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0讲 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第10讲 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10讲 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4·山西临汾二模)朱元璋当皇帝后,对二十多个儿孙封王建藩,其中九位藩王在北部戍边。并规定,如果朝廷有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甚至可以“清君侧”。这一做法(  )
A.严重削弱了明朝的中央集权
B.力图维护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
C.消除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D.造成明朝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
2.(2024·江西南昌期中)有观点认为“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打破这一政治平衡的做法是(  )
A.唐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B.元朝中书省的设置
C.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D.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3.(2024·四川雅安“零诊”)对如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皇权与相权斗争结果是废除宰相
B.六部取代宰相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C.内阁成立以后完全行使宰相权力
D.内阁通过行使票拟权以控制君主
4.(2024·江西九江市十校联考)明朝宰相机构废除后,丘浚《大学衍义补》记载:“今制,四品以上及在京堂上五品官,在外方面官,皆具职名,取自上裁。五品以下在外四品,非方面者,则先定期职任,然后奏闻。”这说明(  )
A.六部的权力有所扩大 B.皇帝进一步擅权
C.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科举制度的完善
5.(2025·山西朔州模拟)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每到一个国家,都会递交明成祖的国书表明友好访问的来意。从不凭借舰队的军事实力威胁那些弱小的国家。在这种和平友好的气氛影响下,这些国王纷纷派出使臣跟随郑和舰队回访大明王朝。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维护了朝贡秩序稳定
B.开辟了新的对外贸易航线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加速了周边国家的封建化
6.(2024·山东济南三模)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论》《两浙海防图略》《温处海防图略》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明朝海防体制变化 B.东南海防形势严峻
C.政府海禁政策强化 D.西方殖民势力扩张
7.(2024·河北开学检测)明代的马政,实行内地与边镇两种不同的牧养马匹的方式,两京太仆寺负责管理内地民间牧养,而北部边防地区设立行太仆寺和苑马寺,负责所属各卫所、监苑的马匹牧养等相关事务的管理。明代的马政举措旨在(  )
A.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
B.形成民族交融局面
C.促进边疆畜牧业的繁荣
D.提高内地军事地位
8.(2024·山东聊城一模)自中唐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一旦占据广大中原农耕区甚或入主全国,便会立刻将都城迁至北京,或将北京作为陪都。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北京(  )
A.具有独特优越的战略价值
B.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C.是南北漕运海运的集成端
D.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代表地
9.(2024·江苏常熟抽测)清朝四品以下的官员穿用貂褂,就属违制,军机处章京则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被特许不分品级高低可以穿用貂褂,还可以使用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使用的红色雨帽。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生活注重享受
C.军机处拥有实权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10.(2024·湖北宜荆荆随联考)乾隆年间各地陆续出现一系列“叫魂”案件,从浙江始发波及全国。乾隆因发现其中有偷剪别人头发的作案手段,“叫魂”案随即被定性为“反叛”,要求严查重判,造成社会上人心惶惶。军机大臣们老成持重,他们采取的措施是一面重视和查办,一面刻意把矛盾的案情信息大量送乾隆审阅,十个月后,乾隆不得不低调叫停追查该类案件。据此可推知(  )
A.军机处利用职权可以轻易干预司法审判
B.军机处具有对皇权的东方式柔性约束力
C.乾隆年间民间反清组织仍有很强的势力
D.清代中期皇帝不满官僚系统的行政效率
11.(2024·河南新乡二模)如图为1723年清雍正帝派遣官员致祭黄帝陵之碑,碑文蕴含了“大一统”“君权神授”“民为邦本”的思想。清廷这一做法(  )
A.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体现了对国家认同的构建
C.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D.有利于推动国家完成统一
12.(2024·四川南充二模)元明时期,多使用“华夷一统”来反映社会状况。清前期,官方文献忌讳以满族为“夷”,拒绝将“华”置于“夷”之前,通常使用“中外一统”作为替代;清中期以来,官史文献中“中华一统”等文句接续出现。这一变化过程说明(  )
A.民众国家认同增强
B.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C.华夷观念逐渐消除
D.文化共同体发生根本改变
二、非选择题
13.(2025·湖北腾云联盟联考)[边疆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继续采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移民实边措施。一方面采取“徙谪,实之初县”的措施,罪人被谪往边疆戍守或劳役,起到保卫和开发“初县”的作用,可以解决边疆的用人之需。这些戍守在黄河边上以及岭南各地的兵士,同当地百姓杂居,进行垦殖事业。另一方面还通过赐爵和免役等优惠政策,招募一些人迁往边地进行实边。被募的人群由政府提供生产生活用具,并将他们编入户籍,统一管理,教其战事,形成了紧密的基层组织,成为富有战斗力的团体。汉武帝时期,除了大规模的募民实边外,还在新开辟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军卒屯田,屯田集中于河西走廊及西域的丝绸之路沿线,用以保护商路、供给往来,还是汉朝管控西域诸国的重要战略支撑。参与屯田的主要是军人,组织程度高,战斗力更强;边地官府无须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训练,只需供给衣食月俸。
——摘编自张冠梓《从多元到混一:中国古代实边的演进》
材料二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表(部分)
朝代 措施
唐朝 唐太宗时期首创以都护府下辖羁縻府州管理边疆民族的方式;唐朝还制定了由鸿胪寺主导的“藩臣之礼”“舅甥之礼”和“敌国礼”构成的对藩属进行管理的礼仪制度,同时册封与和亲政策则是唐朝针对边疆势力强大的政权,而军事讨伐则是唐朝维持对边疆有效治理最后采取的手段
元朝 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通过行省的设置实现行政管理制度的统一是元朝的一大贡献,而将唐朝曾经设置羁縻府州的区域也纳入其中,并“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清朝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清朝先后推出了《大清律例》《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番例条款》《回疆则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钦定西藏章程》等诸多法律制度
——摘编自李大龙《试论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移民实边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从表中任选一个时期,概括这一时期边疆治理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
第10讲 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1.B 据材料可知,如果朝廷有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甚至可以“清君侧”,这样的规定则是要保证皇权,力图借助宗法关系维护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故选B项;材料不仅讲到了封王建藩防止北部边患,还讲到了除奸臣,这与中央集权不是同一范畴,A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消除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明朝并未形成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而是强干弱枝型布局,因为有不少相应的牵制措施,如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等,使得明朝中央牢牢掌控着军队,排除D项。
2.C 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改变了这一“政治平衡”,故选C项;在三省六部制之下,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该做法并没有打破这一“政治平衡”,排除A项;元朝实行一省制,这是传统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但是其也没有打破这一“政治平衡”,排除B项;清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其也没有打破这一“政治平衡”,排除D项。
3.A 由材料可知,明初,由于宰相位高权重,擅权专政,威胁皇权,因此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A项;六部是行政机构,不是最高权力机构,排除B项;“完全行使宰相权力”说法错误,排除C项;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制约皇权,排除D项。
