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8讲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一、选择题1.(2025·广东广州质检)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群落结构一般较复杂且保持相对稳定B.我国森林群落有多种类型,如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等C.深秋森林出现“山山黄叶飞”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D.森林中不同种生物种间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和谐共存2.不同群落的外貌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群落内部生物的特征对环境具有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仙人掌的针状叶、爬行动物的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有利于适应荒漠干旱生境B.在草原上,各种旱生多年生灌木植物占优势,多数动物具有快速奔跑的特点C.森林中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层现象明显,群落对光能、空间的利用率高D.冻原植被和动物的丰富度较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较低3.(2025·山东济南模拟)下表为某群落演替的三个基本阶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侵入定居阶段 (先锋群落阶段) 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环境,为之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有利条件竞争平衡阶段 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对稳定阶段 各物种通过竞争,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A.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向一定方向发生有序变化的过程B.相互竞争过程中留存下来的物种,在资源利用方面能达到相对平衡C.相对稳定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数量比例不再发生变化D.上述三个基本阶段中均存在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4.(2025·山东临沂一模)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地表呈现荒漠景观的演替过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我国西南部石灰岩区域曾经出现过严重的石漠化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石灰岩区域石漠化后再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发生石漠化时群落演替依次经历了乔木、草本、灌木,再到荒漠四个阶段C.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可以减缓土地石漠化,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D.在石漠化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变,生物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5.(2025·广东大联考)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图判断,该湿地群落形成过程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B.分布在湿地核心区的芦苇等生物不会出现垂直分层现象C.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的早期状况D.若人为的建设活动加强,则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加快6.北方某林区发生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地区发生了次生演替B.①中群落也有垂直结构C.随着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的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差D.火烧后15年到40年,灌木丰富度下降,主要原因是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阳光逐渐减少7.(2025·济南模拟)火是森林重要的干扰因素,森林火灾可毁坏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如图是某落叶松林区重度火烧后草本、灌木、乔木三种植被类型盖度(某区域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乔木、灌木、草本B.重度火烧后,森林逐渐恢复原状属于次生演替C.随着演替的进行,森林郁闭度增加,对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减弱D.造成重度火烧后植被③盖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获得的光照减少8.(2025·湖南永州模拟)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如图1、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分别代表自养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如图2。已知自养类群可以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经过一段时间的演替后,该裸石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B.图1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持续增加C.演替过程中优势种H的环境容纳量上升D.演替稳定后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数量金字塔一定呈正金字塔形二、非选择题9.(2025·湖南郴州模拟)为调查某地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群落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山体滑坡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 演替,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写出两点)。(2)研究原始群落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中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 法。山体滑坡区域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图中代表山体滑坡区域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 ,判断依据是 。在山体滑坡区域的生态修复过程中,所选植物一般为本地物种,而不宜选用外地物种,其原因是 。(3)上述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主要原因是 。第48讲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1.C 森林群落生物种类丰富,生物生活的环境比较优越,一般结构会较复杂且能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我国幅员辽阔,生物种类繁多,森林群落也有多种类型,如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等,B正确;深秋森林出现“山山黄叶飞”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C错误;森林中不同种生物种间生态位的不同,生物间的竞争较小,因而可以达到和谐共存,D正确。2.B 荒漠的生态条件极为严酷,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暴多,荒漠的植被稀疏,植物种类贫乏,这里生长的植物十分耐旱,仙人掌的针状叶、爬行动物的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干旱的荒漠生境,A正确;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各种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多数动物具有快速奔跑的特点,B错误;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稳定性较高,冻原植被和动物的丰富度较低,结构简单,且温度较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较低,D正确。3.C 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它往往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A正确;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B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及其数量比例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群落演替的三个基本阶段中均存在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D正确。4.C 石灰岩区域可能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石灰岩区域石漠化后再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发生石漠化时是朝着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的方向进行演替,可能依次经历了乔木、灌木、草本,再到荒漠四个阶段,B错误;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保护措施可以减缓土地石漠化,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在石漠化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生物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D错误。