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三)(课件 练习,共2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单元检测(三)(课件 练习,共2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5·湖南炎德英才名校联考)北宋初年,统治者对曹操给予很高的礼遇。据《宋史·礼志》记载,宋太宗曾下令保护曹操陵墓,并“岁一享以太牢”;宋真宗还敕修谯东魏武帝庙。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崇文尚武风气盛行 B.服务现实政治需要
C.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D.儒学得到全面复兴
2.(2025·黑龙江龙东联盟联考)文天祥认为:“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寝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残,中原陆沉,痛悔何及。”其意在强调宋代(  )
A.加强集权削弱了地方战力
B.借鉴教训维护了政权稳定
C.崇文抑武导致了国家败亡
D.因循保守降低了行政效率
3.(2024·江苏南通一模)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
A.提倡崇文抑武 B.促进阶层流动
C.扩大科举规模 D.改变国防颓势
4.(2025·江苏淮安开学考试)王安石在解释《礼记·王制》讲“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时,曰:“孔子谓富而后教之者,民窘于衣食,固不可驱而之善也。故富之者,王道之始也。”此解释旨在(  )
A.推动商业发展 B.平均社会财富
C.减小改革阻力 D.宣传儒学思想
5.(2025·安徽重点高中联盟校开学考)据表可知,南宋孝宗定年号的做法(  )
南宋孝宗的年号统计
年号 来源与寓意
隆兴 太祖第一个年号“建隆”与高宗“绍兴”年号的拼合;寓意“惟建隆创业之宏规,泊绍兴中天之圣烈”
乾道 太祖第二个年号“乾德”演变而来,寓意“法皇祖纪元之义”“开创新局”
淳熙 太宗“淳化”“雍熙”年号的拼合,寓意“和乐升平”
A.凸显了偏安东南一隅的心理
B.强化了政权的正统性
C.固化了因循守旧的官僚政治
D.扩大了理学的影响力
6.(2025·湖北黄冈联考)《辽史·张琳传》中记载:“(张琳)擢南府宰相。初,天祚之败于女真(即天祚帝被完颜阿骨打击败)也,意谓萧奉先不知兵,乃召琳,付以东征事。琳以旧制,凡军国大计汉人不与,辞之。上不允。”据此可知(  )
A.南、北面官提高行政效率
B.官员职权的分界不明显
C.皇帝对张琳的认可
D.个人权力受到约束
7.(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质检)西夏李乾顺亲政后,“一意治国学尧舜,一心育民循汤武”,还把汉学定为国学,设专职教授执教;立养贤务,培养人才。这些举措(  )
A.有利于推动党项族的社会进步
B.意在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改变了西夏政权的统治基础
D.丰富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内涵
8.(2025·湖北百校大联考)金代初年,朝政由皇帝和少数国相级别的贵族共同讨论决定。金熙宗时期,改前殿听政为主要奏事方式:皇帝前殿听取奏事官对军国大事的跪奏,陪奏官则陪奏待命。这一调整(  )
A.保证了政治稳定运行
B.强化了皇帝的政治权威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D.减少了政府决策的失误
9.(2025·河北沧州模拟)比较下列两幅地图,相对于唐朝,元朝行政区划(  )
A.体现了因俗而治   B.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
C.打破了山川形势 D.保证了地方局势稳定
10.(2025·湖南岳阳期中)据记载,元朝不仅分封了很多畏兀儿都护,还“赐以重赏,妻以公主曰巴巴哈儿”。除此之外,《元典章》中还记载,“诸王位下及蒙古千户所,依在前设畏兀儿八合赤体例设立教授”,学习畏兀儿人的制度文化。这些举措(  )
A.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B.有效地提升了元朝军事实力
C.旨在巩固大一统的格局
D.开启了元朝多元的统治模式
11.(2025·河南创新发展联盟联考)元代农学家鲁明善著《农桑衣食撮要》,其中提道:“当春不种,秋无所收,早宜种植,勿致失时”“桑行中间可用牛耕,故田不废,桑不致荒”;在小麦地里种一些豆子,到小麦收获后,把豆秧埋到地中可作为肥料,有利于麦苗生长。这些记述说明元代(  )
A.农作物品种进一步丰富
B.耕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传统重农政策得以延续
12.(2025·湖南常德一中月考)如图所示为宋代磁州窑白底黑花缠枝牡丹纹枕,枕侧有竖式“张家造”款。考古发现,“张家造”并非出自同一个窑场,还有一部分纹饰相同、但落款为“张家枕”“张大家造”的瓷枕。由此可知,宋代(  )
A.经济发展推动艺术繁荣
B.官营作坊分布地域广泛
C.瓷器多为世俗生活用品
D.市民商业品牌意识较强
13.(2025·江西部分学校摸底)宋代诗人大多数并不需要像陶渊明那样荷锄躬耕,身处地主阶层的诗人下乡检校田庄有了接触田园景象的机会,宋人笔下的田园已不再是桃花源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由此可以推知,宋代(  )
A.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
B.地方士族庄园经济兴盛
C.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
D.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4.(2025·陕西教育联盟模拟)朱熹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因此,他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存天理,存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灭人欲,灭的是人性中恶的部分。朱熹的这一主张(  )
A.促使程朱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B.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C.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观
D.旨在宣扬佛道禁欲思想
15.(2025·重庆南开中学质检)苏辙出使契丹时,苏轼的诗集《眉山集》才刚刚刊印不久,但在其奉使途中,便看到了契丹人翻刻的《眉山集》。苏辙为此在诗中写道:“谁将家集过燕都?逢见胡大问大苏。莫把声名动蛮貘,恐妨谈笑卧江湖。”这说明当时宋辽之间(  )
A.社会经济互动发展 B.科技传播相当迅速
C.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D.和平相处成为常态
16.(2025·河北邢台期中)宋代,为了方便计算,九九乘法口诀得到迅速传播。中医药方面也吸收印度与西方的医药知识,把曾经不易记诵的药方改编成方剂歌诀。民间还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百科全书”。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民间力量壮大助推社会转型
B.社会文化世俗性凸显
C.中外之间文化交流蔚然成风
D.理论研究成社会时尚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行伍出身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后,毅然革除武将所凭恃的政治资本,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一系列政治变革,将国家治理方式由武转文,以至于“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为了以本朝文人官僚取代前朝旧臣,将科举取士规模空前扩大,士大夫势力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与皇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官僚集团,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据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等
