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祝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必修下册12《祝福》教案
教材分析:
《祝福》是出自部编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十二课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主题设计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学习任务群,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语言表达方面的独特用意。该课文中,作者以倒叙的手法向读者描述了封建社会下一个生活在最底层女性的悲惨命运,解释了中国广大妇女悲惨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学情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通过《孔乙己》、《故乡》等课文对于鲁迅笔下的小说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在准确把握课文主题,感悟文字意蕴方面尚存不足。《祝福》一文篇幅较长,语言独特,学生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把握课文的语言风格,并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时代背景挖掘人物悲惨命运的根源,从而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教学目标: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通过理解“祝福”的含义,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小说的形象美、环境美、情节美;理解祥林嫂悲剧美的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小说主旨——通过探究小说中其他人物对祥林嫂再嫁事件的“不变”来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体会作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
教学难点:
拓展延伸,以对比谈觉醒——通过延伸阅读《玩偶之家》,将祥林嫂的反抗与娜拉的反抗对比,真正踏上觉醒之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女人,踉跄在鲁镇的街头。她含悲忍泪,无语问苍天,默默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步。她是谁?为什么倒毙在爆竹声声、举家欢庆的祝福之夜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探寻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板书:课题)
学习活动一:以变化观不幸
预习任务:文中有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请你找出相关描写并在课本上做简单批注,概括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的变化,明确祥林嫂发生变化的实质。(板书:祥林嫂)
人物 祥林嫂
肖像描写 原文出处:P98、P101、P94 批注:(在课本上批注)
变化 ①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四十上下的人 ②脸色青黄——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③两颊却还是红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④顺着眼——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珠间或一轮
实质 年龄、境遇、外在、精神
课堂预设:
人物 祥林嫂
肖像描写 第一次肖像描写:初到鲁镇(P98)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批注示例: 头上扎着白头绳:寡妇身份 脸色青黄:生活艰辛 但两颊还是红的:青春的活力 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的劳动妇女
第二次肖像描写:再到鲁镇(P101)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批注示例: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还是寡妇 两颊消失了血色:青春的活力已经不复存在 眼角上……精神了: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肖像描写:沦为乞丐(P95)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的,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批注示范: “头发已经全白”:人的头发变白,无外乎“年老”和“痛苦”,“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可见祥林嫂主要是精神的长期痛苦和折磨导致; “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可见她内心极度的悲哀和痛苦,对生活似乎充满着绝望; “空碗、开裂的拐杖”:“空的”表示目前处境窘迫艰难,“下端开裂”说明沦为乞丐已久,把定语修饰语单独提出,改变正常语序,后置是为了凸显祥林嫂目前的窘迫的生活境况和悲惨遭遇。如果把修饰语放在定语中心语之前,形容词就会淹没在长句中,效果自然会削弱不少。
变化 ①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四十上下的人 ②脸色青黄——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③两颊却还是红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④顺着眼——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珠间或一轮
