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中国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 国土与人民1、我国辽阔的疆域(1)我国的地理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小部分位于低纬度、热带,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2)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加拿大、中国)(3)陆上相邻的14个国家:朝 鲜、俄 罗 斯、蒙古、哈 萨 克 斯 坦、吉 尔 吉 斯 斯 坦、塔 吉 克 斯 坦、阿富汗、巴 基 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口诀: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有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还有缅老越。】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4)四至:见图(最北、最东的省:黑龙江;最南的省:海南)南北差异——纬度——温度(冬季黑龙江和海南);东西差异——经度——时差(跨度约60度,相差4小时)(5)海域: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两大岛:台湾岛(中国第一大岛)、海南岛(中国第二大岛)海岸线:全长约1.8万多千米,北起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6)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优势特点: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优势:东部濒临太平洋,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与各国海上往来和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通过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行政区划(1)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2)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课本P6、7【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省会)、轮廓、位置(看中国政区图)】(3)我国省级行政区域之最: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跨经度最广的省: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众多的人口(1)人口概况: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4.4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2)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很不均匀,东密西疏。(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黑河——腾冲,该线以东即东部人口稠密,该线以西即西部人口稀疏。4、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1)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2)各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第二课 山川秀美1、复杂多样的地形(1)我国地形的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2)我国主要地形主要山脉:(看中国地形图,掌握每个地形区的特点及其位置等相关内容)课本P11四大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塔里木盆地(中国最大的盆地)、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3)三级阶梯平均海拔 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单元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界线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和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和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4)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产生的影响①对气候:有利海洋湿润气流的深入内陆,形成降水;②对河流: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③对人口: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2、我国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1)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课本P1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2)影响气候的因素:1 纬度(如我国冬季北方比南方气温低)2 地形地势(海拔高,气温低)3 海陆位置(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4 季风(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方降水多)(3)季风:①夏季风:偏南风(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②冬季风:偏北风(东北风、西北风)(4)季风影响:①有利:提供了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优越条件,雨热同期的特点有利于农业发展。②不利:季风的不稳定性会造成自然灾害(旱涝灾害、寒潮)长江、黄河比较项目 长 江(“V+W”字形) 黄 河(“几”字形)源头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青海省、青藏高原) 巴颜喀拉山北麓(青海省、青藏高原)入海 东海 渤海干流长度 6300千米 第一大河 5400千米 第二长河流经省区 青、川、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9个)上、中、下游分界 上游与中游:湖北宜昌中游与下游:江西湖口 上游与中游:内蒙古河口中游与下游:河南桃花峪主要支流 上游: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中游:汉江、湘江、赣江 上游:洮河、湟水中游:汾河、渭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主要景观 水利工程——三峡工程(长江上游)著名峡谷——虎跳峡 “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水文特征 上游: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中游:河道弯曲,湖泊众多下游:江阔水深,航运便利 上游: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中游:含沙量大下游:形成“地上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问题: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原因:自然原因: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支流多,干流水量大;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人为原因:人们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河流、湖泊的泄洪能力降低 问题:下游形成“地上河”原因: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流速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治理措施 实施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生态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在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第三课 地域差异显著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与一月份0℃等温线重合,是冬季河流普遍结冰与普遍不结冰的分界线;③800mm年等降水量线重合,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④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⑤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等.项目 北方(秦岭—淮河以北) 南方(秦岭—淮河以南)自然环境 气候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1月均温 低于00C 高于>00C年降水量 少于800毫米 多于800毫米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南北温差大,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夏季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水文特征 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 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地形 多平原 多丘陵自然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 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水资源丰富人文环境 生产 主要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生活 民居特色 注重防寒保暖 注重通风、防潮饮食习惯 喜吃面食 喜吃米饭交通工具 陆路交通为主 水陆并举3、东部和西部各自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东部:资金雄厚、技术发达、人才众多、市场广阔、交通便利西部: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综合探究四 走进台湾1.组成: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 等众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2.地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东海,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隔海相望。3.自然环境:(1)气候: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2)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地势中间高四周低。(3)河湖:河流多,水量大,河流短小,水能丰富。(最长的溪流:浊水溪;最大的湖泊:日月潭)4.人文环境(1)美称:“天然植物园”(银叶板根)、“水果之乡”“东方糖库”(2)台湾的人口、大城市和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区;交通呈环岛分布(主要原因:受地形地势的影响)(3)台湾的少数民族:高山族姓名:第五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一、红松之乡(小兴安岭—黑龙江省中北部 亚洲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1、东北三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 (东北三省蕴藏着丰富的森林、农业、矿产和水利等资源)2、成为红松之乡的原因:山地地形;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蒸发量小,总体湿润,适宜林木生长。3、问题:长期过量开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严重破坏林区生态环境4、改进的措施:寻找新的生产方式,抚育并合理地经营与管理森林;实现林业资源经济转型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1、概况:黄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区,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跨越的省级行政区: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河北,河南,内蒙古2、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①水土流失的原因: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土质疏松;人类过度开发②治理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科学放牧,修造梯田3、黄土高原的文化:信天游、腰鼓,窑洞三、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1、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东邻近渤海,西临太行山,北靠燕山、长城自然环境:①地形:平原为主,西北高,东南低; ②水文: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注入渤海③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3、城市职能:政治中心(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新中国政治生活的心脏)、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怀柔、未来科学)南方地区一、水乡城镇(太湖流域)1.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北抵长江,南临杭州湾,东临东海,跨江苏、浙江、上海2.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原因:①地形: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②水文: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灌溉便利;③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3.水乡风情:①交通:以船为主 ②建筑:临河建屋(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③食物:太湖三白(太湖银鱼,白鱼,白虾) ④习俗:同里的过三桥、周庄的快船二、富庶的四川盆地1.地理位置:中国西南部,在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长江上游,西面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南面云贵高原,北面秦岭,东面巫山,位于第二阶梯2. 四川盆地农业发达的原因:(1)自然条件:①地形:盆地内部的成都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②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充裕【受地形影响,四川盆地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的特点】③水文:河流众多,水源充足,灌溉便利(2)人文条件:防洪和灌溉工程—都江堰(岷江中游)3.自然资源:①天然气、芒硝资源占中国第一;②井盐分布广泛:自贡—“千年盐都”③野生动植物丰富:大熊猫、金丝猴、雪豹、桫椤4.生产生活特色: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水稻和油菜籽产区;肉猪和家禽产量很高;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巴蜀文化:川剧、川菜三、开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1.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地区,三地陆路相通、水陆相连,与东南亚隔海相望。2. 珠江三角洲农业发达的自然原因:①地形: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②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③水文:河流众多,灌溉便利3.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②国家政策的支持;③廉价的劳动力;④土地成本低;⑤交通便利四、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一)上海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1.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长江三角洲,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接长江入海口2.自然条件优越:①水文:河湖众多,扼长江入海口,水源充足;②地形: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③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3.历史背景:200多年前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称誉。4.工业基础好:制造业发达(宝钢、汽车工业)5.政策支持:1990年实施浦东开发战略(以金融业【陆家嘴】、高科技产业【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主)。(二)上海的影响:上海经济的繁荣产生了跨领域、跨区域的辐射效应,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成长,带动着全国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