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1.(2024·福建宁德三模)下表是地方志记载的清朝前期江南部分区域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据此可知,江南这些区域( )地区 记载 出处松江府 郡东……种棉豆多于粳稻,而棉尤盛,其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四 《松江府续志》嘉定县 邑中种稻者三分之一,而种类颇多;农家多栽棉花 《嘉定县志》太仓州 统计州县地不下八千顷,大率种木棉者十之七,种稻者十之三 《太仓州志》A.农作物种植受经济效益驱动B.水稻和棉花轮作制得以推广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D.商业资本介入农业经济领域2.(2024·天津河西区二模)一份明代中期江苏的史料描述:湖乡土地低洼,乡人大多弃农而渔。谭姓兄弟填土耕作,田地旁边沿路种桃李果树,沼泽地则种荸荠出售。他们购买数百个池塘养鱼,池边又养鸡,鱼吃鸡粪,长得肥美,待价而沽。谭家日渐富裕。这份史料可用于研究( )A.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B.外来物种移入与传播C.农村经济与生产关系变革D.土地赋役制度的改革3.(2024·安徽蚌埠四模)明清时期,甘薯已经成为南方地区人们信仰中的组成部分,经常会有民众建造各自庙宇对其进行供奉,至今仍然可以在福建地区见到“先薯祠”“先薯亭”等。由此可以看出( )A.粮食问题得以解决B.甘薯已成为主要农作物C.农耕文明影响深远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2024·福建龙岩高三一模)清朝中期,定额租制已在租佃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出现“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情况。这表明,定额租制带来( )A.雇佣关系的普及 B.农业技术的根本突破C.自然经济的解体 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5.(2024·河南五市一模)宋朝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废除后,每“遇大宴等”,常“和雇市人(乐人)”进入宫廷侍奉。明朝嘉靖以后,官办手工业大都实行雇募制。这反映出当时(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官营手工业走向市场化C.传统社会结构剧变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6.(2024·广东佛山一模)明清时期,佛山制陶行会明确规定:“凡入行者,需履行严格手续,按照行规缴纳一定的入行费;各自生产本行产品,不能混淆越界;各行有其各自产品的成型手段和煅烧规律,且每个行会有详尽的计件或定额工资条款。”据此可知,佛山( )A.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B.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C.陶瓷经营规范化发展D.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7.(2024·河北衡水一模)嘉靖年间,山东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商人贸于四方,其利甚博”;到万历年间,东昌府“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农业经营方式的革新B.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弛8.(2024·江苏南通二模)明中后期,除下层文人外,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些人加入通俗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来。晚明时期,很多士大夫还将“三言二拍”等市民小说摆到了床前案头。这些士大夫的行为促进了( )A.心学出现 B.科举发展C.私家藏书 D.文化下移9.(2024·广东梅州二模)一直以来,传统文人画题材主要以山水、“四君子”等为主,但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外,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清代( )A.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写实B.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C.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D.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10.(2024·湖南邵阳一模)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留心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的功效差别,推算了一亩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积和稻秧生长的时日,比较了胡麻、蓖麻子、樟树子的榨油量,记录了手工业和农业工具构成部件的尺寸。宋应星的这些做法( )A.已孕育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B.体现了传统科技对事物规律的探究C.表明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D.推动传统科技直接向近代科技转型11.(2024·河北三模)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在南京开办书铺,从事戏曲、传奇写作的同时,开展印刻、销售业务。他还组成了“家班女戏”,自编自导剧本在各地巡演,其文名才情“倾动一时,所交多名流才望”。该史料最适合研究的主题是( )A.政治变革与阶层流动B.戏曲艺术与国民素质C.商品经济与社会观念D.世俗文化与主流思想12.(2024·广东大湾区一模)16—17世纪,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传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据此可推知( )A.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B.启蒙思想影响开明官员C.中西国力对比出现逆转D.经世致用渐成主流思潮二、非选择题13.(2025·江苏苏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富民”,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占有财富并拥有较高文化教育而没有任何特权的社会群体。富民成长于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交织发展的沃土之上,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已经真正成为明清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广大农村,以富民为核心的粮长制、里甲制、保甲制成为明清社会的统治根基。在城市,由富民组织的商帮、商会掌握着各地的经济命脉,进而影响全国市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如明初“以田土多者为粮长”“督乡之赋税”,实行“以良民治良民”的原则。清代保长、甲长仍由地方富民、富户担任,富民士绅化的倾向比较突出。“富民社会”有三个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流动性,二是市场化趋向,三是平民化趋向,而李贽、黄宗羲的经济伦理实质上也属于富民经济伦理。——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富民”阶层成长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清“富民”阶层的成长。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A 据表格数据可知,松江府、嘉定县和太仓州的农作物种植中,棉花的种植比例都相对较高,而水稻的种植比例则相对较低,棉花相较于水稻,其种植和加工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高,故选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江南地区农业种植作物大部分土地种植棉花,少部分种植水稻,而非水稻和棉花轮作,排除B项;虽然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商业资本对农业的影响,排除D项。2.C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中期江苏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加剧了农民与市场的必然联系,自然经济受到影响,使得农村经济与生产关系有所变革,故选C项;资本主义萌芽与雇佣关系有关,排除A项;明朝外来物种与玉米、甘薯等有关,排除B项;明朝土地赋役制度的改革与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行有关,排除D项。