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下册知识点(第五、六单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文地理下册知识点(第五、六单元)

资源简介

北方地区
一、红松之乡(小兴安岭—黑龙江省中北部 亚洲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
1、东北三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 东北三省蕴藏着丰富的森林、农业、矿产和水利等资源
2、成为红松之乡的原因:山地地形;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漫长寒冷,蒸发小,总体湿润,适宜林木生长。
3、问题:长期过量开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严重破坏林区生态环境
4、改进的措施:模仿森林自然发育采伐森林,抚育合理地经营与管理森林;实现林业资源经济转型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概况:黄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区,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
跨越的省级行政区: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河北,河南,内蒙古
2、黄土高原 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①水土流失的原因: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地表裸露,植被稀少;土质疏松;人类过度开发
②治理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修造梯田
3、黄土高原的文化:信天游,腰鼓,窑洞
三、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
1、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东邻近渤海湾,西临太行山,北靠燕山、长城
2、自然环境:①地形:平原为主,西北高,东南低
②河流: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属海河水系,入渤海)
③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
3、城市职能:政治中心(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新中国政治生活的心脏)、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怀柔、未来科学
南方地区
一、水乡城镇(太湖流域 太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1.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北抵长江,南临杭州湾,东临东海,跨江苏、浙江、上海
2.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原因:
①地形: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②河湖: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灌溉便利;
③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
3.水乡风情:①交通:以船为主
②建筑:临河建屋(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
③食物:太湖三白(太湖银鱼,白鱼,白虾)
④习俗:过三桥 、快船
二、富庶的四川盆地
1.地理位置:中国西南部,在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长江上游,西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南部云贵高原,北部大巴山、秦岭,东部巫山,位于第二阶梯
2. 四川盆地农业发达的原因:(1)自然条件:
①地形: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充裕【受地形影响,四川盆地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的特点】
③河湖:河流众多,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2)人文条件:防洪和灌溉工程—都江堰(岷江中游)
3.自然资源:①天然气、芒硝资源占中国第一
②井盐分布广泛:自贡—“千年盐都”
③野生动植物丰富:大熊猫、金丝猴、雪豹、桫椤
4.生产生活特色:
我国最大的水稻和油菜籽产区;肉猪和家禽产量很高;
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独特的巴蜀文化:川剧变脸,川菜
三、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1.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地区,三地陆路相通、水陆相连,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2. 珠江三角洲农业发达的自然原因:
①地形: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③河湖:河流众多,灌溉便利
3.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工业的有利条件: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②国家政策的支持;③廉价的劳动力;④土地成本低;⑤交通便利
[点拨]深圳一珠江口东侧一临近香港特别行政区
珠海一珠江口西侧一临近澳门特别行政区
四、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
(一)上海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接长江入海口,
2.自然条件优越:①河湖:河湖众多(太湖流域)
②地形: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③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3.历史背景:200多年前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称誉。鸦片战争被开辟为商埠。
4.工业基础好:制造业发达(宝钢、汽车工业)
5.政策支持:1990年实施浦东开发战略(以金融业【陆家嘴】、高科技产业【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主)。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二)上海的影响:上海经济的繁荣产生了跨领域、跨区域的辐射效应,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成长,带动着全国经济的发展
西北地区
一、丝路明珠 (新疆)
1.位置: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邻国众多(8个)。
2.自然环境:①地形: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②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受海陆位置影响)
③自然资源:油气资源丰富
3.生产特色:绿洲农业 [绿洲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绿洲为丝绸之路往来的商旅提供了宝贵的水和食物]
4.发展绿洲农业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夏季高温,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塔里木河的灌溉
人文条件:灌溉工程—坎儿井【坎儿井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能减少蒸发、免去运水之劳】
5.主要种植的农作物:葡萄、哈密瓜、小麦、棉花等
二、草原风情(内蒙古)
1.自然环境:①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海陆位置影响)
②地形:高原(内蒙古高原)为主,地势平坦,草原辽阔
2.生产特色:畜牧业
3.生活特色:草原文化
①衣:蒙古袍;②食:白食(奶食)、红食(肉食)、茶食(奶茶);③住:蒙古包;④行:骑马;⑤娱乐:那达慕大会(每年的七八月)——赛马、摔跤、射箭
三、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1.地位(职能):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是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原因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乌鲁木齐位于新疆中部,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自古就有“开天辟地之门户”的称谓,是连接天山南北、沟通新疆与内地的交通枢纽
②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新亚欧大陆桥
国家政策的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带一路”
3.民族风情:多民族共居,国际大巴扎(集市、农贸市场)是乌鲁木齐团结、开放与繁荣的象征。
青藏地区
一、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地区(青藏高原)
1.生产特色(支柱产业):畜牧业
2.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①海拔高,太阳光强烈,昼夜温差大,牧草的营养成分含量高;
②冬冷夏凉,降水少,适合牧草生长,草场面积广阔,适宜发展畜牧业。
③牦牛(高原之舟)、藏绵羊和藏山羊等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的高原环境
3.生活特色:①食:以牛羊肉为主,奶制的酥油、酸奶和奶酪。 ②穿:藏袍 ③住:帐篷
二、日光城——拉萨
1.位置: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西藏的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
2.成为日光城的原因/发展太阳能的优势:海拔高,空气稀薄,纬度低,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丰富
(拉萨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大力开发利用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
3.“打林卡”休闲方式
社会调查
1.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主要渠道是社会调查,其一般步骤是:确定主题 —拟订提纲—实施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有:实地调查法、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一般在调查对象较多时使用问卷调查法。
3.中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
(2)有利于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帮助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今后走向社会积累经验等。
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一)不断变化的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世界人口增长的概况:总趋势在不断增长。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是有差异的。
(2)世界人口增长的影响:①人口增长过快:引发人口与环境 、资源 、发展 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
②人口增长过缓甚至负增长:出现老龄化社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2.我国人口现状及应对措施
人口现状 应对措施
①从数量上看:人口总量大,但增长势头明显减弱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断完善生育政策
②从质量上看:人口素质大幅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上升空间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③从年龄结构上看:劳动适龄人口总数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如增强综合国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生育政策等
(二)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
1.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自然资源是人类安生立命的基本条件。
2.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办法:“开源”与“节流”。在此过程中,科学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扩大资源开发的范围和种类,增加自然资源的探明储量,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我国自然资源的状况及开发利用情况
(1)我国自然资源的状况: ①总量丰富,种类相当齐全,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②空间分布不均匀;
③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破环与浪费严重
 (2)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①为了改变一些地区的资源短缺状况,我国实施了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工程。
②立足自身的自然特点和优势 ,寻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
“开源”:依靠科技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节流”:建立以节水、节能、节材为中心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体系。
④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把节约资源纳入法治轨道
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约意识
(三)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
1.世界各国应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
【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固体废弃物污染】
2.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1)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2)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
3.我国环境问题的危害: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 ,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影响社会安定,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4.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1)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把对环境的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把保护环境列为基本国策。
 (2)依靠科技,加大环保投入,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3)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4)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四) 发展的选择
1.PRED问题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简称为“PRED问题”,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口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3.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是动力,协调发展是方法;绿色发展是方向,开放发展是战略,共享发展是归宿。
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五)区域的变化
1.区域的变化
 (1)区域变化的表现:人口的迁移、环境的变迁、资源的调配,经济的发展等。
 (2)区分事实与观点:事情的真实情况属于事实;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属于观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