5.B 已知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有原有土壤等条件,可以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布在湿地核心区的芦苇等生物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B错误;近水缓冲区处于河流的泥沙环境和湿地核心环境之间,可以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C正确;若人为的建设活动加强,则能加快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D正确。6.C 发生火烧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该地区植被演替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A正确,C错误;①中草本、灌木等植物构成垂直结构,B正确;火烧后15年到40年,灌木比乔木矮小,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阳光较少,导致灌木的丰富度下降,D正确。7.C 火烧后,随着演替的进行和时间的推移,草本、灌木和乔木依次成为优势种,草本植物盖度逐渐下降并稳定,而灌木和乔木盖度逐渐升高,并且乔木盖度大于灌木,因此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乔木、灌木、草本,A正确;重度火烧后,含有土壤条件和部分繁殖体,故森林逐渐恢复原状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垂直方向上呈分层分布,对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增强,C错误;造成重度火烧后植被③盖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灌木和乔木遮光,植被③获得的光照减少,D正确。8.D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替后,随着物种数目的增多,该裸石上的群落也会存在垂直结构,A正确;图1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增加的物种数目逐渐减少,但物种的总数持续增加,B正确;由图2可知,演替过程中优势种H的数量在增加,所以演替过程中优势种H的环境容纳量上升,C正确;演替稳定后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数量金字塔一般呈正金字塔形,但在特殊情况下未必呈正金字塔型,D错误。9.(1)次生 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恢复原来群落 (2)取样器取样 垂直 S2 图中植被生物量S2明显小于S1 避免引进的物种因缺乏天敌、环境适宜等而造成生物入侵 (3)热带雨林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解析:(1)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可能保留有植物的繁殖体,故山体滑坡区域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两者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前者群落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恢复原来群落。(2)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当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形成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S2明显小于S1,故图中代表山体滑坡区域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为了避免引进的物种因缺乏天敌、环境适宜等而造成生物入侵,在山体滑坡区域的生态修复过程中,所选植物一般为本地物种,而不宜选用外地物种。(3)由于热带雨林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因此该区域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2 / 3第48讲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课程标准1.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2.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考点一 群落的主要类型1.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类依据2.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提醒 荒漠群落中的植物叶片呈针状,气孔在夜间开放,根系强大等;许多动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以固态尿酸盐形式排泄含氮废物等。草原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小,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3.湿地和海洋生物群落(1)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2)海洋生物群落:生物类群主要有微小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4.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1)影响群落类型的主要因素: 等因素。(2)生物对群落的适应性①生活在某一群落中的生物都能适应所处的 。②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③不同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教材拾遗】 (选择性必修2 P35思考·讨论)天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可以看到荒漠、草原、森林、草甸等群落类型,决定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的群落类型的因素可能有水分、温度。1.(选择性必修2 P33正文)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 )2.(选择性必修2 P33正文)爬行类、啮齿类、攀缘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主要分布于草原群落中。( )3.(选择性必修2 P34正文)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多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4.(选择性必修2 P36思考·讨论)热带雨林群落中很多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目的是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 )5.(选择性必修2 P37概念检测)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 )6.(选择性必修2 P37拓展应用)分布于高纬度地区的狐狸耳朵和尾巴更大。( )1.(2025·福建龙岩模拟)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草原群落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宽大,表面有茸毛B.不同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C.森林群落植物的花多为风媒花,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动物D.荒漠群落植被极度稀疏,动物类型丰富2.(2025·辽宁朝阳质检)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动态的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有利于适应干旱环境B.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草原上物种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C.常绿乔木比落叶乔木更能适应我国华北等地森林的自然环境D.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一般是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的过程。2.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教材拾遗】 (选择性必修2 P40思考·讨论)(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苔藓能取代地衣的原因是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2)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发生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能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3.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和结果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选择性必修2 P40正文)“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过程。( )2.(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3.(选择性必修2 P41思考·讨论)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4.