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于“反常”处析“寻常”石壕吏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者简介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其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的代表作有《望岳》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含义特点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①句数没有限制;②每句的字数也无严格限制,多数通篇是五言或七言,也有以五言或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③用韵灵活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换韵;④对字词的平仄、对仗没有要求;⑤语言自由,可俗可雅。文体知识石壕吏杜 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本诗讲述了一件什么事?háoyúyèshùyùyè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古体诗,应用深沉的语调朗读。全诗可按照“二三”式朗读。诗词诵读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歌的内容(人物+事件)。这首诗叙述了官吏乘夜捉人,连衰老的妇人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壹析反常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首诗歌里,有哪些反常之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反常之一:官府为何在夜里捉人?(1)白天不好抓,人都躲起来了,晚上夜深人静,可以趁其不备。(2)官兵工作辛苦,白天黑夜无休。反常之二:老翁为何冒着危险翻墙逃走?(1)官兵来得急,没有时间从门口跑。(2)这一次抓捕是官府的隐秘行动。反常之三:儿媳妇为何出入无完裙?(1)家贫,已经没有经济来源和能支撑家庭经济的顶梁柱,家中三位壮丁已经上了战场,其中两位已经战死,只剩下来的一位归来遥遥无期,老翁年纪已大,没办法做重活,白天还要东躲西藏。(2)战争带来的伤害,很多成为了流民。百姓无以营生,生存都难,怎能去解决衣着的问题。反常之四:为什么官吏连老妇也不愿放过?战争日益吃紧,兵力十分缺乏,对于上级交代下来的任务,也必须得完成,不得已而为之。(1)课下注释①。这次战争为了平复安史之乱,站在国家的角度是正义之战,作者没办法介入。(2)当时作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官微言轻,对于朝廷的命令,无能为力。反常之五:作者为什么不制止这些官吏的行为?据《资治通鉴》记载:758年冬,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数十万大军,由于指挥不统一,又兼粮草不继,士气低落,虽相持到次年春天,终兵败鄄城。为了力挽狂澜,拯国家于水火,他们积极组织兵力,准备与叛军作殊死决战。想象差吏经历什么?这些经历给差吏带来了什么?差吏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和军队的溃败。残酷的战争带来肉体之苦;不得不服从朝廷命令,执行捉人的无奈之苦;朝廷腐朽,家国危在旦夕的绝望之苦。贰悟寻常这些看似反常的事情,放进当时的社会,还反常吗?寻常。老妇的家庭情况,是千万家庭的缩影。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用一个字形容。苦→战争 (根源)叁析感情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汉代的人曾经说过:“诗者,天地之心。”这首诗歌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情感?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汉代的人曾经说过:“诗者,天地之心。”读出沉重、悲哀的感情这首五言古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①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②对战争的强烈控诉③对恢复和平与安定的渴望主旨归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