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石壕吏》教学设计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狄小园课题 《石壕吏》 课时 1课时课标要求 新课标提出:“理解读懂简单的文言文”和“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的标准,因此根据八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确定阅读文言文的总目标:诵读古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本文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反复诵读课文,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这个单元还有《<庄子>二则》、《<礼记>二则》和《马说》,本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传诵最广的一篇。同时也是一篇通过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巧妙地叙事、抒发了情感的叙事诗。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精炼,全诗120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诗人的矛盾与冲突。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需要进一步了解,感知“安史之乱”后的离乱现实,同时,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只有一般性的理解,没有深刻的感受。此外,领会诗歌的语言之凝练方面也有待于教师的点拨,这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的过程。核心素养目标 1.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2.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3.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心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2.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心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教学方法 情境法、诵读法、演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可结合学科特点自行设置)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播放AI制作的诗歌视频。 欣赏 让学生感受人工智能带来的视觉、听觉的冲击。环节二 导入:李白、杜甫是唐诗的两座高峰,但二者却风格迥异,李白看到的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杜甫看到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看到的是江山社稷、黎明百姓。也正因如此,他被称之为“诗圣”,那到底何为圣人?他又何以为圣呢?就让我们走进《石壕吏》,一同来揭晓这个答案。 通过对比、设问、聚焦核心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杜甫的“诗圣”品格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环节三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 通过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晰了解本节课的核心任务和预期成果,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效率。环节四 创设情境:在文学社精心筹备的 “跟着诗人看大唐历史” 诗歌征集专栏中,我们班级郑重向大家推荐杜甫的《石壕吏》,请完成推荐文案的撰写。任务一:解诗语·探文脉任务二:析字眼·悟诗情任务三:叩诗心·辨圣魂 学生了解学习任务 以“文学社专栏征稿”为真实情境,赋予学习任务现实意义,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推荐”,增强学习内驱力。通过分层探究实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的融合,最终达成“因诗识人,以文化人”的教学目标。环节五 任务一:解诗语·探文脉。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也请大家跟随杜甫的视角观察:石壕村里发生了什么事?将你获得的信息列入报告记录。活动一听:听准字音画节奏。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注音、勾画节奏。 活动二读:读准字音明节奏。1.正音,出示难字,教师提问,学生回答。2.教师出示朗读评价量表,出示节奏,学生自由读,点读,评价。活动三译:结合注释解诗意。1.请同桌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将获得的信息填入表格。2.师生合作完成表格。 学生按照活动逐一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给诗歌正音明节奏,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 【设计意图】完成诗歌大意的疏通,为诗歌内容的理解扫清障碍。环节六 任务二:析字眼·悟诗情活动一:探究词眼。【咬文嚼字】探究全诗三个关键词“夜”“苦”“独”的深意,感受诗人情感。1.①解“夜”:全诗一共出现了几次“夜”? 明确:(1)“有吏夜捉人”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捕吏就趁入睡的黑夜,突然袭击。从中可以看出百姓日夜难安,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批判态度。(人性之暗)(2)“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为保留家里最后一个男丁,主动应征服役。(时代之暗)(3)“夜久语声绝”夜色越来越深,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环境之暗)这个没有星辰的夜,既是自然的天幕,更是时代的裹尸布。当黑暗成为暴力的帮凶,每一缕微光都成了奢侈的救赎。②析“苦”:展示“苦”字字形演变。