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8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第18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第18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选择题
1.(2024·湖南三湘名校联考)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已经出现一定的人物形象。如图所示,西周中期以前,人物周身添加了大量的神秘纹样,表现为一种夸张且神秘威严的形式。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没有了之前的狞厉,逐渐表现出写实主义风格。这一转变反映了商周时期(  )
A.民本观念逐渐成为主流
B.人与自然关系愈发消极
C.理性的思想因素有所增长
D.社会矛盾逐渐走向尖锐
2.(2024·安徽皖北联考)“祝融”是目前文献中所见最早被若干族群共同认可的祖先。春秋金文、战国竹简中存在不少有关追认“祝融”为祖的记载,《国语·郑语》出现“祝融八姓”之说。春秋战国时期,局部共祖现象普遍出现。这可用于说明(  )
A.炎黄共祖之说被最新考古成果否定
B.战乱频繁客观上推动了民族间交流融合
C.血缘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发展
D.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根植于久远历史传统
3.(2024·湖南岳阳一模)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
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4.(2024·广东浮云期末)传统文化认为,个人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一份子,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传诵不衰。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  )
A.追求和谐共生 B.倡导经世务实
C.强调道义责任 D.崇尚守正创新
5.(2024·山东德州三模)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国名)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反映出孔子(  )
A.肯定历史传统的重要作用
B.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
C.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D.认为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6.(2024·四川成都一模)距今约9 000—7 500年的贾湖遗址与距今3 300年左右的殷墟遗址都位于今河南境内,两地相距仅300千米。如图第一行是贾湖遗址出土的契刻符号,第二行是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二者都刻画在龟甲等器物上。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  )
A.源远流长 B.多元一体
C.开放包容 D.善于创新
7.(2024·广东佛山一模)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十组雕像,如佛前求子、怀胎守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这反映出(  )
A.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
C.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D.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8.(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理学家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不相信现实社会以外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死、轮回转生之说……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上述材料指出理学的作用是(  )
A.引导人们关注现实
B.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C.宣扬传统儒家思想
D.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9.(2024·辽宁鞍山二模)明末清初一些进步思想家认为,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要严君子、小人之辨”,还提出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主张。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
A.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
B.尚未摆脱传统思想范畴
C.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D.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10.(2024·甘肃酒泉期末)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部分经典著作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反映出的共同思想内涵(  )
著作 内容
《国语》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左传》 “和如羹焉”
《中庸》 “中者也,天下之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A.在当今世界仍具有明显的普世意义
B.强调用道德礼制来维护社会的秩序
C.体现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的特点
D.保障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1.(2024·山东东营期末)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尚书》有云:“重民五教,惟食、丧、祭。”《左传》:“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A.崇德尚贤 B.勤俭节约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12.(2024·福建泉州三模)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中国古代的历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A.侧重经济交流 B.崇尚和平交往
C.凸显对外开放 D.强调多元互鉴
二、非选择题
13.(2024·江苏如皋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发展了周初萌发的人本思潮,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把人本思想在理论上推向了高峰。《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把仁的主要内涵界定为“仁者爱人”,自觉地承认必须把人当人看,维护做人的尊严。儒家认为,仁和善是天道赋予社会与个人的本性,他们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比较方面发现人的价值。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在于人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在荀子哲学中,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伦理道德。
——摘编自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儒家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始终以修身、内省来完善自我人格,作为社会实践的原动力,为士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入世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规定了儒士的社会责任与命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导致戴铣等人被逮捕入狱,王阳明抗疏引救,敢于不卑不亢,批评皇帝的过失行为。这种批判力量亘古相传,王阳明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例。人格的独立意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自觉地衍化为一种文化精神。
——摘编自赵维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文精神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价值。
第18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1.C 根据材料可知,人头銎内钺是一种具有权杖性质的仪仗用器,是杀伐权力的象征,其添加的神秘纹样意在渲染权威和武力。西周中期以后,礼崩乐坏,青铜器逐渐回归人的本位,画像铜壶的人物刻画表现出写实风格,人物更加真实、形象,这是理性的象征,反映了商周时期理性思想因素的增长,故选C项;民本观念萌芽于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战国时期,排除A项;商周时期,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战胜自然的能力在提高,人与自然关系是愈发主动积极的,排除B项;青铜器人物形象的变化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不能由此推断社会矛盾逐渐尖锐,排除D项。
2.D 据材料对“祝融”的解释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局部共祖是向华夏共祖的过渡,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点的体现,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根植于久远历史传统,故选D项;考古文献只能说明祝融共祖的存在,但并未否定炎黄共祖,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在强调民族交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血缘政治,排除C项。
