的过程,请说出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见课本第111页)海波在熔化时出现了固、液共存的状态。共同点:都是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不同点: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先由固态变成固、液共存状态,最终变成液态;而松香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由硬变软、变稀,最后变成液态。4.晶体和非晶体(1)概念及特点种类 概念 特点 举例晶体 有些固体中的粒子以整齐、有规则的方式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晶体 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海波、食盐、冰、水晶、萘、各种金属等非晶体 有些固体中的粒子没有规则地排列着,这类固体称为非晶体 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同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松香、塑料、玻璃、橡胶等【名师讲解】判断晶体、非晶体的方法(1)从有无固定的熔点来判断,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2)从熔化过程中的现象来判断,晶体熔化过程:固态→固、液共存状态→液态;非晶体熔化过程:固态→软→稀→液态。(3)从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来判断,关键是观察图像中是否存在一段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有则为晶体,没有则为非晶体。(2)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晶体的熔化图像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名师讲解】(1)处于熔点的晶体可能是固态、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也可能是液态。(2)科学思维——图像法利用图像这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工具,来表达各种科学现象的过程和规律,这种方法叫图像法。图像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动态变化过程清晰,各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还能表示出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内涵。(3)液态晶体与液态非晶体的凝固图像【名师讲解】熔化和凝固图像的区分晶体的熔化图像中有一段表示固体升温的斜向上的线段,有一段表示晶体熔化温度不变的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还有一段表示液体升温的斜向上的线段;反之,即为凝固图像。熔化和凝固图像中如果没有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线段,就是非晶体。【名师讲解】运用图像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像中横坐标表示的量和纵坐标表示的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轴和纵坐标轴上各自表示的最小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像所表示的意义;④根据图像对题目提出的问题做出判断,得到结论。(4)晶体熔化和液体凝固为晶体的条件【名师讲解】科学思维——演绎演绎是根据一类事物具有的一般性质、关系来推断这类事物中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关系的方法。例如,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冰是晶体,可以推断冰也有一定的熔点。演绎与归纳是一对推理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5.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作熔点。(2)凝固点: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作凝固点。(3)晶体都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4)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不同。6.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继续吸收热量,才能确保熔化过程的完成,可见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不是用来升高温度的,而是用来完成熔化的。相反,液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出热量。松香也是在熔化时吸收热量,在凝固时放出热量。【名师讲解】熔化、凝固的应用(1)冷冻食品可以保鲜;(2)高烧病人利用冰袋降温;(3)把塑料颗粒熔化后,注入钢模中,冷却后便凝固成塑料盆。汽化1.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例如,洒在地面上的水一会儿消失了,挂在晾衣杆上的湿衣服会变干等,这些都是汽化现象。水烧开后,从壶嘴喷出的“白气”,秋天草叶上出现的露珠等,这些都是液化现象。汽化和液化是相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可逆的。可表示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名师讲解】注意: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过程。“汽化”不能写成“气化”,“水蒸气”不能写成“水蒸汽”。◆教材<思考与讨论>(见课本第115页)干手器烘手是通过提高液体的温度、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来加快蒸发。盐场晒盐是通过提高液体温度、增大液体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来加快蒸发。保鲜膜覆盖食物是通过减慢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来减慢蒸发。生活中的其他事例:农民晒粮食时,会把粮食均匀地摊开在地面上,这样可以增大粮食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水分蒸发,让粮食更快地干燥,便于储存。2.蒸发(1)概念: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现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图示 现象 原因同样湿的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晾在树荫下干得慢 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同样湿的衣服在同一地方,展开干得快,叠在一起干得慢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同样湿的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干得快,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干得慢 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探究归纳: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③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名师讲解】科学思维——控制变量法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水的温度以及水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在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时应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变化,便可得到蒸发快慢和该因素之间的关系。说明:(1)蒸发不受温度限制,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2)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是缓慢的汽化现象。(3)液体蒸发的快慢还与周围空气的湿度有关。湿度越大,蒸发越慢。如夏天下雨前,人往往感到特别闷热,就是因为空气湿度大,人身上的汗液蒸发变慢所致。另外,液体不同,蒸发的快慢也不同,例如相同情况下食用油要比水蒸发慢。(3)蒸发的微观解释从分子的运动来看,液体内大量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其中有些分子运动的速度较大。当这些分子处于液体表面时,就容易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脱离液体进入空气中,这个过程就是蒸发。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名师讲解】坎儿井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地区一种特殊的农业灌溉水利工程。如图为坎儿井的剖面结构,它由明渠、暗渠、竖井组成。暗渠即地下水道,是坎儿井的主体,宽约1.2m。井的深度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最深的井可达90m以上,井内的水在夏季温度比外界低约5-10℃。坎儿井是通过减慢水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和降低水的温度来减慢水的蒸发的。(4)蒸发制冷液体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从而导致自身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因此蒸发有制冷作用。液体蒸发得越快,制冷效果越好。例如,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酒精蒸发吸热,导致温度计示数降低。游泳的人上岸后,风一吹,水蒸发加快,蒸发吸热,导致人自身温度降低,人会感觉特别凉。蒸发制冷的一些具体应用:①病人发高烧时,在皮肤上擦酒精使病人体温下降,是利用酒精蒸发从人体吸收热量,使皮肤温度降低。②炎热的夏季,人能利用汗液的蒸发来调控体温。◆教材<思考与讨论>(见课本第116页)1.大热天,狗伸出长长的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来加快舌头表面的空气流速,增加蒸发量来加快散热。2.吹电风扇加快了人体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人体皮肤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故人感觉凉爽。一段时间后,汗蒸发完毕,故不会因为液体蒸发而降低自身的温度,所以人不会感觉凉快了。3.沸腾(1)概念: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探索活动:水的沸腾目标 观察沸腾现象和沸腾时的温度情况器材 烧杯、水、温度计、秒表、铁架台、酒精灯、陶土网、火柴、中心有孔的硬纸板步骤 ①把水倒在烧杯里,按装置图将各器材装配好。 ②用酒精灯给盛有水的烧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③当水温升到90℃左右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2min为止,并注意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水沸腾后,将酒精灯撤去,稍停一会儿,观察是否还有沸腾现象发生。