《説文解字》:苦,大苦,苓也。从艸,古聲。谁苦?因何而苦?明确:老妇。(妇啼一何苦!)第一层(1-6句) 丧子之苦第二层(7-10句) 困窘之苦第三层(11-14句) 应征之苦由老妇之苦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战争背景下无一幸免的民生疾苦!活动二:补诗看乱世之苦。老妇的致辞是当时百姓经历的缩影,抓住“怒”和“苦”,补充吏的问话,加入动作、神态和语言细节,演绎当时的情形。石壕吏的身影,就隐藏在第三节老妇人得哭诉中,原文当中并没有差役的台词,这种手法叫做藏问于答。活动三:探究词眼。叩“独”:《说文解字》:犬相得而斗也。从犬蜀声。羊为群,犬为独也。试着找出文中所有有关“独”的时刻。明确:老翁逾墙时——晚年丧子、体弱逾墙、老伴被捉、晚景凄凉儿媳幽咽时——青年丧夫、孤苦无依、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诗人晨别时——同情体谅、无能为力、控诉战争、早日平定“这个‘独’字像一根刺,扎破了盛唐的华袍。诗人通过见闻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老妪一家寄寓了无比的同情。他痛恨统治者压榨百姓的行径,但也歌颂了石壕吏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战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 学生按照活动逐一完成学习任务。 演绎官吏和老妇的对话,了解乱世之苦的另一个缘由:酷吏的压迫。环节七 任务三:叩诗心·辨圣魂活动一:思辨探究:这首《石壕吏》,写的是一群可怜人的人生悲歌,那么将这一幕悲剧尽收眼底的诗人,作为朝廷命官,为何不能上前劝阻呢?是诗人无情还是他也有自己的苦楚呢?。1.教师询问豆包智能体。2.教师小结:“忧国”与“忧民”的矛盾,悲个体生存与忧民族命运的矛盾。诗人的内心很矛盾,一方面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兵员却濒临枯竭,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增加兵力,早日平叛;另一方面,目睹老妇一家的悲剧,既痛恨小吏的残酷无情,又对饱受疾苦的百姓报以深切同情。而这正是诗人一颗忧国忧民的圣心的真实写照。3.明确诗歌主题。(1)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通过老妇一家的不幸,展现了战乱中百姓的痛苦与无奈;(2)对统治阶级残酷压迫的批判,揭露了官吏抓丁的蛮横粗暴;(3)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破坏,体现出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忧虑;(4)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悲愤与无奈。3.杜甫的圣心。出示“圣”字,教师解读。闻他人所不闻,言他人所不敢言,这正是杜甫,听民声疾苦,为人民发生,立于天地之间,亦无愧于天下苍生活动二:撰写文案。1.教师出示范例,总结方法。核心原因+内容亮点+呼吁关注2.学生撰写,展示,点评。 写出诗人的心声,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和爱国之情。环节八 再读诗歌,体会情感。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诵读诗歌。 学生齐读 过诵读与情感引导,实现从“理性分析”到“感性共鸣”的跨越,让杜甫的人格精神真正走入学生心灵,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总结评价 用四十分钟的时间去了解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能够在大家的心中播洒下一颗种子,让它慢慢地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情感的大树。我希望杜甫能就此走进大家的心灵,他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名字,而是我们身边一个亲切的师友,陪着我们一路前行。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2.完善推荐文案。拓展作业:【诗史建构】搜集资料,完成杜甫作品坐标轴绘制。板书设计 暮色苍茫处 ↗ ↖ 诗史之眼 圣者之心 ↓ ↓夜(时代幕布)→ 苦(众生图谱)→ 独(文人困境) ↖ ↗ 苍生史诗 不灭的微光教学反思 在完成《石壕吏》这一课时的教学后,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与分析,收获了诸多宝贵经验,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一、成功之处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以文学社 “跟着诗人看大唐历史” 诗歌征集专栏为情境,提出撰写推荐文案的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驱动下,积极投入到诗歌解读中,改变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感,让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多种方法助力理解:运用朗读、翻译、探究词眼、演绎对话等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通过朗读训练,学生掌握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增强了语感;翻译环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大意;对 “夜”“苦”“独” 等词眼的探究,深入挖掘了诗歌背后的社会现实和诗人情感;演绎对话更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乱世中百姓的苦难,使抽象的诗歌内容变得生动具体。3.深度剖析展现诗心:在 “叩诗心 辨圣魂” 环节,对诗人矛盾心理的思辨探究,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通过分析诗人 “忧国” 与 “忧民” 的矛盾,学生深刻理解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和爱国之情,体会到了诗歌的深刻主题,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4.