4.A 明朝废除宰相后,原来宰相的权力部分由皇帝亲掌,还有部分属于六部,特别是吏部,体现了六部权力有所扩大,故选A项;材料表明还有一部分权力仍归六部,B项对材料信息表述不全,排除;材料强调君主专制,并未说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强调官僚系统的变动,属于皇帝和已经在职的官员,并未涉及选官方式,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以和平的方式宣扬国威,建立外交,加强了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联系,维护了朝贡贸易体系,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郑和下西洋加剧了明朝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6.B 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根源于当时面临着日本的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导致东南沿海海防形势严峻,故选B项;明朝海防体制并未发生变化,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所述海防图的涌现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项;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属于海防的对象之一,但当时的海防对象还有日本的倭寇,所以D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
7.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实行内地与边镇两种不同的牧养马匹的方式,因地制宜,加强国防力量,从而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故选A项;明代马政举措的主旨并非形成民族交融局面,更不是促进边疆畜牧业的繁荣,排除B、C两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8.A 据所学可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的发源地都位于中国边疆地区,一旦它们占据广大中原农耕区甚或入主全国,“便会立刻将都城迁至北京,或将北京作为陪都”,说明北京具有独特优越的战略价值,故选A项;诸多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首先要考虑政权稳定因素(军事),而不是“文化底蕴”,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中原农耕文明的代表地是黄河中下游,这与北京“地理位置”不一致,排除D项。
9.A 由材料可知军机处章京得到了皇帝的特许,可以穿用貂褂、使用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使用的红色雨帽,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A项;由材料可知不是所有官员都能穿用貂褂,排除B项;军机处是内侍机构,没有实权,排除C项;军机大臣是因为得到皇帝的特许才能使用貂褂,不能说明吏治混乱,排除D项。
10.B 军机大臣假装积极配合皇帝严查重判“叫魂”案件,实际上是想劝皇帝收手,他们不惜设法规劝皇帝的同时还要给他留足面子,煞费苦心,体现出其对皇权具有东方式的柔性约束力,故选B项;题干所述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而不是干预司法审判,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军机处和皇帝之间的博弈,而不是强调民间反清组织势力是否强大,排除C项;皇帝对叫魂案件的态度是担心自己的统治出现问题,而不是不满官僚系统的行政效率,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D项。
11.B 据材料并结合知识可知,利用汉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强化统治、获得汉族民众支持,以强化对清政府统治的认可,故选B项;儒家思想在清朝已经是正统思想,清朝做法是巩固儒家思想的地位,而非提升,排除A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清廷做法的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C项;1723年时,清朝早已完成国家统一,排除D项。
12.B 据材料可知,元明时期“华夷一统”的观念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自清朝以来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者试图进一步淡化华夷之别,“中华一统”的观念进一步得到发展,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故选B项;中国民众的国家认同观念是自近代以来逐渐增强的,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
13.(1)主要措施:徙谪;募民实边;军卒屯田。
影响: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拓展统治区域;充实边地劳动力,促进边地经济开发,增加政府收入;加强民族往来,促进民族交融;保障中原和西域地区的往来,为中外交流奠定基础;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借鉴。
(2)示例一
选择:唐朝。特点:开明、包容。说明:以礼相待;唐蕃和亲、会盟;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设置管理机构。
示例二
选择:元朝。特点:边地一体化。说明:设置行省;统一征收赋税。
示例三
选择:清朝。特点:因俗而治、因地制宜。说明:推行盟、旗制度;设立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改土归流。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一方面采取‘徙谪,实之初县’的措施”可得出“徙谪”;据材料一“另一方面还通过赐爵和免役等优惠政策,招募一些人迁往边地进行实边”可得出“募民实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期,除了大规模的募民实边外,还在新开辟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军卒屯田”可得出“军卒屯田”。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拓展统治区域;充实边地劳动力,促进边地经济开发,增加政府收入;加强民族往来,促进民族交融;保障中原和西域地区的往来,为中外交流奠定基础;结合所学古代边疆治理知识可得出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借鉴。第(2)问,如选择唐朝。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唐朝“首创以都护府下辖羁縻府州管理边疆民族”,以“藩臣之礼”“舅甥之礼”和“敌国礼”等多种方式的礼仪制度管理藩属国,对边疆强大政权采取册封与和亲政策,还保持军事讨伐的最后手段,通过这些措施可得出唐朝边疆治理特点是开明、包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唐朝还制定了由鸿胪寺主导的‘藩臣之礼’‘舅甥之礼’和‘敌国礼’构成的对藩属进行管理的礼仪制度”可得出以礼相待;根据材料二“同时册封与和亲政策则是唐朝针对边疆势力强大的政权”可得出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根据材料二“唐太宗时期首创以都护府下辖羁縻府州管理边疆民族的方式”可得出设置管理机构;结合唐朝边疆管理的知识可得出唐蕃和亲、会盟。
3 / 3第10讲 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清以前,历代以长城为限,实行华夷分治,始终没有完成对边疆的真正统一。至清,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边疆研究的三把钥匙》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明清时期的国家治理举措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政治变化
废除宰相 制度 目的 加强皇权
影响 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立 内阁 原因 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设立 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职责 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    ”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宦官 专权 机构 内廷宦官机构   
权力 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2.明清易代
女真族建金 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
清朝建立 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明朝的灭亡 1644年,    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
清军入关 1644年,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3.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2)君主专制的强化
实行奏折制度 ①特点:迅速、    。 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      的控制
设立军机处 ①概况:   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 ②职责: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③特点:在    直接监督下工作
文化专制 对思想文化控制严密,频繁制造   ,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边疆治理
1.明朝海上交通、沿海形势和内陆边疆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②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最远到达        和红海沿岸。
③影响: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领先欧洲远洋航海半个多世纪。
(2)沿海形势
①明朝前期倭寇袭扰,明廷派遣    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②16世纪中期,    人获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    击败,退出台湾。
(3)内陆边疆
①对蒙古:重新修筑长城。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
②对藏族:明廷封授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        ,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③对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      ,并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清朝前期疆域的奠定
(1)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东南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北部 和西 北部 清朝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①1757年,清朝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②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④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      ,总领军政事务