现象 ①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有少量气泡产生并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在到达液面前就消失了;②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在上升过程中迅速变大,到达液面破裂;③停止加热,水不沸腾数据记录与处理 (1)将温度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时间min00.511.522.533.544.5温度/℃90929496979899999999气泡变化上升逐渐变小上升逐渐变大水的状态未沸腾沸腾(2)根据表中数据,作出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 AB段表示液体吸热、温度升高的过程。BC段表示液体的沸腾过程,此过程中液体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就是液体的沸点实验结论(沸腾特点) ①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 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剧烈发生的。 ③液体沸腾时虽然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名师讲解】注意:(1)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2)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安装实验器材时要由下向上安装。(4)本探索活动可根据水中气泡的变化或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不变来判断水是否沸腾。(5)水沸腾时温度不是100℃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外界大气压不是标准大气压;二是温度计可能不准确。(6)缩短加热到沸腾的时间的方法:沸腾前烧杯上加盖,减少水的质量,用初温比较高的水进行实验等。(3)沸点①含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②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与液体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在高山上,由于气压很低,水的沸点也较低,所以在高山上煮饭一般不易煮熟,需要使用高压锅。③不同的液体具有不同的沸点。炼油中采用的分馏技术,就是利用原油中各种物质的沸点高低不同,使它们在不同温度下沸腾,而将它们分离出来的。④低沸点物质的用途——冷冻治疗:医生常用汽化得很快的氯乙烷作麻醉剂,使病人的皮肤冷却到失去疼痛感觉的程度后进行手术。【名师讲解】注意:水沸腾前,气泡由下至上是逐渐变小的;水沸腾后,气泡由下至上是逐渐变大的。(4)沸腾的条件和特点①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②特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名师讲解】科学思维——模型法物质由粒子构成,固体粒子排列紧密且振动,加热获能后,间距增大成液体,粒子可流动;继续加热,粒子运动更剧烈,间距大幅增加,挣脱引力束缚变为气体。沸腾的微观解释(5)沸腾现象的微观解释沸腾是有别于蒸发的另一种汽化方式,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如图所示,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液体沸腾时,一方面,处于液体表面的速度较大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体扩散到空气中;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速度较大的分子也要脱离气泡壁跑到气泡中。所以说沸腾是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教材<思考与讨论>(见课本第119页)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方式 蒸发 沸腾相同点 物态变化 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吸、放热情况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内部和液体表面同时进行条件 任何温度 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主要应用 制冷、降温 水浴加热法、分馏液化1.液化现象(1)冬季,当门窗关紧后一段时间,教室玻璃窗内侧出现了一层水雾而变得模糊不清,这是教室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发生液化而形成的。(2)冬天还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凝结成的小水珠。(3)清晨,路边花草上的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2.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如水蒸气液化过程的现象图解(2)压缩体积人们做饭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来将石油气液化后装在钢罐里的。【名师讲解】理解液化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被液化。(2)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同时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例如氮气。(3)凡具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液化现象:雾、露“白气”“出汗”等,这些现象通常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产生的,而不是空气液化产生的。空气液化需要极低的温度,常压下,空气中占主要成分的氮气大约在-196℃液化,氧气大约在-183℃液化。3.将气体液化的优点使其体积减小,便于储存和运输。4.液化放热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是吸热过程,因此液化是放热过程。◆教材<探索活动>(见课本第120页上)玻璃片的下表面有小水珠出现,此现象是热水先汽化变成水蒸气,再遇冷发生液化形成的,本实验说明气体在温度较低时发生液化成为液体。◆教材<探索活动>(见课本第120页下)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手握住注射器的下端,可发现液态乙醚不见了,变为乙醚蒸气。向内推动活塞,当乙醚蒸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注射器内会有液态乙醚出现。◆教材<思考与讨论>(见课本第120页)1.由于靠近壶嘴的一段温度较高,水蒸气不能液化成小水滴,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所以看不到“白气”;而在上面的一段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2.因为100℃的水蒸气遇到皮肤时,先要液化成100℃的水,然后100℃的水继续降温放热。由于水蒸气在液化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5.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应用(1)热管热管的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吸液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中心是气腔。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后,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如此循环往复。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从向阳面“搬”到背阴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热管传热原理图(2)电冰箱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吸收了冷冻室里的热,使冷冻室里的温度降低。压缩机将产生的蒸气抽走,压入冷凝器,使之液化并把冰箱里带来的热放出。冷凝剂液化后重新回到蒸发器里,如此循环工作,从而使冷冻室保持相当低的温度。升华和凝华1.探究活动:干冰的升华如图所示,用金属勺盛一些干冰(固态CO2),仔细观察干冰的变化,以及金属勺周围形成的白色物质。现象及解释:在实验中,干冰减少,却没有观察到液态CO2这种物质。固态的干冰吸热直接变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由于干冰吸热使得勺子温度很低,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由气体变成了固体冰粒。【名师讲解】常见的升华现象:a.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丸会慢慢变小,最后消失不见了。b.北方冬季,放在室外的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c.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2.升华(1)概念: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2)升华吸热:升华要从周围环境吸热,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所以升华有制冷作用。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来降温。如利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来实施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效果,食品冷藏,医疗麻醉等。【名师讲解】干冰不是冰,干冰为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易升华,升华吸热。干水迅速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雾”。3.凝华(1)概念: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2)凝华放热。【名师讲解】常见的凝华现象:a.冬季看到的“雾淞”。b.冬季窗玻璃的内表面上的“冰花”。c.用久的灯泡壁变黑。4.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升华和凝华升华是固态物质表面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进入空气中的过程,而凝华则是气体分子碰到固态物质的表面,并被固态物质分子的引力所束缚的过程。◆教材<思考与讨论>(见课本第123页)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冰棍结霜、雾淞形成是凝华现象。生活中升华的例子:冰冻的衣服变干。凝华的例子:雪、霜的形成。5.物态变化总结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状态之间又存在着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各过程的吸、放热情况与联系如图所示。