3.C 据材料可知,甘薯在明清时期作为高产物种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粮食危机,促进了人口增长,从而得到了社会民众的供奉,体现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前提下,人们对粮食的重视,故选C项;甘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粮食产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排除A项;当时中国主要的农作物依然是小麦和水稻,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外来物种对中国的影响,“交流”的说法不成立,排除D项。4.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定额租制下,佃农只需交纳定额地租,其他的一切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生产,佃农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并且在中国封建社会雇佣关系也没有普及,排除A项;在清朝中期,农业技术没有得到根本突破,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5.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教坊(服务业)和手工业在宋明时期衰落,其劳动力来源呈现市场化趋势,反映出政府对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选A项;材料涉及官营服务业和手工业两大方面,B项叙述不全面,排除;材料涉及部分社会结构的变化,但C项“剧变”表述程度不当,排除;材料涉及劳动力的商品化——雇佣,但不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6.C 据材料可知,佛山制陶行会对陶瓷的生产、销售等环节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佛山制陶业的规范化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经营方式”,无法判断是否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排除A项;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陶瓷业的规范,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7.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加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逐渐货币化,赋役制度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明朝时期,农业经营方式也并未出现革新,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C项;明清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出现松弛,排除D项。8.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带动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参与到通俗文学的创作中,促进文化下移,故选D项;心学在宋朝已经出现,排除A项;明朝的科举考试注重对四书五经的深入考查,进行通俗文学创作并不能促进科举发展,排除B项;很多士大夫将市民小说摆到了床前案头只能说明这些小说比较受欢迎,并不能促进私家藏书的发展,排除C项。9.C 据材料“以鬼喻人”“讽喻世事”可知,清代文人画出现“讽喻世事”的画作,说明文人对现实不满,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故选C项;据材料“出现了鬼怪题材”可知,这种变化并非写实,而是想象,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文人画题材的变化,不能说明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文人画题材的变化,不能说明理学的地位变化,且清代理学统治地位并未动摇,排除D项。10.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传统工艺学进行了总结,其中宋应星已注意到了运用观察、实验、数据对比等方法来研究、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等,这说明宋应星的研究方法已孕育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故选A项;中国传统科技重视对现象、经验的总结,并不注重对事物规律的探究,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11.C 据材料可知,李渔从事的印刻和销售业务明显与商品经济有关,而他的“家班女戏”巡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戏曲的接受程度和观念变化,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到政治变革或阶层流动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与戏曲艺术相关,但没有直接提及国民素质,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明确提到主流思想的内容,排除D项。12.A 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秩序,但材料“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等信息反映部分士人认同西方的“天学”,认为程朱理学不能治中土之疾,说明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故选A项;材料没有传播启蒙思想,排除B项;西方此时处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实力有所提升,但与当时中国相比还存在差距,排除C项;经世致用思潮兴起于明末清初,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13.(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传统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繁荣。(2)评析:积极作用,富民阶层是明清社会的统治根基,有助于加强基层治理,维系赋役征收;推动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刺激儒家思想发展(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有利于思想解放);促进传统社会的近代化转型(社会流动性、平民化等)。局限性,在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的条件下,“富民”阶层很难获得独立性(士绅化);没有足够的力量完成社会转型。解析:第(1)问,由材料“富民成长于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交织发展的沃土之上”可得传统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繁荣;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政治特征可知,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第(2)问,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富民阶层是明清社会的统治根基,有助于加强基层治理,维系赋役征收;由材料“在城市,由富民组织的商帮、商会掌握着各地的经济命脉,进而影响全国市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可得推动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材料“而李贽、黄宗羲的经济伦理实质上也属于富民经济伦理”及所学可得刺激儒家思想发展(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有利于思想解放);由材料“一是流动性,二是市场化趋向,三是平民化趋向”及所学可得促进传统社会的近代化转型(社会流动性、平民化等);由材料“清代保长、甲长仍由地方富民、富户担任,富民士绅化的倾向比较突出”及所学可得在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的条件下,“富民”阶层很难获得独立性(士绅化);结合所学可得出“富民”阶层没有足够的力量完成社会转型。3 / 3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晚明,中国社会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历史记载给晚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提供了详尽的证据,晚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变”。换而言之,晚明正处于从传统小农社会向近代多元社会的社会转型的起点,是这一人类社会经历最重要的社会转型之一的启动时期。我们认为,晚明整体社会变迁是社会形态转变的开始,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 ——摘编自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的发展史实 意义农业 玉米、 等高产粮食作物引进 提高了粮食总产量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推动手工业、商业发展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获取了更多的收入,推动手工业发展手工业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 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商业 白银大量流入 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出现 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2.