(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分类依据是演替时间的长短。( )5.(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大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6.(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从而将自然界所有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控制在人为之下。( )1.(2025·湖南九校联盟高三联考)如图是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中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变化。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实现资源共享,此现象叫生理整合。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该弃耕地区上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在演替的前20 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顶点,20~30 a物种丰富度下降,30 a后物种丰富度一直维持在稳定状态C.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显著提高群落中动植物利用阳光的能力D.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指数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其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题后归纳“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研究者通过相关实验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郁闭甜槠林(受人为影响较小)与干扰甜槠林(适度择伐乔木)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优势度进行比较,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层次 郁闭林 干扰林物种多样 性指数 群落优 势度 物种多样 性指数 群落优 势度乔木层 11.445 0.073 3 14.709 1 0.061 4灌木层 4.004 1 0.265 1 12.077 6 0.086草本层 1.662 9 0.294 4 5.427 4 0.103 9藤本 植物 5.554 0.142 4 8.974 5 0.071 8注:群落内物种数量分布越不均匀,优势种的地位越突出,群落优势度越大。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调查物种丰富度时,样方面积以达到物种数基本稳定的最小面积为宜B.干扰林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群落优势度降低,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降低C.封育保护后干扰林发生次生演替,物种多样性减少,群落优势度增大D.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使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增强题后归纳群落演替的方向及相应过程中各种量的变化项目 类型一 类型二方向 简单→复杂 →稳定 复杂→简单 →稳定实例 大多数自 然群落 受污染或 破坏的群落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复杂程度/种间关系复杂程度/有机物总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的变化(Y)1.(2024·江西高考8题)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溯源教材(1)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等可以采用样方法。(见选择性必修2 P2正文)(2)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见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见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4)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见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2.(2024·浙江6月选考5题)在自然界中,群落演替是普遍现象。下列现象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A.裸岩上出现了地衣B.草本群落中出现成片灌木C.灌木群落中长出大量乔木D.常绿阔叶林中樟树明显长高3.(2024·黑、吉、辽高考3题)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C.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D.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4.(2021·全国甲卷6题)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5.(2023·山东高考24题)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答出2点区别即可)。(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1)人类对边坡的修复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2024·贵州高考)( )(2)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2022·河北高考)( )(3)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2021·全国甲卷)( )(4)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2020·山东高考)( )(5)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2020·海南高考)( )(6)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 (2024·黑、吉、辽高考)( )第48讲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破考点·抓必备】考点一知识梳理夯基1.物种组成 草原生物群落4.(1)水分、温度 (2)①非生物环境 ②种间关系概念检测1.× 提示: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2.× 提示:爬行类、啮齿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主要分布于荒漠生物群落中。攀缘类动物主要分布在森林生物群落中。3.× 提示: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腾的特点,森林生物群落中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4.√5.× 提示:有些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也可以生活在森林群落里,如澳大利亚野兔。6.× 提示:高纬度地区风大,温度很低,狐狸耳朵和尾巴较圆且短,而在低纬度的非洲地带,狐狸耳朵和尾巴大而长。典题演练应用1.B 草原群落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小,表面有茸毛,A错误;环境影响生物群落的形成,不同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B正确;热带雨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很少,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动物,C错误;荒漠群落植被极度稀疏,动物的栖息地不足和食物条件匮乏,因此动物类型少,D错误。2.C 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与环境相适应,A正确;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B正确;我国华北等地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较寒冷,落叶乔木更能适应我国华北等地森林的自然环境,C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D正确。考点二知识梳理夯基1.另一个群落代替2. 土壤条件 种子 长 较多 短 较少3.人类的活动 相对稳定4.方向和速度概念检测1.× 提示:群落演替的起点保留了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因此属于次生演替。2.×3.× 提示: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4.× 5.√ 6.×典题演练应用1.D 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物种丰富度在50 a内的变化可描述为在演替的前20 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顶点,20~30 a物种丰富度下降,30 a后物种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不能预知50 a后的变化趋势,B错误;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可显著提高群落植物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来源有关,C错误;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方面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指数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D正确。