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6讲 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与商业贸易(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第16讲 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与商业贸易(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16讲 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与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名校联盟开学联考)有证据表明,大约距今6 000年前后,中国先民采集野生果实的数量大大下降,种植粟和大豆的比例逐渐上升。这表明(  )
A.国家雏形开始形成
B.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早期文明获得发展
D.定居生活开始出现
2.(2023·天一大联考)根据碳-14法测定,浙江上山遗址距今约11 400—8 600年。该遗址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以及陶器残片若干,还有一些红烧土残块,土块内掺杂了大量的碳化稻壳。这些发现证实(  )
A.农耕生产已经取代采集渔猎活动
B.稻谷是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
C.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
D.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3.(2024·河南郑州二模)下表是有关我国明清时期农业方面的记述。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故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地遍植 (清)张宗法 《三农记》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 (清)陈世元 《金薯传习录》
中国用桔槔,大费人力。西人有龙尾车,妙绝……又以风车转之,则数百亩田之水,一人足以致之,大有益于农事 (清)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
A.中外农业技术在交流中互鉴
B.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C.我国积极引进西方农业成果
D.对外交流利于我国农业发展
4.(2024·湖南永州三模)据图可知,隋唐时期(  )
A.朝廷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
B.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
C.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D.官仓建设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5.(2024·重庆八中月考)“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唐律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这说明“物勒工名”制度(  )
A.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
B.是手工业高度发达下的产物
C.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
D.提升了民营手工业生产效率
6.(2024·重庆缙云教育联考)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  )
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促进了农业劳作方式转变
C.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
7.(2024·江西红色十校联考)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90%以上的青铜皆产于楚国,水产、皮革等产品也是楚国输往中原的主要物资,中原输往楚国的物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如齐鲁的食盐等,楚国和中原诸国商人不顾“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来往贩运。据此可知,当时(  )
A.地理物产差异影响商贸水平
B.争霸战争推动了地区经济交往
C.区域联系加强利于社会发展
D.社会分工导致长途贩运的兴盛
8.(2024·广东广州冲刺)《敦煌悬泉汉简》记载:“甘露二年七月,敦煌九个驿站的马匹累死368匹,超过西汉政府为驿站配置的定额8匹;汉元帝时将敦煌郡九个厩置马匹定额从360匹提高到480匹,还为驿站配置马医。”这(  )
A.促进了区域间商业贸易发展
B.提高了边疆地区的农业技术
C.确保了军令和政令畅通无阻
D.加速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
9.(2024·安徽合肥期末)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载:“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罗马史家感叹:“人民开化文明……丝为大宗贸易,远贩至罗马也。”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汉代(  )
A.政府强化对西域的管理
B.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C.边疆民族内迁趋势加强
D.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10.(2024·福建模拟)如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胡商遇盗”图。该图反映了唐代(  )
A.陆上丝路繁盛景况 B.中原佛教传播情况
C.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D.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11.(2024·安徽皖豫名校联盟联考)唐朝大历时期,“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甚至深山幽谷三五户居家之处,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表明,“榷盐法”的实施(  )
A.提升了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
D.造成借贷关系的普遍化
12.(2024·河南一轮复习检测)宋代,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沿不设税务、税场的路线行走,“私路”之记载越来越多地见于文献,其与“官路”的区别便是不征商税。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而商人们亦不断地增辟“私路”。据此可知,宋代(  )
A.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放松
B.商税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
C.商业繁荣促进了交通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走向了破产
二、非选择题
13.(2024·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耕织图是以农事耕作为主题的绘画图像,在中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绘画艺术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综合上述材料和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第16讲 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与商业贸易
1.C 据材料可知,距今6 000年前后,中国先民“采集野生果实的数量大大下降”,而“种植粟和大豆的比例逐渐上升”,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先民已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早期文明获得发展,故选C项;“国家雏形”不符合时空,中国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距今约5 000年,排除A项;“贫富分化”不符合时空,距今约5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才开始出现,排除B项;“开始出现”不符合时空,早在距今7 000年前后的河姆渡人就已经开始定居生活,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可知,此遗址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先民开始稻的耕种实践以及简单的生产工具的制造,说明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故选C项;据材料“距今约11 400—8 600年”可知,此时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耕出现,遗址中未显示该地区的采集渔猎活动,排除A项;B项说法夸大了水稻种植的区域,与史实不符,排除;贫富分化的现象是进入阶级社会的特征,与材料时间与主旨均不符,排除D项。
3.D 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花生、番薯等农作物的引进以及龙尾车等灌溉技术的引入,有利于当时我国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农业技术的对外输出,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农业技术取得突破的说法不能完整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明清时期,作物和技术的引进主要由民间力量推动,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4.B 据材料图示可知,隋唐时期在大运河沿岸建立了大型粮仓,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B项正确;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排除A项;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排除D项。
5.C 据材料可知,“物勒工名”制度是为了保证手工业品的质量,要求手工业者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从侧面反映出了古代的工匠精神,故选C项;“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当时并未出现君主专制制度,所以不能说“物勒工名”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排除A项;“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当时还不是手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物勒工名”制度是为了保证手工业生产的质量,而不是提高手工业生产效率,排除D项。