经济发展的局限(1)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二、明至清中叶的思想文化1.思想领域的变化(1)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2)陆王心学兴起: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 ”为核心的理论。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3)李贽:提倡 ,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4)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2.小说与戏曲(1)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成就角度 时代 主要成就 特点或地位小说 元末 明初 ①施耐庵创作《水浒传》。 ②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 的写作体裁明朝中期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 是神话小说的杰作清朝 中期 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 是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的《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戏曲 明清 ①代表作家: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②舞台演出方面,昆曲长期流行。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京剧 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3.科技(1)科技巨著:李时珍的《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 》,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2)地理:徐弘祖的《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3)西方科技传入①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 等来华,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②清朝前期: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致良知:王守仁提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致良知”即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致良知”的提出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正式完成。据教材《纲要》(上)“《盛世滋生图》(局部)”改编。宫廷画《盛世滋生图》记录乾隆皇帝南巡苏州所见。全图商铺300多家,招牌260多个,墙体广告多个。其中棉花、棉布业商铺23家,丝绸店铺14家,钱庄典当业14家,船行3家,代客运输商品和运送客旅、洋货业2家。这反映出( )A.苏州成为区域贸易中心B.宫廷画都注重歌功颂德C.闭关自守政策逐渐打破D.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晚明大变局”的突出表现 (1)与西欧主要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2)贸易顺差以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比较高。(3)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机制日益完备。(4)以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开始动摇。(5)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出现危机,国家安全受到威胁。(6)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明清之际思想界对传统文明反省的脉络 (1)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的非官方哲学的崛起,对官方的程朱理学乃至专制主义思想体系构成严重挑战。(2)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对君主专制制度及传统政治观念进行深刻反思和激烈批判的思潮。主题一 经济转型——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农业经济的新发展 材料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 下表为历史文献中关于明朝中后期的某些记载文献 记载内容《太函集》 卷四十七 (徽商吴荣让在浙江桐庐)部署土著,以身先之,度原隰使田(低湿的地方),度山林使种树,山林故多薪木……于是易以茶漆栌栗之利……居二十年,处士(吴荣让)自致巨万《太函集》 卷五十四 (徽州人汪道昆认为)古时右儒而左贾,吾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去而归贾,此其大抵也《从先维 俗议》卷一 (太仓人管志道认为)开国以来之纲纪,唯有日摇一日而已。……于是民间之卑胁尊、少凌长、后生侮前辈、奴婢叛家长之变态百出,盖其由来渐矣 探究 说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对上述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1.明清农业生产的特点(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2)发展趋势: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发展。(3)人地矛盾: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4)总体特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主题二 承古萌新——明至清中叶时期的思想文化《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共120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100卷),由明末清初顾炎武所撰。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原稿为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收藏,分34册,其中佚失第14册。现通行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解读信息获取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史料价值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以及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1.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的影响(1)积极性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②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①从内容看:早期的反专制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近代意义的民主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②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宋明理学的主流地位。③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2.明清小说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特点: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内容及思想感情世俗化。(2)影响因素考情 速递 高考对明朝至清中叶经济和文化的考查,农业和商业领域、心学的思想内容以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等方面,尤其是注重对现象的深度认识以及概念的内涵的理解上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文献史料、艺术作品、表格等。 (2)角度预测:从农业与市场联系加强的角度考查农产品的商品化;以社会领域的新现象考查竞技队社会风气或文化的影响;将明清经济发展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下,考查世界的联系(2024·甘肃高考5题)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命题立意 本题以明朝的白银贸易构建学习情境,考查明朝的海外贸易。