3.B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的音乐重点突出神权的权威,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更加强调君臣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和睦,体现了传统音乐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的改变,故选B项;春秋战国是分裂时期,排除A项;“殷荐之上帝”是制作礼乐,以献给天帝,是敬神灵,而不是敬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强调君臣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和睦,不是重民本,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等级制度逐渐走向解体,传统的贵族等级制度逐渐走向崩溃,排除D项。
4.C 据材料“个人作为……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并结合所学可知,传统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强调道义责任,故选C项;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经世务实侧重文化要为现实服务,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守正创新指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出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5.C 据材料可知,孔子虽然能说出夏、商两朝的礼法,但是认为杞、宋两国的典籍资料、知礼人才不足以验证,孔子的这一态度具有实事求是的特点,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A 据材料可知,贾湖遗址和殷墟遗址并不处于同一时期,但它们的“契刻符号”和“甲骨文”都刻在龟甲上,并且两处遗址刻画的符号几乎一样,说明这些符号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传承”,体现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只反映了河南境内不同时期两处遗址的情况,没有涉及其他地域的文化,因而有局限性,无法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贾湖遗址和殷墟遗址吸纳其他地域文化,无法证明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排除C项;材料中的“契刻符号”和“甲骨文”都“刻画在龟甲等器物上”,且两种符号十分类似,并未有所创新,排除D项。
7.D 据材料可知,《父母恩重经变相》的十组雕像描绘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不易,体现了佛教融合了儒学伦理,积极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主动适应社会现实,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激烈争鸣”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佛教融合儒家文化相悖,排除B项;佛教借儒家伦理以更好地传播道德秩序,C项因果倒置,排除。
8.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家不信仰虚无缥缈的来世与轮回,而是强调与肯定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意义,追求现实世界的价值和理想,体现了较强的理性主义,A项正确;B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宣扬传统儒家思想,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9.B 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对君臣在国家治理中应该履行的职责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反思,说明尚未摆脱传统思想的范畴,故选B项;明清之际的思想体系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其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A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末清初之际未产生资产阶级,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思想家们的政治主张,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
10.A 据表中信息可知,《国语》《左传》《中庸》的古代经典著作中都强调了“和”的理念,即把握平衡,和谐共处,这样的普世价值在当今世界仍具有明显的普世意义,故选A项;用道德礼制来维护社会的秩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并非表中经典著作中的共同思想内涵,排除B项;批判继承在表中古代经典文献中并无直接反映,排除C项;保障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表中经典著作的共同思想内涵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C 据题干中“民无信不立”“节用裕民”“重民五教”“生民之道”等内容可知,这些言论都体现了“以民为本”(即以老百姓为治国安邦的根本)的思想,故选C项;崇德尚贤、勤俭节约和道法自然与题干内容均无关,排除A、B、D三项。
12.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文化输出,更多地体现出中国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和影响力,并非强行传播,说明中华文明崇尚和平交往,故选B项;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并不只是经济交流,而是包含文化、思想、习俗等多方面的交流和传播,排除A项;中国古代向外传播的主要是农耕文明,这一过程不是对外开放的产物,而是自然发生的文化传播,排除C项;多元互鉴需要各方的文化都有所贡献,相互交流,但是材料中的情况主要是中国的文化向外传播,未涉及其他文化向中国传播,排除D项。
13.(1)对鬼神采取回避态度,将立足点放在人事方面;主张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将仁善视为人的本性;强调人具有遵守道德的主动性。
(2)倡导积极入世,激励士人投身社会实践;强调社会责任,增强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提倡加强自我修养,有利于道德的完善;形成批判意识和独立人格,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成为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可知对鬼神采取回避态度,将立足点放在人事方面;据材料一“自觉地承认必须把人当人看,维护做人的尊严”可知主张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据材料一“仁和善是天道赋予社会与个人的本性”可知将仁善视为人的本性;据材料一“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伦理道德”可知强调人具有遵守道德的主动性。第(2)问,据材料二“儒家……为士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入世途径”可知倡导积极入世,激励士人投身社会实践;据材料二“规定了儒士的社会责任与命运”可知强调社会责任,增强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据材料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知提倡加强自我修养,有利于道德的完善;据材料二“王阳明抗疏引救,敢于不卑不亢,批评皇帝的过失行为”可知形成批判意识和独立人格,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据材料二“人格的独立意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自觉地衍化为一种文化精神”可知成为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可知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2 / 3第18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先秦诸子及其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后来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源,这一时期也成为东方文明的“元典时代”。深蕴在中华元典中的种种精神内核,如天人之辩、变易自强观念、和合融通思想、民本尊君理念、忧患意识等,穿越数以千年计的日月韶光,对后来的中华文化起过重大作用。中华文化史上的多次“变古”“复兴”,无不是到元典中追寻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      中华文化的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      ”局面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秦汉时期: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交汇融通,    盛行。
(4)隋唐时期: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新学派      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康雍乾时期,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      ”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
2.民本思想
(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2)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3)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           ”的思想。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
(3)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的内容、孟子与屈原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多样性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     提供了有益借鉴。
四、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
历 程 传入 两汉之际
兴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本土化 隋唐时期,    成为主流
