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探索地球表面
课时1 地球的结构
刷基础
知识点1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024 浙江宁波期末]我国地域辽阔,山水众多,自然景观美丽多姿。右图为我国某地自然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在图示景观中,能够看到的地球圈层有( )
①地核 ②生物圈 ③大气圈 ④岩石圈
⑤地幔(⑥水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②⑤⑥
2下列不占有独立空间的圈层是 ( )
A.地核 B.生物圈 C.岩石圈 D.水圈
知识点2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024 浙 江 杭 州期末]右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块西瓜的形状放在盘子上”。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的圈层 ( )
A.由内向外密度降低 B.由内向外密度增大
C.陆壳较薄,洋壳较厚 D.地壳厚度均匀
4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存在的明显错误是( )
A.岩石圈范围标注
B.地核和地幔位置标注
C.软流层的位置
D.地壳和地幔位置标注
5[2024 浙江温州期中]某年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震源位于地球内部结构中的最外层,对应的名称是 (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6[2024 浙江丽水期末]右图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各圈层的名称:A ;B ;C 。
(2)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 。
(3)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 层中。(填字母)
(4)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列,最薄的是 。
(5)岩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的圈层和字母 所示圈层顶部。
7[2024 浙江舟山模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连开拓者”号是我国建造的首艘深水钻井船,可以在水深3050米海域进行钻井作业,钻井深度12000米。
材料二 下图为岩石圈结构示意图。
(1)图中显示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 、 、 。
(2)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 地壳较厚,其中图中显示 地区地壳最厚。
(3)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处时的圈层名称、图示序号。
课时2 地形和地形图
刷基础
知识点1 地形的类型
1下图所示的四种地形,其名称分别是 ( )
A.①山地 ②高原 ③平原 ④丘陵
B.①高原②山地 ③丘陵 ④盆地
C.①高原②山地 ③丘陵 ④平原
D.①丘陵 ②山地 ③高原 ④丘陵
2[2024 浙江杭州期末]下列对五种陆地地形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盆地的地形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平
B.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
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
D.地面崎岖不平的一定是山地
3[2024 浙江宁波期末]读图,下面四幅景观图按顺序从左到右,与地形类型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A.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B.山地、盆地、丘陵、平原
C.山地、盆地、平原、高原
D.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4[2024浙江嘉兴期末]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五种地形的区别与联系示意图。下列判读正确的是 ( )
A.①丘陵 B.②高原
C.③平原 D.④山地
知识点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5[2024安徽蚌埠期末]悬空寺,顾名思义是整座寺院就像挂在悬崖上一样。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和某悬空寺景观图,该悬空寺可能建在图1中的 ( )
A.甲 B.乙 C.丙 D.丁
6[2023 浙江温州期中]下列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中,能反映山谷地形的是 ( )
7[2023 浙江杭州期中]关于下面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图表示的实地面积比②大
B.①图中虚线位置表示的地形是山谷
C.①图中甲地在乙地的正东方
D.②图中丙处坡度比丁处坡度陡
刷提升
1读以下四幅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地形部位名称与四幅图所示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鞍部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2[2024浙江嘉兴期末]某同学在一篇旅游日记中写到:“此处海拔1277 米;放眼四顾,只见峰峦起伏,坡度陡峻;到处植被茂盛,景色秀美”。该同学描述的地形类型最可能是 ( )
3[2024浙江湖州期末,中]根据下图中信息,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小溪的流向是自东南向西北流
B.从C 点爬到山顶 A 比从E 点爬到山顶A 更容易
C.雨季D处有发生泥石流风险
D.在地图上量得C到D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为30千米
4[难]关于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①表示的实地面积比②小
B.图①的比例尺比图②大
C.虚线位置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谷
D.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5下图是浙江瑞安某风景区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球半球划分角度,瑞安属于 半球。
(2)A地的海拔是 米。
(3)为发展经济,可开发为漂流活动场地的是 处。
(4)分析地形图,登山者选择丁路线登山,原因是丁处的坡度较缓。判断的理由是此处 较稀疏。
②刷素养 走向重高
6某山区水资源丰富,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要从图中A、B、C、D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课时3 地形的变化
刷基础
知识点1 地壳变动(
1[2024浙江湖州调研]下列证据不能证明地壳变动的是 ( )
A.意大利海岸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
B.弯曲的岩层
C.风蚀的岩石
D.火山
2[2024浙江嘉兴期末]老师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演示地层受力变形的过程,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以下为实验设计,请把实验结论填写完整。
实验材料:选用4厘米×50厘米的竹片(如图甲所示),用它来模拟岩层,因为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变形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变形过程比较接近。
实验流程:水平拿起竹片→两手握住竹片两端并加力,使竹片向上弯曲变形→持续加力,竹片弯曲加剧,弯曲处出现竹纤维崩裂撕开的现象(如图乙所示)→加大力度,竹片折断,折断瞬间,两手有震感。
(1)实验探究结论:竹片代表岩层,用手对竹片施加力使它变形,可以演示 (填“内力”或“外力”)作用的过程;竹片受力逐渐向上弯曲,弯曲到一定程度,弯曲处的竹纤维崩裂撕开(如图乙所示),说明弯曲处岩层受张力作用,若此处地层露出地表就容易被外力侵蚀;加大力度,竹片折断,两手有震感,说明岩层在巨大力的作用下会发生 并可能引发 。
(2)问题分析:使用竹片 (填“能”或“不能”)反映地层连续性的变化过程;实验不能模拟复杂岩层的 过程。
知识点2内外力作用的判断
3[2024 浙江杭州期末]下列各图反映的自然现象,主要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4[2024浙江绍兴调研]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生物因素 D.风力侵蚀
5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
A.流水 B.冰
C.风力 D.生物
6[2024 浙江衢州质检]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第1节 探索地球表面
