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历史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677年,康熙皇帝说:“今欲于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书者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随后,一些翰林被调到乾清宫南书房值班,称为“南书房行走”。他们除陪皇帝写字作诗外,也会按皇帝的意旨草拟诏书,成为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康熙皇帝为什么要设立南书房?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新课导入
南书房位置示意图
CONTENTS
新课标新教材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掌握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危害,认识清朝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及影响。
2.了解清朝中期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表现。
3.认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具体措施和影响。
一.军机处的设立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CONTENTS
教学目标
四.闭关政策
PART 01
军机处的设立
新课标新教材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
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中央机构的演变
● 机构:清朝初期,还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 职责: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
● 权限:而且一旦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 影响:削弱了君权,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清朝初期
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
雍正年间
乾隆
一
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中央机构的演变
● 机构:清朝初期,还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 职责: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
● 权限:而且一旦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 影响:削弱了君权,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清朝初期
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
雍正年间
乾隆
一
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中央机构的演变
● 目的:为了抑制满族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 机构:设立南书房。
● 职责: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 影响: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清朝初期
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
雍正年间
乾隆
南书房
一
军机处的设立
2.军机处
● 目的:雍正年间,处理西北军务
● 机构: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
● 成员: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
● 职责:①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
②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承旨传达)
● 影响: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清朝初期
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
雍正年间
乾隆
南书房
军机处
一
军机处的设立
2.军机处
● 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皇帝将其撤销。
清朝初期
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
雍正年间
乾隆
南书房
军机处
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外景和内景
军机处位于紫禁城内养心殿南、隆宗门内,内部陈设简单,只有桌、椅、炕、笔、砚等设施和物品。
一
军机处的设立
2.军机处
材料研读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
这句话意思是说,军机大臣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
3.奏折制度
● 定义:这一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秘密呈送报告,经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形成了奏折制度。
● 影响:这一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乾隆御批奏折(局部)
PART 02
文字狱与文化
专制政策
新课标新教材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清朝的文字狱
● 目的:清朝统治者为了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士人。
● 内容: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士人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
● 特点:清朝的文字狱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
● 影响:①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慌,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士人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连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遭到杀身之祸。
②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二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清朝的文字狱
相关史事
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200多人。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皇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
株连族人祸及师友
因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被指为侮辱清朝。
胡中藻案
数十人,其子碎尸枭首
反对清朝统治
吕留良案
300多人
同情前明政权,使用南明年号。
戴名世《南山集》案
70-120
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
庄廷龙《明史》案
株连人数
事由
案名
徐骏案
因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指为侮辱清朝。
考题:“维民所止”被指有辱圣上为“诽谤大逆”
斩首
抄家死于狱中
查嗣庭案
严酷荒唐的文字狱
二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2.文化专制政策
● 目的: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
● 表现:
①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
②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仅在乾隆时期,禁书毁书的活动就持续了近20年,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
乾隆时修订四库全书
二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2.文化专制政策
材料研读
清朝乾隆纂修的《四库全书》是全世界范围内荟萃群书的空前钜制。它整理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典籍 ,反映了中华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为了加强文化专制 ,巩固满清统治 ,其内容也主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清朝统治的内容 ,对清代的文化专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清朝文化专制政策有着什么影响?
