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物态变化 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物态变化 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节 物态变化
课时 1 物质的三态 热与热量
刷基础
知识点1 物质的三态
1[2024浙江绍兴期中]将下列物质按所处物态分类:糖、酱油、橡皮、氧气、酒精、铅球。
(1)处于固态的有 ;
(2)处于液态的有 ;
(3)处于气态的有 。
知识点2热量
2下列关于热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热量就是指物体具有多少内能
B.温度越高的物体,具有的热量越大
C.热量是指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
D.热量从内能大的物体传给内能小的物体
3如图所示,甲、乙两杯水温度都升高到50 ℃,则( )
A.甲杯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B.乙杯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C.甲、乙两杯水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D.无法比较
知识点3 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使用)
4[2024江苏苏州期中]为保证实验安全,下列使用酒精灯的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 )
5[2024江苏扬州质检,中]小徐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请你帮他完成实验设计,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
【作出猜测】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外焰。
【活动过程和记录】取3支试管,各加入3mL水。
①将第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cm处加热。
②将第二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内焰处加热。
③将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
(1)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
实验情况 第①种情况 第②种情况 第③种情况
所需时间 57 s 48 s 25s
结论
【问题和讨论】
(2)上述实验的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 mL水,即要求所取水的量相同,若不相同可以吗 (填“可以”或“不可以”),其原因是 。
(3)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请简要叙述另一种方法。
操作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 ——————————
易错点不能理解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6[2024浙江金华期中]砖的制作工艺流传数千年,从晒制到烧制,从青砖到红砖,小小的砖块见证了人类迈向文明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晒制泥坯时,泥坯温度越高,其含有的热量越多
B.高温烧制时,青砖温度升高,吸收了热量
C.烧制红砖时,红砖吸收热量,分子运动减缓
D.形状和体积相同的青砖与红砖相比,青砖的质量大,这是因为青砖的温度高
课时2 熔化与凝固
刷基础
知识点1 熔化和凝固现象
1[2024 浙江金华期中]《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纯铁柄勺从嘴受注”这样的记载。其中“铁化如水”描述的物态变化是 ,将铁水倒入模具中,冷却下来后就制成了釜,该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知识点2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规律
2[2024浙江台州模拟,中]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实验器材时,合理的顺序是 (填序号)。
①温度计 ②陶土网 ③装水的烧杯 ④酒精灯 ⑤装有海波的试管
(2)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其中的“适量”指的是 。
(3)为了使试管中的海波受热均匀,应选择 (填“大颗粒”或“小颗粒”)的海波进行实验。
(4)小明在实验中发现海波熔化时间过短,下列措施中不能延长海波熔化时间的是 (填序号)。
①增加试管中海波的质量;
②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
(5)怎样验证海波熔化时,需要持续吸热 。
(6)小明探究完海波的熔化规律后,又探究了松香的熔化规律。松香从刚开始的固态到最后完全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可以判断松香是非晶体。你判断的依据是 。
知识点3 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3[2024浙江温州调研]炎热夏天的中午,柏油马路会变软,这是因为 ( )
A.柏油是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开始熔化
B.柏油是晶体,受热后未达到熔点,所以先变软
C.柏油是非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就变软
D.柏油是非晶体,没有熔点,受热后逐渐变软
4[2024 浙江台州期中]用舌头紧贴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来的冰棍,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标准大气压下) ( )
刷易错
易错点忽略晶体熔化的条件
5[2023 浙江嘉兴期末]如图所示,烧杯和试管中装的都是海波,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杯中的海波大部分已熔化,试管中的海波 ( )
A.大部分熔化
B.小部分熔化
C.一点都没熔化
D.以上都有可能
刷提升
1[2023 浙江台州期末]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来冷却食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冰效果好,因为冰的温度更低
B.用水效果好,因为水的比热大
C.用冰效果好,因为冰熔化时吸热
D.效果都一样,因为它们温度相同
2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B.标准大气压下,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会慢慢熔化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D.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从固态开始加热,它们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加热时间都为6分钟,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在3~6m in内是液态