通过对白银、对明朝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的分析,培养考生宏观理解社会发展的思维品质。思维路径信息获取 时空:明朝中后期;日本、中国。 题眼:商品经济繁荣教材探源 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解题陷阱 主次不分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排除A项舍本求末 明朝中后期的白银,很大一部分来自美洲的银矿,还有一部分来自欧洲和日本,且材料中没有对明朝白银的来源进行对比,排除B项添枝加叶 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政策,不利于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得出结论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经济运转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间私商冒险从海外带回白银,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经济高度依赖白银,故选D项1.〔社会情境·城市经济〕(2024·广东高考6题)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2.(2024·山东高考4题)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3.(2023·福建高考5题)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4.(2024·全国甲卷26题)明弘治年间(1488—1505),进士邝璠编撰《便民图纂》,内容强调“以衣食生人为本”,涉及生产、生活、医疗等,同时将所引图幅中一些艰涩的诗歌改写成通俗易懂的民歌。明中后期,此类日用之书十分流行。这反映出当时( )A.朝廷强化社会控制B.士大夫生活平民化C.知识受众范围扩大D.四民社会结构打破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知识为基·教材融会】基础知识梳理一、1.甘薯 商帮 二、1.(2)致良知 (3)个性自由 (4)工商皆本2.(2)章回体 3.(1)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2)徐霞客游记(3)①利玛窦教材边角A 根据材料可知苏州商业繁荣,商品种类多,说明苏州是区域贸易中心,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主题一情境1信息 获取 “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知识 依据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要点 归纳 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的赋税负担重;高度集权的帝国体制等情境2信息 获取 “易以茶漆栌栗之利”“吾郡或右贾而左儒”“民间之卑胁尊、少凌长、后生侮前辈、奴婢叛家长之变态百出”知识 依据 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要点 归纳 历史现象:徽州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同时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 解释:商品经济的发展;程朱理学和科举制陷入僵化;徽州山多地少,不利于发展农业;徽州地区形成重商风气主题二情境2信息 获取 “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知识 依据 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的背景下,明清的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要点 归纳 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水平【考情研析·考教衔接】智慧刷题1.D 据材料“一春之计全赖西湖”“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可知,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当地人甚至不愿从事农耕,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而且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还影响了当地崇尚华丽的社会习俗,比较全面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雇佣关系,也未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百姓弃农从商是个体自愿的社会行为,与户籍管理制度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业资本集聚主要代指的是商帮,材料并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C项。2.C 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牛的关注逐渐增多,而减少了与农业关系不大的马的关注,导致相牛、养牛、医牛等方面的专著增多,C项正确;强化军事资源控制应该出现对马匹记录更多的情况,材料强调的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牛,排除A项;土地兼并会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减少对牛的关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D 据材料可知,当地乡村地区原本种植桑树的土地用来种植鲜花用于市场买卖,反映了当地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高,故选D项;头戴鲜花只是当地平常的流行头饰,不存在奢靡化,排除A项;桑田中种植的鲜花是直接用于市场消费,材料中不存在产品加工的现象,排除B项;以鲜花取代桑树种植只能反映土地种植作物的变化,并未体现农民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精细化,排除C项。考向拓展:明清经济的3个高频考法(1)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答案的落脚点通常是农产品市场化或商品化。(2)城镇经济功能凸显,如佛山镇的冶铁业、景德镇的制瓷业等,答案的落脚点通常是工商业市镇繁荣或专业性工商业市镇兴起。(3)经济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考查,答案的落脚点通常是市民阶层壮大,商品经济发展。4.C 明朝中后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控制的松弛、科举制度的推行,思想界开始出现儒学的世俗化运动,不少士人投入日用类书籍的编撰中,这些普及读物在儒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浅显的文字,将普通民众日常的生产生活经验整理刊布,以满足更多人群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故选C项;题干中未涉及明代中央政府层面的意图和行为,也与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有冲突,排除A项;题干中未涉及士大夫们具体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题干中只涉及士人及其作品的流行,未涉及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结构的变动,排除D项。第五单元 6 / 7(共75张PPT)高中总复习·历史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晚明,中国社会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历史记载给晚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提供了详尽的证据,晚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变”。换而言之,晚明正处于从传统小农社会向近代多元社会的社会转型的起点,是这一人类社会经历最重要的社会转型之一的启动时期。我们认为,晚明整体社会变迁是社会形态转变的开始,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 ——摘编自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CONTENTS知识为基·教材融会一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二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三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四一知识为基·教材融会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 经济的发展史实 意义农业 玉米、 甘薯 等高产粮食作物引进 提高了粮食总产量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推动手工业、商业发展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获取了更多的收入,推动手工业发展甘薯 史实 意义手工业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 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商业 白银大量流入 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商帮 出现 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商帮 2. 