● 影响:①致使不少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绝迹或失真,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中国古代文化遭受的又一次浩劫。
②通过加强文化专制,,有利于清朝君专制的强化,巩固满清统治。
③它整理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典籍 ,反映了中华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PART 03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新课标新教材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三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官僚体制腐败
● 原因: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吏为了求得升迁或自保
● 特点: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 表现:千方百计地利用官场上的各种关系,贿赂上级,结党营私。乾隆以后,贪风更盛。各级官吏为了一己私利,想尽办法中饱私囊,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敲诈百姓。
相关史事
乾隆皇帝最宠信的大臣和珅,弄权20多年,不择手段地聚敛财物。嘉庆皇帝继位后,他被赐死,家产被查抄。据不完全统计,查抄的黄金有33500余两,白银300余万两,当铺75座,银号42座,还有大量的房产和地产,珍贵衣物、珠宝、古玩、洋货等不计其数。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价,即值2.2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的收入仅为4000多万两,所以当时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三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2.财政危机
● 清朝官僚机构臃肿,但在康乾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国库充盈,尚能承受庞大的运转费用。
● 到了乾隆后期,皇帝好大喜功,花费无度,财政虚耗很大。尤其是各级官吏大肆贪污,截留税款,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 嘉庆以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财政危机。
● 影响: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财政危机,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
和珅恭王府
三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3.社会矛盾
● 白莲教起义:当时,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和甘肃五省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流离失所,他们纷纷加入白莲教。1796年,白莲教起义爆发。清廷为镇压白莲教起义,历时9年,耗军费约1.5亿两白银。
·影响:白莲教起义导致清朝元气大伤,是清朝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 土地兼并:清朝中期以后,人口的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变成地主的佃户和雇工,向地主交纳高额的地租。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
·影响: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三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3.社会矛盾
相关史事:军队腐败
乾隆后期,官场的腐败之风也在军队中蔓延。八旗军队和绿营军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十分普遍。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将士接受骑射检阅,竟然“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
·八旗的子弟更是百无一能,好逸恶劳,不是嗜酒赌博,就是养鸟斗鸡,十分颓废。
PART 04
闭关政策
新课标新教材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四
闭关政策
1.闭关政策
● 背景:
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展势力、侵略扩张。
②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 措施: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皇上,我朝无所不有,无需与他国交流。
材料研读
“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马克思
四
闭关政策
2.“禁海令”的颁布
● 概况:
(1)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2)康熙时期: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3)乾隆时期: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我国出口商品,管理外国商人。
四
闭关政策
2.“禁海令”的颁布
材料研读
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广州十三行》
● 清朝的闭关政策推行了近200年。
·积极性: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性: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
启示:封闭保守导致国家落后挨打,开放包容促使国家进步富强。
·
课后活动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1.想一想:为什么写了这样的诗句就要被下大狱呢?文字狱对思想和文化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2.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说一说:这一民谣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了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清朝统治者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这些诗句大都有“明”“清”等字眼,硬是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要“反清复明”,便把他们下大狱。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慌,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宋朝,并在明朝的话本中多有出现。句中的“清”,非为“清朝”之“清”,而为“清廉” 之“清”。此谚又作“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原意是:即使是不贪赃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三年下来,仅靠各项陋规收入也有十万两银子的进项。后来含义扩大为:即使是为政清廉的官员,也要捞上成千上万两银子,至于贪官就更不用说了。 这反映了清朝官场昏暗,官吏贪污现象严重。
·
知识拓展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1792年,英国政府利用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机会,派马戛尔尼带领使团出使中国,希望全面扩大对华贸易,并提出割让舟山附近岛屿等无理要求。1793年,马戛尔尼在承德觐见乾隆皇帝。清廷将该使团视为英国的一次朝贡,双方发生激烈的礼仪之争。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觔(jīn),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拒绝英方要求。马戛尔尼使团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 知识拓展 >>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课堂小结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军机处的设立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皇权的强化
文化专制的措施
清中后期的政治腐败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增进经济作物的品种
文化专制的影响
闭关政策
设立军机处的影响
腐败表现:财政、军事、社会矛盾
背景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启示:
封闭保守导致国家落后挨打,开放包容促使国家进步富强。
1.刘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准备写一篇历史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刘锐同学想法的是( )
A. 浅议特务机构
B. 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C. 明清的君主专制
D. 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
课堂小练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2.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很多官员自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往来,凡没用的文稿一定要烧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行省制度的影响
B. 八旗制度的影响
C. 文字狱的影响
D. 八股取士的影响
C
课堂小练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3.“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众攻入紫禁城,嘉庆帝惊称:‘汉、唐、宋、明未有之事,竟出本朝!’”天理教起义最突出的特点是( )
A.首次提出“均田免赋” B.直接冲击清朝统治中枢
C.联合少数民族共同起义 D.得到外国势力支持
B
课堂小练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4.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对中国明清时期的某项政策有这样的评价:“这一政策使得中国如同处于一个自我封闭的蛋壳之中,逐渐与世界发展的大势脱节,失去了与外部交流和进步的机会。”他评论的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轻徭薄赋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闭关自守政策
D
课堂小练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