B.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C.在3~6min内,乙继续吸热,甲停止吸热
D.在固态时,甲的比热小于乙的比热
4[2023 浙江台州质检,中]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a)。根据温度计A 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b)。
(1)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
(2)在5~8分钟,海波从热水中 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海波处于 (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第10分钟后,试管内的海波停止熔化了,其原因是 。
刷素养
5核心素养探究实践[2023 浙江台州调研,中]冬天里的某一天,小明发现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都会观察盐水的状态并测出其温度,最后小明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出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标准大气压下)。
(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凝固的过程用了 分钟。
(2)盐水的凝固点为 ℃。寒冷的冬天,地面上的积雪若不能及时熔化会影响交通安全。人们采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可使雪在较低气温下熔化,原因是:在雪上撒盐可以 (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标准大气压下),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 (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课时3 汽化
刷基础
知识点1 汽化现象
1[2024 浙江丽水期末]赛场上,当运动员受伤时,医护人员常用沸点很低的氯乙烷作麻醉剂,把液态氯乙烷喷到受伤部位上,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利用了氯乙烷( )
A.汽化吸热 B.液化放热
C.熔化吸热 D.凝固放热
知识点2 蒸发
2[2024 浙江宁波期中]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
A.用电吹风吹头发
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
C.把湿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3[2024 浙江金华质检]小科在四块玻璃板上各滴一滴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中每滴水的质量要相同
B.对比甲和乙,可以得出水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
C.对比乙和丙,可以得出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D.对比甲和丁,可以得出水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知识点3 沸腾
4关于水的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沸腾前,水中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小逐渐变大
B.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C.在水温上升的过程中,气泡不断上升,沸腾在慢慢进行
D.沸腾时,水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5[2024浙江杭州期中]小科用图甲中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如表。
时间/ min 0 0.5 1 1.5 2 2.5 3 3.5
温度/℃ 90 92.4 94.4 95.6 96.8 98 98 98
(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地的大气压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图 (填“乙”或“丙”)能反映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情形,其气泡内的物质是 。
刷易错
易错点忽略液体沸腾的条件
[2023 浙江绍兴调研]如图,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A和B,A中装有一些水,B倒扣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用酒精灯给容器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B中的水均不沸腾
B. A杯中的水不沸腾,B杯中的水沸腾
C. A、B中的水均沸腾
D. A杯中的水沸腾,B杯中的水不沸腾
刷提升
1[2024浙江绍兴调研,中]《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升高湿纸中水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
C.改变湿纸中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2[2023浙江温州质检,中]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是中国独创的美食之一。它可根据个人喜好加入不同的汤料和食物,使得众口可调、老少皆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冰冻肥牛卷”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该过程需要吸热
B.汤汁沸腾后,改用更大的火加热,汤汁温度继续升高
C.油锅比清水锅先沸腾
D.在煮食物的过程中,汤汁会越来越少,该过程需要不断吸热
3[2023浙江丽水调研,中]为了方便研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小张在老师的帮助下安全改装了一个玻璃电热水壶。如图所示,把它放在一个电子秤上(水壶与电子秤之间有隔热垫),没加热时电子秤的读数为500.98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沸腾一段时间后,电子秤读数仍是500.98克
B.沸腾时,水里气泡的主要成分是空气
C.图中温度计能准确测量水沸腾时的温度
D.关闭电源,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儿
4[2023 浙江金华质检,中]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两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物质在4~6m 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B.乙物质在6~10 min内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D.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60℃
刷素养