经济发展的局限(1)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二、明至清中叶的思想文化1. 思想领域的变化(1)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2)陆王心学兴起: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 致良知 ”为核心的理论。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致良知 (3)李贽:提倡 个性自由 ,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4)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工商皆本 ”。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个性自由 工商皆本 2. 小说与戏曲(1)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成就角度 时代 主要成就 特点或地位小说 元末 明初 ①施耐庵创作《水浒传》。 ②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 章回体 的写作体裁明朝 中期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 是神话小说的杰作清朝 中期 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 是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的《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章回体 角度 时代 主要成就 特点或地位戏曲 明清 ①代表作家: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②舞台演出方面,昆曲长期流行。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京剧 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3. 科技(1)科技巨著: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 》,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2)地理:徐弘祖的《 徐霞客游记 》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3)西方科技传入①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 利玛窦 等来华,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②清朝前期: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利玛窦 致良知:王守仁提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致良知”即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致良知”的提出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正式完成。据教材《纲要》(上)“《盛世滋生图》(局部)”改编。宫廷画《盛世滋生图》记录乾隆皇帝南巡苏州所见。全图商铺300多家,招牌260多个,墙体广告多个。其中棉花、棉布业商铺23家,丝绸店铺14家,钱庄典当业14家,船行3家,代客运输商品和运送客旅、洋货业2家。这反映出( )A. 苏州成为区域贸易中心 B. 宫廷画都注重歌功颂德C. 闭关自守政策逐渐打破 D.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州商业繁荣,商品种类多,说明苏州是区域贸易中心,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晚明大变局”的突出表现(1)与西欧主要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2)贸易顺差以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比较高。(3)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机制日益完备。(4)以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开始动摇。(5)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出现危机,国家安全受到威胁。(6)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明清之际思想界对传统文明反省的脉络(1)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的非官方哲学的崛起,对官方的程朱理学乃至专制主义思想体系构成严重挑战。(2)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对君主专制制度及传统政治观念进行深刻反思和激烈批判的思潮。二能力为重·主题突破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主题一 经济转型——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农业经济的新发展 材料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信息 获取 “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知识 依据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要点 归纳 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的赋“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的赋税负担重;高度集权的帝国体制等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 下表为历史文献中关于明朝中后期的某些记载文献 记载内容《太函集》 卷四十七 (徽商吴荣让在浙江桐庐)部署土著,以身先之,度原隰使田(低湿的地方),度山林使种树,山林故多薪木……于是易以茶漆栌栗之利……居二十年,处士(吴荣让)自致巨万《太函集》 卷五十四 (徽州人汪道昆认为)古时右儒而左贾,吾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去而归贾,此其大抵也《从先维俗议》 卷一 (太仓人管志道认为)开国以来之纲纪,唯有日摇一日而已。……于是民间之卑胁尊、少凌长、后生侮前辈、奴婢叛家长之变态百出,盖其由来渐矣 探究 说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对上述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信息 获取 “易以茶漆栌栗之利”“吾郡或右贾而左儒”“民间之卑胁尊、少凌长、后生侮前辈、奴婢叛家长之变态百出”知识 依据 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要点 归纳 历史现象:徽州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同时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解释:商品经济的发展;程朱理学和科举制陷入僵化;徽州山多地少,不利于发展农业;徽州地区形成重商风气“易以茶漆栌栗之利”“吾郡或右贾而左儒”“民间之卑胁尊、少凌长、后生侮前辈、奴婢叛家长之变态百出”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历史现象:徽州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同时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解释:商品经济的发展;程朱理学和科举制陷入僵化;徽州山多地少,不利于发展农业;徽州地区形成重商风气1. 明清农业生产的特点(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2)发展趋势: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发展。(3)人地矛盾: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4)总体特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主题二 承古萌新——明至清中叶时期的思想文化《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共120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100卷),由明末清初顾炎武所撰。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1639)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原稿为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收藏,分34册,其中佚失第14册。