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教学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2025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教学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历史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康熙年间,漠北蒙古领袖哲布尊丹巴主张南下投靠清政府。康熙皇帝闻讯后,立即令地方政府发放存粮和牲畜,予以妥善安置。随后又在多伦诺尔热情接待哲布尊丹巴一行,确立了对他们的管理方式。为什么这一时期很多民族都愿意归附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又是如何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清朝的边疆治理》。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新课导入
康熙皇帝(1654—1722)
CONTENTS
新课标新教材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1.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等史实,掌握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措施及其意义,掌握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疆采取的措施,认识到台湾、西藏和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了解清朝的疆域四至,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3.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增强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二.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三.巩固西北边疆
教学目标
四.雅克萨之战
五.清朝的疆域
PART 01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
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新课标新教材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郑成功收复台湾
相关史事
16、17世纪是大航海时代,新航路开辟,荷兰是继西班牙、葡萄牙后第三个世界性帝国,在17世纪称霸世界,成为“海上马车夫”,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原始积累,积极海外殖民扩张。
荷兰在台湾对汉族、高山等族人民施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剥削。
(1) 背景:
① 明朝末期,国势衰败,荷兰殖民者趁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郑成功收复台湾
相关史事
大陆居民在宋元时期开始移居台湾垦殖。明朝末年,在荷兰人入侵台湾之前,颜思齐等人招募福建沿海地区数千人到台湾岛,筑寨定居,开垦荒地。随后,福建官府、郑芝龙等大量招募福建、广东等地的居民到台湾,发展台湾的农业生产及海上贸易。由于迁居台湾的闽南人居多,闽南方言所称“大员”、“台员”“大湾”等,逐渐演化为“台湾”。明末公文开始正式使用“台湾”的称谓。
(1) 背景:
① 明朝国势衰败,荷兰趁机侵占。② 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材料研读
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的招降书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连横《台湾通史》
● 结合所学,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郑成功收复台湾
(2) 归纳经过:
● 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南部
● 把敌人包围在赤嵌城和台湾城两个据点中。
●1662年,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
● 1661年,郑成功率领25 000名将士,乘坐数百艘战舰从金门出发,经澎湖休整,进军台湾,登陆后受到数千名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
● 荷兰军队分水陆两路反攻。
●郑成功指挥军队迎击,在海上击沉荷兰战舰,在陆路迅速占据重要渡口,把敌人包围在赤崁(kàn)城和台湾城两个孤立的据点中。赤崁城的荷军看到固守无望,向郑成功投降。
● 随后,郑成功对台湾城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并多次打败荷兰的海上援军。
●1662年,经过8个月的封锁,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郑成功收复台湾
(3) 意义和评价:
●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
·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 评价郑成功: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人物扫描
郑成功,自幼好学,15岁入县学为秀才,21岁到南京当太学生。明朝灭亡,他投入到反清战斗中,失败后退至厦门。郑成功以“大明招讨大将军”名义收复台湾,设置府县。他把军队派到各地垦田,并招徕大陆移民开垦荒地,派人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郑成功收复和经营台湾,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2.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 背景:
① 郑成功死后,他的子孙继续治理台湾。
② 康熙皇帝令人与郑经和平谈判数年未果。
③ 清朝在稳定了对大陆的统治后,决定对台湾用兵,实现国家的统一。
(2) 统一和建制:
● 统一
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 建制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恩威并重,一面对郑氏集团诱降,一面加紧军事行动。面对清政府猛烈攻势,郑氏集团接受招降,施琅顺利进驻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2.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3) 台湾府设置的意义:
①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② 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③ 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相关史事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建省、设防、整肃吏治、团结高山族、修造铁路、开办邮电、清赋理财、倡创新学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对改变台湾的落后面貌、加速台湾的开发建设,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PART 02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新课标新教材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1.册封
● 清军入关后,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亲自入京朝贺,顺治皇帝隆重接见。
● 1653年,顺治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1.册封
● 1713年,清廷(康熙)册封另一位藏传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相关史事
达赖在蒙古语中意为大海,喇嘛在藏古语意为上人或上师。达赖喇嘛即意为“德行科研成果象大海一样的上师”。从五世达赖喇嘛开始,达赖既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称谓,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职位。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2.设置机构
● 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
● 1727年,清朝(雍正)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 1751年,清朝(乾隆)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命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3.颁布法律
● 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 内容:
·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对外交往等事务;
·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
4.意义: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用满文、汉文和藏文三种文字写好灵童的名字在象牙签上装入瓶中;由驻藏大臣掣签确定,然后报请朝廷批准,坐床后才能成为合法的继承人。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5.西藏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列强干涉,促进民族团结
● 乾隆时,英国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
·1996年至今,习近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任总书记,李克强、李鹏、朱镕基、温家宝四任总理都曾面见过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听取他汇报修行、学习情况。
● 乾隆皇帝 70 岁寿辰时,六世班禅长途跋涉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参加祝寿庆典。乾隆皇帝特意下令在山庄的北面,仿照班禅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修建了须弥福寿庙,供他居住。
PART 03
巩固西北边疆
新课标新教材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巩固西北边疆
1.平定噶尔丹叛乱
● 背景:康熙时,新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占领了青海、蒙古的许多地区。
● 目的: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
● 经过: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
● 结果:乾隆时期,清军最终平定了准噶尔部
● 作用: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巩固西北边疆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 “回部”:在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清朝把这个地区称为“回部”。
● 背景: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反清叛乱,形成割据势力。
·他们残暴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
● 经过: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并宣布只擒拿大、小和卓,各族人民皆为无罪之人,不会株连。
● 结果: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
伊犁
阿克苏
叶尔羌
喀什噶尔
和阗
葱 岭
天 山
库车
乌什