5[2023 浙江丽水质检,中]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一般比较大,所以空气湿度情况是进行天气预报的一项重要依据。如图是一种反映空气湿度的装置,它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组成,其中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被湿布包起来了。
(1)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为30℃,表示当时的气温 (填“>”“=”或“<”)30℃。一般情况下,湿泡温度计的示数 (填“>”“=”或“<”)干泡温度计的示数,原因是 。干、湿泡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空气湿度越 (填“大”或“小”)。
(2)炎热的夏天,下雨前人会感到特别闷热,原因是 。
课时4 液化
刷基础
知识点1 液化现象
1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知识点2液化的方法
2[2023 浙江宁波质检]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关于雾和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霾是大量小水滴或冰晶飘在近地面的空气中形成的
B.雾是大量微小尘粒、烟粒等颗粒悬浮在大气中形成的
C.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而成的小水滴
3[2023 浙江温州调研]如图所示,使注射器吸入少量乙醚。堵住注射器的管口,继续向后抽动活塞,可以看到液态的乙醚消失不见;反方向推动活塞,压缩管内气体,可以观察到管内再次出现液态的乙醚。这个实验说明 ( )
A.压缩气体的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B.压缩气体的体积可以使气体熔化
C.通过压缩,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D.通过压缩,可以使所有气体熔化
知识点3 液化的应用
4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都是液化 D.都是汽化
5[2024浙江台州调研]小明在盛有热水的烧杯的杯口盖上了一片玻璃片,如图1所示。一段时间后,发现玻璃片下方出现很多小水滴。
(1)玻璃片下方出现小水滴的原因: 。
(2)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图2中甲表示微观下液态水的分子模型图,请在图乙中画出气态水的微观模型图。
6[2024江西南昌模拟]某新能源智能汽车的车窗采用的“智能玻璃”可调节温度和透明度。如图所示,冬天行车时,车窗出现白雾,白雾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此时智能玻璃的温度应 (填“调低”或“调高”)。
易错点 误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
7[2024浙江宁波期中]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是冰棍熔化形成的水蒸气
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的“白气”是干冰汽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C.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冒出“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深秋清晨河面出现的“白气”是河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刷提升
1[2023 浙江绍兴调研,中]下列使气体液化的实例中,所采用的液化方法与其他都不同的是( )
A.将氢气的温度降低到-253 ℃以下得到液态氢
B.液化石油气气罐中的液体
C.一次性打火机中的液体
D.推压活塞,注射器内气态乙醚重新变成液态乙醚
2[2023 浙江绍兴质检,中]小德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联想到煮面时锅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他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汽化形成的,后者是液化形成的
3[2023 浙江绍兴质检,中]“热管”是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导热本领非常强的装置。“热管”的结构并不复杂,它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叫吸液芯,吸液芯中充有酒精或其他容易汽化的液体(如图所示)。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热管内液体在热端汽化吸热
B.热管内液体在冷端液化放热
C.热管内液体在冷端凝固放热
D.热管可用于制作航天器的散热设备
4 [2024 浙江丽水调研,中]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对此,小科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过程:①将一定质量的温度为t 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位置如图甲所示,标记为A;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 ℃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 ,比较发现t 高于t 。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小华认为小科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以上观点,并且写出了自己的改进办法,小科看过后叹服不已,小华的改进步骤如下: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 的冷水,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热水直至 处;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水的温度t (忽略摇晃过程中热量的损失),若t 低于 (填“t ”或“t ”),则可以说明“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3)蒸包子时,为了防止在开盖时被水蒸气烫伤,你认为下列开盖方法最安全的是 。
课时5 升华和凝华
刷基础
知识点1 升华和凝华
1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
A.放在厕所里去异味用的芳香球逐渐变小了
B.冻鱼出冷库时比进冷库前重
C.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比新的细
D.碘受热后冒出紫色的碘蒸气
2[2024浙江宁波期末]以下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 )
A.开冰箱门看到“白气”
B.气温连续在0摄氏度以下,北方城市室外的冰雕作品一天天变小
C.地上的水变干了
D.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侧结了冰花