西南 ①清初,清政府册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②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2)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
内地 督抚制度(巡抚或总督治理)
边疆(东北、北部和西部) 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三、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1.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
2.表现
(1)国内矛盾: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中外隔阂: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严格约束外商在华活动;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都司卫所制度: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针对军队编制混乱、难以指挥和调动现象,创建了都司卫所制度。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卫所是管理军户的机构。都司卫所的最高管理机构是五军都督府。但都督府只有管理权,军令权掌握在兵部手里。
据教材《纲要》(上)“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以及材料改编。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其中第一条规定对活佛转世的认定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该条文说:“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释迦牟尼像前掣签认定。”这一规定(  )
A.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 B.彻底解决了西藏各教派间的矛盾
C.保证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实行 D.开始确立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理
中国古代边疆发展演变的特点
 (1)悠久的历史——曲折发展过程中的连续。
(2)广阔的地域——分散发展演进后的统一。
(3)多样的民族——自立发展基础上的融合。
(4)复杂的问题——多重矛盾发展的叠加。
主题一 盛世危机——明清时期的国家治理举措
明朝中央机构的变化
  材料 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治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清朝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材料 军机处之所以能由“筹办军务”的临时机构,转而成为执掌军国大计的常设机构,完全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军机处地处内廷,便于宣召,皇帝意旨能迅速贯彻执行,并具有严格的保密性……军机处有官无吏,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办事较为密速”,效率高。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等官内……特简,然后应召入值……完全是听命于皇帝的附庸。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1.全面认识明朝的内阁制度
(1)内阁没有行政权: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
(2)内阁权力来自皇权: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3)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票拟必须符合皇帝心意,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2.清代军机处对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1)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
(2)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
(3)军机处设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主题二 经略边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明朝的边疆治理
  材料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
边疆治理制度》
  注:卫所制为明朝的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明朝边疆管理的举措,归纳其特点。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清朝的边疆治理
  材料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清代边疆治理遇到的新问题及边疆治理的特点。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1.明清边疆治理的方式
(1)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清朝前期,对于少数民族的叛乱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同时,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力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
(2)因地制宜,设立相应的管辖机构:明朝在西藏设立行都指挥使司,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清朝在台湾设府,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
(3)充分利用藏传佛教,授予封号或尊号:明朝封授藏族地区僧俗首领法王、王的称号;清朝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4)颁行法律,落实管辖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5)创设新制度,维持社会稳定:金瓶掣签。
(6)开展贸易交流,加强边疆的建设和开发:如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2.清朝国家疆域最终奠定的因素和意义
因 素 历史传统 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国疆域保持稳定的基础,也是清代疆域最终奠定的基础
民族交融 历史上活跃在中原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及民族交融对中国疆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条件 中国地理条件的内向性是国家统一和疆域奠定的条件之一
思想观念 清朝极力倡导“大一统”的观念,是清朝疆域最终奠定的思想基础
意 义 对内 国家疆域的奠定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边疆与内陆地区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疆域的奠定意味着清王朝对其疆域、边界具备了有意识的自我认定、法律确定
对外 国家疆域的奠定意味着清王朝的疆域边界取得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承认
考情 速递 高考关于明清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命题主要集中在制度变革、社会治理和民族关系等方面,设计角度广泛,但都指向中央集权的加强,呼应时代主题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文献史料、图片、表格等。 (2)角度预测:从机构调整或制度设计的角度考查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理解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
(2023·北京高考5题)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命题立意 本题以清乾隆帝的诏谕构建学习情境,考查清朝的政治制度。通过对清朝奏折制度特点的分析,把握清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以及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清朝;山东。 题眼: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
教材 探源 这一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解题 陷阱 时间错位 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
答非所问 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与制衡皇权无关,排除B项
添枝加叶 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排除D项
得出 结论 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
1.〔学习情境·明朝分封〕(2024·湖北高考5题)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2.〔学科素养·民族交融〕(2024·湖南高考6题)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3.(2023·重庆高考6题)康乾二帝常在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狩猎后举办宴会和表演。赵翼曾描述乾隆时的摔跤表演:“由来角抵古所传,百戏中独近戎务。技逾蹴毱练脚力,事异拔河供玩具。国家重此有深意,所以习劳裕平素。君不见教坊子弟也随行,经月不陈默相妒。”此处“深意”指(  )
A.耀兵威于异域 B.敦教化以厚风俗
C.寓绥远于讲武 D.倡戏剧以娱万民
4.(2024·广东联考)清代中后期,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互动几乎是普遍现象,越是地位重要的疆吏,越会设法联络军机大臣,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这反映出当时(  )
A.地方政府的离心力增强
B.军机官员擅权专政
C.政治腐败问题日益突出
D.专制皇权高度集中
第10讲 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基础知识梳理
一、1.(2)票拟 司礼监 2.李自成
3.(2)机密 官僚机构 雍正 皇帝 文字狱
二、1.(1)②非洲东海岸 (2)①戚继光 ②葡萄牙 ③荷兰
(3)①俺答汗 ②行都指挥使司 ③奴儿干都司
2.(1)尼布楚条约 伊犁将军 (2)理藩院
三、2.(2)闭关自守
教材边角
A 根据材料可知,金瓶掣签制度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体现的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B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这一制度并不是西藏归属中央的标志,排除D项。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主题一