材料二 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但是,宋代没有贵族,皇室和后族基本上都不参与政治,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的。文官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是,就宋代整体而言,并不是效率很好的政府。整个宋代有那么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是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政治家。政府内部党争不断,许多贤达之士就在党争之中冲销了彼此的贡献,甚至于因此而牺牲了。宋代并没有管制思想,也没有官方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的自由竞争,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
大国霸业的兴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效率并不很高”进行合理解释。(8分)
18.(2024·山东青岛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长安城外不仅有原,原间还有河流。当地的人自古就有八水绕长安的俗谚。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就明确提出:“八川分流,相背异态。”
——摘编自史念海《长安八水——汉唐
长安城与生态环境》
  穿城河道有四:南壁曰蔡河,自陈蔡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辽绕,自东南陈州门出……中曰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东北曰五丈河,来自济郓般挽京东路粮斛入京城……西北曰金水河……从西北水门入京城。
——摘编自《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唐、北宋都城人口密度表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长安 84 100—180 11 905—21 429
东京 27.37 120—170 43 844—62 112
——白岳波《唐北宋时期市制演变研究——以都城为中心》
材料三
运用上述材料,以“唐宋都城布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阐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2024·湖南常德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蒙古人取名的时候,有采用汉人的字、号等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观念上,部分蒙古人也接受了汉人的习俗。
  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在使用蒙古名字、婚姻、服饰、发式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显著。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材料二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对这一特征的形成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大中国”作出历史解释。(6分)
20.(2024·湖南复习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一文所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却蒙古、满洲异族(或系‘贵族’之误)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此后门第传统之遗存。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说:“自唐以下,社会日趋平等,贵族门第以次消灭。”(《国史大纲》)又说:“一到宋代,社会真成平等,再没有贵族与大门第之存在了。”还说:“中国自宋以下,贵族门第之势力全消”(《国史大纲》),“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没有特殊的阶级分别”“不让有过贫与过富之尖锐对立化”“全国公民受到政府同一法律的保护”。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
选择一个领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领域对于宋代平民社会到来的表现。(要求:选择的领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单元检测(三)
1.B 据材料可知,北宋初年,统治者高度礼遇曹操,这一举动是为了服务现实政治需要,北宋政权急需巩固自身的统治基础,通过对历史英雄的尊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政治威望,增强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故选B项;崇文尚武风气虽然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文化倾向,但与对曹操的特别礼遇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对曹操的礼遇,而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环保意识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宋代统治者对曹操的礼遇,尽管儒学在宋代有所发展,但这与对曹操的尊崇之间缺乏直接联系,排除D项。
2.A 据材料“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残”可知,文天祥的观点指出,宋代削藩镇、建郡邑的做法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暂时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但也导致了地方战力的削弱,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亡,故选A项;材料中文天祥的观点强调的是这些措施的负面效果,而非维护政权稳定,排除B项;文天祥的观点未涉及崇文抑武的问题,排除C项;文天祥并没有提及宋朝在执行政策或管理事务时是否保守、墨守成规,也没有提及行政效率的问题,排除D项。
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宋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宋神宗减少对武将的限制,提高武将的地位,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以改变国防颓势,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宋神宗试图改变崇文抑武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的文武官员本身就属于官吏阶层,未涉及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扩大科举规模主要表现为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的增多,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4.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在解释中强调先让百姓富裕起来,认为百姓在衣食窘迫的情况下难以被引导向善,而使百姓富裕是实行王道的开始。这一解释是为了在其变法过程中,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其改革主张,减小改革阻力,故选C项;材料中的做法是让农业发展起来,使百姓富裕,而不是推动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而不是平均社会财富,排除B项;宣传儒学思想不是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排除D项。
5.B 据材料可知,宋孝宗的年号高度强调南宋政权对北宋政权的继承关系,以此强调南宋政权的正统性,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宋孝宗继承祖宗宏图志向,积极有为的进取心态,A项说法错误,排除;宋代因循守旧的官僚政治是强化专制集权的结果,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儒家道德教化的相关信息,而且实际上理学获得官方认可是在宋理宗时期,排除D项。