3[2024 浙江金华期末,中]在极寒的夜晚,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变成极小的冰晶悬浮在空中,一般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到。太阳出来以后,这些小冰晶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像钻石一样,故名“钻石尘”。由于阳光下“钻石尘”会很快消失,所以极为罕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钻石尘”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吸热液化形成的
B.“钻石尘”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
C.阳光下“钻石尘”会很快消失,是放热升华现象
D.阳光下“钻石尘”会很快消失,是吸热汽化现象
知识点2 云、雨、雪、雾、露、霜
4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态,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再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
A.干冰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态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5[2023浙江衢州期末]美丽的杭州城迎来了两场冬雪,西子湖畔银装素裹,如图所示。
(1)雪花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而来;落在湖面上的雪消失不见,是雪发生了 现象。
(2)通过观察,发现枯草、瓦片比其他地方更容易积雪,这是因为它们 (填字母)。
A.本身温度低 B.导热能力差
C.比热容小 D.密度小
易错点 误认为“白雾”是气态的二氧化碳
[2023 浙江台州调研,中]如图甲,在套有气球的玻璃试管中放入少许干冰,干冰吸热 (填物态变化名称),产生的气体使气球体积变大,试管外壁会结霜(如图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如图丙,把少许干冰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水中产生的大量气泡是由 形成的,气泡的主要成分是 (填“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气体”),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 (填“水蒸气”“小水滴”或“二氧化碳”)。
刷提升
1《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对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2[2023 浙江台州期末,中]在“观察碘的升华”的实验中,甲图中用“水浴法”加热碘锤,乙图中直接将碘锤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两种方法都会使碘锤中出现碘蒸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是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7℃、沸点是184.4 ℃,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600 ℃)( )
A.观察碘的升华实验,选用甲图装置更合理
B.选用甲图的加热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
C.乙装置中固态碘只发生升华现象
D.在两种方式中停止加热后,碘蒸气都会液化
3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会出现一层白霜,又经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此过程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
4[2024浙江杭州期末,中]小金同学在观看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后,了解到“液体表面张力”这一概念,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家中进行了有关实验。
(1)他先在玻璃杯中倒入少量的水,然后放入两块干冰,观察到液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形成白雾的物态变化为 ;
(2)然后他在杯口用处理过的细线制作出一层水膜,发现水膜逐渐上凸,但不破裂,这里应用了液体表面张力,此时水膜分子之间主要表现的相互作用力为 ;
(3)完成实验后,小金发现玻璃杯外壁出现了一层白霜,请用所学知识解释白霜的形成: 。
刷素养
5核心素养探究实践[中]美丽的树挂、霜都是怎样形成的 小红在物理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下面的实验: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某种物质,用筷子大约搅拌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混合物的温度,同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如图乙),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标准大气压下) ( )
A.在易拉罐中加入的“某种物质”是水,混合后的温度等于0℃
B.在易拉罐中加入的“某种物质”是盐,混合后的温度低于0℃
C.在易拉罐中主要发生了冰的熔化,在易拉罐的外壁上主要发生了凝固
D.在易拉罐中主要发生了水的凝固,在易拉罐的外壁上主要发生了凝华
第2节 物态变化
课时1 物质的三态 热与热量
刷基础
1.(1) 糖、橡皮、铅球(2) 酱油、酒精
(3)氧气
【解析】(1)糖、橡皮和铅球都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都处于固态;(2)酱油和酒精无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处于液态;(3)氧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处于气态。
2. C 【解析】热量是指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等来描述,发生热传递时,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因为内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和状态等有关。故选C。
3. A 【解析】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种类、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甲、乙两杯水质量相同,甲杯水的初始温度低,甲杯水升高的温度多,吸收的热量多。
4. C 【解析】点燃酒精灯时,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以防止着火,A错误。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易引起失火,B错误。使用酒精灯加热液体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C正确。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D错误。