融合 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影 响 积极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消极 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①明末,意大利人    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    、李之藻等人主张以    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③《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④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    工作,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
项目 表现
文字 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②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儒学 ①3—5世纪,儒学在    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      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   、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社会 制度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    。 ①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7世纪,日本实行      ,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      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其他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2)对欧洲
四大 发明 ①造纸术推动了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②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 ③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    时代的到来。 ④印刷术推动了      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儒学 16—18世纪,孔子思想、儒家经典、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入欧洲
习俗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据教材《选择性必修3》第2课“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图片改编。
云冈石窟开凿于460—465年,其中露天大佛将拓跋鲜卑的勇敢与睿智、剽悍与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从466年献文帝即位到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石窟建设进入鼎盛阶段,有些佛龛出现了清秀端正、褒衣博带的法相。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华文化领先世界 B.佛教文化占据主导
C.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D.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特点
(1)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2)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实用伦理文化。
(3)具有浓厚的思辨传统,强调理性和智慧。
(4)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5)重视礼治,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
(6)农耕性,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1)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
(2)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题 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材料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作者屈原身上有哪些中华传统美德。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的积极影响。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中国文化的外传
  材料
时间 国籍 翻译家 翻译作品
1658年 意大利 卫匡国(传教士) 《中国上古史》(首次向西方介绍了《易经》及其卦图)
1687年 比利时 柏应理(汉学家) 《大学》《中庸》《论语》
1689—1759年 法国 宋君荣(传教士) 《诗经》《书经》《礼记》《易经》
1788—1832年 法国 雷慕沙(汉学家) 《中庸》(1817)、《玉娇梨》(1826)、《法显撰佛国记》
1797—1873年 法国 儒莲(汉学家) 《孟子》《大唐西域记》《太上感应篇》《道德经》《赵氏孤儿》《平山冷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探究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外传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简要论述这一观点。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中的刚健自强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指导着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各种人际关系。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6)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市场经济契约精神。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中华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特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依旧保持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2)辐射其他国家,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汉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佛教等辐射传播,影响了肘腋之内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中华文化不仅惠及东亚文化圈,而且对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世界文化也影响甚巨。16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的物质文明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
(3)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看法,能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理念和思路,启发人们用中国思维方式和人生智慧去解决人类的共同难题。
考情 速递 本部分在近年高考中的频率较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影响等,突出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考古发现、文献史料、经典著作等。 (2)角度预测:通过对文化遗址的解读,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通过思想家主张的分析,涵养家国情怀,强调价值导向
(2024·河北高考1题)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 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 000至7 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
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
C.本土性和连续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
命题立意 本题以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传播创设学习情境,考查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特征。通过分析榫卯木结构建筑的传播时空,深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距今约9 000年前、距今8 000至7 000年前;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 题眼: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
教材 探源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
解题 陷阱 偷换概念 题干信息能体现出本土性,但未体现包容性,排除A项
偷换概念 B项中的连续性符合题意,但是多样性未体现,排除
偷换概念 多样性和包容性在题干信息中都没有涉及,排除D项
得出 结论 由距今约9 000年前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到距今8 000至7 000年前的榫卯木结构建筑,再到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这在时间上体现出榫卯结构传承的连续性,而空间上来说,榫卯结构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所以题干信息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本土性和连续性,故选C项
1.〔考古发现·墓葬文化〕(2024·重庆高考1题)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2.(2024·重庆高考4题)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人也同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
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