6.C 据材料可知,天祚帝将对抗完颜阿骨打的任务托付给张琳。其以辽朝旧制来推辞,但天祚帝不允,这说明天祚帝对张琳十分认可,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南、北面官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天祚帝想要重用张琳,而非强调官员职权的分界,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权力较大,而非个人权力受到约束,排除D项。
7.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夏统治者学习中原政治制度、文化、教育,推动了西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推动党项族的社会进步,故选A项;材料意在推动西夏政权的封建化,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改变了”不符合史实,西夏政权的统治基础仍是西夏贵族,排除C项;材料提及的是西夏李乾顺学习儒家思想,D项说法片面,排除。
8.B 从共同讨论决定到皇帝单独听取奏事,这一变化明显加强了皇帝在决策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从而强化了皇帝的政治权威,故选B项;仅凭皇帝直接听取奏事这一点并不能直接保证政治的稳定运行,因为政治稳定涉及多方面因素,排除A项;文化素养的提升与皇帝听取奏事的方式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决策的正确性取决于多种因素,与皇帝听取奏事的方式无关,排除D项。
9.C 据题意可知,相对于唐朝,元朝的行政区划一改以往以山川形势为依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使各省无山川险阻可依,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行政区域划分体现不出“因俗而治”,排除A项;清朝前中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排除B项;“保证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
10.C 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不仅分封了很多畏兀儿都护,还学习畏兀儿的制度文化,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即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故选C项;元代实行四等人制度,并非民族平等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与军事实力无关,无法得出提升了元朝军事实力的结论,排除B项;“开启”一词表述有误,排除D项。
11.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以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粮食产量增加,与涉及的农书内容相符,故选C项;材料强调种植农作物的方法,未涉及其种类增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些方法实行后作物产量是否得到增加,故“显著提升”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元代农书中记载大量种植农作物的方法,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D 据材料可知,“张家造”并非出自同一个窑场,还有一部分纹饰相同、但落款为“张家枕”“张大家造”的瓷枕,说明宋代市民注意维护自己商业品牌的意识较强,故选D项;材料与其产品的艺术性并无直接关联,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宋代磁州窑属于民营作坊,且材料也提到不是一个窑场,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土地兼并”政策,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庄园经济有所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田庄”这一种经营方式,无从得知经营方式多样化,排除A项;宋朝士族门阀已经衰落,土地流转加快,租佃制流行,所以宋朝士族庄园并不兴盛,排除B项;宋朝鼓励发展商业,契约式租佃关系流行,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放松,排除D项。
14.B 据材料可知,朱熹的主张有利于推动个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进而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故选B项;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仅涉及朱熹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朴素唯物主义观,排除C项;朱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目的不是宣扬佛道的禁欲思想,排除D项。
15.C 据题干可知,苏辙在出使契丹的时候,看到了契丹人翻刻的刚刚刊印不久的《眉山集》。这说明苏轼的作品很快传播到了契丹,宋辽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故选C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与社会经济互动相关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讨论的是文化作品的传播,与科技传播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宋辽之间和平相处成为常态,只是描述了文化交流的一个具体事例,排除D项。
16.B 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现数学口诀、药方歌诀等很多类似的“百科全书”,这便利了古代科技在民间的传播,体现宋代科技传播呈现通俗化的趋势,凸显了社会文化的世俗性,故选B项;通俗化科学知识传播能够推动社会转型,但不是民间力量壮大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仅凭中医药吸收印度和西方药学知识不能证明中外文化交流蔚然成风,排除C项;通俗化科学知识不是理论研究,排除D项。
17.(1)唐末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重文抑武政策的确立;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大;士大夫势力的崛起和文人官僚集团的形成。
(2)中央和地方管理体系的分化事权造成官僚机构的重叠臃肿;政府内部的党争不断和改革派与保守派的长期斗争;相对自由开放的政治和思想环境。所有这些,严重削弱了宋廷的政治凝聚力,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政策方针,导致宋代“效率并不很高”。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可知,唐末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据材料一“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可知,重文抑武政策的确立;据材料一“将科举取士规模空前扩大”可知,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大;据材料一“士大夫势力迅速崛起……官僚集团”可知,士大夫势力的崛起和文人官僚集团的形成。第(2)问,据材料二“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央和地方管理体系的分化事权造成官僚机构的重叠臃肿;据材料二“政府内部党争不断”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内部的党争不断和改革派与保守派的长期斗争;据材料二“宋代并没有管制思想……自由竞争”可知,相对自由开放的政治和思想环境。综合上述信息可知,所有这些严重削弱了宋廷的政治凝聚力,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政策方针,导致宋代“效率并不很高”。
18.示例
题目:唐宋都城布局。
论述:在唐宋时期,都城的布局与建设深受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唐代的长安和宋代的东京,都展示了这一时期都城布局的典型特征。