6.A 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适合南方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故选A项;农业劳作方式转变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排除B项;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南稻北粟格局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
7.C 据材料可知,楚国的青铜、水产、皮革等产品输往中原各地,中原的食盐等输往楚国,加强了诸侯国彼此间的联系,推动了南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各诸侯国间物品的互通有无,与地理物产差异影响商贸水平无关,排除A项;争霸战争阻碍地区经济的交往,而非推动,排除B项;原始社会后期就已出现社会分工,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排除D项。
8.A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敦煌是古代陆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通过增加马匹数量和配置马医,可以减少因马匹死亡而导致的驿站运行中断,有利于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从而促进区域间商业贸易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政府为驿站配置马匹和马医,这并不能提高边疆地区的农业技术,排除B项;军令和政令是否畅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确保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敦煌在西北地区,与加速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
9.D 据西汉桓宽《盐铁论》中文字可知,中国运用丝绸与外国进行贸易,再由“丝为大宗贸易,远贩至罗马也”可知,中国的丝绸已经远贩至罗马,所以上述记载可以用来研究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所述不只涉及西域,还包括罗马,且题目主旨是讲中国对外贸易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强化对西域的管理无关,排除A项;工商业市镇兴起于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所述与边疆民族内迁趋势无关,排除C项。
10.A 据图可知,莫高窟第45窟“胡商遇盗”图画面上的骆驼商队展示了陆上丝路繁盛的景况,故选A项;敦煌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从地理位置上不能反映中原佛教传播的任何信息,排除B项;此图主要展现的是丝路旅行的场景,C项说法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此图侧重表现丝绸之路的繁荣情况,D项说法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
11.C 据材料可知,“榷盐法”可以进一步密切商人与基层民众之间的商贸关系,使一些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区也能纳入基层商业网络的范畴,故选C项;“榷盐法”不利于强化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排除A项;当时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的社会地位很难得到改变,排除B项;“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说明当时借贷关系并不是十分普遍,只是存在于部分场合,排除D项。
12.C 据材料可知,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而商人们亦不断地增辟“私路”,这表明商业繁荣促进了交通发展,故选C项;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说明政府对地方控制并未放松,排除A项;政府对商人征收苛税,说明政府采取的是抑商政策,且材料未将商税与其他税收进行比较,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政府对商人征收苛税说明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存在,排除D项。
13.中国古代耕织图从时间跨度上涉及汉朝到清朝,从内容上涉及农业生产的范围、技术和模式,从形式上涉及铭刻、壁画、绘画等,从创作主体上涉及官方和民间等。注意从图中共同的信息出发来拟定观点:
①中国古代耕织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历史悠久;
②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重视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共识;
④农业生产与封建统治紧密相关;
⑤中国古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⑥中国古代农耕技术不断发展;
⑦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论述(略)。
解析:首先,据材料信息提炼观点,材料中中国古代耕织图从时间跨度上涉及汉朝到清朝,从内容上涉及农业生产的范围、技术和模式,从形式上涉及铭刻、壁画、绘画等,从创作主体上涉及官方和民间等。从图中共同的信息出发来拟定观点:中国古代耕织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历史悠久;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重视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共识;农业生产与封建统治紧密相关;中国古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耕技术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主要特点。其次,围绕提炼出的观点,结合汉朝、唐朝、元朝以及清朝在农业方面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论述,如:秦汉时期,人们已较广泛使用铁制农具与牛耕,人们认识到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是发展生产的重要环节。铁犁和牛耕技术结合形成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生产力是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了汉代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牛耕图》体现的是汉代农夫驱赶耕牛犁地的生活场景,整个画面有静有动,有远有近,布局紧凑合理,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无论从历史研究还是从艺术角度去看,都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最后总结,说明观点的准确性。
3 / 3第16讲 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与商业贸易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纵观中国作物栽培发展的历史,从1万—1.2万年前的植物采集驯化开始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大约经历了6 000—8 000年左右,我们称其为植物采集驯化,也就是原始农业阶段;夏商周春秋时期大约经历了1 600年左右,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阶段。从春秋战国到清末大约2 400年左右时间里,传统农业完成了三次大发展。第一个800年左右北方旱作农业发展成熟;第二个800年左右南方水田稻作农业发展成熟;第三个800年左右形成以多熟制为中心的农业制成熟完善。可见,传统农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当然也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摘编自刘旭《中国作物栽培历史的阶段划分和 传统农业形成与发展》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古代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3.了解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一、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时期 概况
远古 采集和渔猎;培植了粟和水稻,刀耕火种
商和西周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井田制);金石并用、锄耕
春秋战国 铁器得到推广和      的应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抑商政策确立;各诸侯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秦汉到隋唐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粟麦)和南方水田(稻作)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辽宋夏金元 ①   制:南方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 ②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自然经济有一定突破;农产品    程度提高。 ③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契约的发展
明清 ①高产农作物    、甘薯输入。 ②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广泛
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①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②表现
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青铜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铁器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    制作的农具
(2)灌溉工具
①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②东汉末期,已经出现    ,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在民间广泛使用。
③唐代出现了    ,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3)畜牧工具: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时间 概况
新石器时代晚期 使用    作为纺线工具
汉朝 使用    纺纱,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元朝以后     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2)陶瓷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 采用坯车制坯