◆教材<思考与讨论>(见课本第124页)二、云、雨、雪、雾、露、霜自然界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和科学有关,其中的云、雨、雾、露、霜、雪、冰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们的成因及物态变化名称如下:自然现象 成因云 太阳照在地球上,气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雨 云中的小水珠或小冰晶,随着气流的急速升降而上下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珠,与原来的小水珠一起落到地面,这就是雨雾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了小水珠,便形成雾露 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早晨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而形成露霜、雪 地表附近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地表物体如植物时,凝华为小冰晶,这就是霜;如果高空的温度在0℃以下,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便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冰雹 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固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冰珠就会再升人高空,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形成冰雹基础训练1.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 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 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答案】C【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再确定吸入还是放热。【解答】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在“泼水成冰”的过程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华,故B错误;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会产生更多的水蒸气,效果会更好,故C正确;D.气温高于0℃,水蒸气不会凝华,只会液化,不会出现“泼水成冰”的奇观,故D错误。故选C。2.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演示实验。下列演示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答案】C【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解答】 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②烧杯中的冰变少,这是冰熔化为水,熔化吸热;③管中乙醚变多,这是乙醚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④碘锤中碘粒变少,这是碘升华的结果,升华吸热;综上所述,①③物态变化是放热,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3.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答案】B【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 A.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B.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为固液共存态;C.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D.白雾的本质是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解答】 A.由题可知甲是固态,乙是液态,从甲到乙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错误;B.BC段温度不变,是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故B正确;C.DE段是由液体变为气体,不是熔化过程中,所以DE段不是该晶体的熔点,故C错误;D.白雾的本质是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所以白雾的形成对应状态变化过程是丙→乙,故D错误。故选B。4.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或凝华形成的B.雾是空气中的水遇热蒸发形成的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答案】B【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解答】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珠,或在极低的温度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小水珠或小冰晶悬浮在高空中形成了云,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C、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符合题意,C正确,不符合题意;D、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在极低温度中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如图所示的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答案】D【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解答】A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C: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D: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故选:D。6.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解析】【分析】铁是金属,是晶体,在铸造铁轨的过程中,应先将铁熔化,达到一定温度后进行浇铸,并重新使其凝固成固体。据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可对以上选项进行分析。【解答】A、该图是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A不合题意;B、该图是非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B不合题意;C、该图是非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C不合题意;D、该图是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7.“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国学经典》课,深受同学们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答案】D【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解答】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不正确。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不正确。C、冰是液态水凝固形成的,故C不正确。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正确。故答案为:D。8.小科发现妈妈每次洗完头发后,总是用电吹风吹湿头发,而且还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这是为什么呢?(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减慢水分蒸发B.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水的温度,以加快水分蒸发C.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减少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D.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答案】D【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蒸发及其现象【解析】【分析】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解答】洗完头发后,为让头发干快些,用电吹风吹湿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水分蒸发;用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这样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故答案为:D。9.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冬天,北方房屋窗户玻璃的外表面易结冰花,是凝华现象B.夏天,驾驶汽车时常开冷空调,挡风玻璃内表面易起雾,是液化现象C.舞台造雾常用干冰,雾的形成是干冰升华后,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二氧化碳液化而形成的D.烧开水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答案】C【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解答】A.冰花是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故A正确不合题意;B.夏天,挡风玻璃内的雾是外面的水蒸气在玻璃上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C.舞台造雾常用干冰,雾的形成是干冰升华后,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周围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D.烧开水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放热,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后形成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10.某晶体熔化过程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各组固体熔化图像的形状与其类似的一组是( )A.蜡 玻璃 沥青 B.蜡 铝 玻璃C.冰 铁 铝 D.冰 铁 沥青【答案】C【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11.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暴晒,温度很高B.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加,身上的汗较难蒸发C.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的热量D.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带到了人的身上【答案】B【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解析】【分析】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答】炎热的夏天,被晒得发烫的柏油路温度很高,洒上水后,水会很快蒸发,使周围空气湿度增加,减缓了身体一部分汗液蒸发,人体不能通过汗液蒸发吸热,所以感觉到更加闷热。