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由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组成,其主题是“青春激扬”。这些诗歌和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这种吟唱不是简单地赞美与歌颂,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从内容来看,《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都是“五四”时期的作品,分别展示了当时青年人的不同人生形态与心理感受。《沁园春·长沙》展示了时代浪潮中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现了诗人的淋漓激情,是时代号角的高歌,赞扬了新力量的崛起。《红烛》则在情绪的矛盾中,自我解慰,自我坚定,展现了青年人心绪与精神的自我成长过程,既有“五四”时期青年人共有的民族时代意识,又对“五四”时期青年人的内心世界作了一个完整性的补充。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示了人类强劲的生命力量,既有激情的表达,又有理性的思考,内涵深广。雪莱的《致云雀》则以自由为基调,展现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昌耀与雪莱的诗是对人生的普遍哲学思考,具有强烈的时代超越性。所选两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女性,这两篇小说具有更细腻的气质和女性的独特视角。《百合花》从人性的角度阐释了革命与奉献的现实意义、军民之间的融洽情感。《哦,香雪》则是淡化了男性角色的存在感,将一群青年女性作为最重要的视角,表达她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渴望与回归;再加上特有的乡村视角,延伸出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等思考。
诗歌与小说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注定了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寻找到共性的部分。注重意象的选择,注重比喻、象征、想象等手法,是这个单元的表达共性。
本单元的任务群主题设计为“青春激扬”,根据不同的选文与体裁,创设不同的任务,模拟多种情境,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加深文本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知人论世能力、想象能力等。《沁园春·长沙》可以采用诗歌朗诵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吟诵中理解文本,学会吟诵技巧;《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则以文学社刊推介此诗的方式,让学生思考郭沫若本篇作品颇受争议的原因;《红烛》可让学生化身为烛,开展一次浪漫的精神之旅,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学习与活动两种情境相得益彰;《致云雀》聚焦外文作品翻译,尝试理解翻译原则;《百合花》以“致敬红色经典”文艺宣传为课堂开展形式,思考革命文学的基本特点与文学价值的再发掘。
诗歌具有含混与跳跃的特点,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面对含混的特点,应允许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多元解读;面对跳跃的特点,需紧抓意象与情感这条连线。
两篇小说的理解困境在于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背后的时代性基础,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缺乏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基本了解,在《百合花》与《哦,香雪》的解读过程中会产生似是而非、纯粹站在今天的文化视角的误区。所以采用情境式任务,就需要打通过去与现在的通道,深入文本,回到那个时代去理解作品。
针对文章特点与学生学情,《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致云雀》《百合花》是本单元教学重点,而《红烛》和《百合花》是本单元教学难点。
课文 课时安排
沁园春·长沙 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
红烛 1
峨日朵雪峰之侧 1
致云雀 1
百合花 2
哦,香雪 1
1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感受并理解作者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2.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评价目标
对探究性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分析说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以及融于景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词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布置预习作业,学生自读。
【导入新课】
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显示英雄气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时运不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叹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辉的诗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同样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宏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讲授新课】
一、赏析上片的景与情
1.确立写景的时间与地点。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同学们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请调整语序,并把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明确:深秋时节,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之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滔滔奔流。
2.抓住写景时诗人的情绪状态。
提问:“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词
解析:主要领会“独”的意蕴。
(1)联系背景,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2)联系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一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改革失败,被贬永州,身处逆境,表露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的“独钓寒江”与作者的“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伟人的胸襟境界不可同日而语。)
明确:不行。“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面对湘江,在秋风中伫立,颇有心潮起伏、神思翻腾的意蕴,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定沉稳的形象,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寒秋”既点明季节,又渲染苍凉严肃的气氛,奠定了全词沉雄的基调。
3.概括所写景物的范围与特点。
提问:联系《沁园春·雪》,说说“看”字一直引领到哪里。
明确:“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共七句。古诗词中称这为“一字豆”,一般上下片各有一字。
提问:诗人在上片看到了哪些秋景
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近景
“鹰击长空” 仰望,高景
“鱼翔浅底” 俯瞰,低景
4.讨论写景的技巧。
提问:此时的视角转换是速度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明确: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
想象将描写秋景的文字转为实物,可分四步:
勾勒形态:勾出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等意象的轮廓;
染上色彩:火红的树林,蓝天碧水……
画面动化: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红叶,江流缓缓……
画面细致、逼真(特写镜头):鹰在广阔的天上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从而成就了色彩绚丽的立体画面。
5.赏析景物描写的细节。
提问: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句有哪些 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明确:
(1)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写山上层层的树林仿佛人工染红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漫江碧透:此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全句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
(3)百舸争流:生动地表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4)鹰击长空: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也有这种作用。)
(5)鱼翔浅底:“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鱼儿游在清澈的水中,也仿佛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意境探讨: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将秋写得萧杀苍凉、清冷惨淡。“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而诗人笔下的秋又为何与众不同呢
明确: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诗的品评在意境,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万物在斗争中获得自由,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 所以,在上片的最后,诗人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二、补充背景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主沉浮”之意: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的主宰,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这即是全词的“诗眼”,通过上片写景提出。
三、上片总结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并借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小结上片,提出问题,为下片抒情议论做准备。
四、赏析下片回忆:人与事
1.确认“谁”是哪些人。
提问:上片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谁”到底是哪一类人或哪一个人
明确:作者在下片用形象的语言回答了这一问题。“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2.分析这一群人的特点。
提问:下片最后三句如何理解
明确:这里写作者回忆了青年时期与同学一起到水流中央游泳,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多么大的气魄!(夸张)
提问: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
明确:激流勇进、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青年。
3.讨论回忆往事的目的。
提问:你认为作者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 为什么
明确:这三句气魄宏大,是作者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主宰大地的重任正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
4.分析描叙技巧。
提问:本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虚实结合,借景抒情。
朗读有节奏、把握重音,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橘子洲秋景。
本词上片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下片塑造革命青年形象——表达了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
1.背诵全词。
2.从网络或书籍中找两首毛泽东抒发激情壮志的诗词,并谈谈体会。
沁园春·长沙 实写,绘景 虚写,抒情
提问的层次还需要更好地设置排布。课堂的开展还是过于扁平化。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是值得思考的。
1.徐四海、夏勤芬,《细读毛泽东诗词》,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
2.迪克·威尔逊,《毛泽东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