长安和东京都选择在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长安位于渭河之滨,而东京则临靠着汴河和黄河。这样的地理位置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粮食运输和商业流通至关重要。同时,水源也为城市的排水和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人口密度是影响都城布局的重要因素。唐宋时期的长安和东京都是人口众多的大都市。高人口密度促使城市向周边扩展,形成了规整的坊市制度和密集的居民区。城市布局中的坊市制度,将居住区(坊)和商业区(市)分开,既便于管理,又保障了市场的有序运作。
在城市建设方面,皇宫、城墙和城门是都城布局的核心。皇宫通常位于城市中心,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城墙和城门则起到了防御和保护城市安全的作用。此外,城市布局中的瓦肆和商业街,是商业活动的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商业区的规划和建设,既考虑了商业活动的需要,也考虑了城市整体布局的和谐。
综上所述,唐宋都城布局是在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当时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智慧,而且对后世的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材料一描述了地理环境、交通对都城布局的影响;材料二描述的是唐、北宋都城人口密度表,说明人口密度也是影响都城布局的重要因素;材料三主要描述了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布局情况。通过三则材料可提取相关信息,如临水而建;人口密度;坊市制度;运河;城建(皇宫、城墙、城门);瓦肆;商业街;商业区。将这些信息用于论文之中即可。
19.(1)基本特征:双向互动、民族交融。
分析:政治上,元代国家的大统一,将各民族纳于统一的管理中,促进了民族交融;在管理体制上,行省制度突破了民族间自然疆界形成的地域限制,加速了民族交融。
经济上,元统治者重农的经济政策,促进了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深度交融,有利于突破共同经济生活的民族“疆界”。
文化上,元朝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打破原有民族文化中相对孤立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民族间的深度交融。
总之,元的统一与国家治理打破了原有的相对封闭的地域、经济生活、语言和文化体系,推动了民族间的深度交融。
(2)从唐到元,在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推动下,中国的疆域已经从长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今天东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国的人民从汉族延伸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个民族。中国这一名称已经从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变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所以,“大中国”是“中国”从内涵到外延的转变。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特征为双向互动、民族交融。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民族交融特征的形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第(2)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疆域、政权、民族、思想观念的变化四个方面作答。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20.示例一
领域:宋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
阐述:宋代之前,贵族掌握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而宋朝的学校则向全民开放,包括“工商杂类”的子弟均可进入州县学校读书。
文学、音乐、美术在宋代之前也是上层人玩得高雅品,进入宋代后,才产生了完全属于平民(市民)的文学、音乐形式,如话本、滑稽戏等;我们从宋代之前的美术作品上也几乎找不到任何平民的影子。只有展开宋人的画作,如《踏歌图》《清明上河图》,那种平民气息、市井气息才会扑面而来。
总之,由于受北宋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意识也悄悄发生变化,如门第观念变化、婚姻择偶观变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宋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也出现了明显的平民化色彩。
示例二
领域:部曲与贱户等领域。
唐代有部曲,是世世代代为门阀世族耕种的农奴,没有独立户籍;唐代的奴婢也不具备独立的法律人格,不独立编户,是附依于主家的贱户;入宋之后,随着门阀世族的瓦解,部曲与贱户都成为自由民。宋代的佃户与地主不再存在人身上的依附关系,只是结成经济上的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基于双方的自愿结合,以契约为证。宋代奴婢与主家之间也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雇佣关系同样基于双方自愿的契约。这样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变革,核心意义就是“契约化”——从“人身依附”向“契约关系”转型。
总之,这个契约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平等化的进程。不管是部曲,还是奴婢,在宋代之前都属于贱民,而这些贱民到了宋代,都基本上消失了,或者说,从前的贱民现在已经获得了自由民的身份,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
解析:首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个领域,如选择宋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其次,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教育、文化艺术领域阐述宋代是平民社会的表现。教育方面,宋代之前,贵族掌握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而宋朝的学校则向全民开放,包括“工商杂类”的子弟均可进入州县学校读书。文学、音乐、美术方面,进入宋代后,产生了完全属于平民(市民)的文学、音乐形式,展开宋人的画作,如《踏歌图》《清明上河图》,那种平民气息、市井气息才会扑面而来。最后总结升华。
4 / 5(共56张PPT)
高中总复习·历史
单元检测(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025·湖南炎德英才名校联考)北宋初年,统治者对曹操给予很高的
礼遇。据《宋史·礼志》记载,宋太宗曾下令保护曹操陵墓,并“岁一享以
太牢”;宋真宗还敕修谯东魏武帝庙。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
A. 崇文尚武风气盛行 B. 服务现实政治需要
C. 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D. 儒学得到全面复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宋初年,统治者高度礼遇曹操,这一举动是为
了服务现实政治需要,北宋政权急需巩固自身的统治基础,通过对历史英
雄的尊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政治威望,增强民众对新政权的
认同感,故选B项;崇文尚武风气虽然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文化倾向,
但与对曹操的特别礼遇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
对曹操的礼遇,而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环保意识无直
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宋代统治者对曹操的礼遇,尽管儒学在宋
代有所发展,但这与对曹操的尊崇之间缺乏直接联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2025·黑龙江龙东联盟联考)文天祥认为:“宋惩五季之乱,削藩
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寝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