情境1
信息 获取 “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
知识 依据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要点 归纳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
情境2
信息 获取 “军机处地处内廷,便于宣召,皇帝意旨能迅速贯彻执行,并具有严格的保密性”“效率高”
知识 依据 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要点 归纳 特点:为内侍机构,军机大臣传达皇帝旨意;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
主题二
情境1
信息 获取 “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知识 依据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使、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
要点 归纳 举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和原则;派诸子镇守北方;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边远地区实行土卫双轨制。 特点:政策继承并创新;防御与怀柔政策并用;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等
情境2
信息 获取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
知识 依据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要点 归纳 新问题:外国(沙俄)势力的侵扰。 特点:有继承也有创新;因俗而治;恩威并用;设机构管辖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智慧刷题
1.D “宗室藩屏”是一个历史概念,主要指宗室成员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国家的屏障作用,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分封同姓王为诸侯王的措施,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类似的举措,他分封了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镇守边疆,这明显是对汉高祖刘邦政策的模仿,故D项正确;朱元璋创建明朝时定都南京,并没有定鼎前朝旧都(元大都即今北京),A项错误;文化专制并不是汉高祖刘邦所特有的政策,不能直接证明朱元璋模仿了刘邦,B项错误;汉朝没有废除行政中枢,C项错误。
知识拓展:明太祖对藩王的钳制措施及其成效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稽仿古制,推行分封。然而诸王大多顽劣不堪、为非作歹,为此,他采取了亲身说教、委任王府官教导、编纂训诫书籍等手段加以劝谕,但因缺乏强制性,这些手段效果有限。由于分封制与大一统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特性及其实际限制藩王权力措施的缺陷,还是为尔后的靖难之役埋下了隐患。从长远来看,日益浩繁的宗室供给更是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进而成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2.A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表达方式从元朝承袭改编而来,而元朝的圣旨中有蒙古文化元素,说明明朝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项正确;材料没有民族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无法看出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3.C 据材料中摔跤表演可知,乾隆帝意在通过狩猎训练军队展示武力;另一方面达到威慑蒙古王公、维护社稷安定的意图,故选C项;“异域”指国外地区,蒙古属于清朝版图一部分,排除A项;“敦教化”不符合题意,摔跤表演是一种力量较量,不是“教化”,排除B项;“娱万民”不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清朝皇帝与蒙古王公的关系,排除。
归纳总结:清朝前中期经略边疆的特点
  国家重视边疆治理;管理方式多样;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国家对边疆控制加强。
4.D 据材料可知,军机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其地位来自专制皇权,因此材料现象反映出清代专制皇权高度集中,故选D项;地方疆吏对军机大臣的攀附反映了地方对中央的依附性,并非离心力,排除A项;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上传下达,只是强化皇权的工具,无法擅权专政,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疆吏与军机大臣交往的具体细节,无法判断是否存在贪腐,排除C项。
7 / 7(共82张PPT)
高中总复习·历史
第10讲 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边疆之得失,实关一代王朝之兴衰,
关系当代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边疆不
断统一的过程,实际就是中国疆域形成的
过程。清以前,历代以长城为限,实行华
夷分治,始终没有完成对边疆的真正统
一。至清,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
民族观,提出华夷一体、“中外”一家的
新“大一统”理论,废长城,合内地与边
疆为一国即中国,在边疆设治,与内地一
体化,统归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实现对边
疆的完全统一、中国及其疆域告成。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边疆研究的三
把钥匙》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
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
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
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
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
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
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
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
临的危机
CONTENTS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
一、明清时期的国家治理举措
1.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政治变化
废除 宰相 制度 目的 加强皇权
影响 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立 内阁 原因 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
作压力成倍增加
设立 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职责 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  票
拟 ”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
红”
宦官 专权 机构 内廷宦官机构  司礼监 
权力 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拟 
司礼监 
2. 明清易代
女真族建金 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
清朝建立 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明朝的灭亡 1644年,  李自成 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

清军入关 1644年,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3.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鼎盛局面,政局
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李自成 
(2)君主专制的强化
实行奏 折制度 ①特点:迅速、  机密 。
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
策效率,强化了对  官僚机构 的控制
设立军机处 ①概况:  雍正 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
②职责: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③特点:在  皇帝 直接监督下工作
文化专制 对思想文化控制严密,频繁制造  文字狱 ,对文化造成
严重的摧残
机密 
官僚机构 
雍正 
皇帝 
文字狱 
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边疆治理
1. 明朝海上交通、沿海形势和内陆边疆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②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 
和红海沿岸。
③影响: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领先欧洲远洋航海半个
多世纪。
非洲东海岸 
(2)沿海形势
①明朝前期倭寇袭扰,明廷派遣  戚继光 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
下来。
②16世纪中期,  葡萄牙 人获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  荷兰 击败,退出台湾。
戚继光 
葡萄牙 
荷兰 
(3)内陆边疆
①对蒙古:重新修筑长城。1571年,鞑靼首领  俺答汗 与明朝订立和
议,接受册封。
②对藏族:明廷封授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  行都指挥使
司 ,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③对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  奴儿干都司 ,并对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
官号。
俺答汗 
行都指挥使
司 
奴儿干都司 
2. 清朝前期疆域的奠定
(1)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东南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  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