2.B 调查物种丰富度时,在一定范围内,物种数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而增大,选择的样方面积以达到物种数基本稳定的最小面积为宜,A正确;由于阳生植物入侵,灌木层和草本层在竞争阳光过程中不占优势,从而导致干扰林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群落优势度降低,B错误;郁闭林的物种多样性较低,但是群落优势度较大,干扰林的物种多样性较高,但是群落优势度较小,封育保护后干扰林向郁闭林的方向发生次生演替,物种多样性减少,群落优势度增大,C正确;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群落结构向更加复杂的方向进行,这样可以提高群落的稳定性,这是生态系统适应外界干扰的一种对策,D正确。【研真题·扣教材】1.D 退耕农田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正确;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B正确;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C正确;题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未必是森林阶段,因为还会受到当地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制约,D错误。2.D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即裸岩上出现了地衣属于演替现象,A不符合题意;草本群落中出现成片灌木这属于演替过程,即处于优势地位的灌木逐渐把草本植物替代,B不符合题意;灌木群落中长出大量乔木,为群落演替过程,表现为乔木作为优势种取代灌木,C不符合题意;常绿阔叶林中樟树明显长高属于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D符合题意。3.C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因此,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等都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A、B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砍伐树木可以在短期内改变森林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进而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不一定是负面的,D错误。4.C 外界因素的改变,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可能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裸岩上没有土壤结构,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而弃耕农田具有较好的土壤结构,甚至保留了部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初生演替先后经历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等,但次生演替一般直接进入草本阶段,不经过苔藓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只有遇到极端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时,群落结构会退化,稳定性降低,D正确。5.(1)时间短,速度较快 (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不能确定 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变化未知,无法确定乙的种群密度变化 (4)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解析:(1)退耕农田上进行的自然演替为次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速度较缓慢。(2)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3)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下降,但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变化未知,因此无法确定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真题重组练 (1)√ (2)√(3)× 提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一般直接进入草本植物阶段,不经过苔藓阶段。(4)× 提示:属于群落演替。(5)√(6)× 提示:适度砍伐可促进群落的演替。6 / 7(共70张PPT)第48讲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高中总复习·生物1. 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2. 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课程标准1. 破考点·抓必备2. 研真题·扣教材3. 验收效·提能力目录Contents01破考点·抓必备梳理归纳, 巩固基本知识考点一 群落的主要类型1. 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类依据cc2. 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提醒 荒漠群落中的植物叶片呈针状,气孔在夜间开放,根系强大等;许多动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以固态尿酸盐形式排泄含氮废物等。草原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小,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3. 湿地和海洋生物群落(1)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2)海洋生物群落:生物类群主要有微小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4. 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1)影响群落类型的主要因素: 等因素。(2)生物对群落的适应性①生活在某一群落中的生物都能适应所处的 。水分、温度 非生物环境 ②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③不同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教材拾遗】 (选择性必修2 P35思考·讨论)天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可以看到荒漠、草原、森林、草甸等群落类型,决定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的群落类型的因素可能有水分、温度。种间关系 1. (选择性必修2 P33正文)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 ( × )提示: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2. (选择性必修2 P33正文)爬行类、啮齿类、攀缘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主要分布于草原群落中。 ( × )提示:爬行类、啮齿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主要分布于荒漠生物群落中。攀缘类动物主要分布在森林生物群落中。××3. (选择性必修2 P34正文)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大多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 × )提示: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腾的特点,森林生物群落中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4. (选择性必修2 P36思考·讨论)热带雨林群落中很多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目的是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 ( √ )5. (选择性必修2 P37概念检测)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 ( × )提示:有些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也可以生活在森林群落里,如澳大利亚野兔。×√×6. (选择性必修2 P37拓展应用)分布于高纬度地区的狐狸耳朵和尾巴更大。 ( × )提示:高纬度地区风大,温度很低,狐狸耳朵和尾巴较圆且短,而在低纬度的非洲地带,狐狸耳朵和尾巴大而长。×1. (2025·福建龙岩模拟)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草原群落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宽大,表面有茸毛B. 不同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C. 森林群落植物的花多为风媒花,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动物D. 荒漠群落植被极度稀疏,动物类型丰富√解析: 草原群落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小,表面有茸毛,A错误;环境影响生物群落的形成,不同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B正确;热带雨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很少,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动物,C错误;荒漠群落植被极度稀疏,动物的栖息地不足和食物条件匮乏,因此动物类型少,D错误。2. (2025·辽宁朝阳质检)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动态的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有利于适应干旱环境B.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草原上物种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C. 