故答案为:B。12.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 )A.盐水可使冰的温度降低B.盐水可使冰的熔点降低C.盐水可使冰的熔点升高D.盐水可使冰的温度升高到 0℃而开始熔化【答案】B【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解析】【分析】晶体的凝固点越低,则晶体越不容易凝固,据此分析判断。【解答】在积雪上撒盐水,盐溶于水时形成的盐溶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从而使冰雪在较低的温度下也能熔化,而不容易凝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3.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一面: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⑤“汗”是液态水.其中正确的(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⑤【答案】A【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解答】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这是因为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沾在玻璃上,汗出在室内一面,故正确的是①④⑤,故A正确。故选:A。14.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B.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是凝固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D.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吸收热量【答案】A【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①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可以分为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的熔化两种,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温度(熔点),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无熔点,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升高,是一个变软变稀的过程。②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可以分为晶体凝固和非晶体的凝固两种,晶体凝固时有固定的温度(凝固点),凝固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无凝固点,温度降低。③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可以分为蒸发和沸腾的熔化两种,蒸发是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等有关;沸腾是在固定的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④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气体液化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两种途径。⑤升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⑥凝华——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解答】A、 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的过程,故A正确;B、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的过程,故B错误;C、 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的过程,升华要吸热,故C错误;D、 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的过程,液化要放热,故D错误;故答案为:A。15.在保温杯中装适量0℃的水,从冰箱的冷冻室里取出一小块冰了很长时间的冰,放到保温杯中,冰和水的温度相同。在这个过程中( )A.水的质量增大 B.冰的质量增大C.水的温度降低 D.冰的体积减少【答案】B【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16.“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下对于有关节气谚语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立春:“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出热量B.夏至:“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C.秋分:“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D.大寒:“小寒大寒,滴水成冰”——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答案】A【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解析】【分析】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解答】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直接变成小冰晶,这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A正确。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错误。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时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错误。D.水结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错误。故答案为:A。17. 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答案】D【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解答】解: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故A错误;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C、冰棍“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需要放热.故C错误.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要吸收人体的热量,故D正确.故选D【分析】利用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提到的物理现象,从而得到符合题意的答案.18.《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培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所示。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C.改变湿纸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答案】A【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解答】“透火焙干”中把湿纸贴在热墙上,湿纸从墙上吸收热量,使纸的温度升高,从而使水分蒸发加快,使湿纸干得更快。故答案为:A。19.中国古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C.“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答案】B【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解析】【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解答】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答案为:B。20. 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D.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min【答案】C【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解析】【分析】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不变,则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解答】ABD、由图像可知,从A到B过程中物质的温度呈上升趋势,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BC段温度不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处于熔化过程,熔化吸热,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在t=3min时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故A、B、D错误;C、图像的EF段为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此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其凝固点为45℃,故C正确。故答案为:C。21. 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小科同学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下列是他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是( )A.水的表面积 B.水的温度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 D.水的质量【答案】A【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由图知:质量相同的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由此可猜想出小明的实验目的。【解答】观察图中情景,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显然,小明同学研究的是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的关系;故答案为:A。22.为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其中水的初温和质量相等,①②③中水的表面积相同,④中水的表面积最大。能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有关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解答】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大小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表面积和温度相同,水表面空气流速不同,故②③符合要求,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23.