作业设计兼顾层次:必做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背诵默写诗歌强化记忆,完善推荐文案深化对诗歌的理解;选做作业 “诗史建构” 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完成杜甫作品坐标轴绘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诗歌主旨的感悟能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二、不足之处1.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 “析字眼 悟诗情” 环节,对 “夜”“苦”“独” 的探究以及演绎对话部分,学生讨论和发言时间较长,导致后面 “撰写文案” 环节略显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的点评也不够全面深入,影响了该环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在小组讨论和发言过程中,部分性格内向或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发言机会较少。教学中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法,但对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不够细致,未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3.对 AI 工具利用不足:虽然在教学资源中提到了 AI 工具,且在课前暖场播放了 AI 制作的诗歌视频,但在教学过程中,对 AI 工具的利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询问豆包智能体这一环节,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发挥 AI 工具在拓展教学内容、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优势。三、改进措施1.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时间: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更加细致地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预留一定的弹性时间。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如 “析字眼 悟诗情” 环节,可提前预设学生可能的讨论方向和时间,合理引导,避免讨论过于发散,确保教学过程紧凑有序,为后面的教学环节留出充足时间,使每个教学任务都能得到有效落实。2.加强小组合作指导,关注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明确小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加强巡视指导,鼓励性格内向和基础薄弱的学生积极参与,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启发,创造更多发言机会。同时,建立合理的小组评价机制,以小组整体表现为评价依据,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3.深入挖掘 AI 工具功能,丰富教学手段:进一步探索 AI 工具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如利用 AI 辅助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送针对性的练习题、拓展阅读材料等;借助 AI 智能辅导功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随时获得答疑解惑;还可以利用 AI 技术进行诗歌创作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 AI 工具的优势,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24张PPT)(部编版)八年级下《石壕吏》情趣理趣第六单元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2.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3.深切体会杜甫对战争中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课前导入再回首千年之前的那夜秋风起,秋雨落那夜石壕听幽咽那夜鼓声悲壮星河动摇那夜凭轩涕泗只因身在戎马关山外自此永夜不眠悲自语 致敬诗圣你曾粪土朱门的酒肉,你曾哀号路边的野骨。你有千般悲悯之心,要用同情编织广厦,庇天下寒士。同时,你也站在逃难的人群之中,用眼睛定格灾难。把妇啼的悲怆,排列成笔下的交响。一首诗,浓缩了硝烟,罐装了历史。千年之后我们伸手拂过那句句诗行如夜深重,如血殷红微颤指尖触到的定然是你那瘦骨嶙峋的胸腔里藏着的那颗兼济天下的高贵的灵魂。情景任务它宛如一面澄澈的镜子,清晰映照出大唐那段由盛转衰、满布疮痍的历史,引领读者踏入一段波澜壮阔却又沉痛无比的岁月。在文学社精心筹备的 “跟着诗人看大唐历史” 诗歌征集专栏中,我们班级郑重向大家推荐杜甫的《石壕吏》,请完成推荐文案的撰写。XXXXX任务一:解诗语·探文脉任务二:析字眼·悟诗情任务三:叩诗心·辨圣魂学习任务任务一:解诗语·探文脉活动一听·听准字音画节奏学习任务活动二读·读准字音明节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暮投 / 石壕村,有吏 / 夜捉人。老翁 / 逾墙走,老妇 / 出门看。吏呼 / 一何怒!妇啼 / 一何苦!听妇 / 前致词:三男 / 邺城戍。一男 / 附书至,二男 / 新战死。存者 / 且偷生,死者 / 长已矣!室中 / 更无人,惟有 / 乳下孙。有 / 孙母 / 未去,出入 / 无完裙。老妪 / 力虽衰,请 / 从吏 / 夜归。急应 / 河阳役,犹得 / 备晨炊。夜久 / 语声绝,如闻 / 泣幽咽。天明 / 登前途,独与 / 老翁别。朗诵评价量表评价角度分值得分声音洪亮读音正确节奏准确点评★★★★★★★★★★★★★★学习任务活动三译·结合注释解诗意请同桌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将获得的信息填入表格。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主要内容这首诗,叙述官府差吏乘夜捉人,连衰老的妇人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暮投石壕差吏捉人 吏妇对话 晨别老翁线索:诗人行踪官吏、老翁、老妇、杜甫、孙子、儿媳石壕村,一个破旧的农户家中公元758年(唐乾元二年)暮夜夜久天明时间顺序学习任务任务二: 析字眼·悟诗情活动一:探究词眼“夜”1.【咬文嚼字】探究全诗三个关键词的深意,感受诗人情感。