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 红烛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2 红烛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红烛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了解反讽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评价目标
1.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人复杂多变的情绪,并使用合适的心理动词进行概括。
2.学生能否多角度对诗句之妙进行深入的赏析。
教学重难点
感知《红烛》体现的“三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进行小组分组。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通过《最后一次讲演》看到了一个铮铮铁骨的闻一多,他用自己的牺牲诠释了什么是无私的奉献,正如他的诗歌《红烛》一般,他光明的人格照耀了整个时代的黑暗夜空。
【讲授新课】
《红烛》创作背景介绍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他的创作冲动被激发,创作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融会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二、朗读诗歌,感知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读音是否准确。
2.教师范读:让学生关注教师在朗读时的情绪处理。
3.朗读指导:让学生标注好情绪有转折的地方。
三、文本赏析
1.任务布置:
(1)全班分为5个小组,分别探究第1节,第2、3节,第4节,第5—7节,第8、9节。
(2)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交流。
(3)每组派1—2名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收获。
2.任务内容:
(1)这一(几)节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2)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赏析其中的一个精彩语句。
四、分享交流探究成果
1.第1节:
明确:(1)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2)运用了呼告、拟人手法。
(3)“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一个“吐”字,逼真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2.第2、3节:
明确:(1)从大惑不解到最终理解,由自作聪明的惭愧到深为敬仰的感情,表达了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2)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
(3)第2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第3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3.第4节:
明确:(1)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自我振奋。
(2)反复、整句形式。
(3)“烧吧!烧吧!……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4.第5—7节:
第5节:
明确:(1)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同情。
(2)使用拟人手法。
(3)“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第6节:
明确:(1)诗人对红烛的同情、惊疑、思考,暗含了矛盾挣扎。
(2)想象。
(3)“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的诗人自己,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痛哭流涕吗 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第7节:
明确:(1)坚定了忧国爱国之情,并自我感到欣慰。
(2)托物言志、比喻。
(3)“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以反问的方式强化自己的爱国的坚定情感,因为即使流泪,也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5.第8—9节:
(1)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2)引用。
(3)“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做出不屈的奉献,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五、总结全文的情感脉络
赞叹——疑惑——理解、振奋——同情——坚定——感伤——鼓励 
面对比较简单的诗节时,学生容易将情感简单化处理,忽略了作者情绪的复杂多变。
本堂课融合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在听中明节奏,在读中找情感,在写中见思想,在说中练表达,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请以闻一多的身份,就“红烛精神”为主要内容,对今天青年做一段简短的演讲。各组撰写演讲稿,推荐出一名代表发表演讲。
红烛
分小组讨论后,导致有些小组对上下文本分析不够细致,从而对自己所分析的诗节把握不够充分。
1.闻一多,《闻一多论新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
2.李婷,《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名作欣赏》,2016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