常绿乔木比落叶乔木更能适应我国华北等地森林的自然环境D. 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一般是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解析: 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与环境相适应,A正确;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B正确;我国华北等地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较寒冷,落叶乔木更能适应我国华北等地森林的自然环境,C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D正确。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1. 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的过程。另一个群落代替 2. 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cccc【教材拾遗】 (选择性必修2 P40思考·讨论)(1)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苔藓能取代地衣的原因是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2)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发生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能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3. 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和结果cc4.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c1. (选择性必修2 P40正文)“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过程。 ( × )提示:群落演替的起点保留了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因此属于次生演替。×2. (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 )3. (选择性必修2 P41思考·讨论)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 )提示: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4. (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分类依据是演替时间的长短。 ( × )5. (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大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 √ )6. (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从而将自然界所有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控制在人为之下。 ( × )×√×1. (2025·湖南九校联盟高三联考)如图是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中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变化。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实现资源共享,此现象叫生理整合。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该弃耕地区上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 在演替的前20 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顶点,20~30 a物种丰富度下降,30 a后物种丰富度一直维持在稳定状态C. 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显著提高群落中动植物利用阳光的能力D. 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指数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其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解析: 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物种丰富度在50 a内的变化可描述为在演替的前20 a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顶点,20~30 a物种丰富度下降,30 a后物种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不能预知50 a后的变化趋势,B错误;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可显著提高群落植物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来源有关,C错误;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方面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指数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D正确。题后归纳“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 研究者通过相关实验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郁闭甜槠林(受人为影响较小)与干扰甜槠林(适度择伐乔木)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优势度进行比较,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层次 郁闭林 干扰林物种多样性指数 群落优势度 物种多样性指数 群落优势度乔木层 11.445 0.073 3 14.709 1 0.061 4灌木层 4.004 1 0.265 1 12.077 6 0.086草本层 1.662 9 0.294 4 5.427 4 0.103 9藤本植物 5.554 0.142 4 8.974 5 0.071 8注:群落内物种数量分布越不均匀,优势种的地位越突出,群落优势度越大。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调查物种丰富度时,样方面积以达到物种数基本稳定的最小面积为宜B. 干扰林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群落优势度降低,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降低C. 封育保护后干扰林发生次生演替,物种多样性减少,群落优势度增大D. 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使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增强√解析: 调查物种丰富度时,在一定范围内,物种数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而增大,选择的样方面积以达到物种数基本稳定的最小面积为宜,A正确;由于阳生植物入侵,灌木层和草本层在竞争阳光过程中不占优势,从而导致干扰林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群落优势度降低,B错误;郁闭林的物种多样性较低,但是群落优势度较大,干扰林的物种多样性较高,但是群落优势度较小,封育保护后干扰林向郁闭林的方向发生次生演替,物种多样性减少,群落优势度增大,C正确;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群落结构向更加复杂的方向进行,这样可以提高群落的稳定性,这是生态系统适应外界干扰的一种对策,D正确。题后归纳群落演替的方向及相应过程中各种量的变化项目 类型一 类型二方向 简单→复杂→稳定 复杂→简单→稳定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复杂程度/种间关系复杂程度/有机物总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的变化(Y)02研真题·扣教材探究分析, 培养核心技能 1. (2024·江西高考8题)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B. 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C. 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D. 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解析: 退耕农田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正确;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B正确;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C正确;题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未必是森林阶段,因为还会受到当地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制约,D错误。溯源教材(1)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等可以采用样方法。 (见选择性必修2 P2正文)(2)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见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 (见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4)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见选择性必修2 P41正文)2. (2024·浙江6月选考5题)在自然界中,群落演替是普遍现象。下列现象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A. 裸岩上出现了地衣B. 草本群落中出现成片灌木C. 灌木群落中长出大量乔木D. 