3.〔学习情境·学者观点〕(2024·浙江6月选考17题)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  )
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
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第18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基础知识梳理
一、1.(2)多元一体 2.(1)百家争鸣 (3)玄学 (5)理学
二、1.敬天保民 3.制天命而用之
三、1.包容性 2.(2)道德建设
四、1.(1)禅宗 (2)①利玛窦 ②徐光启 开放 ③几何原本 ④钦天监 2.(1)东亚 儒学经典 朝鲜 唐朝 大化改新 科举制度 (2)大航海 文艺复兴
教材边角
D 云冈石窟佛像从表现“拓跋鲜卑的勇敢与睿智、剽悍与豪放”到表现“清秀端正、褒衣博带的法相”,反映了这一时期鲜卑族吸收借鉴汉族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现象,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云冈石窟佛像体现了佛教文化,但不代表佛教文化占据主导,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现象,未体现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排除C项。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主题
情境1
信息 获取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知识 依据 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要点 归纳 (1)美德:忧国忧民,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百折不挠、坚持真理、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疾恶如仇、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的浩然正气。 (2)积极影响: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情境2
信息 获取 1689—1759年、1797—1873年→启蒙运动
知识 依据 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强烈反响
要点 归纳 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开始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思想的束缚,特别是中国儒家文化,让欧洲启蒙思想者们眼界大开,他们吸取中国文化的精神,开拓自己的思想,坚定了反对宗教蒙昧和封建王权的决心。如儒家倡导的尊重个人价值与欧洲的启蒙思想相契合。中国的科举制度,遵循“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对欧洲影响至深。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在政治上摆脱封建专制压迫,废除封建贵族世袭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成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智慧刷题
1.B 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秦国地域)墓多为北头向,是为华夏代表,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受中原华夏文化影响大,而春秋时期关中地区墓葬转变为西头向,说明这一时期关中地区已经有西戎文化的渗透,这表明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B 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了关中地区一个地方的变化,未提及其他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墓葬风俗的变化,“趋于稳固”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天”沿着天道运行与变化,而不是人为干预,人与天是独立的,天即自然的运行,不受人的支配与影响,这属于唯物主义,王安石引用“天”作为解释自然构成的要素,而不是以物质为第一位,这属于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C项正确;辩证法指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与解决问题,材料没有谈及发展、联系、全面(矛盾)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自然物质与人类行动的关系,未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排除B项;王安石曾提出著名的“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论断,力排众议推行变法,王安石并不完全相信传统的天命观,排除D项。
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陈亮主张读书要关注经济事务,反对空谈性命之学;叶适反对“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明代王守仁认为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都关注社会现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D项正确;材料中这些学者的理念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和职业观念,没有直接挑战封建的纲常伦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的内容,这些学者的理念主要是对传统经济观念和职业观念的重新审视,排除B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是基本的经济政策,这些学者的理念没有促使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排除C项。
知识拓展:经世致用
  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世、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6 / 6(共74张PPT)
高中总复习·历史
第18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先秦诸子及其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后来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源,这一时期也成为东方文明的“元典时代”。深蕴在中华元典中的种种精神内核,如天人之辩、变易自强观念、和合融通思想、民本尊君理念、忧患意识等,穿越数以千年计的日月韶光,对后来的中华文化起过重大作用。中华文化史上的多次“变古”“复兴”,无不是到元典中追
寻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CONTENTS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 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
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  多元一体 中
华文化的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
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多元一体 
2. 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
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秦汉时期: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
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交汇融通,  玄学 盛行。
(4)隋唐时期: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
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新学派  理学 形成,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提倡个性自由的
思想出现;康雍乾时期,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发展。
百家争鸣 
玄学 
理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 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  敬天保民 ”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
倡“仁”。
2. 民本思想
(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2)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3)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
敬天保民 
3.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  制天
命而用之 ”的思想。
4.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制天
命而用之 
5.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
(3)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6.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的内容、孟子与屈原的思想都体
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 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 特点
本土性 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多样性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性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包容性
2. 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
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
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
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  道德建设 提供了有