课时1 地球的结构
刷基础
1. C 【解析】由图可知,山上植被郁郁葱葱,是生物圈现象,②正确。天空中飘着白云是大气圈现象,③正确。图中山峦属于岩石圈,④正确。流水属于水圈,⑥正确。地核、地幔深埋地表以下,从图中看不到,①⑤错误。A、B、D 错误,C正确。故选C。
2. B 【解析】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它占据了地球内部的一个独立且相对较大的空间,A错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它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层,而是由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B正确。岩石圈占有上地幔顶部到地壳表面的空间,C错误。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以及大气圈中的水等水体,占有独立的空间,D错误。故选B。
3. A 【解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内向外密度降低,A正确,B错误。地壳中陆壳较厚,洋壳较薄,C、D错误。故选A。
4. A 【解析】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软流层,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5. A 【解析】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最外层是地壳,故A 符合题意。
6.(1)地壳 地幔 地核 (2)地幔 (3)B (4)A (5)A B
【解析】(1)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图中各圈层的名称由外向内分别为 A—地壳,B—地幔,C—地核。(2)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一个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幔,蛋黄相当于地球的地核。(3)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地幔对应图中地球的内部圈层字母代号为B。(4)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17 千米,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薄的。(5)岩石圈包括A—地壳的全部和B—地幔的顶部。
7.(1)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2)陆地 高山
(3)地幔,③
课时2 地形和地形图
刷基础
1. 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一般海拔500 米以上的是高原和山地,顶面平坦宽广的是高原,相对高度超过200米的是山地。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故选C。
2. A 【解析】盆地的地形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平,A正确;地面广阔平坦的不一定是平原,也可能是高原,B错误;高原相对高度小,但海拔高,C错误;地面崎岖不平的不一定是山地,也可能是丘陵,D错误。故选A。
3. C 【解析】读图可知,四幅景观图从左到右依次进行分析,海拔较高,坡度陡峻,沟谷较深,为山地;四周高、中间低平,为盆地;海拔较低,地面平坦辽阔,为平原;海拔较高,顶面平坦宽广,边缘比较陡峻,为高原。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 C。
4. B 【解析】读图可得,①是山地,②是高原,③是丘陵,④是平原,故B正确。
5. C 【解析】从图2 可以看出悬空寺修建在悬崖峭壁上,从图1的等高线排列情况来看,丙地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位于峭壁,该地可能修建悬空寺。故选C。
6. C
7. D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①图比例尺比②图比例尺大,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表示的实地面积比②小,A错误;①图中虚线位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表示的地形是山脊,B错误;依据图中指向标,①图中甲地在乙地的东北方,C错误;②图中丙处等高线比丁处密集,丙处坡度比丁处坡度陡,D正确。故选D。
1. B 【解析】①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②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③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
④示意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故选B。
2. 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海拔较低,地面广阔平坦,为平原;B坡度陡峻,沟谷较深,为山地;C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为丘陵;D顶面平坦,边缘比较陡峻,为高原。题干描述的是山地,故选B。
3. B 【解析】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图中小溪的流向为自西北流向东南,A错误。读图可知,C处比 E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故从 C 点爬到山顶A 比从 E 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B正确。D处为山脊,雨季该处没有发生泥石流风险,C错误。该图比例尺为1:100 000,在地图上量得C到 D 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为3千米,D错误。故选 B。
4. D 【解析】比例尺的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图①的比例尺比图②小,图①表示的实地面积比图②的大,A、B不符合题意;虚线位置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脊,C不符合题意;甲一乙与丙一丁的图上距离相等,相对高度相同,但图①比例尺小于图②,甲一乙实地距离大于丙—乙,因此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D符合题意。
5.(1)北(或东) (2)400 (3)丙 (4)等高线【解析】(1)瑞安位于我国浙江省,从地球半球划分角度,瑞安属于北半球、东半球。
(2)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因此A地海拔为400米。(3)漂流活动需要有河流,河流发育在山谷中,图中丙处等高线凸向高值,为山谷,可以开发漂流活动。(4)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6.选C地。C地位于洼地的出口最窄处,此处建大坝节省成本;山谷内空间大有利于蓄水;此处位于河流交汇处,水资源丰富。
【解析】C地位于洼地的出口最窄处,便于修筑堤坝,且C地也是干流经过处,所以是截流的最佳地点,A、B地都是上游,水资源不够丰富,D地虽然地势更低,但地形开阔,建筑成本大大提高。
课时3 地形的变化
刷基础
1. C 【解析】意大利海岸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是地壳变动引起的,A不符合题意。大量弯曲的岩层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B不符合题意。风蚀的岩石是因为风力侵蚀形成的,与地壳变动无关,C符合题意。火山活动说明地壳在变动,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内力 断裂 地震 (2)不能受力变形【解析】(1)竹片代表岩层,用手对竹片施加力使它变形,可以演示内力挤压作用的过程;据材料“加大力度,竹片折断,折断瞬间,两手有震感”分析,说明岩石具有“刚性”,岩层在巨大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断裂,并可能引发地震。(2)实验只能两手握住竹片两端并加力,使竹片向上弯曲变形,加大力度,竹片折断,过程只是一瞬间,所以使用竹片不能反映地层连续性的变化过程;实验只是单片竹片,只是双手用力,不能模拟复杂岩层的受力变形过程。
3. A 【解析】褶皱山主要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冰斗谷、溶洞、三角洲平原主要由地球外力作用形成。故选A。
4. B 【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的主要外力因素是流水作用,故选B。
5. C 【解析】图中所示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城堡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风力,C项正确。故选C。
6. D 【解析】由题中图可以看出,①是褶皱,④是断层,①④为内力作用形成,②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③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D符合题意,故选 D。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