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3 百合花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3 百合花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 百合花
教学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通过阅读,感知文章的基本情节与主要人物的性格。
2.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情节分析,对小说人物心理进行细致性剖析。
3.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章中军民的深厚情谊;感受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评价目标
1.学生能否完整地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2.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否有所掌握,是否懂得作者借此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作者的巧妙构思与赏析文本人物形象。
难点:故事的文化背景隔膜及当时人物普遍的精神心理。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查找作者茹志鹃的资料,查找关于革命小说的资料,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他们浴血奋战、不畏牺牲,为国家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你能想到哪些革命战斗英雄 (董存瑞、赵一曼等)你印象中的革命英雄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百合花》,看看故事中的英雄是否与你想象的一样,作者又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讲授新课】
一、感知作者及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1950年起,她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等短篇集。
2.写作背景。
作家茹志鹃于1958年3月创作了《百合花》。小说以淮海战役为背景,通过一位通讯员的工作和战斗生活,真实再现了我国人民解放军热爱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里也如此”。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二、感知整体情节
阅读文章后,概括一下故事的情节思路。
(提示:作为小说,情节方面应该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方面内容,学生可从这个角度入手梳理情节。在学生阅读时,提醒学生标记段落,大致梳理出情节发展脉络。)
明确:①开端→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
②发展→新媳妇借给“我”和通讯员被子。
③高潮→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小通讯员牺牲)
④结局→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
三、总体感知人物
1.标记人物描写信息。
勾画、标记文中与人物形象描写相关的语段、句子、词语,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的句子。进而总结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
2.思考:你认为小说着力描写刻画的人物是谁
明确:文章重点描写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
四、细读文本,分析小通讯员的形象
1.小通讯员的形象是怎样表现的
(1)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展开,以细节的方式展现出来。
首先是通过“我”的视角来写小通讯员的,文章花了较大篇幅来写“我”和小战士的对话,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的方式为我们展现小通讯员性格的一个方面。
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对小战士的情感有所变化,一步步加深。
(2)通过“破洞”这一线索开展的:破洞既表现出他对革命的真诚拥护、甘心献身,也表现出他的羞涩的一面。
2.小战士形象总结。
他腼腆羞涩,朴实、纯洁;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这既是一个舍己为人的英雄,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符合生活现实,人物性格显得立体多面。  
让学生选取3—4个词语来概括故事人物的形象特征,表现人物性格最突出的特点,看看是否符合作品内容。
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筛选、整理有用信息,考查学生概括情节与解读人物的能力。
学生写一篇关于小通讯员的人物分析文章,结合故事内容谈谈对人物的看法。
百合花 小通讯员
在主要人物的确定方面,学生有误区,认为“我”等同于主要人物。这是需要警惕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对于小说而言,人物十分重要,人们提到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时,总是会将人物放在第一位,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我们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在上一课中,我们已经对通讯员这一人物做了研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
【讲授新课】
一、细读文本,分析新媳妇的人物形象
1.整体形象特点。
思考:请概括新媳妇的人物形象特点。
明确:她是俊俏的新媳妇,活泼开朗热心,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敬献出来。
2.塑造方式。
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新媳妇这一人物形象的
明确:小说主要通过写对被子的态度来表现这一人物。
第一件事:对作为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擦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是逐步展开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和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二、细读文本,分析故事中的“我”的作用
思考:故事中的“我”不是主人公,那么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小说中“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正是通过“我”的视角叙写了小通讯员和小媳妇,不少情节都是通过“我”的眼睛传递的。因此,“我”是一个桥梁人物,不可或缺。比如,在表现小媳妇这一人物时,作者正是借用“我”的所观所感来写的:“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三、细读文本,进行细节描写分析和意象分析
思考: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细节描写和意象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试着找寻本文的一些细节描写和使用的意象,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明确:
1.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
“树枝”和“野菊花”是自然的代表,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枪筒代表战争。这一细节直接表现出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可爱。即使将要参加战斗,也掩饰不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喜爱,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充满热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2.毛竹。
毛竹暗示了小战士是个生活艰苦的山村里的人,又说明着他身上与生俱来的纯朴的性格。
3.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
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反复出现。一方面表现通讯员的羞涩的性格与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4.百合花被子的象征含义。
在文本中,所借的被子上有百合花,小说也以“百合花”命名,意义特殊。百合花色泽淡雅,白净纯洁,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 
让学生课上选择一人物进行分析,结合故事内容谈谈对人物的看法。
本节课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让学生对革命小说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小说的创作年代背景有了一定了解。此外,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知道从哪里入手,并尝试写分析性的小论文,懂得细节描写的方法。
搜索其他的革命题材小说,将其中的战斗英雄人物与本文的通讯员作对比,看看有何异同。不同的原因在哪里 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无关联 写一篇文章作比较阅读分析,不少于500字。
百合花 意象
课堂的开展还是过于扁平化。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是值得思考的。
1.茅盾,《读最近的短篇小说》,《人民文学》,1958年第6期。
2.茹志鹃,《漫谈我的创作经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李从云,《<百合花>的文学史意义》,《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4.廖冬梅,《<百合花>:个人化的战争叙事》,《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