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运用地图,简述埃及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东半球、北半球北回归线、北纬30度分别从南部、北部穿过两海三洲之地聚焦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地理位置战略剖析在图 9-16 中标注红海、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西奈半岛及邻国,说明埃及 “两海三洲” 的重要地位。参考答案:埃及的 “两海三洲” 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优越,更是其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资本。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西奈半岛的陆桥功能,以及红海 - 地中海的双海联动,使其成为连接东西方的 “超级走廊”。结合课本P90“阅读”材料以及下列数据,分析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埃及依托运河优势,在红海沿岸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如苏科纳港),成为中东石油运往欧洲的 "中转站",年转口量达 1.2 亿吨,带动仓储、炼油等配套产业发展。2022 年运河因事故短暂堵塞时,国际油价单日上涨 5%,凸显其对能源供应链的关键作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要冲,战略地位突出大大缩短航程,降低运输成本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聚焦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地理位置战略剖析阅读课本P90“发现”材料,议一议,埃及人民为什么盛赞尼罗河是哺育他们的“生命之河”?聚焦人地关系——评价尼罗河的功与过参考答案:尼罗河用丰饶的水土哺育了千年文明,用稳定的水源支撑着现代社会,在沙漠环绕的绝境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因此,埃及人对尼罗河的赞美,既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也是对自身文明与生存根基的深刻认同。聚焦人地关系——评价尼罗河的功与过结合图 7-31,找出尼罗河的两条支流——青尼罗河、白尼罗河流经了哪些气候区。试推断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参考答案:流经的热带草原气候区雨季集中降水,导致河水季节性暴涨,加上下游平原地形排水不畅,形成周期性洪水。聚焦人地关系——评价尼罗河的功与过运用下表,结合课本P94“阿斯旺大坝”材料,辩证认知阿斯旺大坝的利与弊。对比维度 古代灌溉(希罗多德记载) 现代灌溉(阿斯旺大坝后)水源控制 完全依赖自然泛滥,无人工调控 大坝拦截径流,水库调节水量,旱涝可控灌溉技术 洪水漫灌、盆地滞留,无机械辅助 滴灌 / 喷灌、管道输水、水泵提水,技术密集型种植周期 一年一熟(洪水后单季种植) 一年多熟(多季种植,长绒棉、水稻等作物普及)灌溉面积 限于洪水泛滥区(约占国土 3%) 扩展至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全域,通过抽水技术开发边缘地带生态影响 自然淤积维持土壤肥力,生态链简单 泥沙淤积于库区,下游土壤盐碱化,需人工施肥;生物多样性改变人地关系 被动适应自然,技术水平低下 主动改造自然,系统化管理,兼顾经济与生态(尽管存在争议)聚焦人地关系——评价尼罗河的功与过古代尼罗河灌溉是自然馈赠的产物,人类活动被河流节律严格制约;现代灌溉则通过阿斯旺大坝等工程,将尼罗河改造成可调控的 “水利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但也带来了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新问题。这一对比深刻体现了人类从 “适应自然” 到 “干预自然” 的历史演进,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聚焦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实践力——畅聊文化遗产保护阅读课本P95“活动”资料,议一议,在神庙搬迁过程中,政府部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讨论 “如何平衡水利工程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参考答案:①古建筑拆解与重构的技术风险;②国际合作与资金筹措压力;③水利工程工期倒逼,不可预见的文物损伤;④新址环境适应性风险。阿布 ·辛拜勒神庙的成功搬迁,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参考答案: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其价值远超项目本身,为全球濒危文化遗产的抢救提供了范式、技术标准和协作机制。聚焦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实践力——畅聊文化遗产保护阿布 · 辛拜勒神庙搬迁后,太阳节奇观出现的日期推迟了一天。根据地球运动的原理,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每年2月22日和10月22日这两天,灿烂的太阳光能够穿过60多米的纵深,不偏不倚地照在4尊雕像中的拉美西斯二世像上,令小小的石室灿然生辉,持续时间15分钟。太阳节奇观的天文本质:太阳直射点与方位角的精准匹配。新址纬度的微小增加(约 0.001°),使太阳需多移动约 0.26°(1 天)才能达到相同的高度角和方位角,以满足光线入射条件。高中再深入学习聚焦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实践力——热议珊瑚礁潜水可持续发展结合下面材料,探究埃及珊瑚礁潜水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埃及红海珊瑚礁是全球最具生物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覆盖约400平方公里海域,支持超过200种硬珊瑚和1000余种鱼类生存。其中赫尔格达,2023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占当地GDP的65%,其中86%来自珊瑚礁潜水活动。但埃及红海珊瑚礁面临严重威胁,包括气候变化导致的白化事件、过度旅游、非法捕捞和沿海开发等。建立海洋保护区加强法规与执法加大生态恢复投入倡议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我是研学小导游——学习总结各组结合探究成果,将地理知识点融入研学每日行程。然后小组派代表以 “研学导游” 身份,为某一路线解答其中的“地理解谜”。Day1-2:开罗(尼罗河三角洲,分析人口分布与灌溉农业)→ 苏伊士运河(实地讲解交通枢纽作用)。Day3-4:卢克索(参观卡纳克神庙,讨论古代尼罗河泛滥与农耕文明的关系)→ 阿斯旺(考察大坝,辩论 “大坝的利与弊”)。Day5-6:红海沿岸(进行珊瑚礁潜水,调研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 西奈半岛(跨洲地理体验,分析地缘政治重要性)。Day7:返回开罗,总结 “埃及如何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尼罗河三角洲看上去就像一枝莲花——“尼罗河之花”,位于埃及北部,临地中海。由尼罗河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冲积而成。面积2.4万平方公里。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网纵横,渠道密布,集中了埃及全国三分之二的耕地。气候炎热干燥,光照强,水源充足,灌溉农业发达,是世界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长绒棉的主要产地。尼罗河三角洲的人口分布与灌溉农业是 “人地关系” 的典型案例:水资源与肥沃土壤塑造了人口密集区,而人类通过技术手段(灌溉系统)适应并改造自然,形成共生关系。未来需在人口增长、农业需求与生态保护间寻求平衡,依托技术创新(如精准农业、海水淡化)应对水资源短缺与环境挑战,确保 “生命之河” 的可持续哺育。教师总结埃及的可持续发展本质是对 “尼罗河 - 沙漠 - 海洋” 三大地理要素的再平衡:通过尼罗河水资源的 “精准滴灌” 支撑农业与城市,利用沙漠的 “阳光与空间” 发展新能源与生态屏障,依托红海与地中海的 “开放属性” 链接全球经济。这一路径不仅延续了古埃及人 “与河共生” 的智慧,更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为干旱区国家提供了 “人地协调” 的转型样本 —— 在沙漠与河流之间,构建起资源高效、生态韧性、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