破,至一县则一县残,中原陆沉,痛悔何及。”其意在强调宋代(  )
A. 加强集权削弱了地方战力
B. 借鉴教训维护了政权稳定
C. 崇文抑武导致了国家败亡
D. 因循保守降低了行政效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敌至一
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残”可知,文天祥的观点指出,宋代削藩镇、
建郡邑的做法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暂时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但
也导致了地方战力的削弱,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亡,故选A项;材料中文
天祥的观点强调的是这些措施的负面效果,而非维护政权稳定,排除B
项;文天祥的观点未涉及崇文抑武的问题,排除C项;文天祥并没有提及
宋朝在执行政策或管理事务时是否保守、墨守成规,也没有提及行政效率
的问题,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2024·江苏南通一模)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
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
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  )
A. 提倡崇文抑武 B. 促进阶层流动
C. 扩大科举规模 D. 改变国防颓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宋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
败多胜少,宋神宗减少对武将的限制,提高武将的地位,有利于增强军队
战斗力,以改变国防颓势,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宋神宗试图改变崇文
抑武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的文武官员本身就属于官吏阶层,未涉及
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扩大科举规模主要表现为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的增
多,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2025·江苏淮安开学考试)王安石在解释《礼记·王制》讲“量地以制
邑,度地以居民”时,曰:“孔子谓富而后教之者,民窘于衣食,固不可
驱而之善也。故富之者,王道之始也。”此解释旨在(  )
A. 推动商业发展 B. 平均社会财富
C. 减小改革阻力 D. 宣传儒学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在解释中强调先让百姓富裕起
来,认为百姓在衣食窘迫的情况下难以被引导向善,而使百姓富裕是实行
王道的开始。这一解释是为了在其变法过程中,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其改革
主张,减小改革阻力,故选C项;材料中的做法是让农业发展起来,使百
姓富裕,而不是推动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
兵,而不是平均社会财富,排除B项;宣传儒学思想不是王安石变法的根
本目的,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2025·安徽重点高中联盟校开学考)据表可知,南宋孝宗定年号的做
法(  )
南宋孝宗的年号统计
年号 来源与寓意
隆兴 太祖第一个年号“建隆”与高宗“绍兴”年号的拼合;寓意
“惟建隆创业之宏规,泊绍兴中天之圣烈”
乾道 太祖第二个年号“乾德”演变而来,寓意“法皇祖纪元之
义”“开创新局”
淳熙 太宗“淳化”“雍熙”年号的拼合,寓意“和乐升平”
A. 凸显了偏安东南一隅的心理 B. 强化了政权的正统性
C. 固化了因循守旧的官僚政治 D. 扩大了理学的影响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孝宗的年号高度强调南宋政权对北宋政权的继
承关系,以此强调南宋政权的正统性,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宋孝宗继承
祖宗宏图志向,积极有为的进取心态,A项说法错误,排除;宋代因循守
旧的官僚政治是强化专制集权的结果,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
并未体现儒家道德教化的相关信息,而且实际上理学获得官方认可是在宋
理宗时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2025·湖北黄冈联考)《辽史·张琳传》中记载:“(张琳)擢南府宰
相。初,天祚之败于女真(即天祚帝被完颜阿骨打击败)也,意谓萧奉先
不知兵,乃召琳,付以东征事。琳以旧制,凡军国大计汉人不与,辞之。
上不允。”据此可知(  )
A. 南、北面官提高行政效率
B. 官员职权的分界不明显
C. 皇帝对张琳的认可
D. 个人权力受到约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天祚帝将对抗完颜阿骨打的任务托付给张琳。其
以辽朝旧制来推辞,但天祚帝不允,这说明天祚帝对张琳十分认可,故选
C项;材料未涉及南、北面官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天祚帝
想要重用张琳,而非强调官员职权的分界,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君主
权力较大,而非个人权力受到约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质检)西夏李乾顺亲政后,“一意治国学尧
舜,一心育民循汤武”,还把汉学定为国学,设专职教授执教;立养贤
务,培养人才。这些举措(  )
A. 有利于推动党项族的社会进步
B. 意在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 改变了西夏政权的统治基础
D. 丰富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内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夏统治者学习中原政治制度、文
化、教育,推动了西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推动党项族的社会进步,故
选A项;材料意在推动西夏政权的封建化,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改变
了”不符合史实,西夏政权的统治基础仍是西夏贵族,排除C项;材料提
及的是西夏李乾顺学习儒家思想,D项说法片面,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2025·湖北百校大联考)金代初年,朝政由皇帝和少数国相级别的贵
族共同讨论决定。金熙宗时期,改前殿听政为主要奏事方式:皇帝前殿听
取奏事官对军国大事的跪奏,陪奏官则陪奏待命。这一调整(  )
A. 保证了政治稳定运行
B. 强化了皇帝的政治权威
C.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D. 减少了政府决策的失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从共同讨论决定到皇帝单独听取奏事,这一变化明显加强了皇
帝在决策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从而强化了皇帝的政治权威,故选B项;仅
凭皇帝直接听取奏事这一点并不能直接保证政治的稳定运行,因为政治稳
定涉及多方面因素,排除A项;文化素养的提升与皇帝听取奏事的方式无
直接联系,排除C项;决策的正确性取决于多种因素,与皇帝听取奏事的
方式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2025·河北沧州模拟)比较下列两幅地图,相对于唐朝,元朝行政区
划(  )
A. 体现了因俗而治
B. 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
C. 打破了山川形势
D. 保证了地方局势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题意可知,相对于唐朝,元朝的行政区划一改以往以山川
形势为依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使各省无山川险阻可依,便于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行政区域划分体现不出“因俗而治”,排除
A项;清朝前中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排除B项;“保证了”说