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进行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熔化情况不能确定 B.全部熔化C.一点都没熔化 D.下面的熔化,上面的没熔化【答案】C【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晶体与非晶体【解析】【分析】(1)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熔化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2)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解答】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在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为0℃,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0℃,但试管中的冰和烧杯中的冰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4.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C.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D.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答案】C【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解答】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故C正确。故答案为:C。25.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冰棍升华形成的水蒸气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升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C.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冒出的“白气”,这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水珠D.深秋清晨河面出现的“白气”,这是河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答案】C【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解析】【分析】 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水蒸气是从带着热量出来的,水蒸气突然遇到外界冷温发生液化作用 。【解答】A.夏 天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小水珠,A错误;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出现的“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错误;C.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喷出壶嘴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而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正确;D.深秋清晨的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面上方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后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错误。故答案为:C。26.小宁设计并制作了如图的咸水淡化装置,同时针对该装置设计了评价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装置结构 结构完整,有加热、冷却和收集装置 结构较完整,缺少较好的冷却装置 结构不完整,有1处以上缺失指标二:淡化效果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速度较快、连续稳定 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但效果不明显 不能从咸水中制得淡水指标三:? …… …… ……(1)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淡水流入容器,则易拉罐内咸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根据评价需要,请你提出一项评价指标写在指标三“?”处 。【答案】(1)液化;变大(2)节能环保(或操作简便、推广价值大、制作成本低等,合理均可)【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体的变化是汽化,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2)根据评价需要,可以从节能环保角度评价。【解答】(1)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易拉罐中的咸水先经过汽化,后经过液化变成淡水;则易拉罐内水的质量减少,咸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变大;(2)实验装置的评价可从装置的结构是否合理完整、实验效果是否明显、装置是否节能环保、操作是否简便、装置是否有推广价值和制作成本是否廉价几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三为节能环保或操作简便或推广价值工或制作成本。27. 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快”或“慢”);②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 。【答案】(1)液体表面积(2)甲、丙(3)慢;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上空气流速越大,液体蒸发越快。蒸发时吸收热量。【解答】(1)比较甲、丁可知,丁中的无纺布折叠了,所以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可以研究液体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通”对蒸发快慢的影响,需控制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相同,改变液面附近空气流速,故应该选择的装置是甲和丙;(3)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说明甲中水分多,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慢;②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28.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水的沸腾”。当水沸腾时,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沸腾时的情况如 (选填“A”或“B”)所示,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小明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得到了a、b两种不同图象,其原因是水的 不同。【答案】A;水蒸气;质量【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的水蒸气以气泡的形式上升到水面,由于受到的压强减小,所以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2)影响沸腾加热时间的因素有:水的多少、酒精的火焰的大小等。【解答】当水沸腾时,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大,在水面破裂,所以沸腾时的情况如图A所示。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由水汽化而来的水蒸气。小明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得到了a、b两种不同图像,由图像可知两次实验水的初温相同,沸点相同,但由开始到沸腾的加热时间不同,其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29.小明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1)应选用颗粒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2)图甲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吸热。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3)图甲中第10min时,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或“液”或“固液共存”)【答案】较小;不变;液【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解析】【分析】(1)较小的冰块比较大的冰块受热均匀;(2)掌握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3)知道晶体在熔化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完后为液态。【解答】(1)由于较小的冰块比较大的冰块受热均匀;所以用较小颗粒的冰块做实验。(2)由图像知道,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3)由图像知道,图乙中第10min时,物质完全熔化,因此物质处于液态。30.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答案】(1)温度(2)a、b(3)不正确(4)正确【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有三个: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和液体温度。(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3)注意分析是否能够控制温度相同即可;(4)根据乙图分析是否能够证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即可。【解答】(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都相同;(2)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时,需要控制两种样品的体积相同,只改变液体种类,故要选a、b。(3)要验证液体种类对蒸发的影响,需要控制温度相同。若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的话,它们的温度就不一样,所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4)根据乙图可知,在两种液体体积相同时,水减少的慢,酒精减少的快,因此可以证明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即小丽的猜想是正确的。(1)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有三个: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和液体温度。题目中已经控制了前两个,所以答案为第三个因素:温度;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2)要想对蒸发的快慢,必须控制两种样品的体积相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体积变化大的就是蒸发的快。所以要选a、b。