“夜”“苦”“独”①解“夜”:全诗一共出现了几次“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捕吏就趁入睡的黑夜,突然袭击。从中可以看出百姓日夜难安,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批判态度。人性之暗学习任务任务二: 析字眼·悟诗情“夜”1.【咬文嚼字】探究全诗三个关键词的深意,感受诗人情感。“夜”“苦”“独”①解“夜”:“夜久语声绝”夜色越来越深,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环境之暗学习任务任务二: 析字眼·悟诗情“苦”1.【咬文嚼字】探究全诗三个关键词的深意,感受诗人情感。“夜”“苦”“独”②析“苦”:《说文解字》:苦,大苦,苓也。从艸,古声。妇啼一何苦!学习任务②析“苦”:1.【咬文嚼字】探究全诗三个关键词的深意,感受诗人情感。“夜”“苦”“独”(1-6句)(7-10句)(11-14句)困窘之苦丧子之苦应征之苦在战争背景下无一幸免的民生疾苦 !“苦”学习任务补诗看乱世之苦老妇的致辞是当时百姓经历的缩影,抓住“怒”和“苦”,补充吏的问话,加入动作、神态和语言细节,演绎当时的情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问:“你家的男人都哪去了?快让他们出来!”妇答:“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问:“啰嗦什么!还有什么人?速速报上来!”妇答:“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曰:“那也不行!还有什么人可以充军?必须有一个人跟我们走!”妇答:“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藏问于答明暗结合步步紧逼学习任务任务二: 析字眼·悟诗情“独”1.【咬文嚼字】探究全诗三个关键词的深意,感受诗人情感。“夜”“苦”“独”③叩“独”:试着找出文中所有有关“独”的时刻。老翁逾墙时——晚年丧子、体弱逾墙、老伴被捉、晚景凄凉儿媳幽咽时——青年丧夫、孤苦无依、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诗人晨别时——同情体谅、无能为力、控诉战争、早日平定学习任务活动一:思辨探究任务三: 叩诗心·辨圣魂这首《石壕吏》,写的是一群可怜人的人生悲歌,那么将这一幕悲剧尽收眼底的诗人,作为朝廷命官,为何不能上前劝阻呢?是诗人无情还是他也有自己的苦楚呢?此时正值唐军平叛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补充兵力确保胜利,面对这种局势,有忠君恋阙情怀的杜甫是赞成平叛这一行为的,他希望统一、制止分裂,早日结束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是赞成平叛并不代表赞成捉人这一行为,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战乱已经让百姓经历了生离死别、骨肉离散,还要再捉人,这让诗人目不忍视。杜甫同样对百姓报以深切的同情和悲悯,可是要想平叛,势必要扩充军队,此时此刻“为国”与“为民”无法兼顾,诗人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他只能保持沉默,用手中的笔记载文字见证那个特殊的时代。“忧国”与“忧民”的矛盾悲个体生存与忧民族命运的矛盾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主题?1.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通过老妇一家的不幸,展现了战乱中百姓的痛苦与无奈;2.对统治阶级残酷压迫的批判,揭露了官吏抓丁的蛮横粗暴;3.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破坏,体现出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忧虑;4.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悲愤与无奈。杜甫的圣心耳听世间疾苦,口为百姓发声,人字一撇一捺,以一己之力立地顶天,是为“圣”。随着汉字的演变, “圣”字底下的“人”演变成为“土”,杜甫脚踏大地,不是安史之乱的冷静旁观者,而是悲愤难以抒怀的无声亲历者。活动二:撰写文案核心原因+内容亮点+呼吁关注示例:《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时,借石壕村夜捉人的故事,展现百姓苦难,反映社会动荡、统治残暴。短短篇幅,尽显大唐衰败之痛,值得深入品味。杜甫以诗为史,用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将这段沉重的历史永久地镌刻在文学的丰碑之上。 推荐《石壕吏》,就是推荐一段鲜活且真实的大唐历史,推荐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反思,推荐一份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我们坚信,在 “跟着诗人看大唐历史” 诗歌征集专栏中,《石壕吏》将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吸引更多读者深入探寻大唐那段充满波折与伤痛的历史,领略古典诗歌穿越时空的永恒力量。学习任务“忧国”与“忧民”的矛盾悲个体生存与忧民族命运的矛盾核心原因+内容亮点+呼吁关注活动二:撰写文案示例:《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时,借石壕村夜捉人的故事,展现百姓苦难,反映社会动荡、统治残暴。短短篇幅,尽显大唐衰败之痛,值得深入品味。杜甫以诗为史,用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将这段沉重的历史永久地镌刻在文学的丰碑之上。 推荐《石壕吏》,就是推荐一段鲜活且真实的大唐历史,推荐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反思,推荐一份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我们坚信,在 “跟着诗人看大唐历史” 诗歌征集专栏中,《石壕吏》将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吸引更多读者深入探寻大唐那段充满波折与伤痛的历史,领略古典诗歌穿越时空的永恒力量。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诵读诗歌。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我们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学习任务“忧国”与“忧民”的矛盾悲个体生存与忧民族命运的矛盾必做:1.背诵并默写诗歌。2.完善推荐文案。选做:【诗史建构】搜集资料,完成杜甫作品坐标轴绘制。