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年级下册科学《2.种子长出了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清晰阐述种子萌发过程中根的生长变化规律;深入理解根的作用,包括固定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2. 科学探究目标:熟练运用多种观察方法,持续观察并准确记录种子根的生长情况;自主设计并实施探究根的作用的实验,有效培养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能力。3. 科学态度目标: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对植物生长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根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全面掌握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特点和作用;熟练掌握观察根生长的正确方法,学会设计根吸收水分的实验。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根是如何吸收水分和养分并运输到植物各部分的;能够准确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三、教学工具1. 学生材料:前一周种植的蚕豆种子(带根);培养皿、放大镜、尺子、滴管;记录表格;植物油、红墨水、透明塑料瓶、剪刀、带根的植物幼苗。2. 教师材料:多媒体课件(包含种子萌发过程中根生长的视频、根的作用的动画等);实物投影仪;提前准备好的实验装置(用于演示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四、教学过程(40分钟)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展示前一周学生种植的蚕豆种子(已长出根)。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周种的蚕豆种子吗?大家看看,它们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A:种子长出了白白的根!教师:没错,种子长出了根。那这些根是怎么生长的?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2. 观察根的生长(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自己种植的蚕豆种子的根,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根的形态、颜色,用尺子测量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教师:大家仔细观察,根的尖端是什么样的?根上有没有一些细小的绒毛?学生B:根的尖端是白白的,根上有一些小小的绒毛。教师:非常好。这些细小的绒毛有个名字,叫根毛。它们可是有大作用的。那根的长度有什么变化呢?学生C:我的种子根比上周长了3厘米。教师:大家记录得很准确。我们可以发现,种子萌发时,根总是向下生长,而且生长速度还挺快呢。3. 探究根的作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的作用,并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的根在土壤里有什么作用呢?学生A:根可以让植物固定在土里,不会被风吹倒。教师:这是根的固定作用。那还有其他作用吗?学生C:根是不是可以吸收水分?教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对。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验证根是不是真的能吸收水分。(教师演示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将带根的植物幼苗放入装有红墨水的透明塑料瓶中,在水面滴几滴植物油,标记好水位,然后放在阳光下。)教师:大家看,老师在水面滴了植物油,这是为什么呢?学生D:是为了不让水蒸发吧。教师:非常棒!这样我们就能更准确地观察到水的变化了。一段时间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大家看看,瓶子里的水位有什么变化?植物的根和茎有什么变化?学生B:水位下降了,植物的根和茎都变红了。教师: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A:说明根吸收了红墨水,也就证明根能吸收水分。教师:完全正确!根吸收的水分还能通过茎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呢。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根的生长特点和作用。教师:今天我们一起观察了种子长出的根,谁能说一说根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学生D:根总是向下生长,能固定植物,还能吸收水分。教师:非常好。除了这些,根还能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在大自然中,根对于植物的生长和生存至关重要。教师: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根的这些作用有什么应用呢?学生C:我们植树的时候,把根埋好,树就能长得更稳。教师:没错。还有在沙漠里,有些植物的根长得特别长,就是为了吸收到更深处的水分。大家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根的知识。五、课堂作业1. 基础作业: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蚕豆种子根的形态,并标注出根毛,简要描述根的作用。2. 拓展作业:布置学生课后观察身边不同植物的根,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长环境,记录下来并思考根的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六、板书设计种子长出了根1. 根的生长特点:向下生长;生长速度较快;根上有根毛2. 根的作用:固定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3. 实验验证:根吸收水分,水位下降,植物的根和茎变红七、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种植的蚕豆种子的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探究根的作用的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比较准确,较好地理解了根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不够清晰,导致实验速度较慢。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