现通行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解读信息 获取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史料 价值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以及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信息 获取 “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知识 依据 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的背景下,明清的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的背景下,明清的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要点 归纳 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水平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水平1. 明清之际儒家新思想的影响(1)积极性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②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①从内容看:早期的反专制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近代意义的民主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②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无法撼动宋明理学的主流地位。③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2. 明清小说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特点: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内容及思想感情世俗化。(2)影响因素三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考情 速递 高考对明朝至清中叶经济和文化的考查,农业和商业领域、心学的思想内容以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等方面,尤其是注重对现象的深度认识以及概念的内涵的理解上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文献史料、艺术作品、表格等。(2)角度预测:从农业与市场联系加强的角度考查农产品的商品化;以社会领域的新现象考查竞技队社会风气或文化的影响;将明清经济发展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下,考查世界的联系(2024·甘肃高考5题)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A.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 白银主要来自日本C. 海上商业贸易发达 D. 经济高度依赖白银命题立意 本题以明朝的白银贸易构建学习情境,考查明朝的海外贸易。通过对白银、对明朝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的分析,培养考生宏观理解社会发展的思维品质。思维路径信息 获取 时空:明朝中后期;日本、中国。题眼:商品经济繁荣教材 探源 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解题 陷阱 主次 不分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排除A项舍本 求末 明朝中后期的白银,很大一部分来自美洲的银矿,还有一部分来自欧洲和日本,且材料中没有对明朝白银的来源进行对比,排除B项添枝 加叶 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政策,不利于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得出 结论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经济运转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间私商冒险从海外带回白银,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经济高度依赖白银,故选D项1. 〔社会情境·城市经济〕(2024·广东高考6题)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 户籍管理制度混乱C. 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解析: 据材料“一春之计全赖西湖”“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可知,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当地人甚至不愿从事农耕,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而且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还影响了当地崇尚华丽的社会习俗,比较全面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雇佣关系,也未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百姓弃农从商是个体自愿的社会行为,与户籍管理制度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商业资本集聚主要代指的是商帮,材料并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C项。2. (2024·山东高考4题)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A. 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 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 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解析: 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牛的关注逐渐增多,而减少了与农业关系不大的马的关注,导致相牛、养牛、医牛等方面的专著增多,C项正确;强化军事资源控制应该出现对马匹记录更多的情况,材料强调的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牛,排除A项;土地兼并会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减少对牛的关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 (2023·福建高考5题)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A. 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 产品加工的专业化C. 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 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地乡村地区原本种植桑树的土地用来种植鲜花用于市场买卖,反映了当地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高,故选D项;头戴鲜花只是当地平常的流行头饰,不存在奢靡化,排除A项;桑田中种植的鲜花是直接用于市场消费,材料中不存在产品加工的现象,排除B项;以鲜花取代桑树种植只能反映土地种植作物的变化,并未体现农民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精细化,排除C项。考向拓展:明清经济的3个高频考法(1)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答案的落脚点通常是农产品市场化或商品化。(2)城镇经济功能凸显,如佛山镇的冶铁业、景德镇的制瓷业等,答案的落脚点通常是工商业市镇繁荣或专业性工商业市镇兴起。(3)经济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考查,答案的落脚点通常是市民阶层壮大,商品经济发展。4. (2024·全国甲卷26题)明弘治年间(1488—1505),进士邝璠编撰《便民图纂》,内容强调“以衣食生人为本”,涉及生产、生活、医疗等,同时将所引图幅中一些艰涩的诗歌改写成通俗易懂的民歌。明中后期,此类日用之书十分流行。这反映出当时( )A. 朝廷强化社会控制 B. 士大夫生活平民化C. 知识受众范围扩大 D. 四民社会结构打破√解析: 明朝中后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控制的松弛、科举制度的推行,思想界开始出现儒学的世俗化运动,不少士人投入日用类书籍的编撰中,这些普及读物在儒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浅显的文字,将普通民众日常的生产生活经验整理刊布,以满足更多人群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故选C项;题干中未涉及明代中央政府层面的意图和行为,也与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有冲突,排除A项;题干中未涉及士大夫们具体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题干中只涉及士人及其作品的流行,未涉及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结构的变动,排除D项。