(3)要验证液体种类对蒸发的影响,其他因素都要保持不变,若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的话,它们的温度就不一样,没有办法对比,所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4)从图乙知道,在两种液体体积相同时,水减少的慢,酒精减少的快,因此可以证明小丽的猜想是正确的。31.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1)组装图甲装置应按 (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2)图 (选填“A”或“B”)是水沸腾前的现象;(3)小明前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C,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1)从下往上(2)B(3)相同;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探究水沸腾实验中器材的组装顺序解答;(2)水沸腾前,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减小;水沸腾时,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升高时逐渐变大;(3)①根据图片确定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②水的质量越大,沸腾吸收的热量越多,加热时间越长。【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而酒精灯直接放在铁架台底座上,它的高度不易调节,因此先放酒精灯,然后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组装器材。(2)水沸腾前,上下水温不一致,则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故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如图乙中的图B。(3)①根据图片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②水的质量越大,沸腾吸收的热量越多,加热时间越长,因此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1)探究水沸腾实验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放置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所以最后固定温度计;故安装器材的顺序为:从下往上。(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气泡上升时不断变小,故观察到水沸腾前的现象如图乙中的图B。(3)[1][2]分析图像知道,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但两次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不一样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次实验所用的水的质量不同。32.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小科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小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科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时间 0 3 6 9 12 15 18 21 24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100 100 100 100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1)如表所示,水的沸点为 ;(2)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的观点是正确的;(3)在0至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上升到,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水散失的热量。【答案】100;小红;大于【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沸点是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C。(2)液体沸腾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3)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热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解答】(1)分析甲实验数据可知:大烧杯中的在15min时达到沸腾,水的沸点是100℃。(2)在0~18min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18 min以后,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没有达到水的沸点;小烧杯中的水不沸腾,小烧杯中的水温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故小红的观点是正确的。(3)本实验是利用“水浴法”给小烧杯中的水加热,小烧杯中水的温度升高是由于从大烧杯中温度高的水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散失的热量;在0~18min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33.小科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后,进行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1)在组装图甲实验装置时,组装的顺序通常是 (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是为了避免 对实验的影响;(2)由图像乙可知,当地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3)为了实验的严谨性,小科想再做一次实验。就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热源将水再次加热到沸腾,下面最符合加入冷水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A.B.C.D.(4)图乙中三条实验记录图像中,b表示第一次实验,则可以表示第二次实验的是 (选填“a“b”或“c”)。【答案】从下到上;大气压;小于;D;a【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实验仪器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要求组装器材;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避免大气压对实验的影响;(2)一标准大气压的沸点为100℃,据此分析;(3)大气压不变,水的沸点不变,据此分析;(4)加水后水的质量变大,根据Q=cmΔt进行分析。【解答】(1)因为要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位置,故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要求组装器材。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使烧杯内外气压相同,避免大气压对实验的影响。(2)由图乙知道,水的沸点为98℃,一标准大气压的沸点为100℃,故此时当地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3)就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水的温度瞬间下降,通过加热温度再慢慢上升,因为大气压不变,故水的沸点不变,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4)b表示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加水后,水的温度降低,随着加热温度慢慢升高,因为加水后水的质量变大,由知道,若温度变化相同,质量变大时,需要吸收的热量多,即加热时间长,故a符合要求。34.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国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留出“白气”。请回答:(1)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 的气温较高:(2)A、B两幅图中,符合水沸腾前的情形的是 图:(3)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降低”)。【答案】乙;B;不变【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现象【解析】【分析】(1)气体液化时向外放热,且外界温度越低,液化越快;(2)水沸腾前,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小;水沸腾时,容器底部产生的气泡升高时逐渐变大;(3)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解答。【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外界温度越低,水蒸气越容易放热发生液化形成白气。根据图片可知,乙房间内白气较少,即水蒸气液化程度较,所以气温较高的是乙。(2)根据图片可知,水沸腾时,气泡从下向上气泡变大,故A是沸腾的图象。(3)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壶内开水的温度不变。35.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 都相同。(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 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答案】(1)液体的温度(2)a、b(3)不正确(4)正确【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影响蒸发的要素解答;(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4)在经历了相同时间后,液体剩余的质量越小,则蒸发的质量越大,那么蒸发越快,据此根据图乙分析解答。【解答】(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的温度都相同。(2)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关系时,必须控制液体的温度、表面积、上方空气流速和质量相同,而改变液体种类,故选ab。(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那么液体上方空气流速不同,没有控制变量,则他这样做不正确。(4)根据图乙可知,过了一段时间后,酒精剩余的质量小,说明酒精蒸发的更快,即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那么我认为小丽的猜想正确。36.沸腾是常见的生活现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1)图甲是“观察水沸腾”实验的两套装置图,更合适的装置是 (选填字母)。(2)小科同学在对水加热时,当水温上升到90℃后,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沸腾一段时间,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请根据记录,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象。