益借鉴。
道德建设 
四、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
历 程 传入 两汉之际
兴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本土化 隋唐时期,  禅宗 成为主流
融合 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影 响 积极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
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消极 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禅宗 
①明末,意大利人  利玛窦 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  徐光启 、李之藻等人主张以  开放 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③《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④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  钦天监 工作,招揽数
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利玛窦 
徐光启 
开放 
几何原本 
钦天监 
(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2.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
项目 表现
文字 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
东南亚地区。
②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
流和发展
儒学 ①3—5世纪,儒学在  东亚 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  儒学经典 作为教
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东亚 
儒学经典 
项目 表现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  朝鲜 、日本等国,各国
佛教得到发展
社会 制度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  唐朝 。
①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7世纪,日本实行  大化改新 ,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
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  科举制度 跟中国的基本
一样
其他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
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朝鲜 
唐朝 
大化改新 
科举制度 
(2)对欧洲
四大 发明 ①造纸术推动了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②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
造了条件。
③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  大航海 时代的到来。
④印刷术推动了  文艺复兴 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和社会进步
儒学 16—18世纪,孔子思想、儒家经典、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
学等成就相继传入欧洲
习俗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
成为风尚
大航海 
文艺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
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
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具有鲜
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据教材《选择性必修3》第2课“云冈石窟露天大佛”图片改编。
云冈石窟开凿于460—465年,其中露天大佛将拓跋鲜卑的勇敢与睿智、剽
悍与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从466年献文帝即位到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云冈石窟建设进入鼎盛阶段,有些佛龛出现了清秀端正、褒衣博带的法
相。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中华文化领先世界 B. 佛教文化占据主导
C. 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D.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解析:  云冈石窟佛像从表现“拓跋鲜卑的勇敢与睿智、剽悍与豪放”
到表现“清秀端正、褒衣博带的法相”,反映了这一时期鲜卑族吸收借鉴
汉族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现象,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与其
他文明的比较,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云冈石窟佛像体现了佛教文
化,但不代表佛教文化占据主导,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民族文化交流交
融的现象,未体现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排除C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特点
(1)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2)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实用伦理文化。
(3)具有浓厚的思辨传统,强调理性和智慧。
(4)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5)重视礼治,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
(6)农耕性,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1)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
供了智慧。
(2)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
基石。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
主题 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
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
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材料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作者屈原身上有哪些中华传统美德。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的积极影响。
信息 获取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求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
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知识 依据 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要点 归纳 (1)美德:忧国忧民,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百折不挠、坚持
真理、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疾恶如仇、刚正不阿、洁身自
好的浩然正气。
(2)积极影响: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
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求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
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美德:忧国忧民,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百折不挠、坚持
真理、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疾恶如仇、刚正不阿、洁身自
好的浩然正气。
(2)积极影响: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
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中国文化的外传
  材料
时间 国籍 翻译家 翻译作品
1658年 意大利 卫匡国 (传教士) 《中国上古史》(首次向西方介绍了
《易经》及其卦图)
1687年 比利时 柏应理 (汉学家) 《大学》《中庸》《论语》
1689— 1759年 法国 宋君荣 (传教士) 《诗经》《书经》
《礼记》《易经》
时间 国籍 翻译家 翻译作品
1788— 1832年 法国 雷慕沙 (汉学家) 《中庸》(1817)、《玉娇梨》
(1826)、《法显撰佛国记》
1797— 1873年 法国 儒莲 (汉学家) 《孟子》《大唐西域记》《太上感应
篇》《道德经》《赵氏孤儿》《平山
冷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探究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外传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请简要论述这一观点。
信息 获取 1689—1759年、1797—1873年→启蒙运动
知识 依据 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
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
强烈反响
1689—1759年、1797—1873年→启蒙运动
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
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
强烈反响
要点 归纳 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
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开始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思
