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7短文两篇-《陋室铭》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实词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17短文两篇-《陋室铭》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实词训练

资源简介

《陋室铭》知识点汇总+文言文实词训练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其诗风格豪健、俊朗,后人称之为“诗豪”。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诗歌《秋词》。
了解内容:
刘禹锡,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铭》一中的韵脚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押韵母:ing。
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惟吾德馨(xīn) 苔 (tái)痕 鸿儒(rú) 案牍(dú)
(一)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 出名 )
2.有龙则灵( 灵验,神奇 )
3.斯是陋室( 指示代词,此,这 )
4.惟吾德馨( 散布很远的香气,比喻品德高尚 )
5.苔痕上阶绿( 动词,由低处长到高处 )
6.谈笑有鸿儒( 大儒,博学的人 )
7.往来无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
8.可以调素琴( 弹奏 )
9.阅金经( 佛经 )
10.无丝竹之乱耳(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嘈杂的音乐 )
11.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用作动词,扰乱,使……乱 )
12.无案牍之劳形( 官府公文 )( 使……劳累,使……疲劳 )
(二)一词多义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操蛇之神闻之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三)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今义:样子)
2.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3.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音乐;今义: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古义:弹奏;今义:调解)
(四)词的活用
1.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3.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4.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长上。
5.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6.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特殊句子
倒装句
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通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但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清葱,映入帘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写作赏析:
1.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6.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本文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选择题考法:
1.托物言志,层层铺垫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先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陋室”,表明陋室不陋,进而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再从陋室环境清幽、主人交往之人不俗及日常生活高雅等方面极力证明“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的“德馨”。最后将陋室与古代贤士的住宅相比,并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证明了“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整齐,读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从句式上来分析,作品巧用四字语、五字语构成骈句,言简意赅,虽非韵文,但均在偶句上押韵,音韵和谐,意蕴丰富;从修辞角度来看,作品运用对偶、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读来如行云流水。整齐美与错落美并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文学艺术价值
3.反向立意,构思巧妙
本文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对“陋室”的“陋”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
理解性默写:
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陋室铭》中,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中,写室主人日常生活高雅脱俗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陋室铭》中,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10.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1.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3.《陋室铭》中中与“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的核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5.《陋室铭》中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