常绿阔叶林中樟树明显长高√解析: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即裸岩上出现了地衣属于演替现象,A不符合题意;草本群落中出现成片灌木这属于演替过程,即处于优势地位的灌木逐渐把草本植物替代,B不符合题意;灌木群落中长出大量乔木,为群落演替过程,表现为乔木作为优势种取代灌木,C不符合题意;常绿阔叶林中樟树明显长高属于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D符合题意。3. (2024·黑、吉、辽高考3题)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 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C. 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D. 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解析: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因此,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等都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A、B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砍伐树木可以在短期内改变森林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进而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不一定是负面的,D错误。4. (2021·全国甲卷6题)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解析: 外界因素的改变,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可能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裸岩上没有土壤结构,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而弃耕农田具有较好的土壤结构,甚至保留了部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初生演替先后经历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等,但次生演替一般直接进入草本阶段,不经过苔藓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只有遇到极端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时,群落结构会退化,稳定性降低,D正确。5. (2023·山东高考24题)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答出2点区别即可)。时间短,速度较快解析:退耕农田上进行的自然演替为次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速度较缓慢。(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 。解析: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 。解析: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下降,但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变化未知,因此无法确定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不能确定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变化未知,无法确定乙的种群密度变化(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解析: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1)人类对边坡的修复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2024·贵州高考)( √ )(2)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2022·河北高考) ( √ )(3)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2021·全国甲卷) ( × )提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一般直接进入草本植物阶段,不经过苔藓阶段。√√×(4)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2020·山东高考) ( × )提示:属于群落演替。(5)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2020·海南高考) ( √ )(6)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 (2024·黑、吉、辽高考) ( × )提示:适度砍伐可促进群落的演替。×√×03验收效·提能力跟踪训练,检验学习效果一、选择题1. (2025·广东广州质检)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森林群落结构一般较复杂且保持相对稳定B. 我国森林群落有多种类型,如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等C. 深秋森林出现“山山黄叶飞”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D. 森林中不同种生物种间因生态位的不同而达到和谐共存123456789√解析: 森林群落生物种类丰富,生物生活的环境比较优越,一般结构会较复杂且能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我国幅员辽阔,生物种类繁多,森林群落也有多种类型,如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等,B正确;深秋森林出现“山山黄叶飞”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C错误;森林中不同种生物种间生态位的不同,生物间的竞争较小,因而可以达到和谐共存,D正确。1234567892. 不同群落的外貌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群落内部生物的特征对环境具有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仙人掌的针状叶、爬行动物的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有利于适应荒漠干旱生境B. 在草原上,各种旱生多年生灌木植物占优势,多数动物具有快速奔跑的特点C. 森林中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层现象明显,群落对光能、空间的利用率高D. 冻原植被和动物的丰富度较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较低√123456789解析: 荒漠的生态条件极为严酷,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暴多,荒漠的植被稀疏,植物种类贫乏,这里生长的植物十分耐旱,仙人掌的针状叶、爬行动物的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干旱的荒漠生境,A正确;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各种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多数动物具有快速奔跑的特点,B错误;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稳定性较高,冻原植被和动物的丰富度较低,结构简单,且温度较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较低,D正确。1234567893. (2025·山东济南模拟)下表为某群落演替的三个基本阶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侵入定居阶段 (先锋群落阶段) 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环境,为之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有利条件竞争平衡阶段 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对稳定阶段 各物种通过竞争,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A.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向一定方向发生有序变化的过程B. 相互竞争过程中留存下来的物种,在资源利用方面能达到相对平衡C. 相对稳定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数量比例不再发生变化D. 上述三个基本阶段中均存在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123456789解析: 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它往往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A正确;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B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及其数量比例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群落演替的三个基本阶段中均存在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D正确。1234567894. (2025·山东临沂一模)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地表呈现荒漠景观的演替过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我国西南部石灰岩区域曾经出现过严重的石漠化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石灰岩区域石漠化后再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发生石漠化时群落演替依次经历了乔木、草本、灌木,再到荒漠四个阶段C.