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3《与朱元思书》备课资料(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13《与朱元思书》备课资料(素材)

资源简介

八上13《与朱元思书》备课资料(全)
一、文本解析
(一)文体
骈文溯源
形成于魏晋,鼎盛于南北朝,讲究对仗工整、声律和谐,多用典故,注重形式美。
吴均此文虽为书信片段,却严格遵循骈文规范,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四字对)、“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 + 对偶),体现骈文 “以偶句为主,辞采华美” 的特点。
声律之美
平仄交替:如“从流飘荡(平平平仄),任意东西(仄仄平平)”,符合汉语声调的音乐性。
叠字运用:“泠泠”“嘤嘤” 模拟自然声响,增强语言节奏感,与山水之韵共振。
(二)结构
段落核心意象描写角度艺术手法情感脉络
首段风烟、天山、江流宏观全景白描+ 总起洒脱开篇,奠定“独绝” 基调
二段缥碧江水、游鱼细石、急湍猛浪水之“异”:静→动正侧结合+ 夸张比喻以水之多变,显自然生机
三段寒树、群峰、泉石、鸟鸣、蝉猿山之“奇”:形→声→意拟人化+ 通感 + 议论由景及情,升华志趣
关键设问: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为何是全文 “文眼”?如何贯穿始终?
写山时为何从“形” 到 “声” 再到 “意” 层层递进?体现怎样的认知逻辑?
(三)语言
动词的张力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负”“竞”“轩邈” 赋予山以人的意志,化静为动,展现山势的动态竞争感。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蔽” 字凸显树木繁茂,光影对比强烈,暗示尘世遮蔽与心灵澄明的隐喻。
色彩的隐喻
“缥碧”:青白色的江水,既写物理色泽,亦暗含淡泊心境,与后文 “息心”“忘反” 形成色彩象征链。
“寒树”:非指树木温度,乃视觉(苍翠)与心理(清幽)的通感,传递出远离喧嚣的冷寂之美。
(四)思想内核
避世情怀的显性表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用《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批判功名追逐,向往自然超脱。
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嵇康 “越名教而任自然” 构成魏晋文人精神共同体,体现对黑暗现实的消极抵抗。
生命哲学的隐性书写
山水的“竞上”“不穷”“无绝”,暗合道家 “道法自然” 思想,万物自在生长的状态,正是作者理想的生命范式。
“窥谷忘反” 的 “窥” 字耐人寻味:非刻意探寻,而是偶然遇见,暗合庄子 “目击而道存” 的哲学观。
二、教学资源整合
(一)作者与时代
吴均生平:家贫好学,“日限三纸,悬于屋壁,折条学书”(《梁书》);仕途坎坷,曾因私撰《齐春秋》触怒梁武帝,被贬为奉朝请。
文学主张:反对形式主义文风,提倡“清拔有古气”,其文多写山水游侠,风格刚健,如《续齐谐记》中的神怪故事亦具现实隐喻。
魏晋山水文化背景
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文人朝不保夕,“人的觉醒” 与 “文的自觉” 并行(宗白华语)。
思想交融:玄学兴盛,佛道思想渗透,文人以山水为“道” 的具象,如宗炳 “澄怀味象”、谢灵运 “山水以形媚道”。
(二)文本对比阅读:在参照中深化理解
与《三峡》的异同
维度《与朱元思书》《三峡》
情感基调超脱淡泊,侧重个人志趣悲壮苍凉,暗含历史感
写景手法工笔细描+ 主观抒情粗笔勾勒+ 客观记录
语言风格骈俪精工,辞采华美散文化,质朴刚健
水的特质清澈湍急,侧重静态与动态对比夏水襄陵,侧重季节变化
与《小石潭记》的情志差异
同:皆借山水抒怀,善用动静结合。
异: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含谪居之愁,吴均 “望峰息心” 显避世之旷,折射盛唐前后期文人心态差异。
(三)图像与影视资源
古代绘画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对比画中“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与文中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的意境关联。
明代文徵明《富春江图》:观察画家如何用留白与皴法表现“天山共色” 的空濛感。
现代影像
纪录片《中国奇谭 小妖怪的夏天》:虽为动画,其水墨背景与“浪浪山” 的意象可辅助学生理解 “奇山异水” 的当代诠释。
富春江实景航拍视频:直观呈现“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的江景,拉近文本与现实的距离。
三、核心素养培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词汇系统梳理表
类型例词释义/ 用法例句及赏析
通假字千转不穷“转” 通 “啭”,鸟鸣,此指蝉鸣“蝉则千转不穷”:以蝉声写山林幽静
古今异义任意东西向东向西(动词)今义为方向名词
词类活用猛浪若奔“奔”:动词→名词,飞奔的马比喻水势迅猛
成语源头望峰息心指遁世归隐,亦喻功名利禄之心平息后世沿用为修身养性的典故
骈句创作工作坊
初级任务:模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 + 对偶写 “风” 或 “云”,如 “狂风似刀,乱云如马”。
进阶任务:结合校园景物,创作四字骈句,如“修竹凝露,古柏摇风”,体会汉语对仗的精妙。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逻辑思维训练:写景顺序的“为什么”
问题链:
为何先写“水” 后写 “山”?(符合行舟观景的空间顺序:近水远山)
写水时为何先静后动?(由平和到激烈,暗合情绪递进)
写山时为何从“形” 到 “声”?(符合认知规律:视觉→听觉,外显→内在)
批判性思维:“忘反” 的现代启示
辩论设计:
正方:在快节奏时代,我们需要“窥谷忘反” 的心态。
反方:当代人应积极“经纶世务”,而非逃避现实。