想的束缚,特别是中国儒家文化,让欧洲启蒙思想者们眼界大
开,他们吸取中国文化的精神,开拓自己的思想,坚定了反对宗
教蒙昧和封建王权的决心。如儒家倡导的尊重个人价值与欧洲的
启蒙思想相契合。中国的科举制度,遵循“学而优则仕”的原则
对欧洲影响至深。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在政治上摆
脱封建专制压迫,废除封建贵族世袭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
平等和个人自由。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一定的影响和促
进作用,成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强大的精神
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
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开始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思
想的束缚,特别是中国儒家文化,让欧洲启蒙思想者们眼界大
开,他们吸取中国文化的精神,开拓自己的思想,坚定了反对宗
教蒙昧和封建王权的决心。如儒家倡导的尊重个人价值与欧洲的
启蒙思想相契合。中国的科举制度,遵循“学而优则仕”的原则
对欧洲影响至深。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在政治上摆
脱封建专制压迫,废除封建贵族世袭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
平等和个人自由。儒家学说对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一定的影响和促
进作用,成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形成了中华民族独
特的向心力、凝聚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中的
刚健自强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指导着人们
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各种人际关系。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
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
观的突出作用,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
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6)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市场主
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市场经济契约精神。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独特性,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
性特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发
展至今依旧保持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贡
献中国力量。
(2)辐射其他国家,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汉字、儒家思想、律令制
度、佛教等辐射传播,影响了肘腋之内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
中华文化不仅惠及东亚文化圈,而且对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世界文化也影
响甚巨。16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的物质文
明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
(3)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传统文化对
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看法,能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理念和思路,启
发人们用中国思维方式和人生智慧去解决人类的共同难题。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
考情 速递 本部分在近年高考中的频率较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影响等,突出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考古发现、文献史料、经典著作等。
(2)角度预测:通过对文化遗址的解读,体会中华文化的特
点;通过思想家主张的分析,涵养家国情怀,强调价值导向
(2024·河北高考1题)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 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
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 000至7
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
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
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
A. 本土性和包容性 B. 多样性和连续性
C. 本土性和连续性 D. 多样性和包容性
命题立意 本题以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传播创设学习情境,考查中国古代文
化的突出特征。通过分析榫卯木结构建筑的传播时空,深度认识中国传统
文化的源远流长。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距今约9 000年前、距今8 000至7 000年前;浙江上山、河南
贾湖等。
题眼: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
式之一
教材 探源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
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
解题 陷阱 偷换概念 题干信息能体现出本土性,但未体现包容性,排除A项
偷换概念 B项中的连续性符合题意,但是多样性未体现,排除
偷换概念 多样性和包容性在题干信息中都没有涉及,排除D项
得出 结论 由距今约9 000年前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到距今8 000至7 000
年前的榫卯木结构建筑,再到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
布,这在时间上体现出榫卯结构传承的连续性,而空间上来说,
榫卯结构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所以题干信息体现出中华文化的
本土性和连续性,故选C项
1. 〔考古发现·墓葬文化〕(2024·重庆高考1题)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
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
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
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  )
A. 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 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 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 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解析:  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秦国地域)墓多为北头向,是为华夏代
表,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受中原华夏文化影响大,而春秋时期关中地区墓葬
转变为西头向,说明这一时期关中地区已经有西戎文化的渗透,这表明春
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B 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
生,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了关中地区一个地方的变化,未提及其他民族
和少数民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墓葬风俗的变化,“趋于稳
固”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 (2024·重庆高考4题)王安石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
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谓无作好,无作恶,无偏无党,
无反无侧”。人也同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主要
反映了王安石(  )
A.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 传统的伦理观
C. 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 传统的天命观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天”沿着天道运行与变化,而不是人为干
预,人与天是独立的,天即自然的运行,不受人的支配与影响,这属于唯
物主义,王安石引用“天”作为解释自然构成的要素,而不是以物质为第
一位,这属于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C项正确;辩证法指用联系、发
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与解决问题,材料没有谈及发展、联系、全面(矛
盾)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自然物质与人类行动的关系,未
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排除B项;王安石曾提出著名的“天命不足
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论断,力排众议推行变法,王安石并不完
全相信传统的天命观,排除D项。
3. 〔学习情境·学者观点〕(2024·浙江6月选考17题)南宋陈亮为学“俱以
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