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可以减缓土地石漠化,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D. 在石漠化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变,生物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123456789解析: 石灰岩区域可能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石灰岩区域石漠化后再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发生石漠化时是朝着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的方向进行演替,可能依次经历了乔木、灌木、草本,再到荒漠四个阶段,B错误;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保护措施可以减缓土地石漠化,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在石漠化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生物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D错误。1234567895. (2025·广东大联考)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湿地核心区等区域,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根据图判断,该湿地群落形成过程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B. 分布在湿地核心区的芦苇等生物不会出现垂直分层现象C. 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的早期状况D. 若人为的建设活动加强,则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加快√123456789解析: 已知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有原有土壤等条件,可以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布在湿地核心区的芦苇等生物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B错误;近水缓冲区处于河流的泥沙环境和湿地核心环境之间,可以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C正确;若人为的建设活动加强,则能加快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D正确。1234567896. 北方某林区发生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所示,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地区发生了次生演替B. ①中群落也有垂直结构C. 随着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的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差D. 火烧后15年到40年,灌木丰富度下降,主要原因是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阳光逐渐减少√123456789解析: 发生火烧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该地区植被演替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A正确,C错误;①中草本、灌木等植物构成垂直结构,B正确;火烧后15年到40年,灌木比乔木矮小,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阳光较少,导致灌木的丰富度下降,D正确。1234567897. (2025·济南模拟)火是森林重要的干扰因素,森林火灾可毁坏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如图是某落叶松林区重度火烧后草本、灌木、乔木三种植被类型盖度(某区域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乔木、灌木、草本B. 重度火烧后,森林逐渐恢复原状属于次生演替C. 随着演替的进行,森林郁闭度增加,对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减弱D. 造成重度火烧后植被③盖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获得的光照减少√123456789解析:C 火烧后,随着演替的进行和时间的推移,草本、灌木和乔木依次成为优势种,草本植物盖度逐渐下降并稳定,而灌木和乔木盖度逐渐升高,并且乔木盖度大于灌木,因此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乔木、灌木、草本,A正确;重度火烧后,含有土壤条件和部分繁殖体,故森林逐渐恢复原状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垂直方向上呈分层分布,对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增强,C错误;造成重度火烧后植被③盖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灌木和乔木遮光,植被③获得的光照减少,D正确。1234567898. (2025·湖南永州模拟)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如图1、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分别代表自养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如图2。已知自养类群可以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替后,该裸石上的群落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B. 图1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持续增加C. 演替过程中优势种H的环境容纳量上升D. 演替稳定后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数量金字塔一定呈正金字塔形√123456789解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替后,随着物种数目的增多,该裸石上的群落也会存在垂直结构,A正确;图1中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增加的物种数目逐渐减少,但物种的总数持续增加,B正确;由图2可知,演替过程中优势种H的数量在增加,所以演替过程中优势种H的环境容纳量上升,C正确;演替稳定后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数量金字塔一般呈正金字塔形,但在特殊情况下未必呈正金字塔型,D错误。123456789二、非选择题9. (2025·湖南郴州模拟)为调查某地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群落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山体滑坡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 演替,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 (写出两点)。次生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恢复原来群落123456789解析: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可能保留有植物的繁殖体,故山体滑坡区域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两者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前者群落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恢复原来群落。123456789(2)研究原始群落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中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 法。山体滑坡区域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图中代表山体滑坡区域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 ,判断依据是 。在山体滑坡区域的生态修复过程中,所选植物一般为本地物种,而不宜选用外地物种,其原因是 。取样器取样垂直S2图中植被生物量S2明显小于S1避免引进的物种因缺乏天敌、环境适宜等而造成生物入侵123456789解析: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当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形成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S2明显小于S1,故图中代表山体滑坡区域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为了避免引进的物种因缺乏天敌、环境适宜等而造成生物入侵,在山体滑坡区域的生态修复过程中,所选植物一般为本地物种,而不宜选用外地物种。123456789(3)上述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主要原因是 。解析:由于热带雨林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因此该区域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热带雨林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123456789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8讲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docx 第48讲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pptx 第48讲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