实质 年龄、境遇、外在、精神
(“肖像描写”的引导:①先让学生找到三处肖像描写的页码和段落,②再投屏展示学生在课本相关肖像描写处的批注,学生边展示边分析。
“变化”的引导: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勾画原文中变化之处。
“实质”的引导:在学生答案中生成,若学生不理解背后的实质,教师可引导:①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四十上下的人<年龄>,②脸色青黄——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脸色青黄”,说明贫苦出身,长期营养不良,“脸色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外在变化了,也说明祥林嫂的境遇更糟糕了>。
③两颊却还是红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红的”到“消失了血色”可知,祥林嫂青春的活力已经不再,受到多重打击>
④顺着眼——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珠间或一轮<祥林嫂还是一如既往的“顺着眼”,但她眼角多了泪痕,能看出她精神遭受打击;“眼珠间或一轮”:可见她内心极度的悲哀和痛苦,精神被彻底摧残,对生活充满着绝望>)
过渡语:在同学们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祥林嫂的变化与境遇、外在和精神有关,但我们同样也看到了祥林嫂的不变之处:①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寡妇身份②脸色青黄——贫苦出身③顺着眼——安分守己。就是这样一个始终安分守己、勤劳朴实的祥林嫂,却被彻底打击,人生发生了巨变。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索:祥林嫂为什么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什么时候开始祥林嫂的人生急转直下?——对,自从祥林嫂再嫁后,周作人也曾说:“祥林嫂的悲剧是女人的再嫁问题。”让我们一起聚焦祥林嫂的改嫁事件,从祥林嫂改嫁事件中看看其他人的“不变”的反应吧。
二、学习活动二:以不变析根源
问题1.周作人曾说:“祥林嫂的悲剧是女人的再嫁问题。”《祝福》中的其他人是怎样看待祥林嫂的再嫁行为呢?请在课本上勾画标记相应的人物反应并做批注,重点剖析人物反应的“不变”之处,明确其态度。(板书: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鲁镇人、婆婆和堂伯)
其它人物 人物反应 不变 态度
鲁四叔 原文出处 内涵(批注) 皱眉 “可恶,然而……” 再嫁不洁
P98页 P99页 在课本上批注
鲁四婶 第73段 第108段 “放着吧”“慌忙” 再嫁不洁
柳妈 104页 P104页 “你自己愿意了”“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大罪名” 再嫁该死
鲁镇人 P98页 P108页(第70段) P108页: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没趣”“鄙薄”“满足” 嘲笑再嫁
婆婆和堂伯 P100页第58段 “将她嫁到里山去” 迫其改嫁
课堂预设:(批注示例只是为了方便教师引导,因为课堂时间限制,学生的批注会简洁一些)
人物 鲁四叔
人物反应 原文: 第一组: 初到鲁镇:P98(第二节第1段)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掏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再到鲁镇:P102页71段(改嫁后)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内涵(批注示例): 第一次皱眉是在祥林嫂初到鲁镇被介绍到他家做女工的时候,鲁四老爷“皱了皱眉”,原因在于他讨厌祥林嫂是一个寡妇,所以,鲁四老爷一开始就轻视“克夫”的祥林嫂。 第二次是在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是“逃”出来的时候,从后面他说的话,“这不好,她可能是逃出来的”,我们可以分析出他“皱眉”的原因是祥林嫂“逃”出来“不好”,“败坏风俗”。 第三次是祥林嫂再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的时候,鲁四老爷“照例皱了皱眉”,从“照例”可以看出“皱眉”已经是鲁四老爷的习惯表情了,他“皱眉”是因为他认为祥林嫂的再嫁“败坏风俗”。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三次“皱眉”我们可以看出鲁四的冷酷,对祥林嫂的轻视,以及浸透在鲁四老爷灵魂中的封建思想。
第二组: P99页“既是她婆婆让她回去,那有什么好说的呢?” “可恶,然而……” P100页“然而……” “可恶”是说祥林嫂的婆婆串通卫老婆子大白天在鲁府家门前绑人,实在有损鲁家的尊严和声誉,自己很没有面子。所以,怒不可遏,骂出了“可恶”二字。 “然而”,鲁四老爷毕竟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在下人面前总要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所以,骂得很简短,骂到卫婆子似懂非懂的程度。“然而……”语势一转,是恼怒之后的清醒,意指祥林嫂婆婆家绑人有理,虽然行为“可恶”,却在封建族权范围之内,省略号不是表明鲁四老爷无话可说,而是不便明说,不必明说。 另外,鲁四老爷在卫老婆子上门“说说清楚”祥林嫂被绑的时候骂了句“可恶”,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骂卫老婆子不该给鲁家推荐一个“逃”出来的不合封建礼法的人,二是骂卫老婆子不该将自己荐来的人又合伙绑架,行为“可恶”。从鲁四老爷骂卫老婆子,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浸透了封建礼教毒素的卫道士。
不变 不变:(三次)皱眉 可恶,然而……
态度 再嫁不洁
(“不变”的引导:学生找到人物反应的相应句子,教师在展示学生批注成果时,圈点勾画重点:三次皱眉和两次可恶。