中国南朝 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      中
唐宋时期 在器物底部放置支钉
(3)冶炼工具
①锻打工具:包括用来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打击金属原料的锤、磨平金属的锉等。
②铸造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3.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家庭式: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      生产模式。
(2)农业庄园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三、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1.中国古代的国内贸易
时间 概况
商朝 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    ,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中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时期 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分区制度逐渐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时期 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兴盛
2.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丝绸 之路 ①地位: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②概况: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    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海上 贸易 唐宋以后兴盛 ①路线: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②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管理: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   ,掌管对外贸易
朝贡 贸易 ①地位: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②管理: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    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如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灌溉、施肥技术等),进行细致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综合技术体系。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其作用是改善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据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4课“历史纵横”:汉朝提花机模型改编。
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提花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提花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相关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证明了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B.不存在墓主是民营手工业者的可能
C.木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
D.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
中国古代南、北农业生产异同
(1)不同点: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墒;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
(2)相同点: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1)铁犁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2)开垦荒地、私田增多、各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3)诸侯争霸割据、各国变法,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到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4)出现百家争鸣;制定成文法。
主题一 精耕细作——古代中国的食物采集与生产
中国犁耕技术的发展
  材料 在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极力推行井田制,形成耒葬、沟池、耦耕相结合的农业形态。随着铁犁与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樊篱被突破,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建立。农业生产主要由个体农户经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较高,他们对农具进行改进,并发明了新的农具。新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在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发明、创制出来,并在那里推行开来。北方更适合直辕犁等形制犁的使用,而南方水田更适合曲辕犁的使用。随着金属铸造技术的成熟,工程技术和制造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认识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也会将其应用到农具的发明和创制过程中。
——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犁耕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 火种 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为原始生荒耕作制。伴随原始农业的产生而出现,一般以石斧、石刀等砍砸工具为主,没有固定的劳作区域。方式虽然较为原始,但仍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石器 锄耕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工具的出现而产生。松土(或翻土)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体现了人类的聪明与智慧
铁犁 牛耕 春秋末年出现牛耕和铁制农具;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随着社会发展,犁耕技术不断进步,大大提高了古代农业生产水平
主题二 熙熙攘攘——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外贸
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 自东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江南的开发速度日益加快。宋朝时期形成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农业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民营手工业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制茶业和制瓷业最为出色,成为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当时的海船载重大大增加,在泉州出土的宋船重量约为250吨,属于中等船。……北宋中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宋政府规定只许“自广州路入贡,更不得于西番出入”。从大食来访的使节“贡赋不绝”,宋代海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地扩及欧洲、中东、东非、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地。
——摘编自王树炜《宋代海外贸易法研究》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丝绸之路与汉代的不同。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规律
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最初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最初是固定时间、场所,后来打破时空界限
交易内容的变化 最初以贩卖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后发展为以一般百姓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交易媒介的变化 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再发展为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商人地位的变化 宋、元、明、清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中国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生产关系的变化 明清时期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者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考情 速递 本部分在近年高考中的考查内容较少,主要是古代中国的食物生产的表现、劳作方式的变化、商业的时代特点等,突出时空观念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地图、图片、文献史料等。 (2)角度预测:通过农作物的种植和传播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借助文献史料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劳作方式的变化;运用地图考查商业发展的时空特征
(2024·福建高考4题)“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
A.统治版图扩大 B.奢侈品需求旺盛
C.丝绸之路畅通 D.地理学成就突出
命题立意 本题以辽宋夏金元时期绿松石名称的变化,考查丝绸之路的发展。通过解读绿松石的贸易路线,折射元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西夏→元朝。 题眼: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
教材 探源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解题 陷阱 答非所问 材料反映的是元代绿松石的来源,与统治版图扩大无关,排除A项