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
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
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
学者的理念(  )
A. 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 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
C. 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陈亮主张读书要关注经济事务,
反对空谈性命之学;叶适反对“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明代王守仁认为
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工商皆
本”。这些学者的理念都关注社会现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
致用的务实精神,D项正确;材料中这些学者的理念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
和职业观念,没有直接挑战封建的纲常伦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的内容,这些学者的理念主要是对传统经济观念和
职业观念的重新审视,排除B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是基本的
经济政策,这些学者的理念没有促使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排除
C项。
知识拓展:经世致用
  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
民安的实效。经世致用一词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世、救世为急
务,反对当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这一思想体现了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
任”的情怀。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4·湖南三湘名校联考)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已经出现一定的人物形
象。如图所示,西周中期以前,人物周身添加了大量的神秘纹样,表现为
一种夸张且神秘威严的形式。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没有了
之前的狞厉,逐渐表现出写实主义风格。这一转变反映了商周时期
(  )
A. 民本观念逐渐成为主流
B. 人与自然关系愈发消极
C. 理性的思想因素有所增长
D. 社会矛盾逐渐走向尖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人头銎内钺是一种具有权杖性质的仪仗用器,
是杀伐权力的象征,其添加的神秘纹样意在渲染权威和武力。西周中期以
后,礼崩乐坏,青铜器逐渐回归人的本位,画像铜壶的人物刻画表现出写
实风格,人物更加真实、形象,这是理性的象征,反映了商周时期理性思
想因素的增长,故选C项;民本观念萌芽于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时期,
成熟于战国时期,排除A项;商周时期,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战胜自然的
能力在提高,人与自然关系是愈发主动积极的,排除B项;青铜器人物形
象的变化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不能由此推断社会矛盾
逐渐尖锐,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4·安徽皖北联考)“祝融”是目前文献中所见最早被若干族群共
同认可的祖先。春秋金文、战国竹简中存在不少有关追认“祝融”为祖的
记载,《国语·郑语》出现“祝融八姓”之说。春秋战国时期,局部共祖现
象普遍出现。这可用于说明(  )
A. 炎黄共祖之说被最新考古成果否定
B. 战乱频繁客观上推动了民族间交流融合
C. 血缘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发展
D. 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根植于久远历史传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对“祝融”的解释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局部
共祖是向华夏共祖的过渡,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点的体现,多元一体文
化格局根植于久远历史传统,故选D项;考古文献只能说明祝融共祖的存
在,但并未否定炎黄共祖,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在强调民族交融,B项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血缘政治,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4·湖南岳阳一模)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
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
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
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
A. 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 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 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 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的音乐重点突出神权的权威,而春秋战
国时期的音乐更加强调君臣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和睦,体现了传统音乐由尊
神灵走向重人伦的改变,故选B项;春秋战国是分裂时期,排除A项;“殷
荐之上帝”是制作礼乐,以献给天帝,是敬神灵,而不是敬祖先,春秋战
国时期的音乐强调君臣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和睦,不是重民本,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等级制度逐渐走向解体,传统的贵族等级制度逐渐走向
崩溃,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广东浮云期末)传统文化认为,个人作为社会、国家、民族的
一份子,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传诵不衰。这表
明中国传统文化(  )
A. 追求和谐共生 B. 倡导经世务实
C. 强调道义责任 D. 崇尚守正创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个人作为……应该心系他人、心怀社稷”并结合所学
可知,传统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起
来,强调道义责任,故选C项;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材料
不符,排除A项;经世务实侧重文化要为现实服务,与材料不符,排除B
项;守正创新指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出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2024·山东德州三模)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国名)不足
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
能征之矣。”这反映出孔子(  )
A. 肯定历史传统的重要作用
B. 强调礼是维护等级的工具
C. 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D. 认为礼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孔子虽然能说出夏、商两朝的礼法,但是认为
杞、宋两国的典籍资料、知礼人才不足以验证,孔子的这一态度具有实事
求是的特点,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2024·四川成都一模)距今约9 000—7 500年的贾湖遗址与距今3 300年
左右的殷墟遗址都位于今河南境内,两地相距仅300千米。如图第一行是
贾湖遗址出土的契刻符号,第二行是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二者都刻画
在龟甲等器物上。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  )
A. 源远流长 B. 多元一体
C. 开放包容 D. 善于创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贾湖遗址和殷墟遗址并不处于同一时期,但它们
的“契刻符号”和“甲骨文”都刻在龟甲上,并且两处遗址刻画的符号几
乎一样,说明这些符号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传承”,体现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只反映了河南境内不同时
期两处遗址的情况,没有涉及其他地域的文化,因而有局限性,无法体现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贾湖遗址和殷墟遗
址吸纳其他地域文化,无法证明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排除C项;材料
中的“契刻符号”和“甲骨文”都“刻画在龟甲等器物上”,且两种符号
十分类似,并未有所创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2024·广东佛山一模)始建于唐、鼎盛于两宋的重庆大足石刻中的
《父母恩重经变相》,连环画式地刻出十组雕像,如佛前求子、怀胎守
护、临产受苦、哺乳养育等。这反映出(  )
A. 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 佛教与儒家的激烈争鸣
C. 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D.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父母恩重经变相》的十组雕像描绘了父母养育
子女的辛苦、不易,体现了佛教融合了儒学伦理,积极与中国本土文化融
合,主动适应社会现实,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激烈争
鸣”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佛教融合儒家文化相悖,排除B项;佛教借
儒家伦理以更好地传播道德秩序,C项因果倒置,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理学家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