5.(1)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 (2)不可以 对照实验需控制单一变量 (3)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中,约1 s后取出 与外焰接触的火柴梗已经烧焦,而焰心处的火柴梗完好无损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
【解析】(1)通过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将相同体积的水加热至沸腾,第③种情况用时最短,说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2)题述实验的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 mL水,即要求所取水的量相同,是因为对照实验需控制单一变量,故所取水的量不可以不相同。(3)可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中,约1 s 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的烧焦程度,若与外焰接触的火柴梗已经烧焦,而焰心处的火柴梗完好无损,说明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
6. B 【解析】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或具有多少热量,故A 错误;高温烧制时,青砖温度升高,吸收了热量,故B 正确;烧制红砖时,红砖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分子运动会更剧烈,故C 错误;形状和体积相同的青砖和红砖相比,青砖的质量大,这是因为青砖的密度大,故D 错误。故选 B。
课时2 熔化与凝固
刷基础 ……
1.熔化 凝固
【解析】“铁化如水”是指铁从固态变为了液态,是熔化过程。将铁水倒入模具中,冷却下来后就制成了釜,铁水从液态变为了固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1)④②③⑤① (2)放入试管后水不溢出,且水面高于试管中的海波 (3)小颗粒(4)② (5)见解析(合理即可) (6)松香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解析】(1)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先放好酒精灯,由其外焰高度确定铁圈及陶土网的高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在海波中,且不能接触容器的底和壁,所以接着应放置装水的烧杯、装有海波的试管,最后安装温度计。其合理的顺序是④②③⑤①。(2)大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其中的“适量”指的是放入试管后水不溢出,且水面高于试管中的海波。(3)为了使试管中的海波受热均匀,应选择小颗粒的海波进行实验。(4)增加试管中海波的质量,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海波升温的速度会降低,能延长熔化时间,故①不合题意;降低烧杯中水的初温,不会改变海波熔化的时间,故②符合题意。(5)在海波熔化过程中,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后,海波无法继续吸收热量,海波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海波又可以继续吸收热量了,海波又继续熔化,这说明了海波熔化过程需要持续吸热。(6)由题图乙可知,松香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所以松香是非晶体。
3. D 【解析】炎热夏天的中午,柏油马路会变软,是因为柏油是非晶体,没有熔点,受热后逐渐变软,故选 D。
4. D 【解析】用舌头紧贴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来的冰棍,舌头上有水,水遇冷凝固,所以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舌头上的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故D 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 C 【解析】海波是晶体,加热时,烧杯中的海波会熔化,但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海波能达到熔点,但达到熔点后,试管中的海波和烧杯中的海波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海波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
刷提升
1. C 【解析】( 的冰熔化为( 的水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所以用( 的冰来冷却食品效果好。
2. B 【解析】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故A不符合题意;标准大气压下,把一块 的冰放到( 的房间里,冰的温度会上升到 ,但是不能继续吸热,因此冰不会熔化,故B符合题意;冰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C 不符合题意;水凝固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 不符合题意。
3. D 【解析】在3~6m in内,甲的温度保持在 不变,说明它正在熔化,因此它处于固液共存态,故A 错误;由图可知,甲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甲是晶体,而在加热过程中,乙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可能是因为还没达到熔点,也可能是因为它是非晶体,故无法判断乙是否为非晶体,故B 错误;在3~6m in内,甲和乙都在不断吸热,故 C 错误;0~3min内,质量相同的甲和乙吸收相同的热量,此时二者升高的温度的大小关系为 则说明在固态时甲的比热小于乙的比热,故D 正确。
4.(1)48 (2)吸收 固液共存状态 (3)海波与水的温度相同,海波不能继续吸热
【解析】(1)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2)在5~8分钟,海波处于熔化过程中,海波从热水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3)由图b可知第10 min时,试管外热水的温度和试管内海波的温度相同,所以试管内的海波不能继续吸热,故试管内的海波停止熔化。
5.(1)10 (2)-2 降低 (3)变少
【解析】(1)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盐水在第10分钟开始凝固,到第20 分钟完全凝固,凝固过程用了10分钟。(2)由图像可知,盐水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在· 不变,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 ,人们采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可使雪在较低气温下熔化,原因是:在雪上撒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3)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开始凝固,故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变少。