添枝加叶 材料强调的是元代绿松石的来源,没有对其需求情况的表述,未涉及其他奢侈品,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
添枝加叶 材料反映的是对绿松石来源地的不同记载,与地理学成就无关,排除D项
得出 结论 据材料“‘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绿松石”可知,元代绿松石的来源由中亚变为西亚,这反映了元代丝绸之路畅通、发展,故选C项
1.(2024·山东高考1题)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
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2.〔学习情境·文字演变〕(2023·湖北高考1题)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商 甲骨文 周 金文 秦 小篆 现代 楷书
农 (農、辳)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3.(2024·浙江1月高考3题)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
C.郑国渠的兴修 D.灵渠的开凿
4.〔社会情境·租佃关系〕(2024·新课标卷28题)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第16讲 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与商业贸易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基础知识梳理
一、铁犁牛耕 稻麦复种 商品化 玉米
二、1.(1)②灌钢法 (2)②翻车 ③筒车 2.(1)陶纺轮 纺车 纺织机 (2)匣钵 3.(1)男耕女织 (2)坞堡
三、1.商人 坊市 商帮 2.丝绸 市舶司 广州
教材边角
C 由材料“提花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可知,木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故选C项;题干只提供了成都出土的汉代蜀锦提花机的情况,没有与其他地方比较,排除A项;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排除B项;汉代我国丝织业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排除D项。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主题一
情境
信息 获取 “井田制的樊篱被突破,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建立”“新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在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发明、创制出来,并在那里推行开来”“自然科学认识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
知识 依据 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要点 归纳 主要因素: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更迭;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人口的增长与迁移;农业生产环境的差异;相关行业技术的进步
主题二
情境
信息 获取 “江南的开发速度日益加快”“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当时的海船载重大大增加”“北宋中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从大食来访的使节‘贡赋不绝’”
知识 依据 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要点 归纳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陆上丝绸之路交通不畅;有利的国际环境。 不同:宋朝以海路为主,汉朝以陆路为主;宋朝贸易范围更广;宋朝对外交流主要商品是瓷器、茶叶,汉朝主要是丝绸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智慧刷题
1.D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被当作货币使用的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的出土最能证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的发展,D项正确;陶釜、蚌器、骨角器、石斧、石磨棒、石磨盘是原始社会出现的生产或生活用品,不能用来证明商业的发展,A、C两项错误;指环、牙器、臂玉环多出土于墓葬之中,可以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状况及当时制造技术等的发展,但无法证明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
2.D 根据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可知,“农”字的创制寓有利用蚌壳制作工具进行劳作的意思,反映了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天人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不是渔猎采集,排除B项;象形文字属于表意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不具有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特点,排除C项。
方法点拨:图片类试题解题技巧
(1)能通过图片的表象特征,来判定其特定的所属时间。
(2)能通过图片所表现的内容,来判定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特点。
(3)文物图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能通过图片本身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准确推断当时的社会特征,把握其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在当时的用途及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从图中推断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3.A 材料所述法国某考察团记载的成都平原的灌溉体系得益于都江堰的修建,故选A项;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排除B项;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兴建的一项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项;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排除D项。
4.A 清代农村租佃关系盛行,使得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可以通过租种土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引证的材料表明,这些农民可能不再拥有土地所有权,但他们可以通过租佃土地延续传统的个体农耕方式而生存,故A项正确;租佃关系的盛行并没有遏制土地兼并和商业货币经济的发展,排除B、C两项;在租佃关系下,地主直接向国家缴纳赋税,佃农向地主支付租金,这并没有削减国家赋税来源,D项错误。
5 / 6(共73张PPT)
高中总复习·历史
第16讲 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与商业贸易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纵观中国作物栽培发展的历史,从1万—1.2万年前的植物采集驯化开始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大约经历了6 000—8 000年左右,我们称其为植物采集驯化,也就是原始农业阶段;夏商周春秋时期大约经历了1 600年左右,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阶段。从春秋战国到清末大约2 400年左右时间里,传统农业完成了三次大发展。第一个800年左右北方旱作农业发展成熟;第二个800年左右南方水田稻作农业发展成熟;第三个800年左右形成以多熟制为中心的农业制成熟完善。可见,传统农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当然也与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摘编自刘旭《中国作物栽培历史的阶段
划分和传统农业形成与发展》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古代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3.了解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CONTENTS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
一、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时期 概况
远古 采集和渔猎;培植了粟和水稻,刀耕火种
商和 西周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井田制);
金石并用、锄耕
春秋 战国 铁器得到推广和 的应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抑商政策确立;各诸侯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铁犁牛耕 
时期 概况
秦汉到 隋唐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粟麦)和南方水田(稻作)两种精耕细作
的农业技术体系
辽宋夏 金元 ① 制:南方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
②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自然经济
有一定突破;农产品 程度提高。
③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契约的发展
明清 ①高产农作物 、甘薯输入。
②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广泛
稻麦复种 
商品化 
玉米 
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劳作方式的发展
1. 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①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②表现
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
上增加了磨制
青铜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铸造的农具数
量有限
铁器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 制作的农具
灌钢法 
②东汉末期,已经出现 ,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在
民间广泛使用。
③唐代出现了 ,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翻车 
