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刷基础
知识点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2023 浙江湖州调研]下列各项有关氯化亚铁及其溶液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氯化亚铁固体溶于水形成浅绿色溶液
B.锌粒加入氯化亚铁溶液后表面有黑色物质生成
C.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D.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沉淀
2[2024 浙江衢州期末]2023年10 月22 日,衢州开化香火草龙亮相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下列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知识点2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2024 浙江宁波质检]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不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
A.利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B.用铝制电线
C.用点燃的蜡烛照明 D.用冰块降温
4[2024 浙江温州期中]四川省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出现的合金,与纯铜相比,其强度高、熔点低、铸造性好、耐磨、耐腐蚀。其中属于青铜的化学性质的是 ( )
A.强度高 B.熔点低
C.耐磨 D.耐腐蚀
5[2024浙江金华期末]如表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盐的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回答。
配料表 精制海盐、碘酸钾(KIO )
含碘量 20~40 mg·kg
储存方法 密封、避光、防潮
食用方法 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
(1)加碘盐的颜色和状态分别为白色、 态,这是加碘盐的物理性质。
(2)由储存方法和食用方法可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 (填“易”或“不易”)分解,这属于它的 性质。
知识点3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6硫酸铜晶体的俗称为胆矾,化学名称为五水硫酸铜,化学式为 CuSO ·5H O。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加热硫酸铜晶体发生变化的证据是能观察到 ,同时有水珠产生,由此推测出硫酸铜晶体的一种化学性质是受热能分解,其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 — 。
知识点4探索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方法
7[2024 浙江温州质检]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
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
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
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D.①③中的现象均体现出了物质的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刷提升
1[2024浙江金华模拟]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绵延至今。生活中劳动的身影随处可见,下列劳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妈妈用天然气点火做饭
B.小明主动帮忙清洗水果
C.超市工作人员分类整理货物
D.环卫工人清扫路面上的积雪
2[2024浙江绍兴质检]化学与古诗词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一些古诗词中蕴含着化学原理。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2024浙江宁波调研]常用的“灭火弹”里装有液态四氯化碳,使用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
A.气态时密度比空气大
B.沸点较低,容易汽化
C.不助燃,不可燃
D.常温下为液体
4[2024 浙江杭州质检,中]日常生活中,下列各组物质不适合利用物理性质区分的一组是 ( )
A.面粉和食盐 B.铝和铜
C.氧气和二氧化碳 D.酱油和陈醋
5[2024江苏泰州质检,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既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
A.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C.铜常用来作电线、电缆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6通常情况下,钾具有银白色光泽,质地十分柔软,可以用小刀切割;熔点很低,密度很小。钾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与水反应剧烈。把一块钾放入水中,会看到钾不断地浮起、落下,还有火焰产生。一段时间后,水中的钾完全反应,它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钾。钾与酸的水溶液的反应更加剧烈,几乎能达到爆炸的程度。
根据上述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钾的物理性质有 、 。
(2)钾的化学性质有 。
(3)钾与水发生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其判断依据是 。
7核心素养探究实践[中]化学课本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小宇同学思考后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并开展了有关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作出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现象: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的新物质有 (填名称),蜡烛燃烧为 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泡内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 泡感觉________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钨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得出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刷基础
1. A 【解析】氯化亚铁固体溶于水形成浅绿色溶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锌粒加入氯化亚铁溶液后表面有黑色物质生成,黑色物质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 错误。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 错误。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沉淀,沉淀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 错误。
2. D 【解析】收割稻草、晒干水分、编制草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点燃香火涉及燃烧,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
3. C 【解析】
利用金刚石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硬度A 大的性质,该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所以利用的是金刚石的物理性质用铝制电线是利用铝的导电性,该性质不B 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所以利用的是铝的物理性质用点燃的蜡烛照明是利用石蜡的可燃性,C 该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利用的是石蜡的化学性质用冰块降温是利用冰块熔化吸收热量,该D 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所以利用的是冰块的物理性质
4. D 【解析】强度高、熔点低、耐磨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青铜的物理性质。耐腐蚀性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青铜的化学性质。故选 D。
5.(1)固 (2)易 化学
【解析】(1)加碘盐为白色、固态,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2)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储存方法是密封、避光、防潮,食用方法是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推测加碘盐在受热时易分解,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是化学性质。
6.250 蓝色晶体变白色粉末 硫酸铜晶体加热无水硫酸铜粉末+水
【解析】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加热硫酸铜晶体发生变化的证据是能观察到蓝色晶体变白色粉末,同时有水珠产生,由此推测出硫酸铜晶体的一种化学性质是受热能分解,分解生成无水硫酸铜粉末和水,文字表达式为硫酸铜晶体加热无水硫酸铜粉末+水。
7. D 【解析】①中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②中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B错误;实验中只有铜这一种金属,只能得到铜有导热性,无法得到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的结论,C错误;①中酒精燃烧、③中火柴燃烧,均体现出物质的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D正确。
刷提升
1. A 【解析】天然气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符合题意;清洗水果、分类整理货物、清扫路面上的积雪过程中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C、D不符合题意。
2. B 【解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爆竹燃放、烈火焚烧、蜡炬成灰过程中均涉及燃烧,都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3. C 【解析】物质的密度、沸点和状态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不助燃、不可燃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C。
4. C
5. B 【解析】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物质的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A错误;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利用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B正确;铜常用来作电线、电缆,利用了铜的导电性和延展性,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C错误;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D错误。
6.(1)具有银白色光泽硬度小(合理即可)(2)能和水反应、能和酸的水溶液反应
(3)钾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氢氧化钾
【解析】(1)钾的物理性质有具有银白色光泽,硬度小,熔点很低,密度很小等。(2)根据“钾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与水反应剧烈”“钾与酸的水溶液的反应更加剧烈”可知,钾的化学性质有能和水反应、能和酸的水溶液反应。(3)钾与水发生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其判断依据是钾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氢氧化钾。
7.【验证过程】(1)热水 化学 (2)热物理 【得出结论】二
【解析】【验证过程】(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手摸烧杯有热的感觉;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故蜡烛燃烧为化学变化。(2)灯泡通电时发光、放热,但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以判断出钨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得出结论】根据题述实验可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即猜想二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