“态度”的引导:重视学生的生成,若学生无法总结态度,则在学生批注内容上顺势引导)
人物 鲁四婶
人物反应 原文: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第73段:“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第108段:“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又慌忙大声的说。 内涵(批注示例) “你放着吧”: 这三句都将语意重点放在了“你放着罢”这句话上,表现了四婶对祥林嫂的斥责、厌恶之情。但第三句变动了词序,禁止的语气更加强烈,也加强了这种不耐烦的语气。“你放着罢”四个字如同晴空霹雳、当头一棒,是祥林嫂精神上的致命一击,祥林嫂的精神支柱也为之轰然倒塌。 “慌忙”: 鲁四婶担心不洁的祥林嫂触碰到福礼,慌忙阻止,且一次比一次急。
不变 不变:“放着吧”、“慌忙”
态度 再嫁不洁
人物 柳妈
人物反应 原文: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104页:“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P104页: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异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却落了一件大罪名。 内涵(批注示例): “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的身份,但同样嘲讽,挖苦她,去揭开伤疤。柳妈在祥林嫂和她诉苦后要扯掉祥林嫂最后仅剩的一点尊严:一直强调祥林嫂是自愿的,为了凸显自己比祥林嫂优越。柳妈心中是有鄙视链的,家庭圆满的鄙视丧夫的,丧夫的能鄙视再嫁的。 PPT展示:《华盖集·杂感》中写到:“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勇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教师补充:她也是寡妇,没有再嫁是唯一比祥林嫂优越的地方。她为了维持这种可笑的优越感,就变得刻薄、狠毒。明明都是可怜人,应该能互相理解,不抱团取暖就罢了,还要伤害更弱的人)
不变 不变:“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大罪名”
态度 再嫁该死
人物 鲁镇的人
人物反应 原文: 第一组:P98页初到鲁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P102页再到鲁镇:(第70段)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P103页: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内涵(批注示例):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这一句用意非常深刻。女人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为什么叫祥林嫂?因为她老公叫祥林。但是问题来了,嫁了第二个老公,此人名曰贺老六。再回到鲁镇来,是叫祥林嫂还是叫老六嫂比较妥当呢?或者为了全面起见干脆叫她祥林老六嫂算了?对这么复杂的文化学术问题,大家就自动化地、不约而同地“仍然叫她祥林嫂”。 这里有一个自动化的思维套路,只有第一个丈夫算数,“好马不配二鞍”,“烈女不事二夫”,嫁第二个丈夫是罪恶的,思想的麻木,以旧思想的条件反射为特点。
第二组: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男人们:“敛起笑容,没趣的走开了去。” 女人们:“脸上立刻换了鄙薄的神气。” 老女人们:“特意寻来”、“满足的去了”、“纷纷的评论着”。 大家:打趣、嘲笑。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
不变 不变:“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没趣”“鄙薄”“满足”
态度 嘲笑再嫁
人物 婆婆和堂伯
人物反应 原文: “将她嫁到里山去” P100页第58段: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肯嫁进深山野坳里去的女人少。 将她嫁到里山去: 把祥林嫂当作商品,给小叔子换彩礼。不顾祥林嫂的意愿。
不变 不变:“将她嫁到里山去”
态度 迫其改嫁
问题2.合作探究:依据以上人物反应梳理和分析,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板书:夫权、族权、政权、神权)
课堂预设:
夫权要祥林嫂守节。在中国封建的“伦常”关系中,妇女的地位最低。封建礼教对妇女提出许多桎梏人性的做人原则,如“三从四德”,“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要妇女保持“贞操”,为丈夫“节烈”。所谓“节”,即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她节得愈好。所以鲁镇的人厌恶、歧视祥林嫂,就是因为祥林嫂没有守节。
族权、夫权不许祥林嫂守节。祥林嫂宁可辛勤劳动养活自己也不愿再嫁,所以她逃到鲁镇做工。她全部的希望和渴求,便是要靠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存的权利。但是好景不长,在鲁家做工不到半年,她婆婆恃凭着族权、夫权的威势,不但把她像逃犯一样抓回去,而且逼她嫁到深山野坳里。因为要用卖她所得的钱,买一个女人给她叔子做老婆。祥林嫂始终没有挣到一个“人的资格”,却像一件赚钱的货物一样被卖掉了。
神权利用夫权惩罚祥林嫂的不守节。祥林嫂再嫁虽非自愿,但毕竟是再嫁了,就是“不守节”。“不守节”就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就要受到惩罚。柳妈因受了封建迷信的影响和毒害,无意之中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她那有关“阴司”的话——“这种人活着要受苦,死后还要受刑:阎罗王将她锯开,分给前后两个男人”,使祥林嫂精神上蒙受极大的压力,致使她用多年积攒的工钱“捐门槛”赎罪。