筒车 
(2)灌溉工具
①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3)畜牧工具: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2.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纺织工具
时间 概况
新石器时代晚期 使用 作为纺线工具
汉朝 使用 纺纱,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
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元朝以后 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陶纺轮 
纺车 
纺织机 
(2)陶瓷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 采用坯车制坯
中国南朝 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 中
唐宋时期 在器物底部放置支钉
(3)冶炼工具
①锻打工具:包括用来熔化金属原料的土炉、打击金属原料的锤、磨平金
属的锉等。
②铸造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坩埚、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匣钵 
3. 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家庭式: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
生产模式。
(2)农业庄园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
园经济的色彩。
(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
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耕女织 
坞堡 
三、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
1. 中国古代的国内贸易
时间 概况
商朝 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 ,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
和贵族手中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秦汉时期 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分区制度逐渐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 清时期 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
域性的商人群体—— 兴盛
商人 
坊市 
商帮 
2.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丝绸 之路 ①地位: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②概况: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 等运往
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
往中国
海上 贸易 唐宋以后兴盛
①路线: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
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②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管理: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 ,掌管对外贸易
丝绸 
市舶司 
朝贡 贸易 ①地位: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②管理: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
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 设置公行,
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广州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先
进的技术措施(如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灌溉、施肥技术等),进行细致
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综合技术体系。精耕细作
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其作用是改善了农业环境,提高
了土地生产率。
据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4课“历史纵横”:汉朝提花机模型改编。
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
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提花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
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提花机模型,也是迄
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相关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 证明了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B. 不存在墓主是民营手工业者的可能
C. 木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
D. 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

解析:  由材料“提花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
件彩绘木俑”可知,木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故选C项;题干
只提供了成都出土的汉代蜀锦提花机的情况,没有与其他地方比较,排除
A项;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排除B项;汉代我国丝织业已
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排除D项。
中国古代南、北农业生产异同
(1)不同点: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墒;南方以水田稻作为
主,注重水资源利用。
(2)相同点: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持土
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1)铁犁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2)开垦荒地、私田增多、各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被封
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3)诸侯争霸割据、各国变法,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到封建制度逐
步确立。
(4)出现百家争鸣;制定成文法。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
主题一 精耕细作——古代中国的食物采集与生产
中国犁耕技术的发展
  材料 在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极力推行井田制,形成耒葬、沟
池、耦耕相结合的农业形态。随着铁犁与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樊篱被突
破,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建立。农业生产主要由个体农户经营,人们的生产
积极性较高,他们对农具进行改进,并发明了新的农具。新的农业生产工
具也是在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发明、创制出来,并在那里推行开来。
北方更适合直辕犁等形制犁的使用,而南方水田更适合曲辕犁的使用。随
着金属铸造技术的成熟,工程技术和制造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数
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认识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也会将其应
用到农具的发明和创制过程中。
——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犁耕技术发展的主
要因素。
信息 获取 “井田制的樊篱被突破,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建立”“新的农业
生产工具也是在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发明、创制出来,并
在那里推行开来”“自然科学认识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不断积
累”
“井田制的樊篱被突破,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建立”“新的农业
生产工具也是在人口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发明、创制出来,并
在那里推行开来”“自然科学认识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不断积
累”
知识 依据 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
业生产效率。……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
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要点 归纳 主要因素: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更迭;统治者的重
农抑商政策;人口的增长与迁移;农业生产环境的差异;相关
行业技术的进步
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
业生产效率。……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
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主要因素: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更迭;统治者的重
农抑商政策;人口的增长与迁移;农业生产环境的差异;相关
行业技术的进步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 火种 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为原始生荒耕作制。伴随
原始农业的产生而出现,一般以石斧、石刀等砍砸工具为主,
没有固定的劳作区域。方式虽然较为原始,但仍体现了人类社
会的发展和进步
石器 锄耕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伴随着石耜、石铲、石