引导方向:结合“内卷”“躺平” 等热词,探讨传统避世思想与现代责任意识的平衡。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五感法赏析意境
视觉:“缥碧”“寒树”—— 冷色调的清幽感;
听觉:“泠泠”“嘤嘤”—— 天籁之音的和谐感;
触觉:“急湍”“猛浪”—— 水流冲击的力度感;
联觉:“望峰息心”—— 视觉刺激引发心理共鸣。
跨媒介审美创造
任务1:为课文绘制 “富春江山水手账”,用简笔画 + 文字批注呈现景物特点(如在 “急湍甚箭” 旁画箭头标注 “动态美”)。
任务2:创作《与朱元思书》微电影脚本,设计 “行舟 — 观水 — 望山 — 感悟” 四个场景,重点体现 “光影变化”(如 “横柯上蔽” 的镜头运用)。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山水文化脉络梳理
先秦:《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比兴手法);
魏晋: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人格化山水);
唐宋:王维“明月松间照”(诗画结合);
明清:张岱“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极简意境)。
总结:中国山水文学始终是文人精神的镜像,从“比德” 到 “畅神”,体现对自然的哲学化认知。
地域文化拓展:富春江的现实与象征
地理知识:富春江为钱塘江中游,流经桐庐、富阳,有严子陵钓台等古迹,历代文人多在此留下诗篇(如李白“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象征意义:富春江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中国士人的“精神桃花源”,承载着对乌托邦式生活的向往。
四、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时规划(3 课时)
课时主题核心任务素养聚焦
第1 课时文言解码:初读与疏通朗读正音、字词梳理、文意翻译语言建构
第2 课时审美品鉴:山水与情志写景手法分析、意境感悟、情感探究审美+ 思维
第3 课时文化拓展:古今对话对比阅读、跨媒介创作、文化讨论文化传承+ 创造
(二)差异化教学策略
基础薄弱学生
制作“文言词汇卡片”(正面字词,背面释义 + 例句),利用碎片化时间记忆;
通过“思维导图填空” 梳理文章结构,降低理解难度。
能力较强学生
挑战任务:对比吴均《与顾章书》(“森壁争霞,孤峰限日”),撰写 200 字短评,分析 “吴均体” 的共性;
拓展阅读:宗白华《美学散步 论山水美》,撰写读书笔记,提升美学思辨能力。
(三)评价设计
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朗读、讨论、创作中的参与度,如能否准确找出文中的对偶句,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水画面。
形成性评价
文言词汇小测(10 分钟):重点考查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微型写作:以“富春江的_____(填景物)” 为题,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写一段 100 字短文。
终结性评价
背诵与默写:全文背诵,注意骈句的对仗工整;
项目式作业:小组合作制作“《与朱元思书》文化手账”,包含文本注释、插画、文化拓展(如魏晋名士小故事)、个人感悟等板块。
五、深度拓展
(一)主题拓展
推荐篇目
柳宗元《永州八记》:体会“借山水抒谪居之愤” 的写法;
苏轼《赤壁赋》:对比“水月之喻” 与 “鸢飞戾天” 的哲学差异;
袁宏道《满井游记》:感受晚明文人对自然的亲昵态度。
探究问题
为何山水常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救赎”?
从“模山范水” 到 “山水即我”,体现怎样的审美观念变迁?
(二)跨学科融合
地理视角
绘制“富春江山水剖面图”,标注文中提到的地理元素(如 “从富阳至桐庐” 的流向、“夹岸高山” 的地貌特征),理解 “山水相依” 的自然规律。
音乐品鉴
聆听古筝曲《高山流水》,结合文中“泉水激石,泠泠作响”,讨论音乐与文学如何共同表现自然之美。
(三)生活联结
实践活动
实地观察:校园内的池塘、树林,用“吴均式” 语言进行描写,如 “池鱼可数,枯叶浮金”;
文化访谈:采访本地老人,了解家乡山水的历史典故,尝试用文言片段记录。
六、疑难问题解答
(一)如何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者” 的典故?
策略:
拆解典故来源:《诗经 大雅》“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原指万物各得其所,吴均反用其意,指追名逐利者。
类比现代语境:如用“996 工作制下的焦虑” 类比 “经纶世务” 的疲惫,帮助学生跨越时代鸿沟。
(二)骈文的形式美与内容美如何平衡教学?
策略:
以朗读带动形式感知:通过 “听读 — 跟读 — 齐读 — 赛读” 多轮朗读,让学生在声音中感受骈句的节奏感。
以内容分析深化形式理解:如分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时,先体会水势之急,再点明对偶与比喻的表达效果,避免形式与内容割裂。
(三)如何处理学生对“避世思想” 的质疑?
策略:
历史化解读:强调魏晋文人 “避世” 是对现实政治的无奈选择,而非普遍价值观。
辩证引导:对比“避世” 与 “责任”,如引用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讨论不同时代文人的使命差异,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与朱元思书》虽仅百余字,却如一幅山水长卷,承载着魏晋文人的精神追求与审美理想。教学中,教师需以语言为舟,载学生穿越文字长河;以思维为桥,联通古今情志;以审美为镜,映照自然与心灵的对话;以文化为根,深植民族精神的土壤。让学生在文字的褶皱里,不仅看见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更看见中国文人永远向美而生的灵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