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下23《海底世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寻找” 为人文主题,《海底世界》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承担着落实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这一语文要素的重要任务。文章以设问句 “你可知道,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 开篇,引发读者好奇心,随后从多个维度展现海底世界的奇妙。在结构上,课文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第2 段通过海面与海底的对比,突出海底的宁静;第 3 段以设问引出海底的声音,展现动物们 “窃窃私语” 的奇妙;第 4 段聚焦动物的活动方法,通过具体例子体现多样性;第 5 段描述植物差异,从色彩和大小进行对比;第 6 段介绍丰富的矿产资源。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海底世界 “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的特点。这种 “总 — 分 — 总” 的结构,便于学生梳理文章脉络。语言表达上,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手法如“深水鱼像闪烁的星星”“冰柱像锋利的刀剑”,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拟人手法如 “贝类作免费的长途旅行”,赋予事物人的动作,充满趣味;设问句的使用则增强了与读者的互动性,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语言特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范例。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提取简单的信息,但在整合信息、体会语言表达效果方面仍需引导。教学中需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写清楚海底世界,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同时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为后续“介绍一种事物” 的习作打下基础。教学目标文化自信:能说出第四、五自然段是如何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语言运用: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思维能力:理解“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审美创造:体会文章是如何表现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圈画关键词句,梳理课文内容,能说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理清文章结构。2.抓住重点语句,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培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一 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出示单元篇章页主题句: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寻找。世界真奇妙!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天地的珍藏。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索海底的奥秘。揭示课题:海底世界。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哪些奥秘呢?◎学习活动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字词检查窃窃私语、警报、肌肉、细胞、煤炭、储量、金属、差异、差不多、出差(1)指名读,相机正音:“窃” 读 qiè,“警” 读 jǐng,“差” 是多音字,区分 “chā(差异)、chà(差不多)、chāi(出差)”。(2)小组开火车读,巩固字音。◎学习活动三 整体感知,梳理课文内容1.呈读课文开头:你可知道,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出示学习任务:(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2)读完后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读通顺语句,重点引导抓住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第2段:海底很宁静,有发光的深水鱼。第3段:海底的动物会发出各种声音。第4段: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第5段:海底的植物差异很大。第6段: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第7段:总结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3.借助思维导图,呈现课文段落内容结构,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学习活动四 品读语段,探寻海底世界的奥秘(一)学习第2段,感受海底的宁静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阳光很难射进深海,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1)播放朗读视频,感受海底的宁静。(2)作者是怎样把海底的宁静写出来的?交流,反馈,预设要点:①拿海面“波涛澎湃”与海底“宁静” 来对比,突出海底的安静。②写黑暗的深海中,有发光的深水鱼在游动,“光点像闪烁的星星”,写出了宁静中的生机。(3)有感情地朗读,表现海底世界宁静中有生机。(二)学习第3段,欣赏奇妙的声音设问: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引读——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1)体会“窃窃私语”的表达效果。①说说什么叫“窃窃私语”?②生活中你和谁“窃窃私语”过?你们在窃窃私语什么?(指名模拟一下窃窃私语的场景)③说海底的动物在“窃窃私语”,这样写好在哪里?(把海底的动物当成人来写,表现了声音的小,同时很有趣。) (2)海底的动物是怎样“窃窃私语”的呢?标显语句: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①圈出表示声音的词语(拟声词):啾啾、啾啾、汪汪②模拟一下打鼾的声音:呼呼、噜噜、呼噜……③想象一下:海底的动物还会发出哪些声音?模拟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有的像( )一样( )如:有的像树叶一样沙沙,有的像溪流一样哗哗,有的像蟋蟀一样唧唧(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窃窃私语”的有趣。(三)学习第4段,欣赏多样的动物活动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1.中心句定位: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2.这段话是怎样把“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这个意思写清楚的?学生阅读语段,提取信息,在学习单上填一填。3.交流,反馈;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喷水反推力后退。贝类:巴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运用拟人化手法体现轻松有趣。4.借助表格梳理的信息,说一说。中心意思 动物举例 活动方法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海参 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梭子鱼 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乌贼章鱼 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有些贝类 巴在轮船底下免费长途旅行5.观察表格,讨论:海底动物那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几种动物来写?讨论明确:抓住典型,有代表性。选择写海参和梭子鱼,可以体现海底动物的速度有快有慢;选择写乌贼章鱼和贝类,可以体现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不同。(6)朗读,通过语速、声音的变化,表现海底动物各种不同的活动方法。(四)略学第5段,欣赏海底植物的差异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1.这段话是怎样把“海底的植物差异很大”这个意思写清楚的呢?交流,明确:(1)写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2)写形状大小的差异:大的长达二三百米,小的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2.朗读,读出海底植物的差异很大。◎学习活动五 迁移运用,仿写语段1.明确任务:观察图片,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2.指导思路:(1)观察图片:说说珊瑚有哪些不同形状、颜色。(2)展开想象:你觉得这些珊瑚像什么?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事物?3.学生独立写话。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困生打开思路。4.选择典型的作业,进行全班分享交流,师生共同评价,重点关注是否围绕一句话来写,语句是否生动有趣。示例: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漂亮的花朵,花瓣在海水里晃来晃去。有的像美丽的鹿角,长出好看的枝丫。还有的像一丛丛彩色的小树,红的、黄的、绿的,十分奇特。小鱼小虾在珊瑚丛中躲猫猫,快活极了!5.学生修改完善。◎学习活动六 随堂练习,指导写字1.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字,注意字形结构和笔画特点。2.教师示范书写“宁、参、迅、速”等难写易错字,边写边讲解笔顺和占位,学生书空。“宁”:宝盖头要写宽,下面是 “丁”,不要写成 “宁”。“参”:上半部分是 “厶” 和 “彡”,下半部分是 “彡”,注意笔顺。“迅”:第一笔是“ ”;走之旁的捺要写舒展,“速”:“束”,不要少写横、捺要变成点。3.学生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和规范。 4.展示学生作业,互评互改,及时纠正错别字。◎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的奇妙,还学会了如何用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语言把事物特点写清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发现更多普通事物的美,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