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工具的出现而产生。松土(或翻
土)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体现了人类的聪明与智慧
铁犁 牛耕 春秋末年出现牛耕和铁制农具;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更
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随着社会发展,犁耕
技术不断进步,大大提高了古代农业生产水平
主题二 熙熙攘攘——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外贸
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 自东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江南的开发速度日益加
快。宋朝时期形成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农业的进步带动了
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民营手工业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制
茶业和制瓷业最为出色,成为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繁
荣带动了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当时的海船载重大大增加,在泉州出土的宋
船重量约为250吨,属于中等船。……北宋中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
宋政府规定只许“自广州路入贡,更不得于西番出入”。从大食来访的使
节“贡赋不绝”,宋代海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地扩及欧洲、中东、东非、印
度、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地。
——摘编自王树炜《宋代海外贸易法研究》
  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宋代丝绸之路与汉代的不同。
信息 获取 “江南的开发速度日益加快”“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当时的海
船载重大大增加”“北宋中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从大食
来访的使节‘贡赋不绝’”
知识 依据 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
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江南的开发速度日益加快”“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当时的海
船载重大大增加”“北宋中叶,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从大食
来访的使节‘贡赋不绝’”
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
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要点 归纳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
步;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陆上丝绸之路交通不畅;有利的国际
环境。
不同:宋朝以海路为主,汉朝以陆路为主;宋朝贸易范围更广;
宋朝对外交流主要商品是瓷器、茶叶,汉朝主要是丝绸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
步;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陆上丝绸之路交通不畅;有利的国际
环境。
不同:宋朝以海路为主,汉朝以陆路为主;宋朝贸易范围更广;
宋朝对外交流主要商品是瓷器、茶叶,汉朝主要是丝绸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规律
商业活动 场所的变化 最初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时期出
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最初是固定时间、场所,后来打
破时空界限
交易内容 的变化 最初以贩卖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
品为主,后发展为以一般百姓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
品为主
交易媒介 的变化 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为媒
介,再发展为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了世界
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商人组织 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
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商人地位 的变化 宋、元、明、清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
中国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生产关系 的变化 明清时期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
劳动者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
考情 速递 本部分在近年高考中的考查内容较少,主要是古代中国的食
物生产的表现、劳作方式的变化、商业的时代特点等,突出
时空观念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地图、图片、文献史料等。
(2)角度预测:通过农作物的种植和传播考查古代中国农
业生产的特点;借助文献史料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劳作方式的
变化;运用地图考查商业发展的时空特征
(2024·福建高考4题)“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
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
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
代(  )
A. 统治版图扩大 B. 奢侈品需求旺盛
C. 丝绸之路畅通 D. 地理学成就突出
命题立意 本题以辽宋夏金元时期绿松石名称的变化,考查丝绸之路的发
展。通过解读绿松石的贸易路线,折射元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西夏→元朝。
题眼: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
教材 探源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丝绸
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
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解题 陷阱 答非 所问 材料反映的是元代绿松石的来源,与统治版图扩大无
关,排除A项
添枝 加叶 材料强调的是元代绿松石的来源,没有对其需求情况
的表述,未涉及其他奢侈品,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

添枝 加叶 材料反映的是对绿松石来源地的不同记载,与地理学
成就无关,排除D项
得出 结论 据材料“‘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
来的绿松石”“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
处购得……绿松石”可知,元代绿松石的来源由中亚变为西
亚,这反映了元代丝绸之路畅通、发展,故选C项
1. (2024·山东高考1题)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
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
A. 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 指环、牙器、臂玉环等
C. 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 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

解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
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作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
特殊商品,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被当作货币使用
的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的出土最能证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的发展,D
项正确;陶釜、蚌器、骨角器、石斧、石磨棒、石磨盘是原始社会出现的
生产或生活用品,不能用来证明商业的发展,A、C两项错误;指环、牙
器、臂玉环多出土于墓葬之中,可以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状况及当时
制造技术等的发展,但无法证明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
2. 〔学习情境·文字演变〕(2023·湖北高考1题)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
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
“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商 甲骨文 周 金文 秦 小篆 现代 楷书
农(農、辳)
A.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 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 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 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解析:  根据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
可知,“农”字的创制寓有利用蚌壳制作工具进行劳作的意思,反映了原
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天人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
映的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不是渔猎采集,排除B项;象形文
字属于表意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不具有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特点,排除C项。
方法点拨:图片类试题解题技巧
(1)能通过图片的表象特征,来判定其特定的所属时间。