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水温/℃ 90 93 95 96 97 97.5 98 98.5 99 99 99(3)当加热到第9min时,观察烧杯中的水,现象应为图丙中的 (选填字母)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以下是其加热过程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答案】(1)B(2)(3)C(4)B【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给烧杯加盖可减少热量的散失,会缩短加热的时间;(2)首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3)水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4)吸收热量相同时,水量越少,温度变化越快。【解答】(1)读图可知,B图中给烧杯加了盖子,这样可减少热量的散失,故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选择的是B套装置;(2)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3)由表格可知,当加热到第9min时,水已经沸腾,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故图丙中的C为沸腾的图象;(4)当实验完成了一半时,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了一部分,此时水温低于沸点,再继续加热时,由于水量减少,所以升温比一开始要更快,最后水达到沸点。综上所述,水温的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再突然有一小段下降,再快速上升,直至沸腾。故选B。37.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 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 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 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 “快”或“慢”)。②甲乙装置对照可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1)液体的表面积(2)甲丙(3)慢;其他因素相同时,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分析甲和丁中哪个因素不同;(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3)①开始时的总质量相等,等一段时间后,剩余的质量越小,则说明蒸发的水越多,即蒸发越快。②根据图片分析甲和乙中哪个因素不同,然后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描述实验结论。【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装置甲和丁中无纺布的面积不同,即蒸发的表面积大小不同,那么可以研究液体的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就要控制温度和蒸发的表面积相同,只改变空气流速,故选实验甲和丙。(3)①在每组实验中,5 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慢;②在实验甲和乙中,液体的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相同,只有温度不同,那么得到结论:其他因素相同时,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38.小明和小红发现,沸腾和熔化的实验装置比较类似,于是就用同一套实验装置进行了“水的沸腾”和“海波熔化”两个实验。(1)如图甲是小明和小红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将等质量的水加热相同时间后停止,如图乙是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分析,若不计热量损失,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需热量较多的是 (填“小明”或“小红”)。两位同学将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同,其原因是 。(2)他们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甲实验的沸水中并取走酒精灯,如图丙。温度计A和B分别测量海波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根据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绘制出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由图像可知,在第8 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第10 min后,海波的熔化将 (填“继续”或“停止”)。【答案】(1)小红;水的初温不同(2)固液共存;停止【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解析】【分析】(1)使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时,加热时间越长,水吸收的热量越多。根据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升高的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2)晶体在熔化前为固体,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时,小明需要4min,小红需要8min,则所需热量较多的是小红。根据图像可知,两位同学将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同,其原因是升高的温度不同,即水的初温不同。(2)根据图丁可知,海波保持不变的时间为5~10min,则它熔化的时间为5~10min。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第10min后,海波的熔化将停止。39.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冰在熔化时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1)实验中,如图甲用烧杯中的热水加热试管中的冰。除了使冰受热缓慢外的好处是 ;如果发现冰还是熔化的过快,可采取的操作是 ;(2)由图乙冰熔化过程历时 分钟;(3)重复实验,当试管中的冰开始熔化时,立即将试管浸入到另一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发现冰不再熔化,该现象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冰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答案】(1)使冰块受热均匀;移去酒精灯直接用热水加热(或酒精灯火焰小一些或增大冰块质量)(2)4(3)能【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解析】【分析】(1)根据“水浴法”加热的优点解答。冰块熔化的快慢,与酒精灯火焰的大小,温度高低,以及冰块的质量有关。(2)冰块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从乙图中找到温度不变的时间段即可;(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因此内外的温度相同,此时试管中的冰无法从烧杯中吸收热量,里面的冰不能继续熔化,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实验中,如图甲用烧杯中的热水加热试管中的冰。除了使冰受热缓慢外的好处是使冰块受热均匀;如果发现冰还是熔化的过快,可采取的操作是:移去酒精灯直接用热水加热(或酒精灯火焰小一些或增大冰块质量)。(2)根据乙图可知,保持温度不变的时间段为2~6min,因此冰块熔化的过程经历:6min-2min=4min;(3)当试管中的冰开始熔化时,立即将试管浸入到另一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发现冰不再熔化,该现象能说明冰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40.在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小芳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经过多次实验后,根据实验收集的多组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乙中 (选填“A”或“B”)是冰,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2)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其原因可能是 。(3)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选填“寻找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答案】(1)A;4(2)试管中的水到达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3)寻找普遍规律【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解析】【分析】(1)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熔化时保持温度不变的时间就是熔化时间。(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3)收集多组数据的目的可能为计算平均值减小误差,也可能是寻找普遍规律,根据实验的设计目的解答。【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B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有晶体,因此A是冰,熔化过程经历:6min-2min=4min。(2)当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与烧杯内水的温度相同,此时试管内的水就不能从烧杯中吸收热量,因此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3)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41.某同学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表格中记录的数据反映了水温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1)这位同学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从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2)小新和小明也在实验室里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选用的实验装置与该同学相同,他们依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了水沸腾的图像如图丙所示,造成图丙中c、d图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1)a;99(2)水的质量不同【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水在沸腾前,从底部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后,从底部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增大。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这就是水的沸点,从表格中找到保持不变的温度即可。