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北部 和西 北部 清朝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
①1757年,清朝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②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
公为盟长、旗长。
④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  伊犁将军 ,总领军政事务
尼布楚条约 
伊犁将军 
西南 ①清初,清政府册封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赐
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
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②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
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
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2)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
内地 督抚制度(巡抚或总督治理)
边疆(东北、北部和西部) 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理藩院
理藩院
三、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1. 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嘉庆、道光时
期衰象更为明显。
2. 表现
(1)国内矛盾: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贫富
矛盾积累。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中外隔阂: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严格约束外商在华活动;
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闭关自守 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
界潮流。
闭关自守 
都司卫所制度: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针对军队编制混乱、难以指挥和调
动现象,创建了都司卫所制度。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
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卫所是管理军户的机构。都司卫所的最高管理机构
是五军都督府。但都督府只有管理权,军令权掌握在兵部手里。
据教材《纲要》(上)“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以及材
料改编。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其中第一条规定对活佛转世
的认定实行金瓶掣签制度。该条文说:“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
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释迦牟尼像
前掣签认定。”这一规定(  )
A.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
B. 彻底解决了西藏各教派间的矛盾
C. 保证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实行
D. 开始确立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理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金瓶掣签制度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权,体现的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B项表述绝对,
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这一制度并不是西藏归属中央的标
志,排除D项。
中国古代边疆发展演变的特点
(1)悠久的历史——曲折发展过程中的连续。
(2)广阔的地域——分散发展演进后的统一。
(3)多样的民族——自立发展基础上的融合。
(4)复杂的问题——多重矛盾发展的叠加。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
主题一 盛世危机——明清时期的国家治理举措
明朝中央机构的变化
  材料 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
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
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
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治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
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
书省的气象。
——[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信息 获取 “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他们常常和六部主
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
知识 依据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
见,称为“票拟”。……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
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要点 归纳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
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
“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他们常常和六部主
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
见,称为“票拟”。……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
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
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
清朝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材料 军机处之所以能由“筹办军务”的临时机构,转而成为执掌军国
大计的常设机构,完全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军机处地
处内廷,便于宣召,皇帝意旨能迅速贯彻执行,并具有严格的保密性……
军机处有官无吏,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办事较为密速”,效率
高。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等官内……特简,
然后应召入值……完全是听命于皇帝的附庸。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信息 获取 “军机处地处内廷,便于宣召,皇帝意旨能迅速贯彻执行,并
具有严格的保密性”“效率高”
知识 依据 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
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
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要点 归纳 特点:为内侍机构,军机大臣传达皇帝旨意;保密性强;办事
效率高
“军机处地处内廷,便于宣召,皇帝意旨能迅速贯彻执行,并
具有严格的保密性”“效率高”
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
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
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特点:为内侍机构,军机大臣传达皇帝旨意;保密性强;办事
效率高
1. 全面认识明朝的内阁制度
(1)内阁没有行政权: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
定的最高行政长官。
(2)内阁权力来自皇权: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其权
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
便一落千丈。
(3)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票拟必须符合皇帝心意,票拟
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2. 清代军机处对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1)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而军机大臣只是
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
(2)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
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
绝对的权力。
(3)军机处设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
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主题二 经略边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明朝的边疆治理
  材料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
策。……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
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
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
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注:卫所制为明朝的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军队组织有
卫、所两级,与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明朝边疆管理的举措,归纳其特点。
信息 获取 “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
传统仍被明朝继承”“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
所的形式驻守各地”“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