(2)能通过图片所表现的内容,来判定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及文化
特点。
(3)文物图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能通过图片本身所反映的时代特
征,准确推断当时的社会特征,把握其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在当时的用
途及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从图中推断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3. (2024·浙江1月高考3题)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
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
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
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
A. 都江堰的修建 B. 芍陂的兴建
C. 郑国渠的兴修 D. 灵渠的开凿

解析:  材料所述法国某考察团记载的成都平原的灌溉体系得益于都江
堰的修建,故选A项;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
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排除B项;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兴建的
一项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项;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沟通了长
江、珠江水系,排除D项。
4. 〔社会情境·租佃关系〕(2024·新课标卷28题)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
《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
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
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
A. 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 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 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 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解析:  清代农村租佃关系盛行,使得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可以通过租种
土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引证的材料表明,这些农
民可能不再拥有土地所有权,但他们可以通过租佃土地延续传统的个体农
耕方式而生存,故A项正确;租佃关系的盛行并没有遏制土地兼并和商业
货币经济的发展,排除B、C两项;在租佃关系下,地主直接向国家缴纳赋
税,佃农向地主支付租金,这并没有削减国家赋税来源,D项错误。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4·广东名校联盟开学联考)有证据表明,大约距今6 000年前后,
中国先民采集野生果实的数量大大下降,种植粟和大豆的比例逐渐上升。
这表明(  )
A. 国家雏形开始形成 B. 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 早期文明获得发展 D. 定居生活开始出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距今6 000年前后,中国先民“采集野生果实的数
量大大下降”,而“种植粟和大豆的比例逐渐上升”,结合所学可知,中
国先民已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早期文明获得发展,故选
C项;“国家雏形”不符合时空,中国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距今约5 000
年,排除A项;“贫富分化”不符合时空,距今约5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
期,社会贫富分化才开始出现,排除B项;“开始出现”不符合时空,早
在距今7 000年前后的河姆渡人就已经开始定居生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3·天一大联考)根据碳-14法测定,浙江上山遗址距今约11 400—8
600年。该遗址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
盘以及陶器残片若干,还有一些红烧土残块,土块内掺杂了大量的碳化稻
壳。这些发现证实(  )
A. 农耕生产已经取代采集渔猎活动
B. 稻谷是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
C. 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
D. 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此遗址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先民开始稻的耕种实
践以及简单的生产工具的制造,说明人类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故
选C项;据材料“距今约11 400—8 600年”可知,此时处于新石器时代早
期,原始农耕出现,遗址中未显示该地区的采集渔猎活动,排除A项;B项
说法夸大了水稻种植的区域,与史实不符,排除;贫富分化的现象是进入
阶级社会的特征,与材料时间与主旨均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4·河南郑州二模)下表是有关我国明清时期农业方面的记述。据
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故因此
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地遍植 (清)张宗法
《三农记》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
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 (清)陈世元
《金薯传习录》
中国用桔槔,大费人力。西人有龙尾车,妙绝……又以风车转之,则数百亩田之水,一人足以致之,大有益于农事 (清)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
A. 中外农业技术在交流中互鉴 B. 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C. 我国积极引进西方农业成果 D. 对外交流利于我国农业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花生、番薯等农作物的引进以及龙尾车
等灌溉技术的引入,有利于当时我国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
中国农业技术的对外输出,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的说法不能完整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明清时期,作物和技术的引
进主要由民间力量推动,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湖南永州三模)据图可知,隋唐时期(  )
A. 朝廷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
B. 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
C. 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D. 官仓建设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解析:  据材料图示可知,隋唐时期在
大运河沿岸建立了大型粮仓,说明政府
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B项正确;汉朝
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排除A项;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2024·重庆八中月考)“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它是指器物
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唐律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工
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这说明“物勒工名”制度
(  )
A. 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
B. 是手工业高度发达下的产物
C. 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
D. 提升了民营手工业生产效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物勒工名”制度是为了保证手工业品的质量,
要求手工业者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从侧面反映出了古代的工匠精神,故选
C项;“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当时并未出现君主专制制度,所
以不能说“物勒工名”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排除A项;“物
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当时还不是手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B项说
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物勒工名”制度是为了保证手工业生产的质量,
而不是提高手工业生产效率,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2024·重庆缙云教育联考)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
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
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  )
A. 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 促进了农业劳作方式转变
C. 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 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朝时期,适合南方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
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
广,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故选A项;农
业劳作方式转变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排除B项;C项材料未涉