法绝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2025·湖南岳阳期中)据记载,元朝不仅分封了很多畏兀儿都护,还
“赐以重赏,妻以公主曰巴巴哈儿”。除此之外,《元典章》中还记载,
“诸王位下及蒙古千户所,依在前设畏兀儿八合赤体例设立教授”,学习
畏兀儿人的制度文化。这些举措(  )
A. 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B. 有效地提升了元朝军事实力
C. 旨在巩固大一统的格局
D. 开启了元朝多元的统治模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不仅分封了很多畏兀儿都护,还学习畏
兀儿的制度文化,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即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
故选C项;元代实行四等人制度,并非民族平等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与
军事实力无关,无法得出提升了元朝军事实力的结论,排除B项;“开
启”一词表述有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2025·河南创新发展联盟联考)元代农学家鲁明善著《农桑衣食撮
要》,其中提道:“当春不种,秋无所收,早宜种植,勿致失时”“桑行
中间可用牛耕,故田不废,桑不致荒”;在小麦地里种一些豆子,到小麦
收获后,把豆秧埋到地中可作为肥料,有利于麦苗生长。这些记述说明元
代(  )
A. 农作物品种进一步丰富
B. 耕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C. 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 传统重农政策得以延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强调的是农业生产
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以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粮食
产量增加,与涉及的农书内容相符,故选C项;材料强调种植农作物的方
法,未涉及其种类增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些方法实行后作物产量
是否得到增加,故“显著提升”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元代农书
中记载大量种植农作物的方法,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2025·湖南常德一中月考)如图所示为宋代磁州窑白底黑花缠枝牡丹
纹枕,枕侧有竖式“张家造”款。考古发现,“张家造”并非出自同一个
窑场,还有一部分纹饰相同、但落款为“张家枕”“张大家造”的瓷枕。
由此可知,宋代(  )
A. 经济发展推动艺术繁荣
B. 官营作坊分布地域广泛
C. 瓷器多为世俗生活用品
D. 市民商业品牌意识较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张家造”并非出自同一个窑场,还有一部分纹
饰相同、但落款为“张家枕”“张大家造”的瓷枕,说明宋代市民注意维
护自己商业品牌的意识较强,故选D项;材料与其产品的艺术性并无直接
关联,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宋代磁州窑属于民营作坊,且材料也提到
不是一个窑场,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且与材
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2025·江西部分学校摸底)宋代诗人大多数并不需要像陶渊明那样荷
锄躬耕,身处地主阶层的诗人下乡检校田庄有了接触田园景象的机会,宋
人笔下的田园已不再是桃花源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由此可以推
知,宋代(  )
A. 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
B. 地方士族庄园经济兴盛
C. 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
D.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土地兼并”政策,土
地兼并现象严重,庄园经济有所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田庄”这
一种经营方式,无从得知经营方式多样化,排除A项;宋朝士族门阀已经
衰落,土地流转加快,租佃制流行,所以宋朝士族庄园并不兴盛,排除B
项;宋朝鼓励发展商业,契约式租佃关系流行,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逐
渐放松,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2025·陕西教育联盟模拟)朱熹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
人欲也。”因此,他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存天理,存的是人性
中善的部分;灭人欲,灭的是人性中恶的部分。朱熹的这一主张(  )
A. 促使程朱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B.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C. 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观
D. 旨在宣扬佛道禁欲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朱熹的主张有利于推动个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进而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故选B项;南宋
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仅涉及朱熹的思
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朴素唯物主义观,排除C项;朱熹是儒家思想的
代表人物,其目的不是宣扬佛道的禁欲思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2025·重庆南开中学质检)苏辙出使契丹时,苏轼的诗集《眉山集》
才刚刚刊印不久,但在其奉使途中,便看到了契丹人翻刻的《眉山集》。
苏辙为此在诗中写道:“谁将家集过燕都?逢见胡大问大苏。莫把声名动
蛮貘,恐妨谈笑卧江湖。”这说明当时宋辽之间(  )
A. 社会经济互动发展 B. 科技传播相当迅速
C. 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D. 和平相处成为常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题干可知,苏辙在出使契丹的时候,看到了契丹人翻刻的刚
刚刊印不久的《眉山集》。这说明苏轼的作品很快传播到了契丹,宋辽之
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故选C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与社会经济互动相
关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讨论的是文化作品的传播,与科技传播没有
直接关系,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宋辽之间和平相处成为常态,只
是描述了文化交流的一个具体事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2025·河北邢台期中)宋代,为了方便计算,九九乘法口诀得到迅速
传播。中医药方面也吸收印度与西方的医药知识,把曾经不易记诵的药方
改编成方剂歌诀。民间还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百科全书”。这可以用来说
明当时(  )
A. 民间力量壮大助推社会转型
B. 社会文化世俗性凸显
C. 中外之间文化交流蔚然成风
D. 理论研究成社会时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现数学口诀、药方歌诀等很多类似的“百科
全书”,这便利了古代科技在民间的传播,体现宋代科技传播呈现通俗化
的趋势,凸显了社会文化的世俗性,故选B项;通俗化科学知识传播能够
推动社会转型,但不是民间力量壮大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仅凭中医
药吸收印度和西方药学知识不能证明中外文化交流蔚然成风,排除C项;