巴达克山
大、小和卓被杀地点
清军平叛路线
叛军溃逃路线
主要交战地点

巩固西北边疆
3.设置伊犁将军
● 时间: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 职能: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
● 其他措施: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
● 意义: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光绪九年(1883年),新疆建省。
·辛亥革命后,废除伊犁将军。

巩固西北边疆
4.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 时间:1771年
● 原因: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俄国的控制和压迫
● 人物: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
● 经过:克服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 意义: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关史事
1771年,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清政府将水草丰美之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安居乐业。《满文录副奏折》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
土尔扈特部,昔汗阿玉奇,终焉怀故土,遂尔弃殊伦。
弗受将为盗,俾安皆我民,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
——乾隆
PART 04
雅克萨之战
新课标新教材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雅克萨之战
1.雅克萨之战的背景
① 17世纪中期,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
② 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并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

雅克萨之战
2.雅克萨之战的经过
● 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两次击败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捣毁城堡。
● 俄国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这门炮铸造于康熙十五年(1676),重1000多千克,长248厘米,炮口内径11厘米,炮身呈筒形,前细后粗。炮身铸有康熙皇帝钦定的铜炮名称,即“神威无敌大将军”。
相关史事
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皇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俄国侵略军死伤累累,被迫投降,保证不再侵犯雅克萨。清军撤走后,俄国侵略军不守信用,重新占领雅克萨。康熙皇帝再派军队围攻雅克萨。经过半年战斗,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被击毙,800多名入侵者仅剩60多人。

雅克萨之战
3.《尼布楚条约》
● 《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 条约意义:这个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PART 05
清朝的疆域
新课标新教材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清朝的疆域
● 找出钓鱼岛、南海诸岛、库页岛、外兴安岭、葱岭的位置。
读地图
● 清朝全盛时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1.清朝的疆域

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
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清朝
·清朝前期,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这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
2.清朝地位

清朝的疆域
相关史事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位于我国台湾岛的东北部,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钓鱼岛。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是写成于明永乐元年(1403)前的《顺风相送》。这表明早在14—15世纪我国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明朝初期,为防御东南沿海的倭寇,我国将钓鱼岛列入防区。清朝不仅沿袭了明朝的做法,还明确将钓鱼岛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众多古今中外的地图均标绘钓鱼岛属于中国。
清初沿袭明朝的制度,在海南设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琼州府,将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个群岛划归琼州府管辖。
·
知识拓展
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皇帝经常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各族首领。清朝每年指定蒙古王公轮流到避暑山庄,陪同皇帝打猎习武,并给予赏赐。维吾尔、藏、苗、高山等族首领都曾到避暑山庄觐见过皇帝。避暑山庄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各族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 知识拓展 >>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承德避暑山庄
·
课堂小结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清朝的边疆治理
西南:西藏
西北:新疆
册封达赖和班禅
东南: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荷兰投降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建台湾省
设置驻藏大臣
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东北:库页岛
雅克萨之战:清VS沙俄
《尼布楚条约》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清朝的疆域
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清朝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我国今天的疆域基础。
1.乾隆时,英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西藏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这表明(  )
A.清驻藏大臣不掌管外交等事务 B.清廷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D.清朝政治体制挫败了英国图谋
B
课堂小练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2.“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人得台湾……蒋毓英调台湾知府……相土定赋,以兴稼穑……又设义学,教子弟,勖(xù,勉励)以孝悌力田之道,一时称良吏焉。”由此可知,台湾府的设置有利于(  )
A.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
B.消灭明朝残余势力,维护社会安定
C.扑灭反清武装,巩固清朝统治
D.促进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D
课堂小练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3.在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中,边远地区往往处于劣势,清代科举实行按各省分配定额录取的制度,以体现对边远地区的照顾。这一举措(   )
A.导致了科举僵化 B.有利于巩固统一
C.加速了人口增长 D.造成了冗官现象
B
课堂小练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4.“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管理取得了突出成就。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理,乾隆帝设置了(   )
A.驻藏大臣 B.安西都护府
C.伊犁将军 D.西域都护府
C
课堂小练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