及,排除;南稻北粟格局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2024·江西红色十校联考)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90%以上的
青铜皆产于楚国,水产、皮革等产品也是楚国输往中原的主要物资,中原
输往楚国的物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如齐鲁的食盐等,楚国和中原诸国商人
不顾“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来往贩运。据此可知,当时(  )
A. 地理物产差异影响商贸水平
B. 争霸战争推动了地区经济交往
C. 区域联系加强利于社会发展
D. 社会分工导致长途贩运的兴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楚国的青铜、水产、皮革等产品输往中原各地,
中原的食盐等输往楚国,加强了诸侯国彼此间的联系,推动了南北社会经
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各诸侯国间物品的互通
有无,与地理物产差异影响商贸水平无关,排除A项;争霸战争阻碍地区
经济的交往,而非推动,排除B项;原始社会后期就已出现社会分工,明
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2024·广东广州冲刺)敦煌悬泉汉简记载:“甘露二年七月,敦煌九
个驿站的马匹累死368匹,超过西汉政府为驿站配置的定额8匹;汉元帝时
将敦煌郡九个厩置马匹定额从360匹提高到480匹,还为驿站配置马医。”
这(  )
A. 促进了区域间商业贸易发展
B. 提高了边疆地区的农业技术
C. 确保了军令和政令畅通无阻
D.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敦煌是古代陆路丝绸之
路上的重镇。通过增加马匹数量和配置马医,可以减少因马匹死亡而导致
的驿站运行中断,有利于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从而促进区域间商业贸易
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政府为驿站配置马匹和马医,这并
不能提高边疆地区的农业技术,排除B项;军令和政令是否畅通受多方面
因素影响,“确保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敦煌在西北地区,与加速西
南地区的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安徽合肥期末)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载:“汝、汉之金,纤
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
物,而损敌国之用。”罗马史家感叹:“人民开化文明……丝为大宗贸
易,远贩至罗马也。”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汉代(  )
A. 政府强化对西域的管理
B. 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C. 边疆民族内迁趋势加强
D. 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西汉桓宽《盐铁论》中文字可知,中国运用丝绸与外国进行
贸易,再由“丝为大宗贸易,远贩至罗马也”可知,中国的丝绸已经远贩
至罗马,所以上述记载可以用来研究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故选D
项;题干所述不只涉及西域,还包括罗马,且题目主旨是讲中国对外贸易
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强化对西域的管理无关,排除A项;工商业市镇兴
起于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所述与边疆民族内迁趋
势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2024·福建模拟)如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胡商遇盗”
图。该图反映了唐代(  )
A. 陆上丝路繁盛景况 B. 中原佛教传播情况
C. 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D. 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图可知,莫高窟第45窟“胡商遇盗”图画面上的骆驼商队展
示了陆上丝路繁盛的景况,故选A项;敦煌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从地理位
置上不能反映中原佛教传播的任何信息,排除B项;此图主要展现的是丝
路旅行的场景,C项说法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此图侧重表现丝绸之路
的繁荣情况,D项说法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2024·安徽皖豫名校联盟联考)唐朝大历时期,“国家榷盐,粜于商
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
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甚至深山幽谷三五
户居家之处,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表明,“榷盐法”的实施
(  )
A. 提升了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
B. 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 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
D. 造成借贷关系的普遍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榷盐法”可以进一步密切商人与基层民众之间
的商贸关系,使一些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区也能纳入基层商业网络的范畴,
故选C项;“榷盐法”不利于强化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排除A项;当时在
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的社会地位很难得到改变,排除B项;“某些场合
甚至还可以赊购”说明当时借贷关系并不是十分普遍,只是存在于部分场
合,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4·河南一轮复习检测)宋代,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沿不设税
务、税场的路线行走,“私路”之记载越来越多地见于文献,其与“官
路”的区别便是不征商税。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而商人们亦不断地增
辟“私路”。据此可知,宋代(  )
A. 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放松
B. 商税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
C. 商业繁荣促进了交通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走向了破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而商人们亦不断地增辟
“私路”,这表明商业繁荣促进了交通发展,故选C项;政府屡屡查禁
“私路”,说明政府对地方控制并未放松,排除A项;政府对商人征收苛
税,说明政府采取的是抑商政策,且材料未将商税与其他税收进行比较,
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政府对商人征收苛税说明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存
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3. (2024·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耕织图是以农事耕作为主题的绘画图像,在中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
史,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绘画艺术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
究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综合上述材料和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观点,展开论述。(要
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中国古代耕织图从时间跨度上涉及汉朝到清朝,从内容上涉及农业
生产的范围、技术和模式,从形式上涉及铭刻、壁画、绘画等,从创作主
体上涉及官方和民间等。注意从图中共同的信息出发来拟定观点:
①中国古代耕织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历史悠久;
②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重视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共识;
④农业生产与封建统治紧密相关;
⑤中国古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⑥中国古代农耕技术不断发展;
⑦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论述(略)。
解析:首先,据材料信息提炼观点,材料中中国古代耕织图从时间跨度上
涉及汉朝到清朝,从内容上涉及农业生产的范围、技术和模式,从形式上
涉及铭刻、壁画、绘画等,从创作主体上涉及官方和民间等。从图中共同
的信息出发来拟定观点:中国古代耕织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历史悠久;男
耕女织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重视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的
共识;农业生产与封建统治紧密相关;中国古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中国古代农耕技术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主要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其次,围绕提炼出的观点,结合汉朝、唐朝、元朝以及清朝在农业方面的
知识进行详细的论述,如:秦汉时期,人们已较广泛使用铁制农具与牛耕,
人们认识到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是发展生产的重要环节。铁犁和牛耕技术
结合形成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生产力是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强
大动力,促进了汉代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牛耕图》体现的是汉代农夫
驱赶耕牛犁地的生活场景,整个画面有静有动,有远有近,布局紧凑合理,
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无论从历史研究还是从艺术角度去看,都是弥足珍
贵的艺术瑰宝。最后总结,说明观点的准确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