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课件(共1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课件(共13张PPT)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why
认识诗人
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大臣。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文集六卷,编诗四卷。
主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等。
理解诗题
芙蓉楼送辛渐
送别的地点,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送别
送别的对象,王昌龄的朋友。
题意:在芙蓉楼送别辛渐。
(送别诗)
【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二人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诗题中常有“送、赠、别”等字眼。
送别诗:
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诵读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理解古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属地。
平明:清晨,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春秋时期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楚地附近的山就被称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
译文: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城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理解古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雨”有什么特点?从哪看出来的?
冷:“寒”一字写出了雨的冰冷。
大:“连江”写出了秋雨与江面融为一体,雨下的非常大。
时间长:“夜入吴”写出了这场秋雨应该从前一晚就开始下了。
这里“寒”是仅仅写的雨吗?
从昨夜的冷雨泄气,“寒”字不仅写出了下的雨冷,还表达了诗人此时心情的孤寒。因为他要与好友辛渐分别了,内心十分难过。
一个“寒”字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寓情于景
理解古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诗人为什么会感到“孤”?
王昌龄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被授予汜水尉。科场颇为得意,仕途却明显失意,王昌龄受到打击。在做了汜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七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开元二十八年任江宁丞。
朋友离别
仕途不顺
朋友离别
抱负无法实现
这样的人生,诗人怎么能不感到孤寂呢?
理解古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今属河南,位于河南西部、黄河南岸。
如:如果。
问:询问。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玉壶:指用玉做成,晶莹剔透的盛酒器。形容人的纯洁与正直。
译文:
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言志
理解古诗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两句中运用了比喻和托物言志,王昌龄以“冰心”“玉壶”自喻,表达了自己不会因为在官场上的坎坷的遭遇而改变,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心志,表达了诗人坚持操守的信念和洁身自好,坚贞不屈的品格。
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此诗前两句写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自喻冰心和玉壶,展现了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理解古诗
离情别意
洁身自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