四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 (2024·福建宁德三模)下表是地方志记载的清朝前期江南部分区域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据此可知,江南这些区域( )地区 记载 出处松江府 郡东……种棉豆多于粳稻,而棉尤盛,其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四 《松江府续志》嘉定县 邑中种稻者三分之一,而种类颇多;农家多栽棉花 《嘉定县志》太仓州 统计州县地不下八千顷,大率种木棉者十之七,种稻者十之三 《太仓州志》A. 农作物种植受经济效益驱动 B. 水稻和棉花轮作制得以推广C. 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D. 商业资本介入农业经济领域√解析: 据表格数据可知,松江府、嘉定县和太仓州的农作物种植中,棉花的种植比例都相对较高,而水稻的种植比例则相对较低,棉花相较于水稻,其种植和加工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高,故选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江南地区农业种植作物大部分土地种植棉花,少部分种植水稻,而非水稻和棉花轮作,排除B项;虽然农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商业资本对农业的影响,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2. (2024·天津河西区二模)一份明代中期江苏的史料描述:湖乡土地低洼,乡人大多弃农而渔。谭姓兄弟填土耕作,田地旁边沿路种桃李果树,沼泽地则种荸荠出售。他们购买数百个池塘养鱼,池边又养鸡,鱼吃鸡粪,长得肥美,待价而沽。谭家日渐富裕。这份史料可用于研究( )A. 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B. 外来物种移入与传播C. 农村经济与生产关系变革D. 土地赋役制度的改革√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中期江苏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加剧了农民与市场的必然联系,自然经济受到影响,使得农村经济与生产关系有所变革,故选C项;资本主义萌芽与雇佣关系有关,排除A项;明朝外来物种与玉米、甘薯等有关,排除B项;明朝土地赋役制度的改革与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行有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3. (2024·安徽蚌埠四模)明清时期,甘薯已经成为南方地区人们信仰中的组成部分,经常会有民众建造各自庙宇对其进行供奉,至今仍然可以在福建地区见到“先薯祠”“先薯亭”等。由此可以看出( )A. 粮食问题得以解决B. 甘薯已成为主要农作物C. 农耕文明影响深远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甘薯在明清时期作为高产物种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粮食危机,促进了人口增长,从而得到了社会民众的供奉,体现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前提下,人们对粮食的重视,故选C项;甘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粮食产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排除A项;当时中国主要的农作物依然是小麦和水稻,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外来物种对中国的影响,“交流”的说法不成立,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4. (2024·福建龙岩高三一模)清朝中期,定额租制已在租佃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出现“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情况。这表明,定额租制带来( )A. 雇佣关系的普及 B. 农业技术的根本突破C. 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定额租制下,佃农只需交纳定额地租,其他的一切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生产,佃农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并且在中国封建社会雇佣关系也没有普及,排除A项;在清朝中期,农业技术没有得到根本突破,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5. (2024·河南五市一模)宋朝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废除后,每“遇大宴等”,常“和雇市人(乐人)”进入宫廷侍奉。明朝嘉靖以后,官办手工业大都实行雇募制。这反映出当时( )A.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 官营手工业走向市场化C. 传统社会结构剧变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教坊(服务业)和手工业在宋明时期衰落,其劳动力来源呈现市场化趋势,反映出政府对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选A项;材料涉及官营服务业和手工业两大方面,B项叙述不全面,排除;材料涉及部分社会结构的变化,但C项“剧变”表述程度不当,排除;材料涉及劳动力的商品化——雇佣,但不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6. (2024·广东佛山一模)明清时期,佛山制陶行会明确规定:“凡入行者,需履行严格手续,按照行规缴纳一定的入行费;各自生产本行产品,不能混淆越界;各行有其各自产品的成型手段和煅烧规律,且每个行会有详尽的计件或定额工资条款。”据此可知,佛山( )A. 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B. 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C. 陶瓷经营规范化发展D. 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佛山制陶行会对陶瓷的生产、销售等环节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佛山制陶业的规范化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经营方式”,无法判断是否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排除A项;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对陶瓷业的规范,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7. (2024·河北衡水一模)嘉靖年间,山东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商人贸于四方,其利甚博”;到万历年间,东昌府“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 农业经营方式的革新B. 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C.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弛√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加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逐渐货币化,赋役制度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明朝时期,农业经营方式也并未出现革新,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C项;明清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出现松弛,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8. (2024·江苏南通二模)明中后期,除下层文人外,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些人加入通俗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来。晚明时期,很多士大夫还将“三言二拍”等市民小说摆到了床前案头。这些士大夫的行为促进了( )A. 心学出现 B. 科举发展C. 私家藏书 D. 文化下移√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带动了文人士大夫阶层参与到通俗文学的创作中,促进文化下移,故选D项;心学在宋朝已经出现,排除A项;明朝的科举考试注重对四书五经的深入考查,进行通俗文学创作并不能促进科举发展,排除B项;很多士大夫将市民小说摆到了床前案头只能说明这些小说比较受欢迎,并不能促进私家藏书的发展,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9. (2024·广东梅州二模)一直以来,传统文人画题材主要以山水、“四君子”等为主,但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外,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清代( )A. 