意义。它不相信现实社会以外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死、轮回转生之
说……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上述材料指出理学的作用是(  )
A.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
B. 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C. 宣扬传统儒家思想
D.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家不信仰虚无缥缈的来世
与轮回,而是强调与肯定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意义,追求现实世界的价值
和理想,体现了较强的理性主义,A项正确;B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
除;材料中没有宣扬传统儒家思想,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辽宁鞍山二模)明末清初一些进步思想家认为,君臣皆应以
“天下万民为事”“要严君子、小人之辨”,还提出以“天下之法(公
法)治天下”的主张。据此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
A. 主旨在于推翻君主制度
B. 尚未摆脱传统思想范畴
C.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D. 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对君臣在国家治理中应该
履行的职责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反思,说明尚未摆
脱传统思想的范畴,故选B项;明清之际的思想体系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
的冲击作用,但其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A项说法错误,排除;
明末清初之际未产生资产阶级,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思想
家们的政治主张,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2024·甘肃酒泉期末)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部分经典著作中的重要内
容。这些内容反映出的共同思想内涵(  )
著作 内容
《国语》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
归之”
《左传》 “和如羹焉”
《中庸》 “中者也,天下之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A. 在当今世界仍具有明显的普世意义 B. 强调用道德礼制来维护社会的秩序
C. 体现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的特点 D. 保障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表中信息可知,《国语》《左传》《中庸》的古代经典著作
中都强调了“和”的理念,即把握平衡,和谐共处,这样的普世价值在当
今世界仍具有明显的普世意义,故选A项;用道德礼制来维护社会的秩序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并非表中经典著作中的共同思想内涵,排除
B项;批判继承在表中古代经典文献中并无直接反映,排除C项;保障了中
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表中经典著作的共同思想内涵的主旨不符,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2024·山东东营期末)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荀子
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尚书》有云:“重民五
教,惟食、丧、祭”。《左传》:“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
民之道,于是乎在矣。”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A. 崇德尚贤 B. 勤俭节约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解析: 据题干中“民无信不立”“节用裕民”“重民五教”“生民之
道”等内容可知,这些言论都体现了“以民为本”(即以老百姓为治国安
邦的根本)的思想,故选C项;崇德尚贤、勤俭节约和道法自然与题干内
容均无关,排除A、B、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4·福建泉州三模)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
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中国古
代的历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
A. 侧重经济交流 B. 崇尚和平交往
C. 凸显对外开放 D. 强调多元互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文化输出,更多地体现出中
国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和影响力,并非强行传播,说明中华文明崇尚和
平交往,故选B项;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并不只是经济交流,而是包含文
化、思想、习俗等多方面的交流和传播,排除A项;中国古代向外传播
的主要是农耕文明,这一过程不是对外开放的产物,而是自然发生的
文化传播,排除C项;多元互鉴需要各方的文化都有所贡献,相互交
流,但是材料中的情况主要是中国的文化向外传播,未涉及其他文化
向中国传播,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3. (2024·江苏如皋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发展了周初萌发的人本思潮,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
说,把人本思想在理论上推向了高峰。《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
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孔子把仁的主要内涵界定为“仁者爱人”,自
觉地承认必须把人当人看,维护做人的尊严。儒家认为,仁和善是天道赋
予社会与个人的本性,他们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比较方面发现人的价
值。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差别在于人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在荀
子哲学中,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伦理道德。
——摘编自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材料二 儒家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始终以修身、内省来完善自我人格,
作为社会实践的原动力,为士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入世途径:“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并且规定了儒士的社会责任与命运;“士不可以不
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明
代武宗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导致戴铣等人被逮捕入狱,王阳明抗疏引
救,敢于不卑不亢,批评皇帝的过失行为。这种批判力量亘古相传,王阳
明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例。人格的独立意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
中,不自觉地衍化为一种文化精神。
——摘编自赵维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文精神的贡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内容。
答案: 对鬼神采取回避态度,将立足点放在人事方面;主张维护人
的价值和尊严;将仁善视为人的本性;强调人具有遵守道德的主动性。
解析: 据材料一“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可知
对鬼神采取回避态度,将立足点放在人事方面;据材料一“自觉地承认必
须把人当人看,维护做人的尊严”可知主张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据材料
一“仁和善是天道赋予社会与个人的本性”可知将仁善视为人的本性;据
材料一“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就是伦理道德”可知强调人具有遵守道德的
主动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价
值。
答案: 倡导积极入世,激励士人投身社会实践;强调社会责任,增
强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提倡加强自我修养,有利于道德的完善;形成批
判意识和独立人格,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成为现代中国人文精神
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
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二“儒家……为士子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入世途径”可知
倡导积极入世,激励士人投身社会实践;据材料二“规定了儒士的社会责
任与命运”可知强调社会责任,增强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据材料二“士
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可知提倡加强自我修养,有利于道德的完善;据材料二“王阳明抗
疏引救,敢于不卑不亢,批评皇帝的过失行为”可知形成批判意识和独立
人格,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据材料二“人格的独立意识在中国文
化发展的进程中,不自觉地衍化为一种文化精神”可知成为现代中国人文
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可知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
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