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课题: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课时 1 授课年级 高一
教材分析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被收录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这篇文章由屠呦呦撰写,以亲身科研经历为蓝本,详细阐述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应用的全过程。从学科融合角度来看,它打破了语文与科学的界限,将医学领域的重大发现融入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精神,拓宽知识视野。在人文内涵方面,展现了科学家们为攻克疾病、造福人类,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意义 。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青蒿素的发现历程,精准提取关键信息,提升语言概括与表达能力,学会运用准确、科学的语言描述科学研究过程。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屠呦呦团队研究过程中的困难与突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发现背后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的严谨性和创新性。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科学研究中蕴含的严谨之美、探索之美,感受科学家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鼓励学生从科学发现中汲取灵感,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与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晰掌握青蒿素的发现过程,理解其科学价值与应用,能够准确阐述关键步骤和重要节点。剖析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科学精神和情感态度,如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对人类健康的担当。学会从文本中提取、整合信息,提高阅读科普类文章的能力,掌握阅读此类文本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屠呦呦团队在研究过程中遭遇的技术难题、理论困境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和不懈努力克服困难。理解文中科学论述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如青蒿素的提取原理、临床试验方法等,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结合课文内容,探讨科学发现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深远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科学精神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新课讲解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类与疾病漫长的斗争历史中,每一次重大医学突破都如同黑暗中的曙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 321 次大型瘟疫,但每一次瘟疫的到来,中医都不曾缺席。在这次新冠肺炎防治中,中医依然逆行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疗专家驰援外国时,还带去了中药连花清瘟和金花清感。而在众多医学成就里,有一项发现改变了全球疟疾防治的格局,那就是青蒿素。2015 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 。今天,让我们走进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同探寻这一伟大发现背后的故事。二、背景及作者介绍写作背景:2015 年 10 月 5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屠呦呦与威廉 坎贝尔和大村智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2015 年 12 月 7 日下午,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本文便基于此。作者介绍:屠呦呦,1930 年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的世界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 等称号,2019 年被授予 “共和国勋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文中表明时间、研究进程、重要事件等关键信息。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 - 4):屠呦呦表达获奖感谢,追溯医学初衷。第二部分(5 - 15):讲述青蒿素从发现到成药的过程。第三部分(16 - 20):阐述青蒿素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重要作用。第四部分(21 - 25):讲述中医药学的卓越贡献。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青蒿素的发现历程,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清晰把握文章脉络。四、文本研读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屠呦呦及其团队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从文中可以看出屠呦呦具备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文章中多次引用古籍和数据,有什么作用?小组代表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总结归纳:困难及克服方式:如实验环境艰苦、研究资源有限、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等。他们通过查阅大量中医药典籍,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经过 190 次失败后仍坚持不懈,最终成功提取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 。精神品质: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重视中医药学传承,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引用古籍和数据的作用:引用古籍体现了中医药学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引用数据则直观准确地展现了青蒿素的抗疟效果以及研究成果,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五、深入探究科学精神引导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精神在屠呦呦及其团队研究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身理解,从不同角度阐述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小组讨论与发言: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有的小组可能会提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多次实验失败面前不放弃;有的小组可能强调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还有的小组可能会关注团队合作精神,在 “523 项目” 中众多科研人员共同努力 。教师总结升华:教师对各小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科学精神不仅包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面对困难的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和探索,还涵盖了团队合作、严谨的治学态度等多个方面。屠呦呦及其团队正是凭借这些科学精神,才取得了青蒿素这一伟大的科研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培养和践行科学精神 。六、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屠呦呦及其团队的科学精神、科学研究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发言 。教师补充完善: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精彩发言,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科学和知识的热爱 。七、课堂练习基础知识练习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青蒿(hāo) 璀璨(càn) 羟基(jǐng) 撒手人寰(yuán)B. 目眩(xuàn) 相悖(bó) 栅栏(zhà) 孜孜不倦(zī)C. 疟疾(nüè) 湮没(yān) 福祉(zhǐ) 自鸣得意(míng)D. 肘腋(zhǒu) 杜撰(zuàn) 褶皱(zhě) 衍生物(qiǎn)答案:C 。解析:A 项 “羟基” 的 “羟” 应读 “qiǎng”,“撒手人寰” 的 “寰” 应读 “huán”;B 项 “相悖” 的 “悖” 应读 “bèi”;D 项 “杜撰” 的 “撰” 应读 “zhuàn”,“衍生物” 的 “衍” 应读 “yǎn”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遐想 闲瑕 闻名遐迩 五彩斑斓B. 目眩 杜撰 渊远流长 高深莫测C. 汹涌 贪婪 惊诧不已 叱咤风云D. 浩瀚 历程 明查暗访 刨根究底答案:C 。解析:A 项 “闲瑕” 应为 “闲暇”;B 项 “渊远流长” 应为 “源远流长”;D 项 “明查暗访” 应为 “明察暗访” 。阅读理解练习阅读文章选段,回答问题:青蒿素的发现是我们研究进展的第一步。我们随即转向第二步:将这个天然分子变为药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生长在北方的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比较低,药物生产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 项目” 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1972 年,我们提取到了青蒿素的纯净物,并用当时最先进的 X 射线衍射方法,确定了其化学结构,1973 年,我们合成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这种化学结构决定了其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大幅度提高。1977 年,我们在《科学通报》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79 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 “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问题:请简要概括这部分内容的主要信息。答案: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青蒿素从发现到成为药物的后续研究过程,包括寻找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提取青蒿素纯净物并确定其化学结构、合成双氢青蒿素以及相关成果的发表和获奖情况 。
教学反思 深度与广度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了对文本细节的剖析,如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实验数据等,又适当拓展了相关知识,如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研究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等,较好地把握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但在拓展内容时,应更加关注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这篇文章是语文与科学学科融合的良好范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结构特点,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些医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但融合的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和深入,比如邀请生物或化学学科的老师进行跨学科授课,共同探讨青蒿素的化学原理和生物作用机制等。教学过程实施反思时间把控:整体教学过程时间安排基本合理,但在小组讨论和拓展延伸环节,时间略显紧张,导致部分小组的讨论成果未能充分展示,拓展讨论也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精确地预估每个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灵活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氛围较为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但仍有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和鼓励措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