课时3 汽化
刷基础
A 【解析】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后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的氯乙烷,吸收大量的热量,使人体受伤部位暂时失去痛感。故选A。
2. B 【解析】用电吹风吹头发,加大了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和升高了温度,蒸发变快,故A 不符合题意;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通过减小空气的流速来减慢蒸发,故B 符合题意;把湿衣服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大了空气的流速,加快了蒸发,故C 不符合题意;用扫帚把积水摊开,通过增大液体表面积的方式加快了蒸发,故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3. C 【解析】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控制实验中每滴水的质量相同,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对比甲和乙,水的表面积不同,水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情况及水的温度相同,故可以得出水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若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则要控制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的情况相同,对比乙和丙,因水的表面积不同,故不能得出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故C错误,符合题意;若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则要控制水的温度及水的表面积相同,对比甲和丁可知,水的温度及水的表面积相同,而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不同,故可得出水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4. D 【解析】水沸腾前,水中的气泡由下到上逐渐变小,水沸腾时,水中的气泡由下到上逐渐变大,故A 错误;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故B 错误;在水温上升过程中,水温没有达到水的沸点,所以水不会沸腾,故C 错误;水在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 正确。
5.(1)保持不变 (2)98 低于 (3)丙 水蒸气
【解析】(1)由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2)由实验数据可知,水温达到9 后,继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 ;由于水的沸点随气压降低而减小,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所以当地的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3)沸腾后,水大量汽化,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内的水蒸气逐渐增多,气泡逐渐增大,图丙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图丙是水沸腾时的现象,气泡内的物质是水蒸气。
6. A 【解析】玻璃杯A中的水达到沸点后无法从容器中的水中继续吸热,所以A 中的水不能沸腾;加热容器中的水的过程中,B中水面上方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水温不能达到沸点,所以不能沸腾。故选A。
刷提升
1. A 【解析】此工序将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湿纸从墙上吸热,使湿纸的温度升高,从而使水分蒸发加快。故选 A。
2. B 【解析】“冰冻肥牛卷”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是因为肥牛卷中的冰熔化了,熔化需要吸热,故A 正确;把火锅中的汤汁加热至沸腾后,改用更大的火加热,汤汁温度不变,故B错误;油锅的表面有一层油,该层油形成一个保温层,因此油锅会先沸腾,故C 正确;在煮食物的过程中,汤汁会越来越少,是因为汤汁中的水不断吸热汽化成水蒸气,故D 正确。
3. D 【解析】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大量水汽化,水的质量减小,因此电子秤读数会减小,故A 错误;沸腾时,水里气泡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故B 错误;题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壶底,所以测量出的温度会比水沸腾时的温度高,故C 错误;关闭电源,由于加热器的温度还较高,水还能继续吸热,故水还能沸腾一小会儿,故D 正确。
4. A 【解析】题图可能为晶体熔化过程的温度一时间图像,也可能为液体沸腾过程的温度一时间图像。
无论是晶体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还是A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像,4~6min内,甲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故A 正确6~10 min 内,乙物质可能在熔化,也可能B 在沸腾,乙物质不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 错误 可能是甲物质的熔点,也可能是甲C物质的沸点,故C 错误 可能是乙物质的熔点,也可能是乙D物质的沸点,故D 错误
5.(1)= < 液体蒸发时吸热 小 (2)空气湿度大,人的汗液很难蒸发
【解析】该装置测空气湿度的大致原理:干泡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显示的是空气的正常温度;湿泡温度计下端包着湿布,湿布中的水蒸发吸热,因此湿泡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低;在一定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越小,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多,空气湿度越大。(1)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为30℃,表示当时的气温是30℃。由于湿布中的水蒸发吸热,因此湿泡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低;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小,即空气湿度越小。(2)炎热的夏天,下雨前空气湿度大,汗液不容易蒸发,所以人会感到特别闷热。
课时4 液化
刷基础
1. C 【解析】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远离壶嘴处的空气温度较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液化现象更明显,所以a处“白气”较浓,故C 正确。