板书设计暮色苍茫处↗ ↖诗史之眼 圣者之心↓ ↓夜(时代幕布)→ 苦(众生图谱)→ 独(文人困境)↖ ↗苍生史诗不灭的微光《石壕吏》教学反思在完成《石壕吏》这一课时的教学后,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与分析,收获了诸多宝贵经验,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一、成功之处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以文学社 “跟着诗人看大唐历史” 诗歌征集专栏为情境,提出撰写推荐文案的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驱动下,积极投入到诗歌解读中,改变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感,让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涵,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多种方法助力理解:运用朗读、翻译、探究词眼、演绎对话等多种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通过朗读训练,学生掌握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增强了语感;翻译环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大意;对 “夜”“苦”“独” 等词眼的探究,深入挖掘了诗歌背后的社会现实和诗人情感;演绎对话更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乱世中百姓的苦难,使抽象的诗歌内容变得生动具体。3.深度剖析展现诗心:在 “叩诗心 辨圣魂” 环节,对诗人矛盾心理的思辨探究,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通过分析诗人 “忧国” 与 “忧民” 的矛盾,学生深刻理解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和爱国之情,体会到了诗歌的深刻主题,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4.作业设计兼顾层次:必做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背诵默写诗歌强化记忆,完善推荐文案深化对诗歌的理解;选做作业 “诗史建构” 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完成杜甫作品坐标轴绘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诗歌主旨的感悟能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二、不足之处1.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 “析字眼 悟诗情” 环节,对 “夜”“苦”“独” 的探究以及演绎对话部分,学生讨论和发言时间较长,导致后面 “撰写文案” 环节略显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的点评也不够全面深入,影响了该环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在小组讨论和发言过程中,部分性格内向或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发言机会较少。教学中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法,但对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不够细致,未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3.对 AI 工具利用不足:虽然在教学资源中提到了 AI 工具,且在课前暖场播放了 AI 制作的诗歌视频,但在教学过程中,对 AI 工具的利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询问豆包智能体这一环节,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发挥 AI 工具在拓展教学内容、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优势。三、改进措施1.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时间: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更加细致地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预留一定的弹性时间。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如 “析字眼 悟诗情” 环节,可提前预设学生可能的讨论方向和时间,合理引导,避免讨论过于发散,确保教学过程紧凑有序,为后面的教学环节留出充足时间,使每个教学任务都能得到有效落实。2.加强小组合作指导,关注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明确小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加强巡视指导,鼓励性格内向和基础薄弱的学生积极参与,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启发,创造更多发言机会。同时,建立合理的小组评价机制,以小组整体表现为评价依据,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3.深入挖掘 AI 工具功能,丰富教学手段:进一步探索 AI 工具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如利用 AI 辅助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送针对性的练习题、拓展阅读材料等;借助 AI 智能辅导功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随时获得答疑解惑;还可以利用 AI 技术进行诗歌创作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 AI 工具的优势,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石壕吏》 教学设计.doc 《石壕吏》教学反思.docx 《石壕吏》课件.pptx 情境任务.mp4 杜甫.mp4 诗歌.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