制”
“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
传统仍被明朝继承”“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
所的形式驻守各地”“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
制”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
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使、知府、知州
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
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
举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和原则;派诸
子镇守北方;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边远地区实行
土卫双轨制。
特点:政策继承并创新;防御与怀柔政策并用;因地制宜、因
俗而治的原则等
知识 依据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
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使、知府、知州
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
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
要点 归纳 举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和原则;派诸
子镇守北方;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边远地区实行
土卫双轨制。
特点:政策继承并创新;防御与怀柔政策并用;因地制宜、因
俗而治的原则等
清朝的边疆治理
  材料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
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
“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
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
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清代边疆治理遇到的新问题及边疆治理的特点。
信息 获取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
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
知识 依据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对边疆
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
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要点 归纳 新问题:外国(沙俄)势力的侵扰。
特点:有继承也有创新;因俗而治;恩威并用;设机构管辖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
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
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对边疆
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
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新问题:外国(沙俄)势力的侵扰。
特点:有继承也有创新;因俗而治;恩威并用;设机构管辖
1. 明清边疆治理的方式
(1)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并用:清朝前期,对于少数民族的叛乱进行坚
决的军事打击,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同时,通过封
爵、给俸、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力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
(2)因地制宜,设立相应的管辖机构:明朝在西藏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清朝在台湾设府,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在
新疆设伊犁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
(3)充分利用藏传佛教,授予封号或尊号:明朝封授藏族地区僧俗首领
法王、王的称号;清朝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4)颁行法律,落实管辖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5)创设新制度,维持社会稳定:金瓶掣签。
(6)开展贸易交流,加强边疆的建设和开发:如明朝在辽东、宣府、大
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2. 清朝国家疆域最终奠定的因素和意义
因 素 历史 传统 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国疆域保持稳定的基础,也
是清代疆域最终奠定的基础
民族 交融 历史上活跃在中原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及民族交融对中
国疆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 条件 中国地理条件的内向性是国家统一和疆域奠定的条件之

思想 观念 清朝极力倡导“大一统”的观念,是清朝疆域最终奠定
的思想基础
意 义 对内 国家疆域的奠定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
发展,有利于加强边疆与内陆地区的交流与联系,有利
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疆域的奠定意
味着清王朝对其疆域、边界具备了有意识的自我认定、
法律确定
对外 国家疆域的奠定意味着清王朝的疆域边界取得了国际法
意义上的国家承认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
考情 速递 高考关于明清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命题主要集中在制度变革、社
会治理和民族关系等方面,设计角度广泛,但都指向中央集权
的加强,呼应时代主题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文献史料、图片、表格等。
(2)角度预测:从机构调整或制度设计的角度考查国家治理水
平的提高;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理解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
(2023·北京高考5题)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
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
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
用奏折。由此判断(  )
A. 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 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 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 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命题立意 本题以清乾隆帝的诏谕构建学习情境,考查清朝的政治制度。通
过对清朝奏折制度特点的分析,把握清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以及制度创
新的重大意义。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清朝;山东。
题眼: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
教材 探源 这一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
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解题 陷阱 时间 错位 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
答非 所问 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与制衡皇权
无关,排除B项
添枝 加叶 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
中转,排除D项
得出 结论 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
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
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
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
1. 〔学习情境·明朝分封〕(2024·湖北高考5题)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
“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
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
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 定鼎前朝旧都 B. 推行文化专制
C. 废除行政中枢 D. 建立宗室藩屏

解析:  “宗室藩屏”是一个历史概念,主要指宗室成员在政治和军事
上对国家的屏障作用,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
分封同姓王为诸侯王的措施,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有类似的举措,他
分封了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镇守边疆,这明显是对汉高祖刘邦政策的模
仿,故D项正确;朱元璋创建明朝时定都南京,并没有定鼎前朝旧都(元
大都即今北京),A项错误;文化专制并不是汉高祖刘邦所特有的政策,
不能直接证明朱元璋模仿了刘邦,B项错误;汉朝没有废除行政中枢,C项
错误。
知识拓展:明太祖对藩王的钳制措施及其成效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稽仿古制,推行分封。然而诸王大多顽劣不
堪、为非作歹,为此,他采取了亲身说教、委任王府官教导、编纂训诫
书籍等手段加以劝谕,但因缺乏强制性,这些手段效果有限。由于分封
制与大一统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特性及其实际限制藩王权力措施的缺
陷,还是为尔后的靖难之役埋下了隐患。从长远来看,日益浩繁的宗室
供给更是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进而成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2. 〔学科素养·民族交融〕(2024·湖南高考6题)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