通俗化科学知识不是理论研究,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行伍出身的赵匡胤
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后,毅然革除武将所凭恃的政治资本,奉行“重文抑
武”的基本国策,通过一系列政治变革,将国家治理方式由武转文,以至
于“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为了以本朝文人官僚取代前朝旧臣,将科举
取士规模空前扩大,士大夫势力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与皇权相互依赖、相
互制约的官僚集团,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据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但是,宋代没
有贵族,皇室和后族基本上都不参与政治,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
的。文官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是,就宋代整体
而言,并不是效率很好的政府。整个宋代有那么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
可是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政治家。政府内部党争不断,许多贤达之士就在
党争之中冲销了彼此的贡献,甚至于因此而牺牲了。宋代并没有管制思
想,也没有官方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的自由竞争,并没有真正
形成一个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
大国霸业的兴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6分)
答案: 唐末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重文抑武政策的确立;科举取士
规模的扩大;士大夫势力的崛起和文人官僚集团的形成。
解析: 据材料一“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可知,唐末五
代军阀割据的教训;据材料一“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可知,重
文抑武政策的确立;据材料一“将科举取士规模空前扩大”可知,科举取
士规模的扩大;据材料一“士大夫势力迅速崛起……官僚集团”可知,士
大夫势力的崛起和文人官僚集团的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效率并不很高”进行合
理解释。(8分)
答案: 中央和地方管理体系的分化事权造成官僚机构的重叠臃肿;
政府内部的党争不断和改革派与保守派的长期斗争;相对自由开放的政治
和思想环境。所有这些,严重削弱了宋廷的政治凝聚力,难以形成统一稳
定的政策方针,导致宋代“效率并不很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二“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并结合所学可知,中
央和地方管理体系的分化事权造成官僚机构的重叠臃肿;据材料二“政府
内部党争不断”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内部的党争不断和改革派与保守派
的长期斗争;据材料二“宋代并没有管制思想……自由竞争”可知,相对
自由开放的政治和思想环境。综合上述信息可知,所有这些严重削弱了宋
廷的政治凝聚力,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政策方针,导致宋代“效率并不很
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2024·山东青岛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长安城外不仅有原,原间还有河流。当地的人自古就有八水绕长安的
俗谚。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就明确提出:“八川分流,相背异态。”
——摘编自史念海《长安八水——汉唐
长安城与生态环境》
  穿城河道有四:南壁曰蔡河,自陈蔡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辽绕,自东
南陈州门出……中曰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运东南之粮,凡东南
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东北曰五丈河,来自济郓般挽京东路
粮斛入京城……西北曰金水河……从西北水门入京城。
——摘编自《东京梦华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唐、北宋都城人口密度表
面积 (平方千米) 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长安 84 100—180 11 905—21 429
东京 27.37 120—170 43 844—62 112
——白岳波《唐北宋时期市制演变
研究——以都城为中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三
运用上述材料,以“唐宋都城布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
述成文,阐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论述:在唐宋时期,都城的布局与建设深受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双重影响。唐代的长安和宋代的东京,都展示了这一时期都城布局
的典型特征。
长安和东京都选择在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长安位于渭河
之滨,而东京则临靠着汴河和黄河。这样的地理位置为城市提供了充
足的水源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粮食运输和商业
流通至关重要。同时,水源也为城市的排水和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答案:示例
题目:唐宋都城布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人口密度是影响都城布局的重要因素。唐宋时期的长安和东京都是人
口众多的大都市。高人口密度促使城市向周边扩展,形成了规整的坊
市制度和密集的居民区。城市布局中的坊市制度,将居住区(坊)和
商业区(市)分开,既便于管理,又保障了市场的有序运作。
在城市建设方面,皇宫、城墙和城门是都城布局的核心。皇宫通常位
于城市中心,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城墙和城门则起到了防御和保
护城市安全的作用。此外,城市布局中的瓦肆和商业街,是商业活动
的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商业区的规划和建设,既考
虑了商业活动的需要,也考虑了城市整体布局的和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综上所述,唐宋都城布局是在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城市功
能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当时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智慧,
而且对后世的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材料一描述了地理环境、交通对都城布局的影响;材料二描述的是
唐、北宋都城人口密度表,说明人口密度也是影响都城布局的重要因素;
材料三主要描述了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布局情况。通过三则材料可提
取相关信息,如临水而建;人口密度;坊市制度;运河;城建(皇宫、城
墙、城门);瓦肆;商业街;商业区。将这些信息用于论文之中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2024·湖南常德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蒙古人取名的时候,有采用汉人的字、号等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
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观念上,部分蒙古人也接受了汉人的习俗。