2. C 【解析】霾是大量微小尘粒、烟粒等颗粒悬浮在大气中形成的,不是大量小水滴或冰晶飘在近地面的空气中形成的,故A 错误;雾的实质是小水滴,故B 错误;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雾的实质是小水滴,霾的实质是固体小颗粒,故C 正确;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 错误。
3. A 【解析】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液态乙醚消失,此时乙醚汽化;反方向推动活塞,会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这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乙醚液化,但不能说明通过压缩体积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故A 正确,B、C、D 错误。
4. A 【解析】洗热水澡时,高温的水蒸气遇冷在镜面上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因此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澡后一段时间,小水珠吸热,发生汽化现象,从液态变成气态,于是镜面又清晰起来,故A 正确。
5.(1)见解析 (2)如解析图所示(合理即可)
【解析】(1)热水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片液化成小水滴。
(2)从微观角度看,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后,水分子没有改变,但是水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了,所以气态水的微观模型图如图所示。
6.液化 调高
【解析】冬天行车时,车内温度高,车内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形成白雾;此时应将智能玻璃的温度调高一些,使得车内的水蒸气不容易在玻璃上发生液化。
刷易错。…………………………………………………
7. C 【解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是肉眼看不到的,“白气”是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B、D 错误,C正确。故选 C。
刷提升
1. A
2. B 【解析】“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雪糕周围冷的环境液化形成的小水珠;“热气”是锅里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故选B。
3. C 【解析】对热管的一端加热,加热处的液体汽化成气体,蒸气从多孔材料中出来,向冷端流动,到冷端遇冷液化放热形成液体回到多孔材料中流回热端,这样循环往复完成热的传递,热管可用于制作航天器的散热设备。
4.(1)液化 (2)B t (3)B
【解析】(1)将 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液态的水,所以杯中水面明显上升。(2)为了进行对照,需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 的冷水,然 后向杯中倒入 的热水直至 B 处,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水的温度 t ,并与t 比 较,若t 低于t ,则可以说明被 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3)为了防止在开盖时被水蒸气烫伤,开盖时不要朝着人,故B 选项符合题意。
课时5 升华和凝华
刷基础
1. B 【解析】放在厕所里去异味用的芳香球逐渐变小了是升华现象;冻鱼出冷库时比进冷库前重,是因为水蒸气在冻鱼表面发生凝华形成小冰晶附着在了冻鱼上;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比新的细,是因为灯丝发生了升华现象;碘受热后冒出紫色的碘蒸气是升华现象。故选B。
2. B 【解析】开冰箱门看到“白气”,是液化现象,故A 不符合题意。气温连续在0 摄氏度以下,北方城市室外的冰雕作品一天天变小,是冰直接升华为了水蒸气,故B 符合题意。地上的水变干了,是水的汽化现象,故C 不符合题意。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侧结的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 B。
3. B 【解析】“钻石尘”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故A 错误,B正确;“钻石尘”消失是固态的小冰晶直接变为了气态的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C、D错误。故选B。
4. B 【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冰晶下落时变成雨,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是熔化现象,此过程吸热。
5.(1)凝华 熔化 (2)B
【解析】(1)水蒸气遇冷凝华成雪花;落在湖面上的雪消失不见是因为雪吸热熔化成了水。
枯草、瓦片要比其他地方更容易积雪,是因为它们导热能力差,故选B。
6.升华 凝华 干冰升华 二氧化碳气体 小水滴
【解析】试管内的干冰升华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使气球体积会变大;干冰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从而使试管壁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试管外壁,形成霜;干冰在水中迅速由固态升华为气态,同时吸收热量,所以水中产生的气泡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气体,干冰升华使水面上方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白雾其实就是小水滴。
刷提升
C 【解析】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A 错误;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 错误;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 正确;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 错误。
A
3.凝华 熔化
【解析】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冻鱼直接变为固态小冰晶,该过程的物态变化为凝华;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是固态的霜变为液态的水,发生的是熔化现象。
1.(1)液化 (2)引力 (3)见解析
【解析】(1)干冰在水中迅速由固态升华为气态,同时吸收热量,使水面上方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2)水膜逐渐上凸,但不破裂,此时水膜分子之间主要表现的相互作用力为引力;(3)白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5. B 【解析】在易拉罐中加盐,降低冰的熔点,此时冰的熔点低于( ,故A 错误,B正确;在易拉罐中主要发生了冰的熔化,熔化吸热,使易拉罐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故C、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