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
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
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 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 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 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 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解析: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表达方式从元朝承袭改编而来,
而元朝的圣旨中有蒙古文化元素,说明明朝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项正
确;材料没有民族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明朝保
留蒙古文化元素,无法看出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排除C项;D项表述不
符合史实,排除。
3. (2023·重庆高考6题)康乾二帝常在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狩猎后举
办宴会和表演。赵翼曾描述乾隆时的摔跤表演:“由来角抵古所传,百戏
中独近戎务。技逾蹴毱练脚力,事异拔河供玩具。国家重此有深意,所以
习劳裕平素。君不见教坊子弟也随行,经月不陈默相妒。”此处“深意”
指(  )
A. 耀兵威于异域 B. 敦教化以厚风俗
C. 寓绥远于讲武 D. 倡戏剧以娱万民

解析:  据材料中摔跤表演可知,乾隆帝意在通过狩猎训练军队展示武
力;另一方面达到威慑蒙古王公、维护社稷安定的意图,故选C项;“异
域”指国外地区,蒙古属于清朝版图一部分,排除A项;“敦教化”不符
合题意,摔跤表演是一种力量较量,不是“教化”,排除B项;“娱万
民”不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清朝皇帝与蒙古王公的关系,排除。
归纳总结:清朝前中期经略边疆的特点
  国家重视边疆治理;管理方式多样;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国家对
边疆控制加强。
4. (2024·广东联考)清代中后期,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互动几乎是普遍
现象,越是地位重要的疆吏,越会设法联络军机大臣,否则不但做事不
便,甚至位置不稳。这反映出当时(  )
A. 地方政府的离心力增强
B. 军机官员擅权专政
C. 政治腐败问题日益突出
D. 专制皇权高度集中

解析:  据材料可知,军机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其地位来自专制皇
权,因此材料现象反映出清代专制皇权高度集中,故选D项;地方疆吏对
军机大臣的攀附反映了地方对中央的依附性,并非离心力,排除A项;军
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上传下达,只是强化皇权的工具,无法擅权专政,
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疆吏与军机大臣交往的具体细节,无法判断是
否存在贪腐,排除C项。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4·山西临汾二模)朱元璋当皇帝后,对二十多个儿孙封王建藩,
其中九位藩王在北部戍边。并规定,如果朝廷有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发兵
声讨,甚至可以“清君侧”。这一做法(  )
A. 严重削弱了明朝的中央集权
B. 力图维护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
C. 消除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D. 造成明朝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如果朝廷有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发兵声讨,甚至
可以“清君侧”,这样的规定则是要保证皇权,力图借助宗法关系维护朱
家王朝的长治久安,故选B项;材料不仅讲到了封王建藩防止北部边患,
还讲到了除奸臣,这与中央集权不是同一范畴,A项属于以偏概全,排
除;“消除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明朝并未形成内轻外重的军
事布局,而是强干弱枝型布局,因为有不少相应的牵制措施,如分大都督
府为五军都督府等,使得明朝中央牢牢掌控着军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4·江西南昌期中)有观点认为“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
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打破这一
政治平衡的做法是(  )
A. 唐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B. 元朝中书省的设置
C.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D. 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改变了这一“政
治平衡”,故选C项;在三省六部制之下,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
强皇权,该做法并没有打破这一“政治平衡”,排除A项;元朝实行一省
制,这是传统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但是其也没有打破这一“政治平
衡”,排除B项;清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其也没
有打破这一“政治平衡”,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4·四川雅安“零诊”)对如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皇权与相权斗争结果是废除宰相
B. 六部取代宰相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C. 内阁成立以后完全行使宰相权力
D. 内阁通过行使票拟权以控制君主
解析:  由材料可知,明初,由于宰相位高权重,擅权专政,威胁皇
权,因此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加强了君主专
制,故选A项;六部是行政机构,不是最高权力机构,排除B项;“完全行
使宰相权力”说法错误,排除C项;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
制约皇权,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江西九江市十校联考)明朝宰相机构废除后,丘浚《大学衍义
补》记载:“今制,四品以上及在京堂上五品官,在外方面官,皆具职
名,取自上裁。五品以下在外四品,非方面者,则先定期职任,然后奏
闻。”这说明(  )
A. 六部的权力有所扩大 B. 皇帝进一步擅权
C.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 科举制度的完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明朝废除宰相后,原来宰相的权力部分由皇帝亲掌,还有部分
属于六部,特别是吏部,体现了六部权力有所扩大,故选A项;材料表明
还有一部分权力仍归六部,B项对材料信息表述不全,排除;材料强调君
主专制,并未说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强
调官僚系统的变动,属于皇帝和已经在职的官员,并未涉及选官方式,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2025·山西朔州模拟)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每到一个国家,都会递交明
成祖的国书表明友好访问的来意。从不凭借舰队的军事实力威胁那些弱小
的国家。在这种和平友好的气氛影响下,这些国王纷纷派出使臣跟随郑和
舰队回访大明王朝。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维护了朝贡秩序稳定
B. 开辟了新的对外贸易航线
C.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 加速了周边国家的封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以和平的方式宣扬国
威,建立外交,加强了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联系,维护了朝贡贸易体
系,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郑和下西洋加剧了明朝政府的财政
负担,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2024·山东济南三模)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
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论》《两浙海防图略》《温处海
防图略》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 明朝海防体制变化 B. 东南海防形势严峻
C. 政府海禁政策强化 D. 西方殖民势力扩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根源
于当时面临着日本的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导致东南沿海海防形势严
峻,故选B项;明朝海防体制并未发生变化,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
所述海防图的涌现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项;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属于
海防的对象之一,但当时的海防对象还有日本的倭寇,所以D项属于以偏
概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2024·河北开学检测)明代的马政,实行内地与边镇两种不同的牧养
马匹的方式,两京太仆寺负责管理内地民间牧养,而北部边防地区设立行
太仆寺和苑马寺,负责所属各卫所、监苑的马匹牧养等相关事务的管理。
明代的马政举措旨在(  )
A. 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
B. 形成民族交融局面
C. 促进边疆畜牧业的繁荣
D. 提高内地军事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实行内地与边镇两种不同
的牧养马匹的方式,因地制宜,加强国防力量,从而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统一,故选A项;明代马政举措的主旨并非形成民族交融局面,更不是
促进边疆畜牧业的繁荣,排除B、C两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2024·山东聊城一模)自中唐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
民族一旦占据广大中原农耕区甚或入主全国,便会立刻将都城迁至北京,
或将北京作为陪都。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北京(  )
A. 具有独特优越的战略价值
