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 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灯笼 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灯笼
1.梳理文章内容,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2.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章语言。
3.联系背景,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说到“灯笼”,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和灯笼有关的画面?分享一下你记忆中有关灯笼的故事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月色灯山满帝都,
香车宝盖隘通衢。
1
李商隐《观灯乐行》
灯笼一样薄腊纸,
莹如云母含清光。
宋-陆游 《灯笼》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静穆( ) 思慕 怅惘( )
锵然( ) 褪色( ) 燎原( )
熙熙然( ) 暖融融 马前卒( )
人情世故
sònɡ



chànɡwǎnɡ
tuì
liáo


注意字形。
qiānɡ
偏旁为“衤”。
区别于“事故”。
调停,调解。
安静庄严。
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幽深寂静。
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致忘记。
温和欢乐的样子。
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垂珠联珑。
【怅惘】
【思慕】
【静穆】
【斡旋】
【幽悄】
【褪色】
【垂珠联珑】
【人情世故】
【熙熙然】
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他的散文常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引申出深刻的内涵。
代表作主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
吴伯箫(1906—1982)
散 文 定义 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特点 形散神聚 形散:取材广泛自由,写作手法不拘一格。
神聚:表达主题明确集中。
线索 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变化
分类 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文章以“灯笼”为题,围绕“灯笼”回忆和联想了哪些事?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读课文——批注——小组交流


挑灯迎祖父——祖孙情深
接灯上学——母子情切
乡俗还愿——孤客心暖
元宵张灯——乡俗情浓
族姊远嫁——感伤浮沉
朱红描字——迷恋文化
献帝伴灯——岁月沧桑
愿做马前卒——表达宏愿
第二部分(2-11):
第一部分(1):
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三部分(12):
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层次结构
【点拨】文章以“灯笼”为线索,叙述了很多零散的故事,陈情于事。从对早年乡村生活的深情,深入到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激情,深化至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宏愿。“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思念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缘分,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灯笼记录着家族历史、岁月的沧桑,颇具历史况味;灯笼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
“灯笼”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它串起了作者对“灯笼”相关的诸多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灯笼”的各种怀念之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被激发的爱国之情。
问题探究
开篇说“火”
丰富了文章内容,写出对光明的渴望;
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起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作者在第一部分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多余吗?有什么作用?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非常愤懑,忧心如焚。于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以疏解心中积郁。这一时期的散文,字里行间无不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而《灯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结合背景材料,如何理解结尾段作者的宏愿?
结尾点明主旨。
作者热烈赞颂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古代将军,是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全国人民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批注并思考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第1段开头说:“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是议论。接下来说“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是叙述。叙议结合,十分自然。
第2段叙述早年乡村“灯笼”的一个个影像,末了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是议论,既总结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脑中相关记忆之丰满,表达一种怀念的情感。
叙议结合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写出了环境氛围。
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抒发情感,表明心愿以叙为主,以议为辅
给读者以更多的形象感。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作者曾自述其一贯的写作模式:“一个人是会凭借了点点滴滴的物什,憧憬到一大堆悠远陈旧的事上去的。”
思考讨论:《灯笼》一文是怎样体现这种写作模式的?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以小见大”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手法,试做简要分析。
事物之小
人物之小
事件的细碎
情感的细微
“灯笼”,可以说是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的一个微小事物。
文中的现实人物也是一些微末之人,作者重点描写了祖父、母亲等,其人其事都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中。
如“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村边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等,都是细碎之事。
抒情的切入点小,由小到大,需要从细小的事物中体会出一些温暖的爱、由衷的喜、不可遏制的神往等。
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主旨。
我们可以怎样借鉴这一写法?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
“以小见大”的“小”指的是事件之小、场面之小、人物之小,情感的小。选择小的切入点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更能真实而又针对性地表达情感和主旨。
在写作中,切忌泛泛而谈而要抓住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围绕中心选取贴合主题的人和事,有详有略,展开写作。
【点拨】“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个小人物……大主题,可以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也可以是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或情感。
运用“以小见大”手法时,需要注意:①"小”和“大”之间要有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借助所描绘的“小”要能看到所要表达“大”;②要尽可能把“小”描写得详细一点儿、生动一点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③要巧妙地将“大”点出来,表现文章主旨。
《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从情感、文化等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引出话题——喜欢灯笼(记叙)
回忆内容——描绘灯笼(记叙、
描写、抒情)
抒发情怀——热爱祖国(抒情)
灯笼
形散神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