(2)根据Q=cm△t可知,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结合图丙的信息分析即可。【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a图中的气泡在上升时体积逐渐变大,因此为水的沸腾过程。根据表格可知,对水加热时,水温保持99℃不变,则水的沸点为99℃。(2)根据丙图可知,两杯水升高的温度相同,比热容相同,d加热时间长,吸收的热量多少,根据公式Q=cm△t可知,d比c的质量大,即两个图像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42.小明和小红发现,沸腾和熔化的实验装置比较类似,于是就用同一套实验装置进行了“水的沸腾”和“海波熔化”两个实验。(1)如图甲是小明和小红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将等质量的水加热相同时间后停止,如图乙是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分析,若不计热量损失,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需热量较多的是 (填“小明”或“小红”)。两位同学将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同,其原因是 。(2)他们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如图甲实验的沸水中并取走酒精灯,如图丙。温度计A和B分别测量海波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根据两个温度计的示数,绘制出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由图像可知,在第8 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第10 min后,海波的熔化将 (填“继续”或“停止”)。【答案】(1)小红;水的初温不同(2)固液共存;停止【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相同的酒精灯,则在相同的时间内水吸收相同的热量,根据乙图比较二者加热时间的长短,从而比较水吸热的多少。根据Q=cm△t可知,当水的质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越大,水吸收的热量越多,加热时间越长。(2)晶体在熔化前为固态,在熔化中为固液共存,在熔化后为液态。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据此分析。【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小明用4min,而小红用8min,则所需热量较多的是小红。小明的水初温为96℃,小红的水初温为93℃,二者都升高到99℃,则:两位同学将水加热到沸腾所需的时间不同,其原因是水的初温不同。(2)根据图像可知,在第5min~10min时,海波的温度保持48℃不变,此时处于熔化过程,则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第10 min后,热水和海波的温度都是48℃,海波不能继续吸收热量,则海波的熔化将停止。43.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1)图甲实验装置组装顺序应为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由图可知本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3)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 形成的。(4)撤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 。【答案】(1)自下而上(2)92;98(3)水蒸气液化(4)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器材的组装过程分析解答;(2)根据乙图确定温度计的温度值,然后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温度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叫沸点。(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4)沸腾需要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撤去酒精灯后,虽然没有热量供应,但是此时石棉网的温度仍然高于水的沸点,水还可以从它上面吸热,因此还能沸腾一段时间,据此分析解答。【解答】(1)如甲图所示,先将酒精灯摆放在铁架台上,然后根据它的火焰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再在上面放上石棉网和盛有水的烧杯,最后根据水面的位置确定温度计的悬挂高度,因此组装顺序为自下而上。(2)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上增大,因此实际温度在0℃以上,此时示数为92℃。根据丙图可知,水的温度到达98℃以后,温度保持不变,那么水的沸点为98℃。(3)水受热后生成大量的水蒸气,而水蒸气在温度计上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小水珠,因此这些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4)撤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44.小思和小敏两位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对试管里的冰进行加热,并且每隔相同的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和图丙是他们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绘制的温度-时间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可知:(1)在图像中BC阶段物质处于 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2)通过观察两位同学绘制的温度-时间的关系图像,根据你在课堂上的实验数据,你认为图 (选填“乙”或“丙”)的CD段数据有问题。【答案】(1)固液共存(2)丙【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比热容【解析】【分析】(1)晶体在熔化开始前为固态,熔化结束后为液态,在熔化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2)根据丙图可知,AB段和CD段加热时间都是5min,因此冰和水吸收的热量相同,且二者的质量相同,根据Q=cm△t可知,由于比热容c水>c冰,因此△t水<△t冰,即水温升高的慢,图像的倾角较小,因此丙图的CD段有问题。【解答】(1)在图像中BC阶段,冰的温度保持不变,应该处于熔化状态,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2)、通过观察两位同学绘制的温度-时间的关系图像,根据我在课堂上的实验数据,我认为图丙的CD段数据有问题。45.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小组的同学观察到以下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乙中 (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景。(2)实验过程中,绘制出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丙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水的质量,请画出此时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大致曲线。(3)水沸腾后,老师要求小柯继续观察和记录2分钟,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探究 。【答案】(1)a(2)(3)水沸腾过程的特点。【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解析】【分析】(1)沸腾时剧烈的汽化现象。(2)液体通过沸腾进行汽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液体的沸点;二是继续吸热才能使液体变成气体,对于水来讲虽然达到100℃(沸点),但必须继续加热才能使其沸腾。【解答】(1)水沸腾时各处水的温度相同,气泡在水中上升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水的压强减小,气泡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因此图乙中a是水沸腾时的情景。(2)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根据公式Q=cm△t,则水吸收的热量增加,所以所用时间增加,而大气压不变,水的沸点是不变的,即水温达到沸点后停止上升,因此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大致曲线为:(3)水沸腾后,老师要求小柯继续观察和记录2分钟,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探究水沸腾过程的特点。故答案为:(1)a(2) (3)水沸腾过程的特点46.为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1)通过 两组的对照,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2)在研究水的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对水滴进行加热(如图C)直至沸腾,且水滴比对照组先消失。该实验结果能否作为支持“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证据? 。(3)小明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右图),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请分析小明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得出是否合理 ,说明理由 。【答案】(1)AD(2)不能(3)不合理;没有控制表面积相同,实验存在多个变量。【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2)当水沸腾时,水会通过沸腾和蒸发两种方式进行汽化,且沸腾比蒸发要剧烈的多,而对照组只有蒸发一种方式,因此二者对照没有任何参考意义。(3)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水滴的质量是否有关时,需要控制水的表面积、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然后改变质量。根据图片可知,两个水滴的表面积并不相等,没有控制变量,无法得出结论。【解答】(1)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水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而改变空气流速,故选AD。(2)加热后水会沸腾,对蒸发的快慢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结果不能作为支持“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证据。(3)小明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得出不合理,理由:没有控制表面积相同,实验存在多个变量。47.小明利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物态变化方法技巧知识点专题(学生版).docx 物态变化方法技巧知识点专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