政权支持族权、夫权不许祥林嫂守节,又要惩罚她的不守节。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是政权的化身,他支持并利用其他三种权利迫害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许她守节,政权支持族权,却又联合神权惩罚她的不守节。在“四权”的联合镇压下,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最终怀着对生的绝望,对死的恐惧,在别人新年祝福的鞭炮声中死去。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四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教师小结: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主要是指下层人民正当的愿望和纯朴的品格被封建主义所毁灭。《祝福》中的祥林嫂正是被毁灭的典型,祥林嫂本是一位善良、勤劳、能干的女性。鲁四老爷站在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夫权”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了祥林嫂。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柳妈是封建宗教迷信和神权观念的传声筒,她的出现是把祥林嫂推向死亡深渊的无形的一掌;四婶的一声断喝成为压垮祥林嫂精神支柱的最后一根稻草;婆婆利用族权绑架祥林嫂,是导致祥林嫂命运悲剧刽子手;鲁镇的人对她的死表现出不屑与冷漠。使她在精神上精神惨遭蹂躏。这一个个丑恶的嘴脸织成了一张无形大网。把祥林嫂从身体到精神网的死死的,无法挣扎,无法呼吸,无法存活,只有死路一条。(板书:画网,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三、学习活动三:以对比谈觉醒
祥林嫂也曾反抗过但最终宣告失败,死在“祝福”之夜,死在漫天风雪之中。放眼望去,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因受封建夫权的压迫而反抗,最终成功出逃。同样的压迫,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呢?
问题1:祥林嫂有哪些反抗行为?
明确:逃、撞、捐、问
问题2.祥林嫂的反抗是真正的反抗吗?这种反抗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逃和撞,祥林嫂是为了躲避再嫁,这就是“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中的“一从”:夫死从子。祥林嫂愿为第一个丈夫“守节”,想“从一而终”,未能如愿;第二个丈夫死后,“夫死从子”的封建道德牢牢束缚着她。
实质:祥林嫂她的反抗,是用反抗来使自己符合封建礼教,其本质是用封建的反抗来顺从封建思想。
问题3:祥林嫂的反抗与娜拉的反抗有什么不同?
教师出示具体句子:
“你们爱我只是拿我当消遣”“我在家跟父亲过日子的时候,他把他的意见告诉我,我就跟着他走……后来我到你家来住着,我从父亲手里转移到了你手里。跟你在一块儿,事情都归你安排。”(父权、夫权。男权)
“先得教育我自己”“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独立意识)
“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数人说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上的话,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海尔茂:“娜拉,我赌咒,我已经饶恕你了”
娜拉:“我一定得自己干,所以我现在要离开你”(娜拉在丈夫原谅他后决绝地放弃了回归家庭,在这里,她第一次主动行使了选择权,开始成为事态方向的掌控者)
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陌生人?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拉:“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面对海尔茂问她是否还有机会重新在一起,娜拉又一次做了权衡,以主动的姿态站到了最后)
娜拉的反抗的实质:揭穿父权思想以爱为由的绑架行为后,她不再相信世界上存在英雄救美的奇迹,避免受到二次伤害。
问题4:娜拉出走之后会如何?
1923年鲁迅先生曾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里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说:“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
过渡语:在那个父权、夫权、男权文化制衡的时代,男性掌握话语权,男性拥有绝对的优势,娜拉的结局就是有独立思想但无经济能力。
问题5:如果娜拉的出走注定失败,那娜拉的出走还有没有意义呢?
明确:娜拉的出走震醒了昏睡中的女性,在压抑和沉默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缺口,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存制度的怀疑,和对女性如何获得自由的热烈讨论,这就是娜拉出走的意义。
课堂总结:
封建礼教这张巨网困住了许许多多如祥林嫂这般的女性,只有挣脱,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新生的可能。不仅是为了获得女性觉醒的价值,更是为了获得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如何觉醒的价值。让我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惧巨浪险滩,勇敢地追求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板书:自由精神、独立人格)
作业布置:
借助联想和想象,穿越历史的屏障,你遇到正在倚窗痛哭的繁漪,遇到正在捐门槛的祥林嫂,或者遇到正准备离开家门的娜拉,你想对她们说些什么呢?
要求:自选一个你喜欢的人物,借助想象与联想,以“扼住命运的咽喉”为主题,用繁漪、祥林嫂、娜拉她们的时代语言,针对她们的性格,不少于100字。
板书设计:
12祝福
封建礼教 封建思想
精神自由 独立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