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写实B. 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C. 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D. 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以鬼喻人”“讽喻世事”可知,清代文人画出现“讽喻世事”的画作,说明文人对现实不满,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故选C项;据材料“出现了鬼怪题材”可知,这种变化并非写实,而是想象,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文人画题材的变化,不能说明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文人画题材的变化,不能说明理学的地位变化,且清代理学统治地位并未动摇,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0. (2024·湖南邵阳一模)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留心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的功效差别,推算了一亩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积和稻秧生长的时日,比较了胡麻、蓖麻子、樟树子的榨油量,记录了手工业和农业工具构成部件的尺寸。宋应星的这些做法( )A. 已孕育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B. 体现了传统科技对事物规律的探究C. 表明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D. 推动传统科技直接向近代科技转型√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传统工艺学进行了总结,其中宋应星已注意到了运用观察、实验、数据对比等方法来研究、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等,这说明宋应星的研究方法已孕育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故选A项;中国传统科技重视对现象、经验的总结,并不注重对事物规律的探究,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1. (2024·河北三模)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在南京开办书铺,从事戏曲、传奇写作的同时,开展印刻、销售业务。他还组成了“家班女戏”,自编自导剧本在各地巡演,其文名才情“倾动一时,所交多名流才望”。该史料最适合研究的主题是( )A. 政治变革与阶层流动B. 戏曲艺术与国民素质C. 商品经济与社会观念D. 世俗文化与主流思想√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李渔从事的印刻和销售业务明显与商品经济有关,而他的“家班女戏”巡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戏曲的接受程度和观念变化,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到政治变革或阶层流动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与戏曲艺术相关,但没有直接提及国民素质,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明确提到主流思想的内容,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2. (2024·广东大湾区一模)16—17世纪,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传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据此可推知( )A. 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B. 启蒙思想影响开明官员C. 中西国力对比出现逆转D. 经世致用渐成主流思潮√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秩序,但材料“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等信息反映部分士人认同西方的“天学”,认为程朱理学不能治中土之疾,说明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故选A项;材料没有传播启蒙思想,排除B项;西方此时处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实力有所提升,但与当时中国相比还存在差距,排除C项;经世致用思潮兴起于明末清初,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二、非选择题13. (2025·江苏苏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富民”,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占有财富并拥有较高文化教育而没有任何特权的社会群体。富民成长于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交织发展的沃土之上,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已经真正成为明清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广大农村,以富民为核心的粮长制、里甲制、保甲制成为明清社会的统治根基。在城市,由富民组织的商帮、商会掌握着各地的经济命脉,进而影响全国市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如明初“以田土多者为粮长”“督乡之赋税”,实行“以良民治良民”的原则。清代保长、甲长仍由地方富民、富户担任,富民士绅化的倾向比较突出。“富民社会”有三个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流动性,二是市场化趋向,三是平民化趋向,而李贽、黄宗羲的经济伦理实质上也属于富民经济伦理。——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1234567891011121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富民”阶层成长的历史背景。答案: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传统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繁荣。解析: 由材料“富民成长于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交织发展的沃土之上”可得传统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繁荣;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政治特征可知,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123456789101112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清“富民”阶层的成长。答案: 评析:积极作用,富民阶层是明清社会的统治根基,有助于加强基层治理,维系赋役征收;推动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刺激儒家思想发展(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有利于思想解放);促进传统社会的近代化转型(社会流动性、平民化等)。局限性,在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的条件下,“富民”阶层很难获得独立性(士绅化);没有足够的力量完成社会转型。12345678910111213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富民阶层是明清社会的统治根基,有助于加强基层治理,维系赋役征收;由材料“在城市,由富民组织的商帮、商会掌握着各地的经济命脉,进而影响全国市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可得推动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材料“而李贽、黄宗羲的经济伦理实质上也属于富民经济伦理”及所学可得刺激儒家思想发展(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有利于思想解放);由材料“一是流动性,二是市场化趋向,三是平民化趋向”及所学可得促进传统社会的近代化转型(社会流动性、平民化等);由材料“清代保长、甲长仍由地方富民、富户担任,富民士绅化的倾向比较突出”及所学可得在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的条件下,“富民”阶层很难获得独立性(士绅化);结合所学可得出“富民”阶层没有足够的力量完成社会转型。12345678910111213THANKS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docx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pptx 第11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