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基础过关测试卷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考试范围:中国的地理差异题序 一 二 评卷人 总分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1~3题。1.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的两大区域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丁C.丙与丁 D.甲与丙2.下列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属于湿润区B.乙区域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C.丙区域远离海洋,降水稀少D.丁区域的河流无结冰期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对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②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③1月0 ℃等温线 ④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⑥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A.①③④ B.②④⑥C.③④⑤ D.③⑤⑥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以上海为起点,设计了“行万里路,游大美中国”研学路线。下图示意a、b、c三条研学路线。读图,完成4~5题。4.下列关于a、b、c三条研学路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路线跨越地势三级阶梯,可能遇见雪山和牦牛B.a路线沿途气温差异大,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C.b路线穿越地势第二、三级阶梯,沿途黑土广布D.c路线在地势第三级阶梯内,越往北气温越高5.在c路线终点处,最可能欣赏到的景观是 ( )A. B.C. D. 农谚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意思是如果晴天与雨天交替,水稻长势就会非常好。据此完成6~7题。6.这句农谚最有可能流传于我国 ( )A.塔里木盆地 B.华北平原C.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7.这句农谚体现影响农业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C.科学技术 D.市场需求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学者按自然地理特征,将中国划分成“黄色中国”“绿色中国”“银色中国”“金色中国”不同区域。读图,完成8~10题。8.“绿色中国”所指的区域是 ( )A.① B.②C.③ D.④9.确定“金色中国”与“黄色中国”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海拔C.降水 D.地形10.下列地理特征中表示③区域的是 ( )①气候干旱 ②高寒 ③河流较少,主要为内流河④河流较多 ⑤以种植水稻为主 ⑥以畜牧业为主A.①②⑥ B.①③④C.①③⑥ D.②④⑤ “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1~13题。11.上述诗句描述的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12.下列各组地形区中,全部位于该区域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B.东北平原、黄土高原C.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D.柴达木盆地、云贵高原13.该区域生产的特色水果有 ( )A.苹果、梨 B.哈密瓜、葡萄C.西瓜、杏 D.荔枝、甘蔗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共24分)14.(8分)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1)A、B、C、D四大地理区域中,受夏季风影响最大的是 ,地势最高的是 ,冬季最低气温出现在 ,降水最少的是 。(填写字母和地理区域名称) (2)A、B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与 mm年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3)图中分界线①②③,与我国1月0 ℃等温线基本吻合的是 。(填写数字代码) (4)A、B、C、D四大地理区域中,诗句“烈日炎炎水难觅,平沙万里无人烟”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地区;“雪山连绵入天际,时在七月遇高寒”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地区。(填字母) 15.(7分)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以种植业为主的是 ,以畜牧业为主的是 。(填代号) (2)甲、丁两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是 ,丙与其他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是 。 (3)想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应去图中 地区;想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景象,应去图中 地区。(填代号) (4)乙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16.(9分)读我国气候分布图和吐鲁番、海口、漠河、五道梁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列问题。(1)据图中信息,判断五道梁的气候类型是 ;吐鲁番的气候特征是 。 (2)甲、乙两种气候类型的分界线是秦岭— (河流)一线,写出该分界线的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地理意义: 。 (3)分析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4)判断海口冬季气温比漠河 (高/低),造成海口、漠河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5)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指的是 (夏季风/冬季风),该季风的特点是 。 ·基础过关测试卷 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A A C A C D A8 9 10 11 12 13B C C B A D1.A(读图可知,甲是南方地区,乙是北方地区,甲、乙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2.A(读图可知,甲为南方地区,为我国的湿润区;乙为北方地区,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丙为青藏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丁为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3.C(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1月0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是800 mm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是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等等。)4.A(a路线跨越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地势第一级阶梯可遇到雪山和牦牛;a路线沿途气温差异大,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b路线穿越地势第二、三级阶梯,沿途并非黑土广布;c路线在地势第三级阶梯内部,沿途越往北气温越低。)5.C(c路线的终点是北京,最可能欣赏到的景观是C选项所示的长城;A选项表示的是西北地区的沙漠景观,B选项表示的是青藏地区的布达拉宫,D选项表示的是南方地区的竹楼。)知识总结 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2)内、外流区分界线:北段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脉东端;南段接近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3)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4)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5)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2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6)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7)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6.D(读题可知,“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说明该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居民主食为大米,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南方地区。塔里木盆地位于西北地区,华北平原位于北方地区,青藏高原地处青藏地区。)7.A(谚语“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体现的是气候对农业的影响,风调雨顺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最有利的。)8.B(读图可知,①北方地区,②南方地区,③西北地区,④青藏地区。根据四大区域的地理特征判断,“绿色中国”指南方地区,“黄色中国”指北方地区,“金色中国”指西北地区,“银色中国”指青藏地区。)9.C(读图可知,“黄色中国”指北方地区,“金色中国”指西北地区。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接近。确定该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降水。)10.C(读图可知,③是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较少,主要为内流河,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高寒是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南方地区河流较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11.B(“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居室。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描写的是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景观,位于南方地区;江南水乡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该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河渠稠密、水田连片,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12.A(南方地区是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区;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地区;塔里木盆地和内蒙古高原位于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位于南方地区。)13.D(南方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的水果有柑橘、香蕉、菠萝、荔枝、榴莲等;苹果、梨、西瓜、杏、哈密瓜和葡萄属于温带水果,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14.(1)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B北方地区 A西北地区(2)400(3)③(4)A D15.(1)甲乙 丙丁(漏写不给分)(2)降水 地形地势(3)丁 乙(4)水稻16.(1)高原山地气候 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2)淮河 与1月0 ℃等温线大致重合;与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3)有利影响: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影响:气候不稳定,容易产生旱涝灾害。(4)高 纬度(5)夏季风 温暖湿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