B. 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C. 是南北漕运海运的集成端
D. 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代表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所学可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的发源地都
位于中国边疆地区,一旦它们占据广大中原农耕区甚或入主全国,“便会
立刻将都城迁至北京,或将北京作为陪都”,说明北京具有独特优越的战
略价值,故选A项;诸多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首先要考虑政权稳定
因素(军事),而不是“文化底蕴”,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
除;中原农耕文明的代表地是黄河中下游,这与北京“地理位置”不一
致,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江苏常熟抽测)清朝四品以下的官员穿用貂褂,就属违制,军
机处章京则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被特许不分品级高低可以穿用貂褂,还可
以使用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使用的红色雨帽。这反映当时(  )
A. 君主的高度集权 B. 官员生活注重享受
C. 军机处拥有实权 D. 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解析:  由材料可知军机处章京得到了皇帝的特许,可以穿用貂褂、使
用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使用的红色雨帽,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A
项;由材料可知不是所有官员都能穿用貂褂,排除B项;军机处是内侍机
构,没有实权,排除C项;军机大臣是因为得到皇帝的特许才能使用貂
褂,不能说明吏治混乱,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2024·湖北宜荆荆随联考)乾隆年间各地陆续出现一系列“叫魂”案
件,从浙江始发波及全国。乾隆因发现其中有偷剪别人头发的作案手段,
“叫魂”案随即被定性为“反叛”,要求严查重判,造成社会上人心惶
惶。军机大臣们老成持重,他们采取的措施是一面重视和查办,一面刻意
把矛盾的案情信息大量送乾隆审阅,十个月后,乾隆不得不低调叫停追查
该类案件。据此可推知(  )
A. 军机处利用职权可以轻易干预司法审判
B. 军机处具有对皇权的东方式柔性约束力
C. 乾隆年间民间反清组织仍有很强的势力
D. 清代中期皇帝不满官僚系统的行政效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军机大臣假装积极配合皇帝严查重判“叫魂”案件,实际上是
想劝皇帝收手,他们不惜设法规劝皇帝的同时还要给他留足面子,煞费苦
心,体现出其对皇权具有东方式的柔性约束力,故选B项;题干所述是在
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而不是干预司法审判,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军机
处和皇帝之间的博弈,而不是强调民间反清组织势力是否强大,排除C
项;皇帝对叫魂案件的态度是担心自己的统治出现问题,而不是不满官僚
系统的行政效率,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2024·河南新乡二模)如图为1723年清雍正帝派遣官员致祭黄帝陵之
碑,碑文蕴含了“大一统”“君权神授”“民为邦本”的思想。清廷这一
做法(  )
A. 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 体现了对国家认同的构建
C. 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D. 有利于推动国家完成统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知识可知,利用汉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强化统
治、获得汉族民众支持,以强化对清政府统治的认可,故选B项;儒家思
想在清朝已经是正统思想,清朝做法是巩固儒家思想的地位,而非提升,
排除A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清廷做法的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
除C项;1723年时,清朝早已完成国家统一,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4·四川南充二模)元明时期,多使用“华夷一统”来反映社会状
况。清前期,官方文献忌讳以满族为“夷”,拒绝将“华”置于“夷”之
前,通常使用“中外一统”作为替代;清中期以来,官史文献中“中华一
统”等文句接续出现。这一变化过程说明(  )
A. 民众国家认同增强
B.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C. 华夷观念逐渐消除
D. 文化共同体发生根本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明时期“华夷一统”的观念反映了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自清朝以来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者试图进一步淡化华夷
之别,“中华一统”的观念进一步得到发展,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故选B项;中国民众的国家认同观念是自近代以来
逐渐增强的,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说法错
误,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3. (2025·湖北腾云联盟联考)[边疆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继续采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移民实边措施。一方面采
取“徙谪,实之初县”的措施,罪人被谪往边疆戍守或劳役,起到保卫和
开发“初县”的作用,可以解决边疆的用人之需。这些戍守在黄河边上以
及岭南各地的兵士,同当地百姓杂居,进行垦殖事业。另一方面还通过赐
爵和免役等优惠政策,招募一些人迁往边地进行实边。被募的人群由政府
提供生产生活用具,并将他们编入户籍,统一管理,教其战事,形成了紧
密的基层组织,成为富有战斗力的团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汉武帝时期,除了大规模的募民实边外,还在新开辟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
军卒屯田,屯田集中于河西走廊及西域的丝绸之路沿线,用以保护商路、
供给往来,还是汉朝管控西域诸国的重要战略支撑。参与屯田的主要是军
人,组织程度高,战斗力更强;边地官府无须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和训练,只需供给衣食月俸。
——摘编自张冠梓《从多元到混一:
中国古代实边的演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材料二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表(部分)
朝代 措施
唐朝 唐太宗时期首创以都护府下辖羁縻府州管理边疆民族的方式;
唐朝还制定了由鸿胪寺主导的“藩臣之礼”“舅甥之礼”和
“敌国礼”构成的对藩属进行管理的礼仪制度,同时册封与和
亲政策则是唐朝针对边疆势力强大的政权,而军事讨伐则是唐
朝维持对边疆有效治理最后采取的手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朝代 措施
元朝 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通过行省的设置实现行政管理制度的统
一是元朝的一大贡献,而将唐朝曾经设置羁縻府州的区域也纳
入其中,并“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清朝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清朝先后推出了《大
清律例》《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番例条款》《回疆则
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钦
定西藏章程》等诸多法律制度
——摘编自李大龙《试论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移民实边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答案: 主要措施:徙谪;募民实边;军卒屯田。
影响: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拓展统治区域;充实边地劳动力,促
进边地经济开发,增加政府收入;加强民族往来,促进民族交融;保障中
原和西域地区的往来,为中外交流奠定基础;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借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一方面采取‘徙谪,实之初县’的措施”可得出“徙谪”;据材料一“另一方面还通过赐爵和免役等优惠政策,招募一些人迁往边地进行实边”可得出“募民实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期,除了大规模的募民实边外,还在新开辟的西北边疆地区实行军卒屯田”可得出“军卒屯田”。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拓展统治区域;充实边地劳动力,促进边地经济开发,增加政府收入;加强民族往来,促进民族交融;保障中原和西域地区的往来,为中外交流奠定基础;结合所学古代边疆治理知识可得出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借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根据材料二,从表中任选一个时期,概括这一时期边疆治理的突出
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
答案: 示例一
选择:唐朝。特点:开明、包容。说明:以礼相待;唐蕃和亲、会盟;册
封少数民族首领;设置管理机构。
示例二
选择:元朝。特点:边地一体化。说明:设置行省;统一征收赋税。
示例三
选择:清朝。特点:因俗而治、因地制宜。说明:推行盟、旗制度;设立
伊犁将军;派遣驻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改土归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如选择唐朝。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唐朝“首创以都护府下辖
羁縻府州管理边疆民族”,以“藩臣之礼”“舅甥之礼”和“敌国礼”等
多种方式的礼仪制度管理藩属国,对边疆强大政权采取册封与和亲政策,
还保持军事讨伐的最后手段,通过这些措施可得出唐朝边疆治理特点是开
明、包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唐朝还制定了由鸿胪寺主导的‘藩臣
之礼’‘舅甥之礼’和‘敌国礼’构成的对藩属进行管理的礼仪制度”可
得出以礼相待;根据材料二“同时册封与和亲政策则是唐朝针对边疆势力
强大的政权”可得出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根据材料二“唐太宗时期首创以
都护府下辖羁縻府州管理边疆民族的方式”可得出设置管理机构;结合唐
朝边疆管理的知识可得出唐蕃和亲、会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