  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
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在使用蒙古名字、婚姻、服
饰、发式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显著。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材料二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
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
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
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对这一特征的形成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8
分)
答案: 基本特征:双向互动、民族交融。
分析:政治上,元代国家的大统一,将各民族纳于统一的管理中,促进了
民族交融;在管理体制上,行省制度突破了民族间自然疆界形成的地域限
制,加速了民族交融。
经济上,元统治者重农的经济政策,促进了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深度交
融,有利于突破共同经济生活的民族“疆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特征为双向互
动、民族交融。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
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民族交融特征的形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文化上,元朝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打破原有民族文化中相对孤立
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民族间的深度交融。
总之,元的统一与国家治理打破了原有的相对封闭的地域、经济生活、语
言和文化体系,推动了民族间的深度交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大中国”作出历史解
释。(6分)
答案: 从唐到元,在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推动下,中国的
疆域已经从长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今天东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内的几
乎整个中国。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
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国的人民从汉族延伸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个民
族。中国这一名称已经从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变成了少数民族
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所以,“大中
国”是“中国”从内涵到外延的转变。
解析: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疆域、政权、民族、思想观
念的变化四个方面作答。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2024·湖南复习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一文所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
代”“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却蒙古、满洲异族(或系‘贵
族’之误)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
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此后门第传统之遗存。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
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钱穆说:“自唐以下,社会日趋平等,贵族门第以次消灭。”(《国
史大纲》)又说:“一到宋代,社会真成平等,再没有贵族与大门第之存
在了。”还说:“中国自宋以下,贵族门第之势力全消”(《国史大
纲》),“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没有特殊的阶级分别”“不让
有过贫与过富之尖锐对立化”“全国公民受到政府同一法律的保护”。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
选择一个领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领域对于宋
代平民社会到来的表现。(要求:选择的领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
晰,观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示例一
领域:宋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
阐述:宋代之前,贵族掌握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而宋朝的学校则向全
民开放,包括“工商杂类”的子弟均可进入州县学校读书。
文学、音乐、美术在宋代之前也是上层人玩得高雅品,进入宋代后,才产
生了完全属于平民(市民)的文学、音乐形式,如话本、滑稽戏等;我们
从宋代之前的美术作品上也几乎找不到任何平民的影子。只有展开宋人的
画作,如《踏歌图》《清明上河图》,那种平民气息、市井气息才会扑面
而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之,由于受北宋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
意识也悄悄发生变化,如门第观念变化、婚姻择偶观变化、社会成员身份
趋于平等,宋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也出现了明显的平民化色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领域:部曲与贱户等领域。
唐代有部曲,是世世代代为门阀世族耕种的农奴,没有独立户籍;唐代的
奴婢也不具备独立的法律人格,不独立编户,是附依于主家的贱户;入宋
之后,随着门阀世族的瓦解,部曲与贱户都成为自由民。宋代的佃户与地
主不再存在人身上的依附关系,只是结成经济上的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基
于双方的自愿结合,以契约为证。宋代奴婢与主家之间也不是人身依附关
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雇佣关系同样基于双方自愿的契约。这
样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变革,核心意义就是“契约化”——从“人身依附”
向“契约关系”转型。
示例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总之,这个契约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平等化的进程。不管是部曲,还是奴
婢,在宋代之前都属于贱民,而这些贱民到了宋代,都基本上消失了,或
者说,从前的贱民现在已经获得了自由民的身份,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
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首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个领域,如选择宋代的教育、文
化艺术等领域。其次,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教育、文化艺术领域阐
述宋代是平民社会的表现。教育方面,宋代之前,贵族掌握着得天独厚的
教育资源,而宋朝的学校则向全民开放,包括“工商杂类”的子弟均可进
入州县学校读书。文学、音乐、美术方面,进入宋代后,产生了完全属于
平民(市民)的文学、音乐形式,展开宋人的画作,如《踏歌图》《清明
上河图》,那种平民气息、市井气息才会扑面而来。最后总结升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