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第一课时) 课件(共26张PPT+内嵌视频1个)济南版(2024) 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3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第一课时) 课件(共26张PPT+内嵌视频1个)济南版(2024) 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3.蒸腾作用的概念、器官、部位、意义?
温故知新
1.写出图中的结构名称
2.写出图中的结构名称
(1)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 。
(2)促进水分、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防止叶片被太阳灼伤。
(4)促进水循环。
济南版 初中生物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第一章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
第三节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
(第一课时)
车前是常见的草本植物,它的叶呈螺旋状排列,相邻叶间的夹角都接近137.5°,其实,这种“黄金角”在植物界是普遍存在的,体现了植物界所蕴含的数学之美。叶片的这种排列特点与光合作用有关系吗?
使叶片互不重叠,每片叶都尽可能多的接受光照,有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学习导引
1.植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这对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有什么意义?
3.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
关键术语
光合作用 叶绿体 淀粉 二氧化碳 碳氧平衡
问题导航:
1.植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
(像一个个加工厂,原料、场所、产物各是什么?发生的变化是什么?)
2.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是怎样的?
3.“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步骤和注意问题。
4.光合作用的意义?
5.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供作物产量?

二氧化碳
氧气
葡萄糖(有机物)
阳光
1.能说出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
2.通过分析实验,能说出光合作用的产物、场所和条件。
学习目标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营养
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灵气
亚里士多德
中世纪学者
1.光合作用作用机理的探索过程:
通过严谨的实验,探究了光合作用的原理,条件,产物
萨克斯、海尔蒙特等科学家
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阅读教材P15页了解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
人类对光合作用的研究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的,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J.Sachs)利用实验成功地证明了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淀粉。
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普罗斯特勒)小白鼠实验
浇雨水,五年后至少增加了70千克
19世纪(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萨克斯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是否生成淀粉。
得出:植物增加的物质主要来自水,而不是土壤。(后人证明柳树的生长发育所需物质来源于水、土壤中的无机盐和空气中的CO2。
得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吸收CO2,释放O2)。
得出:绿色叶片在光下产生淀粉。
没有空气黑暗环境下:光束照射
没有空气暴露在光下
得出: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19世纪(1880年)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好氧细菌进行试验
18世纪(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黑尔斯发现,植物生长还需要从空气中吸收某些物质。
17世纪(1642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柳树增重实验
分组实验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探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分组实验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探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暗处理
光照
遮光
脱色
冲洗、观察
染色
分组实验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方法步骤
探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分组实验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分析实验讨论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在黑暗处24h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脱去绿色的叶片遇到碘液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分组实验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分析实验讨论问题:
暗处理
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在黑暗处24h
探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形成对照
变量:光
分组实验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分析实验讨论问题:
探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和 组成了对照实验,变量 。
见光部分
遮光部分
光照
3.脱去绿色的叶片遇到碘液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见光部分变蓝色,
遮光部分不变蓝。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说明:
淀粉遇碘液变蓝是淀粉的特性
分组实验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分析实验讨论问题:
探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安全提示:
酒精易挥发、易燃烧,不能直接加热。
用 溶解叶绿素。小烧杯的液体是 。大烧杯的液体是 。加热方式叫 。
脱色后酒精变成 色。叶片变成 色。
酒精
酒精
清水
隔水加热
绿
黄白
分组实验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分析实验讨论问题:
探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小烧杯
大烧杯
叶绿素呈绿色,脱去叶绿素容易观察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
用何脱色?
为何脱色?
为何隔水加热?
何种程度?(叶片、酒精)
思考:滴加碘液前为什么用清水漂洗?
洗去叶片表面的酒精和叶绿素
用镊子取出黄白色叶片用 漂洗,然后平铺在培养皿里,滴加 。
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
检验叶片中是否有淀粉
清水
分组实验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分析实验讨论问题:
探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碘液
观察:
用清水洗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现象:叶片的见光部分 ;
遮光部分 。
变蓝
不变蓝
思考:1.见光部分有淀粉,遮光部分没有淀粉,由此说明 。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而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说明

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遮光部分
见光部分
分组实验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分析实验讨论问题:
探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实验步骤
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暗处理
部分遮光
酒精脱色
清水漂洗
目的是将叶片中的淀粉等有机物运走耗尽
形成对照实验(变量:光照)
目的是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用清水漂洗,洗去酒精。
叶片的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滴碘染色
滴加碘液,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
探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场所:
产物:
光合作用的场所和产物是什么
叶绿体
淀粉等有机物和氧气
探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3.将快要熄灭的木条伸到玻璃管内,有什么现象?本实验说明了什么?
氧气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重新燃烧
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
1.气泡是金鱼藻在光照下产生的,它是什么气体?
2.该气体有何特性?
木条复燃
探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拓展实验1:验证氧气是光合作用产物
拓展实验2: 验证光合作用的场所
把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用黑圆纸片将①处进行两面遮盖,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用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
实验结果:叶片边缘部分没有变蓝;叶片内部未遮光部分变蓝。
实验结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探点一: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形成对照,变量?
1.暗处理
2.选叶部分遮光
3.酒精脱色
4.滴加碘液
5.观察现象
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步骤
2.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
4.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3.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课堂总结
1.白菜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C.细胞核 D.叶脉
B
2.关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把盆栽的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耗尽叶片中的淀粉。
B.将同一叶片一部分遮盖起来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
C.用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D.实验结果:叶片见光部分加碘液不变蓝,遮盖部分加碘液变蓝。
D
堂清
3.如图的实验装置中,能够证明“在有光的条件下氧气是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实验装置和证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的实验装置是( )
A.甲与丙 甲与乙
B.甲与乙 甲与丁
C.甲与丙 乙与丙
D.甲与乙 乙与丙
4.把金鱼藻放在鱼缸里主要是因为它在水中能( )
A.吸收水中的氧气 B.放出二氧化碳
C.放出氧气 D.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
A
C
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次序已打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1—3— ________ —5(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排列)。
(2)图2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 _________,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________。
2 - 7 - 4 - 6
对照实验
光照
(3)图6中滴加的液体是 ______。图7小烧杯中的液体 _____,其作用是 _________。
(4)若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操作步骤完全正确,那么在图5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该实验同时还可以证明 _____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碘液
酒精
溶解叶绿素
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部分变蓝
淀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